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中国专家认为,治理沙化土地主要困难是资金不足

admin 2010-06-18 来源:景观中国网
尽管付出许多努力,但中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研究所所长闫德仁对此表示,目前中国治理沙化土地的技术已比较成熟,主要困难是投入资金不足。

  尽管付出许多努力,但中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研究所所长闫德仁对此表示,目前中国治理沙化土地的技术已比较成熟,主要困难是投入资金不足。

  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中国近年来为加强生态建设而实施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全部覆盖内蒙古,内蒙古的生态建设任务占全国的30%。

  2004年以来,内蒙古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2400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减少730万亩,呈现“双减少”的趋势。典型的例子是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生态建设已实现逆转,实现治理速度大于扩散速度。

  闫德仁表示,内蒙古采用的治沙技术已很成熟。比如,用乔灌草结合的办法来固沙,用针阔林混交的办法来提高治理区生态功能。

  闫德仁说,人们认为在沙地植树很难成活,其实办法也很多。如使用坐水苗、冬贮苗和覆膜苗,结合有利的气候条件,完全可以达到75%成活率的国家标准。还有一些地方在沙区采用喷浆办法造林,成活率也可满足要求。

  然而,令技术人员和专家头疼的是,居住在沙区的农牧民,迫于生活压力,仍会不时破坏生态建设成果。而且,当前最大的问题是生态建设资金不足。“国家虽然每年投入大量治沙资金,但还远远不够,”闫德仁说,据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的测算,现每亩造林约需300元至500元,而国家投入只有100元至240元。

  闫德仁表示,国家投入标准是10年前的,但现在交通成本、用工费用都在上涨,资金缺口很明显。

  治沙工程还面临人才问题。闫德仁说:“现状是主要依靠社会力量来造林,专业队伍数量太少,造成林木的质量不高,涵养水源、固碳等生态功能不能完全显现。”

  闫德仁建议,国家改变现有的验收办法,变按亩论价为按质论价,以林木的成活率和质量来确定资金投入的多与少,这样有助于提高生态建设效率。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