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无锡峰会侧记

admin 2009-10-28 来源:景观中国网
  大运河的命运,牵动着这座城市无数民众的心。10月27日,一场关于大运河的盛会就此隆重召开。峰会上,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为一个共同的话题出谋献策:该如何保护和利用我们的“母亲河”,传承和复兴运河文化遗产。
  10月27日傍晚,暮色掩映下的清名桥,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它的脚下,运河水静静流淌着;它的对面,古运河文化艺术展示馆内一片喧闹,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布展之中。沿河石子路上,71岁的老人徐旭初注视着河水踱着方步,“我每天都要到河岸边来走走看看,两岸的居民都很关注大运河的变化。”

  大运河的命运,牵动着这座城市无数民众的心。10月27日,一场关于大运河的盛会就此隆重召开。峰会上,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为一个共同的话题出谋献策:该如何保护和利用我们的“母亲河”,传承和复兴运河文化遗产。

  保护是申遗的第一要义流淌了2000多年的大运河,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这是与会专家的共识。“大运河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我国乃至世界工程技术史和文明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峰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的一番话,让在坐每个人都振奋不已:作为新型文化遗产类别,大运河以其独特的文物内涵,已顺利入列国家申遗项目。

  申遗,究竟该怎么申?事实上,目前在运河申遗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对此,专家们毫不讳言。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舒乙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运河申遗目前尚有四个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大运河的意义从宏观上需要研究,比如运河在中国南北统一中起的重要作用;二是运河开凿中的一些重大科技项目需要研究,比如运河是如何穿越大江大河的;三是清污问题;四是对沿河居民生活方式的研究。

  保护应该是申遗的第一要义。“保护不是为了申遗,申遗是为了保护。”东南大学教授朱光亚的一句精辟之语,得到了台下的一片赞同。与会专家学者都认为,在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如何保护大运河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做到“原汁原味”的保护,这是运河沿线每个申遗城市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保护中利用,在创造中复兴在各地的大运河保护中,无锡始终是一个埋头苦干有踏实成效的城市。在理论与实践中,无锡以不破坏沿河街坊肌理和空间轮廓为原则,打造出了一个运河“活态”博物馆――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而“在保护中利用、在创造中复兴”的运河保护利用理念,亦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高度肯定。用专家的话评价:无锡不仅是运河遗产的卫士,更是创造运河新文化的开拓者。

  在保护的基础上,该如何更好地利用和传承运河文化?专家们各抒己见。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认为,大运河是活生生的还流淌着的财富,必须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比如全线疏通发挥其交通、水利、航运的作用。而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副主任汪芳则认为,发展旅游是很重要的形式,可以根据历史地段所处的区域区位、资源禀赋,通过旅游表现形式让地段持续保持活力。

  对于“利用”这篇大文章,无锡将继续书写下去。峰会上获悉,接下来,无锡将做好三篇文章:其一,利用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的机遇,全线开通无锡段古运河旅游,作为无锡城市水上旅游的新体验;其二,利用工业遗产的厂房、仓库、办公楼发展创意产业;其三,把古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弘扬和传承运河文化、吴文化、工商文化。

  申遗是一件很老百姓的事漫步在运河边的徐旭初,家就住在古运河边。近年来,无锡在大运河保护上做的桩桩件件实事,他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路平了,水清了,晚上到河岸边走走,四周漂亮极了。”老徐笑着说,现在出门就是祝大椿故居,走两步就到窑群遗址博物馆,文物古迹就在“家门口”,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申遗,这个看着很大、很玄乎的命题,其实也是很实际、很老百姓的事。”国际古遗址理事会主席、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长郭旃的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专家们认为,大运河的保护联系着沿线众多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维系着沿岸千万民众的记忆与情感。只有使沿岸百姓在保护中受益,才能使大运河的保护真正得到百姓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

  事实证明,政府对运河的保护和整治,让世居在运河边的“老无锡”在感受人居环境改善的同时,更多了一份对运河保护支持的自觉性。如今在清名桥两岸,活跃着一大批保卫“母亲河”的志愿者,天天沿河巡视,发现有不文明行为劝说制止,发现河面漂浮垃圾就联系环卫所,已成为他们每天必做的事情。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