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历史建筑群:等待入选世遗中
admin
2009-07-06
来源:景观中国网
近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通过,中国五台山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会议决定,暂缓中国申报的嵩山历史建筑群项目,在补充材料后,明年可直接成为候选景观地。
近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通过,中国五台山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会议决定,暂缓中国申报的嵩山历史建筑群项目,在补充材料后,明年可直接成为候选景观地。
嵩山历史建筑群包括少林寺建筑群、太室阙、启母阙、少室阙、中岳庙、嵩阳书院、嵩岳寺塔、会善寺、观星台,由建于公元1世纪至20世纪的11处历史建筑院落组成,涉及礼制、宗教、教育和科技等领域。这组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是初创制度与形制规制的典范。
天地之中的古建筑
嵩山为五岳之中岳,属伏牛山脉,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境内,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海拔分别为1440米和1512米,东西绵长60多公里,最高峰为峻极峰。嵩山地理位置处于古代中国的“中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公元前21世纪,中国最古老的都城——夏都阳城建立于嵩山东南。龙山文化晚期,从夏至周,国家政治中心都位于距嵩山400公里的范围内的区域,由此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文化区域概念——“中原”。嵩山雄峙中原,群峰耸立,层峦叠嶂,风光壮丽,众多古迹,罗列其间。
自春秋时期开始,帝王就到中岳嵩山进行“封禅”,这样的制度被后世历代帝王所遵循,保留至今的东汉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以及由太室祠延续演变而来的中岳庙,正是这种礼制封禅文化兴盛的证明。现存的嵩岳寺塔、净藏禅师塔、永泰塔、会善寺大殿、少林寺、初祖庵、塔林,以及数十处佛寺塔刹遗迹,表明佛教文化也是嵩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嵩山文化的另一特点在于这个地区的文化教育活动,也是因为“中”的区位在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而聚集、发生的。在宋代,因为嵩山离都城不远,便于知名学者前来讲学,于是就有了嵩阳书院这样的知名书院。嵩山还是古代科技活动的场所,相传周代即已在阳城开展天文观测活动,故唐代在其址竖立石表名之曰“周公测景台”,元代又在其后建立观星台。以嵩山为背景所形成的多种文化景观,自公元前21世纪起一直绵延至今,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各自体现出不同的兴旺与发展,但其始终作为一个文化景观的整体而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勾画出完整的文化演进的历程。嵩山历史建筑群以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类型,表现出人类创造的智慧。
至尊至美的中岳庙
嵩岳,位九州之中,抚临四岳,自古为中国神圣之山岳。中岳庙,雄踞嵩岳主峰太室山南麓,规模宏大,建制庄严,古来繁盛之至,为诸岳庙之冠。嵩山中岳庙是中国最早的道教庙宇之一,为历代帝王祭祀中岳山神的地方。庙宇始建于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原名“太室祠”。庙址在历史上有过多次变迁,到唐玄宗初年(公元712年)才定于现址,以后历代都有修葺。中岳庙现存建筑300多间,占地面积10万多平方米,中轴全长约600米,沿庙宇中轴线依次而上,有中华门、峻极门、天中阁等主要建筑。庙内有汉至宋代的古柏300多株,保存的重要文物有魏碑、唐碣、宋代4尊铸铁人、宋金“四状元”碑、宋金庙图碑和铁狮子等。
中岳神祠,是统领华夏文明发源核心区众山神祇之宗祠;它所处的山水形胜,体现了古代堪舆学中至尊至赫的显贵格局;其建筑布局,亘古至今,既是建筑心理艺术的佳作,更是古代建筑艺术的乐章。今日的中岳庙,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古建保存最完整、古树名木保存最多的岳庙,历史文化遗存积淀甚为丰厚,尤以文物建筑遗存最具价值,堪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古代著名的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因其地处嵩山之阳,故而得名,是我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其初名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为佛教活动场所。隋炀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更名为嵩阳观,易为道教活动场所。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春、冬,高宗李治偕同武则天两访嵩山,以嵩阳观为行宫,曰奉天宫。宋时为太室书院,与睢州的应天书院(睢阳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宋代理学大师程颢、程颐曾在此讲学。
今存嵩阳书院基本保持了清代的建筑布局,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配房相连,共有古建筑25座108间。整座建筑群体布局严谨,是社会群体意识的表现,反映了“礼乐相成”的儒家思想。嵩阳书院从五代后唐至清末的970余年间,总结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育教学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使书院成为传播理学的重要基地。
“第一名刹”少林寺
天下闻名的少林寺位于登封市西北15公里的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少林寺,以其历史悠久,禅宗祖庭,少林武术发源地而驰名海内外。兴盛时期,规模宏大,高僧辈出,下院数十,僧众数千。历史上虽数经磨难,但仍能以文物丰富,禅林懿范,武术渊薮,保持其香火旺盛,高僧云集,帝王朝圣,游人如织的名寺地位。
