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加速崛起 长三角在期盼中扩容
日前,在嘉兴召开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宣布,协调会成员由此前16个增至22个,通俗地讲就是长三角核心城市群扩容,不仅吸收盐城、淮安、金华、衢州等4个苏浙城市为新会员,而且让泛长三角区域内的合肥、马鞍山2个安徽省的城市也正式“加盟”。这种扩容有何意义?它是一种如愿以偿的“时尚期盼”吗?新成员有何畅想?扩容之后在区域“一体化”的核心举措——制度合作上又有哪些新动向呢?
长三角核心城市增至22个
扩容“你情我愿”——折射区域内城市合作之需
“有的城市7年前就提出申请,而且每年列席会议,现在终于入会了。”经过多年等待,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终于再次扩容。这预示核心城市群的辐射力正在向周边城市扩展,区域合作正在构建一个新格局。协调会相关负责人胡雅龙介绍说,长三角城市“峰会”下一步还将分步扩容,稳步吸收新会员,这是区域一体化深化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进而言之,长三角城市群要在国内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和优势,仅靠一两个城市的强大是不够的,需要的是区域内城市的共同推进和均衡发展。而有关专家更没低估此次扩容的意义,认为它预示着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加速崛起。
据悉,这几个新入会城市都是“较早提出申请的”,有的2003年就正式提交了申请文件,这说明它们加入长三角城市合作的意识十分强烈。随着长三角城市间“同城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提速,区域内空间和时间距离正在不断缩短,城市群的扩容是必然趋势。
记者翻阅长三角“峰会”的历史记载,1996年成立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是由1992年建立的长三角15城市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发展而来的,是长三角城市间的合作机制。2003年吸收台州后,就“固定”为“15+1”的模式,成为长三角城市“核心区”。近7年以来,要求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呼声不断,有的城市不仅正式提出申请,而且年年列席城市“峰会”。但协调会的“扩容”一直较为谨慎。
胡雅龙说,此次成功实现“扩容”,是区域一体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有其内在必然性。但这种“扩容”不是一步到位式的,应逐步吸收,逐步扩容。不仅要体现区域内城市合作之需的实际,而且还要为下一步的区域发展开拓新的空间。
长三角研究专家郁鸿胜认为,目前长三角一体化的展开已呈现“多层次”特征,城市群是一个核心区的概念;沪苏浙二省一市是合作区域的概念;向长三角地理概念之外的拓展,则是泛长三角的发展概念。此次城市群扩容,是“泛化”的多层次区域合作成果的一个体现。
扩容“新兵畅想”——在城市利益之间做“和题”
有人把长三角城市“峰会”看成一个“城市俱乐部”,好像“入会”就可得到什么优惠。上海市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不赞成这种说法,认为这不是俱乐部概念,这应是一个区域合作的示范区,是开放的,没有边界。“谁进来了,就应多为区域的全局考虑,在城市利益和区域利益之间做‘和题’”。
以安徽省的城市为例。此次正式入会的合肥市在长三角区域发展中的定位已逐渐清晰:期待在长三角区域范围内寻找产业对接及产权流动的机会,加快形成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基础和条件。合肥市相关负责人曾明确表示,合肥市一级的国有产权改革,将树立“大开放”的流动理念,真正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少优质项目有土地资源、相关厂房、成熟的市场、经营多年的品牌,投资回报潜力大,在推动泛长三角分工合作中可发挥应有的作用。
“合肥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后,是长三角22个城市中离上海最远的一个。”合肥市副市长魏晓明毫不避讳合肥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区位因素。他说,长三角是经济的先发地区,而中西部就是长三角的广大腹地。从扩大内需角度讲,腹地也就是战略中心,而合肥将成为长三角通往腹地的新桥头堡。
“马鞍山与长三角地缘相近、文化相容、经济相连、人员相亲”,马鞍山市长周春雨说,在加入长三角城市群之后,马鞍山在广泛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的同时,也会与省内的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紧密联系,成为皖江城市与长三角联系的纽带。虽然是独立范畴的经济区,具体合作的内容和平台是不同的,但是经济圈之间很难有绝对的划分,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长三角城市群肯定会有合作交流,“马鞍山就能起到承东启西的作用”。
马鞍山在长三角“变客为主”,“对我们来讲,更多意味着新起点。需要学习其他城市发展经济、加快社会建设的好经验,尤其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改善民生、优化环境的好做法。”周春雨介绍,去年马鞍山与上海实现了异地养老,马鞍山职工在上海养老看病,就可直接在上海报销。而未来,马鞍山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人才流动、旅游合作等方面都会向长三角全面看齐。
扩容“新招旧式”——谋划“一体化”发展新方向
此次“峰会”亮点之一,正式把协调会的年度会议更名为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市长联席会议”,明确 “由各成员城市市长出席”。这表明长三角城市合作正在不断强化政府间的协调力,进一步消除区域间的行政壁垒,从而推进区域一体化核心工作——制度合作的深化。
今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核心就是制度合作,统筹协调区域内各城市的定位与分工、资源合理配置、基础设施衔接、环境保护、人口综合管理等重大问题,而最后的落脚点应该是“人”。只要哪一天“长三角人”在区域内可以真正地流动起来,就业、就医、就学、社保等资源和制度能够真正互通和均质化,那么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实力和地位,也就寓于其中了。
继长三角各主要城市在交通、医保、金融、会展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协作和交流之后,本次会议新设“长三角园区共建”专题和“长三角异地养老合作”、“长三角现代物流业整合和提升”两个课题。由此,现代物流业、工业园区和异地养老成为区域融合新的主攻方向。
据悉,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将组织长三角相关城市和部门进行座谈,建立长三角物流业协调会议制度。同时以上海、南京、杭州以及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宁波、南通等城市为重点,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在摸清实际情况、理清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形成关于长三角现代物流业统一规划、产业布局、目标定位、整合资源、提升发展水平的总体方案。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内部分城市之间探索开展了园区合作共建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着规划落地、资金筹措、产业配套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而长三角园区共建专题合作项目将深化研究并完善长三角园区共建的体制和机制,打破园区共建的各种制约瓶颈,促进相关组织协调机构的成立,遴选并认定若干长三角园区共建的示范点,协助编制共建园区的相关规划,协助组织开展共建园区的招商和推介活动,大力促进以园区为纽带的长三角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与合作交流,最终实现区域共赢和协调发展。
长三角异地养老的基本思路则是整合长三角现有养老资源,采取“公办民营”或“民办公助”、股份合作的方式发展异地养老机构,合理引导一线城市老年人口向二、三线城市转移,二、三线城市老年人口向郊区转移,采取长居式养老、度假式养老、旅游养老、候鸟式养老、乡村田园式养老等。长三角异地养老是推进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异地养老是一项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它的发展能有效缓解上海、杭州、南京等中心城市人口压力,缓解养老负担,增强城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