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六国街头报摊 城市报摊如何管理?
城市需不需要街头报摊?报摊如何管理?
有人说,街头没故事,城市也就没什么故事;街头没文化,城市也就没什么文化;街头没有时尚,城市也不会时尚到哪里去。对此,本报几位特派出国采访的记者深有感触——他们对国外名城的印象竟然都和街头见闻有关,而说到街头,就不能不提已经成为街头一景的各国报亭、报摊。
无论是在时尚之都的巴黎,还是在工业革命的源头伦敦,又或是在人潮如织的日本东京,这些报亭、报摊,或前卫、或保守、或环保、或突兀,正是它们,凑成了这些城市细腻、生动、市井、鲜活的一面,它们也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面。
西班牙马德里
报亭多、街头艺人多
备受阳光宠爱的马德里,是一个步调缓慢但又热情奔放的城市。这个城市有着特色最鲜明的欧洲古典式建筑,有着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普拉多博物馆,也有着最丰富的街头文化景观。
报亭是马德里最常见的风景。马德里人爱读报,外出时顺手买份报纸,天下时事还有他们最爱的足球,便全知晓了。正因为此,马德里的报亭很多。记者采访时经过一条著名的商业街PPINCESA大街,这条街上,平均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报亭。这些报亭,主卖报纸和杂志,也卖旅游用品和小的日常生活用品。马德里的报刊很多,市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买上一份报刊,边走边翻。那份悠闲,让这个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低迷的城市,有了自信而从容的情调。
马德里人的艺术特质和文化宽容,还表现于各种各样的街头艺术。每到傍晚,人潮便会涌向主广场。这个建于1619年的广场,不仅商店多,咖啡店多,身怀绝技的艺人也多。替人画肖像的街头艺人,静静地坐着,有游客观看,就点个头送上一个微笑。三五个青年紧挨着商店的外墙,怀抱吉他,纵情歌唱,你可以送上1欧元,也可以只看不给钱。最有趣的是蹲在纸箱里的小丑,他们只露出涂着灰色和白色油彩的脑袋,像“出土文物”一般。你小心翼翼地上前与他们合影时,那脑袋便转来转去,目光诡异地看着你,不经意间还会有一声怪叫,让你大惊,当然拍完了照,要送上1欧元。他们是马德里人也是游客的“最爱”,因为他们让你的生活有了独特的摇滚味与乐趣。
英国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前的报摊,木结构,很环保。
英国伦敦
从街头报摊看伦敦的包容
伦敦人喜欢这样自豪地介绍自己的城市——伦敦有四多,银行多、教堂多、博物馆多、雕塑多。
因为此趟去英国时间有限,别的不敢说,但雕塑多这点,对交通基本靠走的记者而言,的确感受非常强烈。据说,作为城市的名片,伦敦街头的各类雕塑,超过一万尊。印象里,绝大多数的雕塑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不过,也有“不协调”的。
在几条重要道路相交汇的海德公园角,有座英国陆军统帅惠灵顿公爵的雕塑,此人因为打败拿破仑而在英国享有赫赫声名。然而就在其不远处,记者竟然看到了一座宝蓝色的石象。之后在位于伦敦市中心区的特拉法尔加广场——该广场以其美丽的广场建筑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居然是另一座明黄色的石象!
