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永恒北川”建在北川中学原址
地震博物馆将建在原北川中学校址,设爱心纪念林地,参观者可植树寄哀思,4座守望塔将设在中心祭奠园和北川墓园四周。
昨(23)日,早报独家披露上海市支援《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规划项目策划组提交的《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策划与整体方案设计》,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主要包括地震博物馆及组合服务区、北川县城遗址保护区,与唐家山堰塞湖(次生灾害展示与自然恢复区)三大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以“永恒北川”为主题的《方案设计》将县城和任家坪都纳入保护的核心区,其中县城整体作为遗址区,博物馆设在任家坪。
关键词:地震博物馆
50万平方米博物馆体会地震威力
选址任家坪的地震博物馆及综合服务区,位于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的入口位置,设计主题为“永恒的记忆”,包含地震破坏威力、抗震救灾事迹、人类无私大爱以及各种地震知识的记忆,规划控制区域总占地面积为50万平方米。
地震博物馆建筑主体将以对灾难、事迹、大爱和知识的记忆为核心内容,全方位展示灾害在自然、人文和科学等方面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以地景结合遗迹保护的设计手法,对整体进行规划设计,并以此为线索对参观线路进行组织。以实物、模型、多媒体等互动展示方式,使参观者切身体会到地震的威力和影响,并获取相关知识。
50万平方米规划区域中,包括地震博物馆建设用地范围16万平方米,老建筑保护范围6.6万平方米,曲山镇中心建设用地范围7万平方米,泥石流及断裂带等高风险地质灾害控制范围2万平方米,绿化保护范围15.4万平方米,以及道路用地3万平方米。
关键词:原北川中学校址
教学楼废墟上盖顶棚保护
地震博物馆主体位于原北川中学校址,主体建筑由3个标高层组成,除了可以对北川中学遗址更好地利用和保护,也使博物馆更具纪念功能。主体由室内展区、遗址展示与利用区、科研教学区和爱心纪念林区组成。
地震博物馆3个标高层分别为:地面层——“地震知识普及教育”;二层——“5·12地震灾难记忆”;屋顶层——“5·12地震纪念”。室内展区分为曾经的家园、无情的灾难、感人的事迹、大爱的力量、生存的智慧5个篇章。遗址展示与利用区则在原北川中学教学楼废墟上部覆盖大跨度钢结构顶棚进行保护与展示,是室内空间的延伸。爱心纪念林区利用原北川中学操场设爱心纪念林地,让参观者通过树木种植来寄托哀思和缅怀,并奉献爱心。
地震博物馆南侧为综合服务区,再往南即为曲山镇中心区,包括曲山镇政府办公所在地、居住区、小学、医疗救护中心等。事实上,地震遗址博物馆尚未动工,孩子们走进新校园的行动已经开始。曲山镇党委副书记缑军透露,任家坪小学的孩子们现在已经暂时迁往擂鼓镇就读,新的任家坪小学已经开建。9月1日开学时,任家坪小学的新校园里,将充满孩子们的欢笑。
关键词:北川县城遗址保护区
绿色方舟诠释永恒生命
北川县城遗址保护区在整个遗址博物馆项目中处于核心地位,“永恒的家园”将是这一区域的主题。分家园的主人—活着和逝去的北川人,家园的环境—城廓依稀的生活场景,家园的历史—持续传承的人文精神,家园的未来—生机烂漫的绿色环境等分主题,让人感悟之中,相信北川未来依然美丽。
除了自然修复,县城遗址区会有人工呵护下的自然介入,绿色方舟将是主要的自然介入方式,以绿色承载追忆、感悟、遐想,用生命纪念生命,诠释生命的美好与永恒。
该保护区位于北川县新、老县城,分为老城遗址保护区、中心祭奠园、新城遗址保护区、龙尾山自然保护区、县城北部综合服务区五大区域,保护区规划范围约74.27公顷。
结合各区域的受灾破坏特征和主要事件、主要场景的分布,震后避险以及赈灾中的重要事件,《方案设计》中设定了各分主题展区,以实现“入口凭吊”、“生活回忆”、“滨河冥想”、“人文追思”、“市民缅怀”、“救灾纪实”的展示主题。
关键词:保护与恢复
适量地恢复原有城市遗址
祭奠与参观相结合是县城遗址保护区最主要的功能,修建遗址保护区时,原真保护与恢复将同步进行。
设计采用原真地保护北川县城灾难的现状,以示对逝者和昔日家园的尊重,唤起对家园的记忆;同时,适量地恢复原有城市的遗址和地域性标记,再度帮助唤起对家园的记忆。依据地震对老县城遗址区的不同破坏状况,《方案设计》将遗址展示区分为以下几类景观区:山体滑坡破坏景观区、泥石流景观遗址区、建筑倒塌废墟景观区、街道损坏展示景观区、重大伤亡遗址纪念景观区、老县城遗址景观区、滨河景观区等,向游人们展示地震事件形成的不同景观场景。
核心景点·主题祭奠
四座守望塔寓意生生不息
县城遗址保护区,是安息着无数生命的昔日家园,祭奠与展示,是县城遗址保护区最主要的功能。结合遗址地现状和展示主题,根据事件发生地、地质与工程破坏类型以及人文方面的内容确定实景与虚拟的展示方式,前者强调现场感,后者更多介入设计手段,以图片、文字、影像、雕塑、装置、模型、互动媒体及场景等方式展示主题,主题展示方式与祭奠场所相结合。
规划的博物馆规划的绿色方舟
北川县城遗址保护区内,祭奠方式与场所分别由公众祭奠场、分区主题纪念区、主要事件或场景祭奠点和守望塔4种类型组成。公众祭奠场所包括中心祭奠园和北川墓园,中心祭奠园位于老城区与新城区的交界区,北川墓园位于新城对岸龙尾山脚下。分区主题纪念区分别位于每个主题展示区的展馆内,每个分区内结合展示主题设置主要事件或场景祭奠点。4座守望塔分别设置在南侧主入口、北侧主入口、中心祭奠园和北川墓园。
中心墓园主要由大小不同的绿色方舟(种植树木而成)围合祭奠广场而成,绿色的方舟隐喻着生命的重生,方舟的大小及方向代表着遇难的人数和遇难者的方位。守望塔源自于羌族传统的雕楼,不仅是一个寄托哀思、守望生命的载体,也是为了生者祈福的希望之塔,塔塔相望,寓意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