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环保活动家留守成都 建中国首个低碳村
admin
2009-12-08
来源:景观中国网
有中国红十字会和李连杰壹基金提供资金支持,有中国建设部首席生态民居专家刘加平来当义工,重建后的大坪村作为中国第一个低碳乡村,颇有些符合如今对陶渊明“世外桃源”的想象:民居采用雪灾后倒伏的树木或垮塌后的材料,黄色的竹篱墙、褐色的木构、青色的屋瓦,且几户相对集中,形成一个个生态群落,并引入当地最常见的本土树种、饮水槽、石水池、石磨、木楼梯、竹篓、背篓及卵石进行景观点缀。每家每户配旱厕、沼气池、节能灶、垃圾分类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哥本哈根,而堪称国际知名环保活动家的廖晓义却蹲守成都,忙着为彭州市通济镇大坪村(被称为“乐和家园”的中国第一个低碳乡村)出产的山鸡找销路。“你难道不想知道我为什么不去哥本哈根吗?”她在电话中反问。
留美受启发 回国搞环保
廖晓义,有着“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苏菲环境大奖”在中国的第一位获得者,2008年“全球公民奖”获得者,今年10月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环保英雄”。就如同电影《2012》中人们都想拥有在中国制造的诺亚方舟的船票,廖晓义对记者说:世界环保的希望在中国,中国的出路在乡村。
廖晓义生于重庆,曾经在四川大学哲学系任教,后来赴美攻读环境政治专业。对国外优秀的环保耳濡目染,1996年,廖晓义毅然回国,一手创办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并在国内首倡垃圾分类和空调26度节能。2008年7月,她开始在大坪村筹建“乐和家园”。
首个低碳村 成世外桃源
有中国红十字会和李连杰壹基金提供资金支持,有中国建设部首席生态民居专家刘加平来当义工,重建后的大坪村作为中国第一个低碳乡村,颇有些符合如今对陶渊明“世外桃源”的想象:民居采用雪灾后倒伏的树木或垮塌后的材料,黄色的竹篱墙、褐色的木构、青色的屋瓦,且几户相对集中,形成一个个生态群落,并引入当地最常见的本土树种、饮水槽、石水池、石磨、木楼梯、竹篓、背篓及卵石进行景观点缀。每家每户配旱厕、沼气池、节能灶、垃圾分类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
旱厕的推行方便了沼气池的建设,沼气又可以用来照明和供热;种菜绝不用农药,叶子长虫,由田间鸡鸭来觅食,菜品长成后通过相关渠道送到城市卖高价;组织村里的妇女进行手绢的织绣工作,由李连杰壹基金进行销售,也为游人体验农家手工生活提供范例……在廖晓义的蓝图里,这里是“没有留守儿童,村民们和睦相处”的自然家园。
员工去峰会 自己留山里
廖晓义把家安在北京,但今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山里度过。大坪村海拔1600多米,路难走,车要到那儿必须高底盘,天冷还要用防滑链,手机信号也不大好。廖晓义在那里被村民称作“廖嬢”,别看她曾经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手里接过奖杯,当她扛着锄头和村民走在一起时,却和本地农妇几无区别。
作为环保人士,廖晓义不是不关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记者了解到,北京地球村新进员工陈颖以观察员的身份到了哥本哈根,“她任务就是记录那边的见闻,回北京后给大家做个汇报”。廖晓义本人,到昨日还蹲守在大坪村,“村民的房子建得差不多了,我们正忙着做农人会馆和有机小农场,还有我们的生态养鸡需要订单啊,白凤乌鸡怕冷,恐怕过不了冬,必须赶快找到买家。”
遏全球变暖 低碳乡村是机会
谈及进行中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廖晓义表示,人们为减排讨价还价,减排进程举步维艰,其中一个基本原因,是发达国家把已有的过度消耗能源的生活方式看作是不可改变的前提。如果不改变这种生活方式,那么人类的前景不堪设想。低碳乡村也许是全方位创造低碳生活的机会,“说到低碳、减排,有人认为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和投资问题,这是典型的西医思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必须用中医的整体思维和各界的联合行动。”
她举例说,大坪村的房子是土木结构,比起砖混结构的房子,至少可以节能减排60%;而按照国际粮农组织公布的数据,他们正在实践的有机农业将比化肥、农药生产出的高消耗型的“石油农业”,至少节能减排80%。对于乐和模式的推广,并在将来出现更多的低碳乡村和社区乃至商场,廖晓义信心十足。
成都姑娘:我在哥本哈根开会
QQ签名改成了“COP15哥本哈根气候峰会23号回国”,一看就知道,这个丫头在骄傲地宣称:哥本哈根开会了,我在现场哦。她叫闫文静,西南财大的研究生,我国西部只有三个青年代表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她是是其中之一。
她跟进谈判 两个小妹搞展示
7日晚7时24分,闫文静通过QQ对记者说,这个时候哥本哈根还是中午12点过,她刚听完欢迎会,马上有个活动等着她。中国青年代表团是历史上第一支来自中国、由青年人自发组织的非官方团队,全团共50人,闫文静和四川大学的杨梦椒、熊琳琅是中国西部仅有的代表。闫文静说,他们要向世界证明:中国青年有毅力、有决心、有能力与全世界热爱地球的公民一起,共同创造一个洁净、绿色、美好的未来!
