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九三学社:建议对四川地震灾区四条江河流域实施生态恢复重建

admin 2010-03-15 来源:景观中国网
  九三学社中央日前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对四川地震灾区四条江河流域实施生态恢复重建的建议》的提案。   九三学社中央认为,“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地震及其相关联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所导致的生态毁损更是难以估量。对灾区破碎的山河实施生态修复及其重建,将比经济重建、社会重建的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所需要的时间更长,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投入也势必更大。
  九三学社中央日前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对四川地震灾区四条江河流域实施生态恢复重建的建议》的提案。

  九三学社中央认为,“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地震及其相关联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所导致的生态毁损更是难以估量。对灾区破碎的山河实施生态修复及其重建,将比经济重建、社会重建的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所需要的时间更长,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投入也势必更大。

  九三学社中央认为对地震灾区主要江河流域实施生态修复刻不容缓。

  汶川地震是近一百年来发生在生态和地质环境脆弱,人口较为密集山区的一次巨震灾害,直接导致了震区内江河流域生态严重毁损。地震导致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地质环境严重受损,从而驱动灾区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对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造成了严重冲击。由于强震区域地处岷江、涪江、嘉陵江、白龙江等江河上游,河流水系较为密集,一方面地震引发的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对陆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大量泥沙、石砾直接输入河中,淤塞河道、水库,形成众多堰塞湖,直接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如果说陆地生态系统遭破坏受影响的主要是灾区本身的话,那么,江河生态遭到破坏的影响将波及整个长江流域。主要表现在:

  (一)长江上游生态系统的基础受到破坏。汶川地震灾区是生态系统类型较为完整的地区,既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又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大地震严重损害了生态系统的基础,对各种生态系统类型都造成了极大破坏。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据统计,汶川地震造成四川林地损失493万亩,使森林覆盖率由30.7%下降为30.2%。其中45个林业重灾县(市、区)森林覆盖率由震前44.51%下降为42.64%,下降了1.87个百分点。每损失1公顷林地就要减少115立方米的水源涵养能力。森林生态系统的严重受损势必给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和整个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隐患。

  (二)地震灾区主要江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重灾区涉及到6个生态亚区。据估计,该地区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占8成,经济价值仅2成,其生态保护的意义极其重要。这一区域的主导生态功能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农林产品提供、人居保障等功能。地震灾区植被类型主要为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和针叶与阔叶混交林,覆盖率一般达50%,有的高达70%以上,是长江上游水源林涵养区,也是岷江、涪江、嘉陵江、白龙江的主要水源区。地震导致长江上游水源林涵养区和水源区隐患更加严重,这不仅关系到川西平原乃至整个四川盆地数几千万人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安全,还对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用水具有重要影响。

  (三)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汶川地震所涉及的区域,是横断山脉向川西平原的过渡生态交错带,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此次地震灾区是许多珍稀动物的重要生境区域,甚至是唯一生存区域。一方面,地震造成了山地植被的大量破坏,动植物生境大幅度破碎化,各种连通廊道被阻断,最终形成大量面积变小的“孤岛”。由于景观斑块之间的连通性降低,增加了生物个体的死亡率,增大了基因交流的困难,种群获取食物的可能性随之降低,这种隔离对于受灾地区的野生动物是很大的潜在威胁。另一方面,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直接破坏和防疫过程中使用的大量消毒剂、灭菌剂以及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腐烂动物尸体等,将对水生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

  2009年元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四川地震灾区视察时要求,尽快对地震灾区的岷江、涪江、嘉陵江、白龙江等主要江河流域实施生态修复和重建。生态修复不仅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意义,也是一项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民生工程。随着经济恢复重建的顺利推进,2010年大部分重建项目将逐步竣工收尾,有必要实行重建重心转移,把灾后生态修复重建,尤其是灾区主要江河流域生态修复重建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九三学社中央对实施“5·12”汶川地震灾区主要江河流域生态修复提出几点建议:

  (一)组织专门力量,对汶川地震灾区主要江河流域生态修复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和对策设计。生态修复重建,尤其是江河流域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庞大系统工程,既涉及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也与生产生活系统密切关联,既要采取应急措施,更要建立长效机制。必须象抓经济重建、社会重建一样,既要汇集各方之力,更需要中央层面的大力支持。建议从国家层面组织相关部委、相关学科的专家与地震灾区的专业技术力量一道,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主要江河流域生态修复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跨学科综合考察和专题研究,全面系统地摸清生态受损情况,对灾损程度进行科学的评估和研判,灾区生态修复工程对长江上游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全面分析,对区域内生态修复与发展低碳经济、人民生产生活之间的有机结合进行系统设计,对建立地震灾区生态修复补偿机制和长江上游生态补偿标准体系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全面深入系统地提出加快生态修复进程的实施方案和对策建议。

  (二)建议中央把灾区主要江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列为灾后重建下一阶段的重要工作,并作为“十二五”期间支持灾区发展碳汇经济、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特大工程、特大项目加以推动和实施。灾后重建包括经济重建、社会重建、生态重建等方方面面。两年重建基本完成后,灾区生产、生活得已恢复正常,在这种情况下,建议中央及时调整战略,把生态重建、地质环境的修复作为灾后重建第二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发展碳汇经济,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重点工程加以实施。围绕“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主要江河流域生态修复及其相关联的流域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以规划出一系列大项目、新项目,并作为“十二五”期间的特大工程、特大项目加以推动和实施,从而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找到新的投资空间。

  (三)高度重视地震地质灾害高风险山区城镇的灾害防治工作。我国西南山区是一个地形和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区域,具有极高的地震地质灾害危险性。与汶川地震灾区相类似的,还有一些地震地质灾害高风险的山区城镇,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建议尽快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建立西南山区重点城镇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全面系统地摸清当地地质灾害情况,并加强地震及重大地质灾害的前兆识别和预警体系的研究;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的财政投入,尽快完成2300多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工作;及早治理城镇周边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在相关城镇建设一批紧急避难和避险的公共设施以及生命线通道。

  (四)优先修复和重建主要江河流域内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及其主要江河流域,云集了一大批国家或省级自然保护区,对其进行优先重建修复,迅速恢复这一区域的生态功能。建议全面调查和评估各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栖息地的破坏情况和生态影响,全面了解各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动植物物种及其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在全面摸清受损情况的基础上,优先开展卧龙、四姑娘山、龙溪-虹口、白水河、王朗、雪宝顶、唐家河、九顶山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受损基础设施设备的恢复重建和自然保护区的栖息地恢复。

  (五)以灾区主要江河流域生态敏感和脆弱区为重点,开展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将生态特别敏感和脆弱地区的人为活动降到最低限底。对水源中断、重度污染的地区实行异地重建。迁出生态承载量过大区域内的居民。在受损严重流域的城镇、重要交通干道(国道、省道、铁路沿线)、江河沿线实施生态修复示范项目,尽快恢复植被,提高覆盖率。研究、试验不同类型的生态修复模式,以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小区为重点,开展生态修复重点示范,将成功经验在各流域加以推广。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