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留住老南京的“魂” 聚焦南京的老城保护改造

admin 2009-06-30 来源:景观中国网
  “盼了好多年了,我们确实希望通过拆迁来改善居住环境。”谈起南捕厅街区拆迁改造,48岁的孙成国多次强调,只有生活在这里的人,才能真正体会这里生活的难处。
  夏日,午后,大板巷21号。

  “盼了好多年了,我们确实希望通过拆迁来改善居住环境。”谈起南捕厅街区拆迁改造,48岁的孙成国多次强调,只有生活在这里的人,才能真正体会这里生活的难处。

  “2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住着一家三口;没有专门的厨房和卫生间;早上去公厕常要排队等三四个人;晚上到处能看到男人站在门口用水桶洗澡……”孙成国随口列出自己希望拆迁的一长串理由。

  南捕厅街区改造,是南京正在推进的一项老城改造工程。近几年,一个个老城改造项目的实施,在保护南京古都风貌、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也改善了老城居民的居住环境。

  但也不可否认,和国内许多城市面临的课题一样,南京推进老城改造的进程,一直都伴随着各方争议。哪些要保护?如何保护?保护与发展如何协调?居民、专家、建设方等各方声音交织在一起。

  可喜的是,在南京,历史文化保护正越来越深入人心。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沟通渠道的多元畅通,民意、舆论与决策的良性互动,为保护历史文化、改善人居环境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

  老城南改造:

  更多历史文化“亮”出来

  老城南是南京目前正在改造的危改区之一,也是南京列入最后整治的历史风貌区。

  市建委顾问总工叶菊华介绍,南京过去的旧城改造,往往推不到三山街以南,因为城南人口密度大、居住条件差,规划有严格的限高。但居住户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愿望,社会各界振兴老城南的呼声,使城南改造提上南京城建议事日程。

  近两年,城南在拆掉大片棚户区的同时,整治一新的内秦淮河东五华里、瞻园、沈万山故居、甘家大院等景区和历史文化节点,从破落的老城区中率先“亮”出来。

  其中,甘家大院是老城南整治最大的亮点。

  有“九十九间半”之称的甘熙故居,是我国大城市中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的清代中期民宅。2001年,南京曾抢救性保护甘熙故居,腾迁住户,开发为南京收藏民俗物品、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民俗博物馆。2006年5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重新命名为“甘熙宅第”。

  然而,甘熙故居的周边环境,与其作为“国保级”文保单位的地位极不相称。故居周围建筑历经时代变迁,风雨沧桑,年久失修,原来典型的江南风格的街巷和建筑美感已荡然无存。

  2003年,南捕厅地块整体保护性改造方案规划启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资深会员、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吴明伟教授担纲设计,并于同年获得“全国人居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规划环境双金奖。

  2006年6月,南京城建集团组建政府全资公司,进行南捕厅二期的保护性开发,新街区命名为熙南里,要求其发展成为以历史、文化、建筑为传承纽带的街区。

  古建专家叶菊华对熙南里的每一处细节进行把关。她介绍说,二期工程的建筑特色、肌理、高度、尺度传承了甘家大院的徽派风格,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保持原有“多进穿堂式建筑群组合”的风格。院落肌理是南捕厅街区最有特色的地方,主要有向心汇聚、东西向、南北向、混合型4种模式,改造后,各个地块将根据其更新模式、原有街巷特征等呈现出丰富的空间形象。

  熙南里建设中的两个细节,体现了建设方对历史文化的珍视。

  拆迁过程中,建设方发现了一座保存较好的民国建筑——八角楼,虽然不在文物紫线保护范围内,还是保留下来,并斥资百万元加固维修;另有一棵文保紫线外的本槐古树,建设方出资15万元,委托白下区绿化所移入甘熙故居后花园,现已是生机盎然。

  负责熙南里建设管理的南京城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尽量利用旧建筑拆下的构件外,他们还多次去苏州旧木料市场淘选其他合适的旧木料,以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此外,熙南里还通过引入“老字号”,重现三山街一带的商业文化。

  与“甘熙宅第”渊源最深的戏曲,也通过街区改造找到传承的“衣钵”。建设方将大板巷54号古建筑原址、原样、原貌落架重建,辟为“古戏台”,通过多媒体南京版《牡丹亭》的上演,再现当年戏曲文化的精髓。夜晚,省昆剧院演员的婉转唱腔,从层层叠叠的高墙大院传出,票友们不时爆出声声喝彩。

  目前,老城南改造工程中的南捕厅历史街区项目改造,正推进三、四期工程,对破败建筑进行拆迁改造。许多文化、社会学者及专家对此非常关注,并提出一些质疑和建议。为此,建设方及相关部门已积极与有关学者和专家,进行了多次面对面的回应和交流。

  据介绍,南捕厅四期共有建筑面积19.5万平方米左右,居民共4200多户,户均30平方米以下的住户占到70%左右。在调查期间,孙成国等不少居民都表示,在这里居住生活确实很不方便,非常支持拆迁改造,对单位面积的补偿价格也没什么异议。他们主要担心的是,因房屋面积较小,导致拆迁补偿总额较少,再到其他地方买面积更大的房子有一定压力。

  南京城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在听取、征求多方建议后,南捕厅四期项目目前采取了“只搬迁,不拆迁”的方式,先将居民搬迁出来,腾空房屋,再由古建专家逐一对建筑价值进行甄别、鉴定,对地块中的保留建筑、古井、古树等进行评估和认定。

