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深圳馆展现30年城市发展之路
这个原来在意大利微笑的姑娘,今天成了深圳当代艺术的象征,她改名为大芬丽莎,大芬丽莎就是深圳移民中的一员,像我们绝大多数深圳人一样。陈远忠 摄
在一个由集装箱构筑的空间里有一幅照片,照片上全是大芬村的画师,当观众从中穿越的时候,你会有一种融入他们之中的感觉。
城市剧场是最大的空间,这里有声光电的立体烘托,用科技手段打造出一条城市文化之河。
在三个封闭的空间盒里,装着大芬的模型、梦想和再生,观众流连其间,会有从窗户上管窥其中秘密的冲动。
8日,世博园封馆等候开幕。记者再次走进世博会深圳案例馆,只见一张巨大的集装箱形状的幕布罩着深圳馆,集装箱布套上写着“深圳,中国梦想实验场”几个巨大字样,下面还有一行字“开箱——运往世博的深圳梦想”。5月1日上午,这个集装箱幕布抖落下来的一瞬间,深圳馆就正式揭幕了。
这个罩在集装箱幕布里的深圳馆,能够放飞深圳梦想吗?一连三天,记者都走进深圳馆,强烈地感觉到:深圳馆有一个神奇的密码存在,这个密码能够解开深圳特区30年来的许多秘密。而这个密码是什么呢?
8日下午,在深圳馆总策展人孟岩、核心创意人周红玫的指引下,深圳馆的这个谜样密码开始慢慢解开。
不是“蒙娜丽莎”,是“大芬丽莎”
从一个大芬村探寻深圳30年
深圳馆的外立面是一个由999块油画拼成的《蒙娜丽莎》“拼图”。有意思的是,这个超大的“蒙娜丽莎”每天都可以看到对面来自意大利的博洛尼亚馆,馆里陈列着一辆兰博基尼。
世博会开幕前的几天里,不断有游客在发问:深圳馆的外立面为什么装置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名画《蒙娜丽莎》?
而深圳人也在发问:为什么是大芬村这扇窗推开了深圳30年的天空?
在周红玫看来,深圳馆的蒙娜丽莎不是意大利的蒙娜丽莎,而是“大芬丽莎”。
周红玫对记者说,《蒙娜丽莎》是著名的油画村大芬村复制最多的艺术品,经过大芬村众多的画工集体创作之后,“蒙娜丽莎”的身份就发生了转变,诞生出“大芬丽莎”。
“大芬丽莎”的诞生日是2010年1月28日。这一天,507名大芬油画村的画师,用自己的画笔画出999块油画单元,拼出了长43米、高7米的“大芬丽莎”。
孟岩是中国著名的建设设计大师,因为设计大芬美术馆而与大芬村结缘。大芬美术馆入选美国建筑实录年度全球十大设计先锋。他认为,大芬村是深圳30年城市化的一个缩影。
“一个落后的城中村,通过大量复制油画大量输送到世界各地,从而加入到全球化产业链条,到今天又开始探寻原创的转型之路,这种从村到城的巨变,不正是深圳30年巨变的代表吗?”孟岩说。
于是,深圳大芬,一个城中村的再生故事,构成了深圳案例馆的主题,并于2009年9月29日获得世博会国际遴选委员会审议通过。
大芬村,由此推开了深圳30年的天空。
“很艺术,很现代,很喜欢”
大量先锋元素注入深圳馆
深圳案例馆的主题确定了,要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这样一部“村城演义”呢?
试运行几天里,走进深圳馆的游客们都对深圳馆的艺术性感到惊讶不已。“很艺术,很现代,很喜欢。”“异想天开,别有创意。”“艺术的殿堂,梦想展开的地方。”……许多人留下了这样的评语。
当代艺术性,正是深圳馆的独创之处。深圳馆的创意团队中,聚集了一批当代艺术家。除了孟岩,还有中国先锋戏剧和纪录片导演牟森、当代艺术家杨勇、平面设计大师张达利等,他们运作空间装置艺术,创作了16部作品,为深圳馆注入了大量的先锋元素。
一部“村城演义”演绎了深圳30年城市发展之路,其厚重历史感构成了深圳馆鲜活的内容,而当代艺术家的创造,又为这部“村城演义”披上了神秘的艺术外衣,这一切使得深圳馆从里到外都充满了当代艺术感,并因此特立独行于世博园区,让观者兴奋不已。
画师们的梦想与尊严
25岁动画师设计作品 《村城演义》
在深圳馆入口处,有一个动画小剧场,播放的是25岁的新生代动画设计师雷磊的作品《村城演义》,他以照片加手绘的形式,再现了大芬村的变迁。
从一个狭窄的通道拾级而上,可以走入深圳报业集团摄影记者余波的一组大芬油画村组图中,这是获得了第49届荷赛国际大奖的作品。照片展现的是油画工作间的场景,十几名真人大小的大芬画师站在自己的油画作品前,平静的脸上写着尊严。
在一段狭窄的通道上方,当代艺术家杨勇创作的“七彩浮云”雕塑,或漂浮在顶部,或停留在半空,或穿过墙体,使人产生无穷的幻想。
在一个空间里,摆放着三个彩色的盒子,分别是“再生盒”、“梦想盒”和“城市模型盒”。“再生盒”的表面上嵌满了回收的颜料皮和画笔,唯一的观看方式就是从小孔往里窥视。窥见的是画师们的原创作品,体现了许多从美术学院毕业来到大芬村搞原创的年轻人的梦想。而一旁的“梦想盒”,正在播放着牟森导演拍摄的这些年轻画师的梦想:“我的梦想就是在深圳买房买车,成为一个真正的深圳人。”“我的梦想是做一个大画家。”“我希望在这里开一家画廊。”……
深圳的时间 深圳的面孔 深圳的记忆
走过这些狭窄的通道和房间,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偌大的剧场出现在眼前。这是德国著名的多媒体设计公司THISMEDIA采用德国经典剧场空间手法布置的“城市剧场”,20余米长的地面逐渐升高形成斜坡舞台,从坡顶倾泻而下的一片数字瀑布,沿坡而下汇成时间的河流,水往下流而人溯溪而上,构成了一道奇异的多媒体虚拟水幕;而剧场的天花由很薄的镜面不锈钢铺就而成,不锈钢被人工敲打成凹凸不平,在镜面的反射下呈现波光粼粼、水天一色的梦幻景象。
整个剧场充满了梦幻色彩。而在剧场右侧巨大的墙面上播放着牟森导演拍摄的《深圳面孔》,以独特的视角,记录着深圳从清晨到午夜一天的变化,捕捉这个超大城市机器背后涌动的力量。
而在台阶的最上层空间,是深圳市平面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张达利设计的《深圳记忆》文献档案装置,他用手工丝印的手法,把摘自深圳市史志办文献里的文字印在木皮上,让历史的墨迹记载着深圳前30年的反思和下一个30年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