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梁思成故居暂停拆迁 是否留存尚待调查
7月10日,北总布胡同24号院(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拆迁被叫停 浦峰 摄
北京古都风貌保护与危房改造专家顾问小组专家徐苹芳
北总布胡同24号院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余部暂时得到保存。7月13日,核发拆迁许可证的东城区房屋管理局表示,该院的拆除工作已停止,待北京市文委与规划部门确定其保护价值后再做决定,但24号院内居民的腾退将继续进行。
相关项目已对照文保清册
24号院外贴有一张拆迁通告,落款方为东城区房屋管理局。7月13日,该局表示,这份拆迁许可证核发于2007年,核发依据主要是项目的立项批准文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以及北京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东城房管局负责人表示,部分情况下该局会致函文物部门,确定旧城拆迁区域内无文保单位,再核发拆迁许可证,但这并不是法定程序。他说,目前东城区仅有几处拆迁项目具备文物部门确认的书面依据。
这名负责人介绍,房管局掌握该区文保单位的清册表,且每年都要经文物部门更新。受理拆迁申请后,该局将比照清册表,核查该用地规划许可范围内是否存有文保单位。24号院所在项目便是经这个程序核查。
是拆是留有待部门调查
7月13日上午,北总布胡同24号院拆迁工作举行了调度会。东城区房管局负责人表示,目前24号院的拆房工作已停止,之后是拆是留,将参考北京市规划委和文物部门的调查意见。他说,北总布胡同24号院如被认定具备保护价值,也存在原地修缮或异地再建两种情况。
东城区房管局表示,已将上述决定通知拆迁方。停止拆房,但居民腾退仍将进行。在该局对区内拆迁项目的监控表上,记者看到,这个项目正处于中期拆迁阶段,215户居民中仍有80户未搬走,包括24号院内的几户居民,原因是他们“要求过高”。
■ 各方说法
之前不知道此处为梁思成林徽因的故居,如果知道这一情况,会做相应的调查和咨询。
———北京市规划委有关负责人
这个地方没有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不是文物,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是依照《文物保护法》来保护文物。
———东城区文委相关负责人
(24号院)这份拆迁许可证核发于2007年,核发依据主要是立项批准文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以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东城区房管局相关负责人
■ 相关新闻 梁思成房东也是“名人”
专家建议将北总布胡同24号院纳入文物普查范围
梁思成、林徽因租住7年的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房东也是位名人。7月13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曾一智介绍了自己对24号院渊源的查证结果。
曾一智调查发现,在梁思成、林徽因租住之时,北总布胡同24号、12号院的房主也是一位名人———曾担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的叶公超。1937年抗战爆发之后,时任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教授的叶公超随校南迁,将房子售与他人。
7月12日,在看到本报报道之后,曾一智立即致函东城区文委,建议“将北总布胡同24号、12号叶公超、梁思成、金岳霖故居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范围”。7月13日,东城区文委有关负责人回复说,已经收到了这份最为详细的故居情况调查建议书,并表示目前正在就北总布胡同24号院征集各种信息和建议。
按照法律的规定,一旦纳入文物普查范围,就成为“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对其进行用途改变、修缮等,均有严格的程序。而没有进入文物普查范围的,文物部门则不参与规划方面的审批。
此外,这位负责人还透露,此前曾一智曾经致函建议过的东城区东堂子胡同4号、6号的伍连德故居,今年将公布为区级文保单位。
■ 对话 “评名人故居不是评英雄劳模”
专家称,立法缺失导致名人故居得不到保护
7月13日,徐苹芳表示,近日媒体关注的北总布胡同24号院,理应作为名人故居加以保护。而北京众多的名人故居得不到保护,关键在于没有专门的名人故居的评选、保护、利用的法律。
名人故居没名分难获保护
新京报:北京存在众多名人故居,其中大多数都没有列入挂牌名人故居或者文物保护单位。名人故居得不到保护的关键在哪里?
徐苹芳:没有立法。名人故居没有名分,不是文保单位,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新京报:立法的难点在哪里?
徐苹芳: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很多人、尤其是一些政府部门认为名人故居就应该是正面人物、是革命烈士住过的地方,或者是出生地,或者是花钱买的有产权的地方。至于不具备这些特点的,就不算。
但是我认为,哪怕是反面的人物,只要他对历史有影响,就可以参评。
评名人故居不是评英雄劳模,只要根据这个人物的历史影响、住宅情况、居住时间等来制定标准,就可以了。
天津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北洋军阀、清朝遗老的故居都挂牌保护。
新京报:有一些名人故居,当时这些名人不具有产权,只是租住了几年,比如这次报道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是否具备成为名人故居的条件呢?
徐苹芳:这个地点很有名,虽然只是租住了7年,但是这期间他们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太太的客厅”是当时京城一个著名的文化沙龙。在巴黎,画家、哲学家经常去的咖啡馆都会被专门标注出来,更何况这个故居呢?
“能留多少就留多少”
新京报:北京城里这样的名人故居很多,是不是可以学习一下巴黎的经验,标准应该宽泛一些?
徐苹芳:我们现在根本不是宽严的问题,而是根本不做的问题。在北京、上海、南京、重庆这些城市,名人居住、工作过的地方比较多,更加不能等同于一般城市。千城一面的城市是没有文化的城市,我们现在应该能留多少就留下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