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天竺僧跋陀落迹传教而敕建少林寺。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创禅宗,少林寺遂成为禅宗祖庭。唐初,少林和尚助唐太宗开国有功,得到李唐王朝封赏。从此,僧徒常习武功,禅宗和少林拳负有盛名,广为流传,少林寺也因此成为驰名中外的大佛寺,有“天下第一名刹”的美称。其后几经兴衰,明朝初年进行较大规模的整修,奠定了现在少林寺的布局和规模。民国军阀混战,少林寺的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钟楼、鼓楼等被付之一炬。现在少林寺除主体建筑群常住院外,尚存塔林、达摩面壁洞、初祖庵、二祖庵、三祖庵、十方禅院、甘露台、祠堂及分布于寺周散存的和尚墓塔等。少林寺千佛殿内的著名的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300多平方米。寺西塔林现存自唐至清千余年的砖石墓塔243座,是综合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嵩山历史建筑群包括少林寺建筑群、太室阙、启母阙、少室阙、中岳庙、嵩阳书院、嵩岳寺塔、会善寺、观星台,由建于公元1世纪至20世纪的11处历史建筑院落组成,涉及礼制、宗教、教育和科技等领域。这组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是初创制度与形制规制的典范。
天地之中的古建筑
嵩山为五岳之中岳,属伏牛山脉,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境内,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海拔分别为1440米和1512米,东西绵长60多公里,最高峰为峻极峰。嵩山地理位置处于古代中国的“中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公元前21世纪,中国最古老的都城——夏都阳城建立于嵩山东南。龙山文化晚期,从夏至周,国家政治中心都位于距嵩山400公里的范围内的区域,由此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文化区域概念——“中原”。嵩山雄峙中原,群峰耸立,层峦叠嶂,风光壮丽,众多古迹,罗列其间。
自春秋时期开始,帝王就到中岳嵩山进行“封禅”,这样的制度被后世历代帝王所遵循,保留至今的东汉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以及由太室祠延续演变而来的中岳庙,正是这种礼制封禅文化兴盛的证明。现存的嵩岳寺塔、净藏禅师塔、永泰塔、会善寺大殿、少林寺、初祖庵、塔林,以及数十处佛寺塔刹遗迹,表明佛教文化也是嵩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嵩山文化的另一特点在于这个地区的文化教育活动,也是因为“中”的区位在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而聚集、发生的。在宋代,因为嵩山离都城不远,便于知名学者前来讲学,于是就有了嵩阳书院这样的知名书院。嵩山还是古代科技活动的场所,相传周代即已在阳城开展天文观测活动,故唐代在其址竖立石表名之曰“周公测景台”,元代又在其后建立观星台。以嵩山为背景所形成的多种文化景观,自公元前21世纪起一直绵延至今,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各自体现出不同的兴旺与发展,但其始终作为一个文化景观的整体而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勾画出完整的文化演进的历程。嵩山历史建筑群以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类型,表现出人类创造的智慧。
至尊至美的中岳庙
嵩岳,位九州之中,抚临四岳,自古为中国神圣之山岳。中岳庙,雄踞嵩岳主峰太室山南麓,规模宏大,建制庄严,古来繁盛之至,为诸岳庙之冠。嵩山中岳庙是中国最早的道教庙宇之一,为历代帝王祭祀中岳山神的地方。庙宇始建于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原名“太室祠”。庙址在历史上有过多次变迁,到唐玄宗初年(公元712年)才定于现址,以后历代都有修葺。中岳庙现存建筑300多间,占地面积10万多平方米,中轴全长约600米,沿庙宇中轴线依次而上,有中华门、峻极门、天中阁等主要建筑。庙内有汉至宋代的古柏300多株,保存的重要文物有魏碑、唐碣、宋代4尊铸铁人、宋金“四状元”碑、宋金庙图碑和铁狮子等。
中岳神祠,是统领华夏文明发源核心区众山神祇之宗祠;它所处的山水形胜,体现了古代堪舆学中至尊至赫的显贵格局;其建筑布局,亘古至今,既是建筑心理艺术的佳作,更是古代建筑艺术的乐章。今日的中岳庙,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古建保存最完整、古树名木保存最多的岳庙,历史文化遗存积淀甚为丰厚,尤以文物建筑遗存最具价值,堪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古代著名的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因其地处嵩山之阳,故而得名,是我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其初名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为佛教活动场所。隋炀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更名为嵩阳观,易为道教活动场所。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春、冬,高宗李治偕同武则天两访嵩山,以嵩阳观为行宫,曰奉天宫。宋时为太室书院,与睢州的应天书院(睢阳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宋代理学大师程颢、程颐曾在此讲学。
今存嵩阳书院基本保持了清代的建筑布局,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配房相连,共有古建筑25座108间。整座建筑群体布局严谨,是社会群体意识的表现,反映了“礼乐相成”的儒家思想。嵩阳书院从五代后唐至清末的970余年间,总结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育教学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使书院成为传播理学的重要基地。
“第一名刹”少林寺
天下闻名的少林寺位于登封市西北15公里的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少林寺,以其历史悠久,禅宗祖庭,少林武术发源地而驰名海内外。兴盛时期,规模宏大,高僧辈出,下院数十,僧众数千。历史上虽数经磨难,但仍能以文物丰富,禅林懿范,武术渊薮,保持其香火旺盛,高僧云集,帝王朝圣,游人如织的名寺地位。
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天竺僧跋陀落迹传教而敕建少林寺。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创禅宗,少林寺遂成为禅宗祖庭。唐初,少林和尚助唐太宗开国有功,得到李唐王朝封赏。从此,僧徒常习武功,禅宗和少林拳负有盛名,广为流传,少林寺也因此成为驰名中外的大佛寺,有“天下第一名刹”的美称。其后几经兴衰,明朝初年进行较大规模的整修,奠定了现在少林寺的布局和规模。民国军阀混战,少林寺的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钟楼、鼓楼等被付之一炬。现在少林寺除主体建筑群常住院外,尚存塔林、达摩面壁洞、初祖庵、二祖庵、三祖庵、十方禅院、甘露台、祠堂及分布于寺周散存的和尚墓塔等。少林寺千佛殿内的著名的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300多平方米。寺西塔林现存自唐至清千余年的砖石墓塔243座,是综合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