无独有偶,在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对面,一条主干道的人行道上,一个唐突立着的售报亭也向记者证明了伦敦的“包容”。老板Jenny坦言告知,这个报亭归她所有,曾有政府部门想将之拆除,但一了解,她这个报亭因为游人多、地段好,每个上午能卖掉3500份报,全天各种报刊的销售量可以达到5000份,便欣然作罢。
在英国期间,记者注意到,在伦敦的大街小巷,常常走着走着,就会见到一个装修精良的报刊零售店。每一个地铁站入口,则基本上都会设有流动的售报亭。一位英国友人告诉记者,她从记事起就看着自己的父母每天在早餐时边喝咖啡边读报,所以每天读报现在也已经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她觉得报亭对一座城市来讲是很重要的一个场所,“我就经常到报亭里买本《Time Out》,伦敦一周内各种演出、各种展览就尽在我掌握之中。此外,我还在报亭买过演出票、交过路堵费!”她透露,不久前报上的一条消息很让伦敦人兴奋,有建筑设计师开始将设计的精力倾注到报亭身上,相信很快,街头那些报亭自己就会变身为时尚亮丽的景观。
加拿大温哥华
美女充当街头“活报亭”
在加拿大的地铁和公交站台,都能看见成排铁皮箱,高矮不一,颜色各异,有红、黄、蓝、绿、黑等等。远看,记者还误以为又是一组新型的垃圾分类回收箱。不过走近一看,每一个铁皮箱的顶端和四周,都打上了报纸的巨大Logo。原来,这些都是报箱,加拿大的报纸,基本上都会放在这样的专用报箱里,任人购买和取阅。
每种报纸都有自己格外定制的款型和颜色,比如瑞典在全球发行免费报纸的Metro,报箱的颜色就是全球统一的颜色,乍一看还有点像中国的邮箱。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拉开报箱,任意取阅。在加拿大,“Metro”、“24小时”等都是非常受欢迎的免费报纸。当然,也有收费的报纸和杂志,只要你投入硬币,报箱自动打开,你拿出报纸后,关好报箱即可。
这让记者不免有些担心,会不会有人把报箱内报纸全部拿走当废品卖掉?温哥华当地的华文报纸的同行笑着解释,他们还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此外,在加拿大并没有收购废品的行业,除了环保部门统一回收外,所以即使拿走报纸也无处卖钱。你在家看过的旧报纸,必须用绳捆好,放到指定的可回收垃圾箱内。在每周指定的时间,将可回收废品垃圾箱摆放到路边,然后等待专用垃圾车回收。
除了这样的自助取报箱,在公交站和地铁,也有像南京地铁口派发报纸的专员。在温哥华地铁口,记者还发现了这样一个派发报纸的年轻女孩,她手拿当天的Metro报,只要你有需要就可以向她索取。有意思的是,记者发现,她穿着Metro报标志性的绿色的背心,但是在背面有个透明的塑料夹层,在这个夹层中就放着当天报纸的头版,这就是一个活的“读报亭”啊!这位女孩也转过身,热情地向我展示她的“报纸衣”,不用开口吆喝,也不用举着报纸,当天头版最新核心内容就一目了然了。
有意思的是,在温哥华的地铁和公交上,那些取阅了免费报纸的人,在看完了报纸之后,并没有带下车,而是随手把报纸放在座位上,据记者观察,此后坐上车的人,自然地拿起报纸读了起来,在下车前依旧把报纸留在座位上,一份报纸就如此循环阅读起来,等到地铁运营结束后,会有工作人员将报纸收集起来统一处理。
韩国 首尔路边的报亭与国内报亭的经营方式最为相似。
韩国首尔
“天天见”的书报摊叫“快乐小店”
外人多半会好奇“morning365”名字的来历,韩国人告知,这是因为市民每天都要光顾,报摊也是一年365天开放,因而得名,有中国常见广告语“天天见”之意。韩国人素有读报的传统和习惯,记者抵达韩国时,正是“天安号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之时,更多的市民期望能够从报纸上读到更多的信息,因而这期间,书报摊的生意好得出奇。很多市民早晨出门,都是首先冲到书报摊,买上一份报纸,坐公车或地铁的上班时间,便是他们的读报时间。
让记者颇为好奇的是,每天早上在首尔街头,记者都能看见有成群的小学生带着报纸上学。最后打听才知,这也是一项传统。不少学校每天正式上课之前都有读报时间,学生们齐齐读自己带来的报纸,有不少学生还会制作精美的剪报。
“不敢想象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书报摊”,一位酷爱读报的韩国友人开玩笑地说:“韩国人一生都逃不过三件事:出生、纳税和书报摊。”
巴黎 卢浮宫入口处的报亭,谁说报亭影响城市环境?
