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魅力上海 体验生态世博—看世博水环境的生态修复
近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感知上海”邀访记者系列活动之“生态世博:世博水环境的生态修复”在世博园举行。同济大学教授杨健、徐竟成、博士陆志波,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亚同,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张饮江分别就白莲泾、世博园区人工景观水体和后滩公园的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项目进行了详细介绍,参与活动的记者们近距离感受了上海世博会人水和谐的水环境。
依水而建是上海世博会场馆的重要特征,营造安全、优美、生态的世博水环境是实现“生态世博、科技世博”的重要方面。针对世博园区原有天然景观河道受沿岸生活及工业污染源影响、污染较为严重的现实,有关方面会同沪上高校的专家在世博园区的规划建设中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创造出水绿交融、生态和谐、尺度宜人、环境优美的世博园区特色景观。具体而言,生态修复技术就是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转移、转化及降解水中污染物,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实现水体的生态安全。
作为世博园内唯一一条与黄浦江相连的天然河道,白莲泾的水质和景观直接关系上海世博园的整体形象。根据白莲泾河道水质和水文状况,结合世博园区景观建设要求,在白莲泾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方面,专家们有针对性地利用在浮岛上种植水生植物,利用其发达的根系吸收、转化水体中污染物的生态浮岛技术和对硬质驳岸通过“软化”,从而调节生态、降低温度的生态墙等技术,在提高水质的同时,改善河道两岸的景观。整个修复工程从世博园区内的沂林路桥延伸至世博园外的六里桥,全长2000多米。从长远来看,生态修复工程不仅能够营造优美的景观效果,还为鸟类、水生动物、微生物等提供栖息和附着生长地,从而构建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实践证明,水生植物的固碳和生态系统净化水体的能力较好,可使水体的质量提升一个级别以上;生物多样性大为提高,河道生态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针对世博园区人工景观水体可能存在的问题,专家们通过对各类景观水体周边滨水环境的实地调查监测,分析水域面积、临水距离、植被绿化及风等自然条件对滨水区内温度、湿度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滨水环境的人体舒适度评价模式,应用于园区人工景观水体的规划设计。除此之外,还通过人工景观水体生态保育技术和生物净化技术,维护世博园内水体的健康状态,使之成为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滩公园地处浦东原后滩地区,濒临黄浦江,该公园以“双滩谐生”为结构媒介,运用水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原理,结合黄浦江区位、水文气候特征,通过将人工调控与自然调控相融合,保护和恢复湿地、土壤和动植物群落,使之成为颇具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经过水生态工程集成技术体系,劣五类的黄浦江水在公园里“行走1.7公里”进入世博公园时,可以达到三类水的水质标准,由此得以每天向世博公园提供2400吨的景观用水和灌溉、冲洗用水。记者在后滩公园看到,芦苇、蒲草等水生植物青翠欲滴,经过净化的江水清澈见底,水中时不时还可以看到游动的小虾小鱼,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据悉,在4月28日公布的国际最具影响力奖项之一——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专业奖项中,后滩公园从618项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膺本年度最高设计奖——杰出奖,这也是有着百年历史的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今年评选的唯一的综合设计杰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