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三江源升腾起绿色希望

admin 2011-01-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最重要、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调节区,被誉为“中华水塔”。2005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举世瞩目的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自此拉开序幕。五年过去了,以“生态立省”和“四个发展”战略为统筹,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有效实施,生态修复初见成效,绿色的梦想和美好的愿景正一步步实现。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最重要、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调节区,被誉为“中华水塔”。2005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举世瞩目的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自此拉开序幕。五年过去了,以“生态立省”和“四个发展”战略为统筹,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有效实施,生态修复初见成效,绿色的梦想和美好的愿景正一步步实现。

  牧民刚周,苏醒的记忆

  “去年夏天,我和托巴、加瓦、勒忠几个牧民回乡上转亲戚,真没想到,牧草长得没过膝盖,扎陵湖、鄂陵湖的水位上升了,淹没了原先的路,雄鹰在天空盘旋……”家住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移民新村的刚周,打开了记忆的闸门,通过翻译叙说着家乡的美景。年近五十岁的他,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

  2007年12月,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退牧还草政策实施后,家住玛多县黄河乡的刚周和198户牧民搬迁到了移民新村。仅仅几年的时间,让这位康巴汉子不敢相信家乡的变化。他不知道,这只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一个缩影。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国家累计下达投资40.8亿元,占《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投资的54%,共完成投资40.5亿元,占下达投资的99%。”“5年共实施退牧还草、封山育林、黑土滩治理、鼠害防治、小城镇建设、建设养畜、人工增雨、生态监测、科研课题、科技培训、保护管理设施与能力建设等20项建设内容。其中,已完成规划任务中的森林草原防火、鼠害防治、能源建设、人工增雨、退耕还林(草)5项建设工程。”省三江源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晓南介绍。

  通过退牧还草、封山育林、鼠害防治、黑土滩治理、沙漠化治理等工程的实施,项目区共减畜459万羊单位,占减畜计划的72%,草场压力减轻,植被覆盖度大幅度提高。草地沙化防治区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23.2%,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20%提高到80%,“增草”速度明显加快。

  三江源升腾起绿色希望

  和所有林场职工一样,黄南藏族自治州麦秀林场伐木工豆拉本如今已经是保护三江源林业资源的护林员。他的管护范围约有30公里路程,一圈下来,需要七八个小时。去年冬天降雪少,防火形势严峻,这让他始终绷紧了弦,常常天不亮就往林区赶。

  占地近七万公顷的麦秀林场,是我省四大国有林场之一,2003年被列入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1998年,国家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停止采伐。这些当年手持利斧和电锯的林场职工,如今成了绿色家园的守护者。

  据林场负责人仁青多杰介绍,麦秀林场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四十多公里,林区生长有八百多种高寒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林区树木主要以云杉、圆柏为主。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在大地上,整个林区便成了鸟儿的天堂、野生动物的乐园。

  三江源,升腾起绿色的希望。

  卫星资料分析表明,2005年至2009年较2003年至2004年,扎陵湖、鄂陵湖水体面积分别增加了31.76平方公里和49.07平方公里;三江源地区出境水量由2006年的412亿立方米提高到2009年的776.3亿立方米,工程“增水”效果显著,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减少,黄河源头千湖美景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的结构正在逐步改善。

  牧民走上致富路

  “我们和日村的石雕收入已经超过100万元了,比起在草原放牧,收入高多了。”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和日乡和日村党支部书记东治加介绍起新村的变化,有说不完的话。

  叮当,叮当……走在宽敞平整的新村,能听到家家户户传出的雕刻石经的声音。喝完儿媳端上的酥油奶茶,吃过糌粑后,50岁的扎西东珠便催促儿子多杰、女儿多珠雕刻石经。因为他两个月前签下了雕刻三部经文的单子,共17000元,对方还放了定金,今年春节前交活,时间紧。一向以诚信著称的扎西东珠,2005年从世代居住的草场搬到新村后,一家人专职于石经雕刻,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订单接不完。2010年,他家的石经雕刻收入超过5万元,在村里,这收入算中上等。

  据乡长才多介绍,和日村共有牧民189户,村属巴滩草原虽然有草场六万多亩,但是,由于黑土滩、鼠害等困扰,实际可利用草场只有三万多亩,人均只有80亩,很难承载近2000头只(匹)的牲畜食草。禁牧搬迁后,通过农牧民培训,村民们重新拿起刻刀,“唤醒”了被遗忘的传统石雕手艺。古老的技艺得到了延续,牧民的生活因此发生了变化。如今,像和日村这样的村在三江源地区遍地开花。

  格尔木市昆仑民族文化村的让代吉等牧民学会了缝纫制衣、机械修理、民族手工艺加工,增加了收入;果洛大武镇河源新村的藏毯车间里,不时传出姑娘们欢乐的笑声;玉树县结古镇家吉社区的居民,迎着冬日的暖阳,来到集贸市场,开始了皮毛、畜产品交易……2009年,仅果洛藏族自治州生态移民通过采摘、手工业、劳务输出等多种方式增加收入,人均增收916.5元,较2008年增长4.4%。

  为实现项目区牧民稳定增收和基本生活保障,5年来,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安置生态移民9607户,实现了和谐搬迁、平安搬迁和安居乐业的阶段目标。此外,省政府设立了3000万元生态移民创业扶持基金,着力引导生态移民发展后续产业。与此同时,培训农牧民和农牧民转产培训近两万人(次),建立生产示范户四百五十多户,改变了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贫困牧民的致富技能。

  5年,弹指一挥间。

  5年,三江源大变样。

  回望三江源,雄鹰又回到草原,翱翔蓝天;波光粼粼的“千湖美景”让世人魂牵梦萦;襁褓中的婴儿,吮吸着母亲的乳汁,露出甜蜜的微笑……

  回望三江源,美丽的家园,为迎接春天的到来,扬起绿色的风帆,踏上新的征程。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