整个青年代表团分成媒体联络、跟进谈判和活动展示三个小组,闫文静在跟进谈判组,两个小妹妹则在活动展示组。她透露,她所在小组的主要任务就是跟进各国政府谈判过程,然后把结果及时传达,至于活动展示,将进行类似行为艺术、游行等各种活动。
[NextPage]
出国倡环保 她们都非第一次
今年10月,闫文静在网上看到了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面向全球发起的COP15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招募通知,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她今年25岁,之前有着在另外两个小妹妹看来很“牛”的经历:因为地震,一心想出国发展的她改变心意,甚至放弃了注册会计师的考试,投身公益和环保事业;她加入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为成都每一条河流做“体检”并出具相关的调查报告;2008年9月,她前往德国做交换生期间,靠自己打工赚钱,用5万元人民币穷游过26个国家。闫文静熟练掌握英语和德语,对这次的跟进谈判工作,她表示“不在话下”。
至于21岁的杨梦椒,她在川大学法学,今年8月曾代表中国去日本名古屋参加“生物多样性亚洲青年大会”;20岁的熊琳琅在川大学国际政治,2006年曾任重庆市中学生环保大使,作为7名中国学生代表之一前往伦敦参加了全球气候变化学生峰会。
为到哥本哈根 她们自己募钱
据悉,三个姑娘在哥本哈根由青年团统一安排住宿,所在团队募集到部分资金,她们自己在成都也曾到处“化缘”。“剩下仍然不够的话,就只有自己负担部分,”闫文静说,气候峰会到本月18日结束,但她要到23日才会回国。
据曾经采访她们的其他记者介绍,她们先在北京接受培训,想了包括“把圣诞老人的雪橇卖了”在内的10个创意来筹钱,“一个人的花销大概是6000美元,青年团队出一半,剩下的由她们自己想办法”。按照其它城市青年代表的经验,找媒体赞助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所以她们11月20日一回成都,便挨个给各媒体打电话,并且还联系了企业等。本报记者 张欧
天灾一例
卫星拍摄洪水 对比触目惊心
今年11月,严重洪水袭击南美洲,尤其是在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科学家指出,随着全球变暖进一步加剧,恶劣天灾将更频繁,严重程度也将进一步加深。现在,让我们来读一读左边两张由人造卫星在一个多月时间里拍摄的对比图,以另一种方式来形象地理解洪灾是多么可怕,从而警醒我们一定要努力遏制全球变暖。
受灾地区包括两个泻湖——Lagoa dos Patos和Lagoa Mirim之间地区。卫星照片上,水越深颜色也越深,裸露的土壤显示为浅灰色。对比两图可明显看出,在12月1日的图上,两湖之间的洪水非常显眼,几乎淹没陆地,把两湖连接起来(对比两图中位置1)。同样,在12月1日的图上,裸露的土地面积大大萎缩——被洪水淹没(对比两图中位置2)。另外,在12月1日的图上,两湖中湖水颜色明显更深,说明大量湖水及泥沙冲入湖中(对比两图中位置3)。再仔细观察,你一定会发现更多的改变。宗禾
减排一招
小型风车发电 够你一家用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7日召开前夕,哥本哈根市政厅门前装上三个圆柱形物体——三部小型风车。这种风车名叫Windspire,由美国一家公司生产,2008年上市。为提升公众能源利用意识,丹麦国有能源公司将在丹麦推广Windspire。
Windspire专为城市设计,高9米,宽1.2米,噪声不及一部普通洗碗机,3部一组的Windspire售价在4.5万~5万美元之间,每年可发电大约6000千瓦时,略高于一个四口丹麦家庭年均耗电量。据介绍,一组Windspire单凭节省用电就可自行回收成本,成本回收大致需要12至20年。
专家指出,没人说小型风车是最高效能源设备,但它将引发有关绿色思维的连锁反应。如果人们看见Windspire在办公室窗外,他们或许将开始思考每个人在一天结束后关闭办公电脑会发生什么,能源利用将在突然之间减少2%。
事实上,哥本哈根市政府正忙于一项耗资1.05亿美元的风力涡轮机项目。政府将在哥本哈根郊区安装14部全尺寸风力涡轮机,按设计将满足4万丹麦家庭用电需求。这一项目是“哥本哈根气候计划”的一部分,旨在使这个城市碳排放量到2015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20%。
留美受启发 回国搞环保
