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两湖倒流 千古一变 抚仙湖保护治理显成效

admin 2009-05-31 来源:景观中国网
  2008年5月22日,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工程经过150天通水试运行,正式举行竣工典礼。   这一天,省委书记白恩培、省长秦光荣、省委副书记李纪恒、省政协主席王学仁,省党政领导杨应楠、张田欣、晏友琼、孔垂柱、和段琪,以及省级各部委办厅局领导,出席了玉溪市这一大生态建设成果的盛典。

点击放大
 

  抚仙湖、星云湖水潜流23公里后进入玉溪中心城区,形成一道宽276米的人工大瀑布。[记者 蒋贵友 摄]

  2008年5月22日,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工程经过150天通水试运行,正式举行竣工典礼。

  这一天,省委书记白恩培、省长秦光荣、省委副书记李纪恒、省政协主席王学仁,省党政领导杨应楠、张田欣、晏友琼、孔垂柱、和段琪,以及省级各部委办厅局领导,出席了玉溪市这一大生态建设成果的盛典。

  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评价出流改道工程,指出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是省委、省政府为从根本上保护两湖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出流改道为两湖保护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优化配置玉溪市水资源、加快推进生态城市群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造福玉溪人民、造福千秋万代,为推动我省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宝贵的经验。

  为了铭记这项世纪工程,玉溪人民在出水口生态公园,建起了两座纪念碑。一座是以福建青草石为基座、青铜为书卷的“玉溪缣帛”,铭刻着一段千字文——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工程纪实。一座是用福建青草石雕刻而成的“玉溪如意”,铭刻着为出流改道工程作出重大贡献的全国建设单位、建设者的名字。

  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两湖出流改道工程彰显了玉溪的气魄与魅力,体现了玉溪市委、市政府勇于创新,保护生态,惠及千秋的精神,是玉溪市“人湖互让、人湖两利”治湖模式的一大创新之作、云南生态建设的一大历史壮举。

  “千古文明之抚仙湖,西岸与星云湖相交,而鱼不往来。东北岸水出海口,流水珠江,奔向南海,蓄水量200亿立方米,为星云湖之百倍。年均产水量2亿立方米,润蕴万物,汇集四方……”

  2007年12月26日,玉溪市领导按下通水按钮,星云湖水喷涌而出,沿着23公里长的明渠、暗渠和隧道,通过九溪湿地净化后,奔腾流进玉溪市区,形成一道气势磅礴的大瀑布。

  “水来了!水来了!”久等在出水口生态公园的成千上万玉溪市民,顿时沸腾起来,欢呼声、鞭炮声响成一片,经久不息。

  “湖水倒流、千古一变”。连接两湖的隔河,出现了历史性的逆转——劣质的星云湖水被截断,优质的抚仙湖水倒流进星云湖!

  新华社电称:“记者在隔河看到,由于清澈的抚仙湖水倒流入星云湖,原来浑黑的星云湖隔河口开始变清。两湖倒流后,抚仙湖每年可向星云湖注入3000多万立方米洁净水,大约6年就可以把星云湖置换一次,星云湖恢复到Ⅲ类水体指日可待。”“两湖出水口的瀑布被称为玉溪市建设的‘神来之笔’,独特而壮观的水体景观不仅美化了城市形象,也显著改善了人居环境,市民们对此倍感自豪”。

  而今,抚仙湖、星云湖、九龙池、东风水库的优质水流进玉溪城,构成了“三水归流”生态奇观,为生态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水源基础。

  今年3月,玉溪市政府根据市建设、水利、环境部门对出流改道实际效果的监测,确认工程全面达到设计指标:出流改道标准能力达到20万吨/日,泄洪时可达40万吨/日;彻底解决了星云湖对抚仙湖的污染,确保了抚仙湖Ⅰ类水质及其生态安全;星云湖水经湿地生态工程净化,水质达到Ⅲ类;实现了两湖水量、水质、水生态、水能的多需求联合优化调控;两湖流域内陆上控源工程全面展开,入湖污染物正逐步减少。出流改道工程为玉溪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两湖之水经过江川、红塔、峨山、华宁境内,将扩大五县区水源环境、工业区用水需求。”沿河的干部群众说。

  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工程的竣工,使两大湖泊蓦然跃进玉溪人的生活中,将两湖生态命运与玉溪人的生命紧连在一起。玉溪人民更真切地感受到:“保护抚仙湖,就是保护自己、保护玉溪未来的发展。”

  生态即生命。两湖出流改道成为写在玉溪大地、写在玉溪人民心中的一部永不过时的教科书!

