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描绘建筑设计前景 思想房屋或成真
admin
2010-05-26
来源:景观中国网
“完美的房子”并不只存在于梦境中,而是即将实现的目标。不信的话,请到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法国罗纳-阿尔卑斯馆看个究竟:罗-阿大区目前正在规划筹建“多极城市”,人们很快将住进这样的房屋。规划中,城市按照功能分成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的人口密度中等——规划师说,众多城市发展的经验证明,真正优良的城市设计,人口不能过于密集于一个或几个区块,而应均匀分布在城市各处。
完美之屋并非仅存于梦境
“我”所住的房子能满足日常生活的所有需求。
大楼的底层都是商店、超市,卖水果、蔬菜、书报,能理发,能修鞋,还能帮“我”的宠物洗澡;二楼是“我”的公司所在,这样早上能睡到自然醒,中午能回家打个盹;三楼是公共信息区,“我”在那里上网,搜索一切信息。楼里还有酒吧、健身房,和许多文化娱乐场所。
生活和工作足不出“楼”,非常便捷。
“我”的房子还很聪明。它有自动感知室内温度、湿度、光线和声音的能力:太晒的时候,阳台上的竹帘支起,帮“我”抵挡阳光;外边声音太吵,窗户能自动关闭隔音;屋内太热或者太冷时,气流交换系统能调节出最舒服的温度。
住在这样的房子里,生活很惬意。
这房子还很“健康”。装修时,吊顶、地板、墙体,所有材料都是可回收利用的。每间公寓排出的空气都先被送到楼顶的绿化区,请植物的根“帮忙”留住污染物,空气达到清洁标准后,再进入通风循环系统内。
住进如此房子,生活很安全。
“我”的房子里居然还能种菜。设计师把阳台巧妙利用,在里面安装了自动喷洒系统,这样我能自己种爱吃的蔬菜,尽管“产量”很有限,但生活因此添了野趣。
如此“完美的房子”并不只存在于梦境中,而是即将实现的目标。不信的话,请到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法国罗纳-阿尔卑斯馆看个究竟:罗-阿大区目前正在规划筹建“多极城市”,人们很快将住进这样的房屋。规划中,城市按照功能分成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的人口密度中等——规划师说,众多城市发展的经验证明,真正优良的城市设计,人口不能过于密集于一个或几个区块,而应均匀分布在城市各处。
“中密度社区”里的楼房都是多功能的,以多层为主,附加几栋带有商务功能的高层;楼与楼之间设计有连接多个楼层的通道,让人们随意走动,人与人的关系随之密切。
建筑当避免造成人的孤独感
明天,我们住什么样的房子?
除了此前关注的漂亮、节能、安全和满足怀旧感,更重要的问题是,未来的房子能否满足城市人的需求,让住在里面的人快乐、幸福。心理学家说,“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标其实很简单:住处与工作地点的距离越近越幸福,社区居民的经济水平越平等越幸福,人与人的关系越密切越幸福。”
在本届世博会上,许多国家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正在努力接近这个“生活幸福”标准。除了法国罗-阿大区,德国馆内也有一番演绎。他们认为,居民建筑应该兼具多种社会功能
在居民楼里,有几套房间属于每户人家。它们有的供老年人康复锻炼、有的能托寄双职工家庭的孩子、有的能读书……大部分家庭期望得到的帮助,这些房屋都能给予积极回应。
弗莱堡人精确计算后说:“建筑之间的距离最好保持在19米,这样既有私人空间,又不会造成城市人的孤独感。”
建筑要让人幸福,还应该兼顾当地城市特色。
芬兰人说:“未来的建筑里最不能缺少当地的生活传统要素。”芬兰的一项生活传统是蒸桑拿,所以许多芬兰人家的屋子,都给桑拿房留出空间。在上海世博会芬兰馆3楼,有一个世博园里独一无二的桑拿浴室,是2009年度芬兰桑拿房设计赛的冠军作品。
聪慧的房子才能让人温暖
房子是冰冷的,只有里面住了人才有温度;人是孤独的,聪慧的房子能让心感到温暖。在设计未来建筑的时候,规划者、设计者应该学会首先聆听“心”的声音。
上海是一个老龄化城市,于是在沪上生态之家,设计师为老人特别设计了房间,其中有一个机器人管家,既能充当轮椅又能端茶送水;而墙壁上有触摸式呼叫系统,老人一旦发生意外,可以紧急呼救。
明天,我们需要与房子保持美妙的互动关系。帮助市民尽早住进人性化的生态之家,应该是规划者、建筑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莫天伟说:“上海曾经是非常有特色的城市,各个区的发展重点有特色,社区、建筑也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弄堂是为补偿房屋空间拥挤而出现的,人们在狭窄的弄堂里近距离接触、交流,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