  在东南大学规划设计院吴明伟教授的指导下,新一轮南捕厅四期工程调整方案中,通过入户调查和现场确认,共有36处建筑、配件及建筑肌理具有保留价值。其中,第一类整体保护共13处,第二类部分建筑保护2处,第三类局部整修保护8处,第四类形式与肌理保护13处。

  此外,相关部门还将对南捕厅四期项目再进行一轮控制性详规修编,由建设部牵头在全国范围内约请专家对修编规划进行论证,征求意见,待项目规划方案成熟、完善后再行实施,努力将南捕厅历史文化保护和危旧房改造相结合的民生项目,做成“百姓满意,专家叫好”的样板工程。

  “死保”变“活保”,

  提升历史文化资源价值

  老城是南京历史文化遗存最丰富的聚集区。

  根据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南京按照古都格局——环境风貌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资源点建立了三级保护系统,建立了20条城市河道、山沟和13座山体的保护名录,并结合历史文化资源点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拆违拆破、建设绿地、打开资源点开敞空间、建立特定标识系统解读历史。

  “说到底,城市在发展中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对待经济发展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一样,南京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一时的经济繁荣。”南京大学一位教授说。

  事实的确如此。

  快速内环东线要过中山东路,多方论证,最终不惜多花1.2亿元来保护这条重要的“民国轴线”;在寸土寸金的鼓楼西北角地块,为保证北极阁至鼓楼的“视线走廊”,规划中的超高层楼宇最终作出了合理退让;九华山隧道贯穿明城墙,最后确定的方案是从城墙下面数米处穿过……

  例子不胜枚举。

  南京的民国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相当一部分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5项19处,省级44项67处,还有大量优秀民国建筑处于“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为此,我市专门启动“民国优秀建筑保护行动”,“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一线、“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和“梅园新村”两片历史街区,得到了全面、系统的细心呵护。

  全长33公里的明城墙,目前遗存的城墙段落还有22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城墙带。为保护这一罕见的瑰宝,南京制定了详尽的保护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逐年逐段分步实施。目前,台城、月牙湖、中华门、阅江楼、小桃园、东西干长巷等城墙保护工作陆续完成。在城墙保留的段落之间、城墙和城河之间,公园绿地与厚重的明城墙相互辉映,在城墙外侧形成了近30公里的“绿环”。

  此外,夫子庙环境综合整治、中山陵环境综合整治、江宁织造府和大报恩寺塔的重建……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都被有步骤、有计划地保了下来、亮了起来。

  “世界一些著名的城市,譬如巴黎、纽约、伦敦、东京,这些城市之所以著名,不仅因为其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延续,同时更在于其精心的经营……要把南京现有的文化意韵表现出来,同样需要经营。”2004年,上海德村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曹世潮在来宁参加名城会时如是说。

  经营,就是把历史文化资源点用起来。

  在谈到民国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时,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提出一个“死保”变“活保”的概念:转变文物保护观念,挖掘文物的现代功能,提升其价值,增添其活力,达到更好保护历史遗存的目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统府”就是很好的例子。

  “总统府”的建筑群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上很多重大事件的发生地。本着“尊重历史,保护文物原真性”的原则,有关部门对“总统府”建筑群实施修复整理,建成“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对外开放,每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实现“以馆养馆”良性循环的同时,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结合环境综合整治,中山陵园风景区通过拆建还林、退耕还林、荒林补绿,给地域原有的历史文化底蕴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七大功能区首次实现明确的功能划分、紫金山南部景点加大整合力度、明孝陵景区实现全面禁车保护、建成内环路成功分流过境车流。

  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中,秦淮河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组织文化、旅游等方面专家及专业公司,对秦淮河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挖掘,形成《秦淮河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利用项目策划方案》。如今,根据方案打造的“白天——秦淮古韵文化游”、“夜晚——桨声灯影夜秦淮”旅游品牌,已吸引众多游人在“一带、两廊、五片、八景”中体会秦淮河独有的文化。

  专家观点:

  要留住老南京的“魂”

  南捕厅历史街区究竟该如何保护?老城南的保护改造又该遵循怎样的规范?

  规划界有关人士指出,历史街区保护不是保护破败、保护落后、保护建筑垃圾,更不能置危改户于窘迫生活而不顾。对甘熙故居周围片区来说,“原样保护”和“镶牙保护”都是侈谈,颐和路和梅园新村改造模式不适用于老城南。

  一位古建筑专家表示,历史街区原样修复是保护,按照建筑的形制、风格、旧工艺修旧如旧、活力再造也是保护。万里长城从秦朝修到明朝,谁能说明代建的长城是假古董呢?夫子庙大成殿、李香君故居等,也都是后来翻建的,这并不妨碍人们旅游,以及对历史信息的认知。因此,历史建筑、街区、景点的保护,就是传承历史不断赋予的精神信息,沿袭这种生生不息的“魂”。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认为,老城南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这一带街巷空间、建筑肌理、建筑风格,以及那些沿用了几百年的老地名。这一带的古河道、古街巷和原住户的生活习俗,是老南京的“魂”。城南改造要留住这些文化元素,能保的一定要保下来,不具保留价值的,新建街区也要在院落格局、建筑尺度、街巷机理上和原有风格统一起来。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