  两湖出流改道工程是玉溪市坚持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真抓实干的一大生态建设成果。

  出流改道工程凝结着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心血,凝结着全国专家学者和建设者的智慧,凝结着玉溪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干部群众的信念与胆识。

  2000年初,玉溪市提出了两湖出流改道的设想。当时,限于地方财力,最初的设计仅是一个市级环保项目,流往玉溪市区的排水渠直径仅有0.5米。3年过去,工程项目仍在酝酿中。

  玉溪市委、市政府反复论证、研究工程价值,站在抢救抚仙湖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项目规划,提出了修改出流改道工程的新方案。“出流改道是从根本上保护抚仙湖的战略措施,是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建设的灵魂性工程,是推进玉溪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生态动力,必须有高远的眼光,设计和实施好这项工程。”市委书记孔祥庚说。

  2003年6月,玉溪市委、市政府向省委领导提出了修改出流改道设计方案的建议,立即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3年7月6日,省委书记白恩培冒雨到星云湖蓝藻暴发区域调研,提出了出流改道工程的重大决策:一是无论困难多大、无论花多大代价,一定要启动抚仙湖抢救工程;二是将出流改道由环保项目转为水利项目正式列为省政府重点项目;三是做成百年工程,高质量、高起点设计,将0.5米宽的排水渠改为3米宽的通水渠道。

  2003年8月22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亲临抚仙湖视察,提出“一流水质、一流生态、一流旅游”的要求,并同意将出流改道工程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项目。

  2003年12月4日,省政府在玉溪召开现场办公会,批准了《玉溪市“三湖”生态城市群建设规划》,批准了《两湖出流改道工程方案》,确定了出流改道工程由中央财政投资2.25亿元、省财政投资5530万元、市财政投资9430万元,共计3.7463亿元的建设投资盘子。

  随后的几年里,省委书记白恩培10余次深入玉溪调研,每次都要到抚仙湖、到出流改道工程现场。时任省长徐荣凯、省长秦光荣和几位副省长,一次次亲临现场指导、支持两湖出流改道工程。

  在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一个新的出流改道规划建设方案迅速形成。按照这一规划,抚仙湖提高0.5米水位,倒流入星云湖;星云湖调头向西,通过23.45公里长的“生态高速路”,直流玉溪市区。星云湖出口,建起63亩挺水植物带;湖水流至九溪,建起400亩人工湿地。全程建倒虹吸两座、明渠642米、暗渠995米、顶管3719米、隧道7321米;旁通泄水道明渠3760米、隧道6900米。这是一座在复杂地形修建的一条隧道最长、湿地规模最大、工程最为艰巨的生态工程。

  出流改道工程自2003年10月破土动工,2007年12月竣工通水,历时4年。

  “这是珠江流域湖泊治理中规划构思最新颖、设计最富有创意的一大生态工程,也是我们多年来第一次做过的最有生态价值的一项规划设计。”参与出流改道工程规划设计任务的湖泊治理专家、华南环境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员许振成对此深感自豪。

  出流改道工程体现出的,不仅是玉溪市委、市政府敢于担当的勇气,更是玉溪市干部群众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实干精神,迸发出的一种伟力。

  ——这是一项敢于决策的工程。出流改道涉及两大湖泊生态格局的改变,要穿越第三系复杂地带,承担着巨大资金压力。在经过全国湖泊专家反复论证、项目可行的前提下,市委、市政府果敢拍下了开工建设这一“板”。

  市委任命副市长李洪元为工程建设指挥长、市水利局局长何坤为副指挥长、市水利局副局长杨明为建设管理局局长,组成了一个坚强的管理班子,全面展开了充满艰辛的工程建设。施工期间,市委、市政府的现场办公会议开了一次又一次;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市政府立马现场解决,有力推动着工程进度。

  ——这是一项聚集专家智慧、高技术含量的工程。出流改道从规划到工程竣工的1500个日日夜夜,抚仙湖、星云湖畔,施工现场里,汇集了上百位湖泊专家、规划设计专家、水利建设专家。大型的专家咨询会、论证会就召开了17次。

  出流改道几乎是在一片沙的海洋里挖地道。在18.9公里长的隧道、顶管、暗渠施工中,建设者们碰到重重困难——流沙、塌顶、裂土、喷泉,每天都在出现,一个个技术难题拦在建设者面前。国内外目前较先进的顶管法、顶进法、矿山法、高压旋喷法、化学灌浆、回填灌浆等技术工艺,都在工程中投入使用。

  2005年11月,工程仅剩下180米就将全线贯通,但是,就是这180米的隧道,无论采用怎样的技术手段,均告失败。最后,工程管理局邀请中国特殊凿井技术最强的工程队伍,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冻结法,历经44天大面积钻孔冷冻,凿开了这段隧道,出流改道终于全面竣工。

  ——这是一项民心所向、众手托起的工程。出流改道工程从规划到建成,各级政府部门、工程队伍、沿途县区城乡群众表现出了无私的奉献精神,千方百计保障资金、土地、物资、生产、生活的需求,确保工程顺利开展。

  作为湖泊保护治理重大建设项目,两湖出流改道工程成为云南生态建设史上的光辉一页,并将在抚仙湖、星云湖流域千古流传。

  今年春天,玉溪大河沿岸的万余株柿花树刚刚落果,市长们、局长们和干部市民在出水口生态公园又新栽下万株柿花树。因为有了两湖引水入城,玉溪市区展开了春天的翅膀……(完)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