可随着社区、楼房的改变,上海城市的一大特色随着弄堂消失而消失,随着楼间距的增大而淡化。德国馆的案例说:“我们不需要房子外观太漂亮,只要能满足居住者的需求就可以。”
学会聆听,未来的建筑才能拥有比外观、装饰和硬件设备更重要的东西。
“我”所住的房子能满足日常生活的所有需求。
大楼的底层都是商店、超市,卖水果、蔬菜、书报,能理发,能修鞋,还能帮“我”的宠物洗澡;二楼是“我”的公司所在,这样早上能睡到自然醒,中午能回家打个盹;三楼是公共信息区,“我”在那里上网,搜索一切信息。楼里还有酒吧、健身房,和许多文化娱乐场所。
生活和工作足不出“楼”,非常便捷。
“我”的房子还很聪明。它有自动感知室内温度、湿度、光线和声音的能力:太晒的时候,阳台上的竹帘支起,帮“我”抵挡阳光;外边声音太吵,窗户能自动关闭隔音;屋内太热或者太冷时,气流交换系统能调节出最舒服的温度。
住在这样的房子里,生活很惬意。
这房子还很“健康”。装修时,吊顶、地板、墙体,所有材料都是可回收利用的。每间公寓排出的空气都先被送到楼顶的绿化区,请植物的根“帮忙”留住污染物,空气达到清洁标准后,再进入通风循环系统内。
住进如此房子,生活很安全。
“我”的房子里居然还能种菜。设计师把阳台巧妙利用,在里面安装了自动喷洒系统,这样我能自己种爱吃的蔬菜,尽管“产量”很有限,但生活因此添了野趣。
如此“完美的房子”并不只存在于梦境中,而是即将实现的目标。不信的话,请到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法国罗纳-阿尔卑斯馆看个究竟:罗-阿大区目前正在规划筹建“多极城市”,人们很快将住进这样的房屋。规划中,城市按照功能分成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的人口密度中等——规划师说,众多城市发展的经验证明,真正优良的城市设计,人口不能过于密集于一个或几个区块,而应均匀分布在城市各处。
“中密度社区”里的楼房都是多功能的,以多层为主,附加几栋带有商务功能的高层;楼与楼之间设计有连接多个楼层的通道,让人们随意走动,人与人的关系随之密切。
建筑当避免造成人的孤独感
明天,我们住什么样的房子?
除了此前关注的漂亮、节能、安全和满足怀旧感,更重要的问题是,未来的房子能否满足城市人的需求,让住在里面的人快乐、幸福。心理学家说,“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标其实很简单:住处与工作地点的距离越近越幸福,社区居民的经济水平越平等越幸福,人与人的关系越密切越幸福。”
在本届世博会上,许多国家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正在努力接近这个“生活幸福”标准。除了法国罗-阿大区,德国馆内也有一番演绎。他们认为,居民建筑应该兼具多种社会功能
在居民楼里,有几套房间属于每户人家。它们有的供老年人康复锻炼、有的能托寄双职工家庭的孩子、有的能读书……大部分家庭期望得到的帮助,这些房屋都能给予积极回应。
弗莱堡人精确计算后说:“建筑之间的距离最好保持在19米,这样既有私人空间,又不会造成城市人的孤独感。”
建筑要让人幸福,还应该兼顾当地城市特色。
芬兰人说:“未来的建筑里最不能缺少当地的生活传统要素。”芬兰的一项生活传统是蒸桑拿,所以许多芬兰人家的屋子,都给桑拿房留出空间。在上海世博会芬兰馆3楼,有一个世博园里独一无二的桑拿浴室,是2009年度芬兰桑拿房设计赛的冠军作品。
聪慧的房子才能让人温暖
房子是冰冷的,只有里面住了人才有温度;人是孤独的,聪慧的房子能让心感到温暖。在设计未来建筑的时候,规划者、设计者应该学会首先聆听“心”的声音。
上海是一个老龄化城市,于是在沪上生态之家,设计师为老人特别设计了房间,其中有一个机器人管家,既能充当轮椅又能端茶送水;而墙壁上有触摸式呼叫系统,老人一旦发生意外,可以紧急呼救。
明天,我们需要与房子保持美妙的互动关系。帮助市民尽早住进人性化的生态之家,应该是规划者、建筑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莫天伟说:“上海曾经是非常有特色的城市,各个区的发展重点有特色,社区、建筑也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弄堂是为补偿房屋空间拥挤而出现的,人们在狭窄的弄堂里近距离接触、交流,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
可随着社区、楼房的改变,上海城市的一大特色随着弄堂消失而消失,随着楼间距的增大而淡化。德国馆的案例说:“我们不需要房子外观太漂亮,只要能满足居住者的需求就可以。”
学会聆听,未来的建筑才能拥有比外观、装饰和硬件设备更重要的东西。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