地铁标志和报亭都成景观
在巴黎行走,匆匆路过的游人可能对塞纳河岸相当熟悉。在巴黎居住的人却需要对如蜘蛛网一般的地铁线路了如指掌。看到地铁的大标志,走累了的行人不由得松了口气。跳进地铁,四通八达的地铁网络就可以将他们送到他们想去的任何地方。所以在巴黎街头,地铁标志可以算得上一景。
同样能吸引人目光的,还有巴黎的报亭。这些有着绿色顶子的报亭,平时打开门,报纸杂志,见缝插针摆得到处都是。还经常摆出来一个架子,捎带卖吸引游客的明信片。到了晚上,门关上,小报亭变成了一个圆柱子。柱子的四周贴有各种海报,当然最经常贴的往往是正在上映的当红电影海报。
说起巴黎的报亭,有两处比较特别的不能不提——在巴黎,要去最有文化的地方,你要去卢浮宫;要逛最热闹的街区你要去看香榭里大街。殊不知,这两处的报亭,一样值得一看。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在欧洲,卢浮宫的古建筑是最有气势的,但就在这古建筑群中,间或点缀着很现代的报亭,两者相映成趣,也成风景。记者在卢浮宫参观,一踏入小广场就看到了一个报亭。报亭的外面摆放着六七种法国的报纸和二三十种刊物。报亭的内部,则挂着明信片和各种各样的旅游地图。在报亭的外立面上,各种杂志的封面不停地变动,这些封面热辣、浪漫,制作也很精美,其现代感与卢浮宫的古典与庄重互相映照。
香榭里大街是巴黎人气最旺的街,大街两侧遍植南京多见的法国梧桐。这些梧桐树的树冠经过精心修剪,均呈椭圆形,极具艺术气质。记者从凯旋门向东逛去,仅仅走了二三百米,便见一报亭。与卢浮宫报亭不同的是,报亭的外面没有摆放任何报刊,这或许是因为它正好立在人行道上的原因。报亭里的报刊很多,除了法国报刊,还有其它欧美国家的。报亭内有一小柜台,摆满了旅游纪念品和旅游的书籍,其中有一本是法文版的《中国旅游》。
法国巴黎笛卡尔医学院奥杜罗教授评价巴黎文化时说,巴黎的浪漫来自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这个角度看,巴黎街头的报刊亭,便是古典街区里展示现代文化的一个活跃的细胞。
日本 东京随处可见这样的报亭,尤其是在地铁站内外,数量更多。
日本东京
车厢再堵,也要把报纸读完
背包、正装、手里拿一叠报纸,不出意外的话包里一定有份寿司便当……在记者眼里,这应该是在一大早的日本地铁上,最典型的白领形象。
日本的地铁很拥挤,特别是东京,在上下班高峰时可以用“沙丁鱼罐头”来形容。记者实在佩服训练有素的日本人,再堵的车厢环境都不能妨碍他们在不停地晃悠中把手里的报纸读完。用一位日本同行的话说:“日本是世界上‘读报大国’,日本国民素质也是靠读报培养起来的。而早上买报,已经成为日本‘晨读文化’的组成部分。”
记者了解到,在日本1都1道2府43县的土地上,分布着大约2.3万个报纸专卖店。日本的报刊零售点大都在靠近车站的地方,以东京都为例,几乎每个地铁站台及站外通道内都能找到报刊零售点,那是一种大小和中国书报亭相仿的小门脸,其间出售报刊、杂货、食品等。读报和坐地铁,这两种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被完美地整合在一起。
报刊亭会不会让本就拥挤的地铁越发变得秩序混乱呢?记者在网上找到一资料,东京都交通局讯息中心主任佐藤佑子在一次公开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担忧不能成为取消站台上售报点的理由。车站是要给乘客提供方便的,怎能因为自己要承担安全的责任而让乘客不方便?”她认为,解决站台拥挤、安全的问题,需要靠疏导、教育、管理。
●后记
自信的城市更包容
出于职业敏感,本报特派记者出国采访时,都会比较留心看一看街头的报亭。虽然如今人们获得信息有多种渠道,但纸媒仍是重要且可靠的信息源。
这一留意,顺带就让我们看到了不少风景:在马德里和首尔,报亭的主人和附近居民既是邻居也是朋友,买一份报纸要聊几分钟,天下大事、邻里小事都在他们的聊天范围内;在巴黎,形状特别的报亭背后,花里胡哨贴着好多漂亮的电影海报;在伦敦,人们路过报亭时,看到中意的便顺手买下来,到邻近的咖啡馆,喝喝咖啡看看报纸,这是最常见的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五颜六色的报亭,和咖啡馆一样,俨然已是现代都市生活的一个标签;不仅如此,它也如超市一般,早已成为和都市人密切相关的一个生活场所。
别小觑看似不起眼的报亭、报摊,或许,有了它们的装点,城市的文化韵味和亲和力才呼之欲出!很难理解,为什么还会有城市管理者觉得街头的小小报亭“有碍观瞻”。再怎么与城市整体风格“不搭”,但伦敦人压根不介意,因为“自信的城市愿意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