廖晓义,有着“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苏菲环境大奖”在中国的第一位获得者,2008年“全球公民奖”获得者,今年10月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环保英雄”。就如同电影《2012》中人们都想拥有在中国制造的诺亚方舟的船票,廖晓义对记者说:世界环保的希望在中国,中国的出路在乡村。
廖晓义生于重庆,曾经在四川大学哲学系任教,后来赴美攻读环境政治专业。对国外优秀的环保耳濡目染,1996年,廖晓义毅然回国,一手创办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并在国内首倡垃圾分类和空调26度节能。2008年7月,她开始在大坪村筹建“乐和家园”。
首个低碳村 成世外桃源
有中国红十字会和李连杰壹基金提供资金支持,有中国建设部首席生态民居专家刘加平来当义工,重建后的大坪村作为中国第一个低碳乡村,颇有些符合如今对陶渊明“世外桃源”的想象:民居采用雪灾后倒伏的树木或垮塌后的材料,黄色的竹篱墙、褐色的木构、青色的屋瓦,且几户相对集中,形成一个个生态群落,并引入当地最常见的本土树种、饮水槽、石水池、石磨、木楼梯、竹篓、背篓及卵石进行景观点缀。每家每户配旱厕、沼气池、节能灶、垃圾分类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
旱厕的推行方便了沼气池的建设,沼气又可以用来照明和供热;种菜绝不用农药,叶子长虫,由田间鸡鸭来觅食,菜品长成后通过相关渠道送到城市卖高价;组织村里的妇女进行手绢的织绣工作,由李连杰壹基金进行销售,也为游人体验农家手工生活提供范例……在廖晓义的蓝图里,这里是“没有留守儿童,村民们和睦相处”的自然家园。
员工去峰会 自己留山里
廖晓义把家安在北京,但今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山里度过。大坪村海拔1600多米,路难走,车要到那儿必须高底盘,天冷还要用防滑链,手机信号也不大好。廖晓义在那里被村民称作“廖嬢”,别看她曾经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手里接过奖杯,当她扛着锄头和村民走在一起时,却和本地农妇几无区别。
作为环保人士,廖晓义不是不关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记者了解到,北京地球村新进员工陈颖以观察员的身份到了哥本哈根,“她任务就是记录那边的见闻,回北京后给大家做个汇报”。廖晓义本人,到昨日还蹲守在大坪村,“村民的房子建得差不多了,我们正忙着做农人会馆和有机小农场,还有我们的生态养鸡需要订单啊,白凤乌鸡怕冷,恐怕过不了冬,必须赶快找到买家。”
遏全球变暖 低碳乡村是机会
谈及进行中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廖晓义表示,人们为减排讨价还价,减排进程举步维艰,其中一个基本原因,是发达国家把已有的过度消耗能源的生活方式看作是不可改变的前提。如果不改变这种生活方式,那么人类的前景不堪设想。低碳乡村也许是全方位创造低碳生活的机会,“说到低碳、减排,有人认为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和投资问题,这是典型的西医思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必须用中医的整体思维和各界的联合行动。”
她举例说,大坪村的房子是土木结构,比起砖混结构的房子,至少可以节能减排60%;而按照国际粮农组织公布的数据,他们正在实践的有机农业将比化肥、农药生产出的高消耗型的“石油农业”,至少节能减排80%。对于乐和模式的推广,并在将来出现更多的低碳乡村和社区乃至商场,廖晓义信心十足。
成都姑娘:我在哥本哈根开会
QQ签名改成了“COP15哥本哈根气候峰会23号回国”,一看就知道,这个丫头在骄傲地宣称:哥本哈根开会了,我在现场哦。她叫闫文静,西南财大的研究生,我国西部只有三个青年代表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她是是其中之一。
她跟进谈判 两个小妹搞展示
7日晚7时24分,闫文静通过QQ对记者说,这个时候哥本哈根还是中午12点过,她刚听完欢迎会,马上有个活动等着她。中国青年代表团是历史上第一支来自中国、由青年人自发组织的非官方团队,全团共50人,闫文静和四川大学的杨梦椒、熊琳琅是中国西部仅有的代表。闫文静说,他们要向世界证明:中国青年有毅力、有决心、有能力与全世界热爱地球的公民一起,共同创造一个洁净、绿色、美好的未来!
整个青年代表团分成媒体联络、跟进谈判和活动展示三个小组,闫文静在跟进谈判组,两个小妹妹则在活动展示组。她透露,她所在小组的主要任务就是跟进各国政府谈判过程,然后把结果及时传达,至于活动展示,将进行类似行为艺术、游行等各种活动。
[NextPage]
出国倡环保 她们都非第一次
今年10月,闫文静在网上看到了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面向全球发起的COP15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招募通知,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她今年25岁,之前有着在另外两个小妹妹看来很“牛”的经历:因为地震,一心想出国发展的她改变心意,甚至放弃了注册会计师的考试,投身公益和环保事业;她加入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为成都每一条河流做“体检”并出具相关的调查报告;2008年9月,她前往德国做交换生期间,靠自己打工赚钱,用5万元人民币穷游过26个国家。闫文静熟练掌握英语和德语,对这次的跟进谈判工作,她表示“不在话下”。
至于21岁的杨梦椒,她在川大学法学,今年8月曾代表中国去日本名古屋参加“生物多样性亚洲青年大会”;20岁的熊琳琅在川大学国际政治,2006年曾任重庆市中学生环保大使,作为7名中国学生代表之一前往伦敦参加了全球气候变化学生峰会。
为到哥本哈根 她们自己募钱
据悉,三个姑娘在哥本哈根由青年团统一安排住宿,所在团队募集到部分资金,她们自己在成都也曾到处“化缘”。“剩下仍然不够的话,就只有自己负担部分,”闫文静说,气候峰会到本月18日结束,但她要到23日才会回国。
据曾经采访她们的其他记者介绍,她们先在北京接受培训,想了包括“把圣诞老人的雪橇卖了”在内的10个创意来筹钱,“一个人的花销大概是6000美元,青年团队出一半,剩下的由她们自己想办法”。按照其它城市青年代表的经验,找媒体赞助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所以她们11月20日一回成都,便挨个给各媒体打电话,并且还联系了企业等。本报记者 张欧
天灾一例
卫星拍摄洪水 对比触目惊心
今年11月,严重洪水袭击南美洲,尤其是在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科学家指出,随着全球变暖进一步加剧,恶劣天灾将更频繁,严重程度也将进一步加深。现在,让我们来读一读左边两张由人造卫星在一个多月时间里拍摄的对比图,以另一种方式来形象地理解洪灾是多么可怕,从而警醒我们一定要努力遏制全球变暖。
受灾地区包括两个泻湖——Lagoa dos Patos和Lagoa Mirim之间地区。卫星照片上,水越深颜色也越深,裸露的土壤显示为浅灰色。对比两图可明显看出,在12月1日的图上,两湖之间的洪水非常显眼,几乎淹没陆地,把两湖连接起来(对比两图中位置1)。同样,在12月1日的图上,裸露的土地面积大大萎缩——被洪水淹没(对比两图中位置2)。另外,在12月1日的图上,两湖中湖水颜色明显更深,说明大量湖水及泥沙冲入湖中(对比两图中位置3)。再仔细观察,你一定会发现更多的改变。宗禾
减排一招
小型风车发电 够你一家用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7日召开前夕,哥本哈根市政厅门前装上三个圆柱形物体——三部小型风车。这种风车名叫Windspire,由美国一家公司生产,2008年上市。为提升公众能源利用意识,丹麦国有能源公司将在丹麦推广Windspire。
Windspire专为城市设计,高9米,宽1.2米,噪声不及一部普通洗碗机,3部一组的Windspire售价在4.5万~5万美元之间,每年可发电大约6000千瓦时,略高于一个四口丹麦家庭年均耗电量。据介绍,一组Windspire单凭节省用电就可自行回收成本,成本回收大致需要12至20年。
专家指出,没人说小型风车是最高效能源设备,但它将引发有关绿色思维的连锁反应。如果人们看见Windspire在办公室窗外,他们或许将开始思考每个人在一天结束后关闭办公电脑会发生什么,能源利用将在突然之间减少2%。
事实上,哥本哈根市政府正忙于一项耗资1.05亿美元的风力涡轮机项目。政府将在哥本哈根郊区安装14部全尺寸风力涡轮机,按设计将满足4万丹麦家庭用电需求。这一项目是“哥本哈根气候计划”的一部分,旨在使这个城市碳排放量到2015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20%。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