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现最早的窑洞民居建筑群和私有陶窑
admin
2009-01-21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中国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目前已知最早的窑洞式民居建筑群。这个规模庞大的远古建筑群显示,古人居住窑洞的历史可以上溯到5500年前;建筑群中的私有陶窑则表明那时已出现财产私有观念。
中国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目前已知最早的窑洞式民居建筑群。这个规模庞大的远古建筑群显示,古人居住窑洞的历史可以上溯到5500年前;建筑群中的私有陶窑则表明那时已出现财产私有观念。
陕西杨官寨遗址考古新发现上周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列为2008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最近组织的大规模发掘证实,这组窑洞式建筑遗址共17座,成排分布在中国西北陕西省高陵县杨官寨村附近泾河边上一处断崖边,属于新石器时代半坡四期的文化遗存,距今约5500年。单座面积约为十几平方米的房屋平面呈“吕”字形,分成前后相连的两间,前室是普通房屋,后室则是窑洞。在房屋旁边,考古学家还发现了陶窑和储藏陶器的洞穴,里面存有大量陶器、陶胚残片和一些制陶工具。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炜林研究员18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这里极有可能是当时的制陶作坊区,一般都是一间房址旁边有一个陶窑。这表明当时社会分工已较为明显,部分家庭专事陶器制造,过去我们发现的陶窑通常是公用的。各家庭专门储藏陶器的窑穴说明了财产私有的观念出现并强化。这些新发现对认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考古学家估计,杨官寨遗址现存面积约为80万平方米。自2004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其中的1.6万平方米进行了大规模发掘。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大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严文明说:“这是目前所知面积最大、同时期内唯一的保存较好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
尤为令人兴奋的是,考古队还在杨官寨遗址发现了更早的庙底沟文化时期(公元前4000年到3500年)一处大型人类聚居地。一道长约1945米的壕沟围绕着这个面积达24.5万平方米的聚落,大约相当于40个标准足球场。
王炜林说:“我们还未了解聚落的详细布局,但其规模之大在同时代遗迹中的确非常罕见。壕沟宽度一般为6到9米,最宽处达13米,工程量之巨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是很难实现的。”
杨官寨遗址附近还分布着一些同时期文化遗址,与这个大型聚落遗址存在某种密切关系,不过规模较小。考古学家推测,杨官寨遗址极有可能是一处中心聚落,甚至会是一座原始城市的遗址。这些原始城市遗迹或许暗示中华文明的一个源头。
中国顶尖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正加紧开展史无前例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试图揭开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远古迷团。目前研究证实,中华文明并不只在一个地方起源而后辐射四周,中华各地都闪烁着文明起源的火花。
考古学家把公元前5000年到前3000年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统称为仰韶文化,并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以半坡文化为代表,中期以庙底沟文化为代表,晚期则演化为半坡四期文化等多个类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研究员说:“比起早期和晚期,我们对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文化的聚落形态和社会结构一直了解不多,这个大型聚落是目前所知保存最好的遗址,提供给我们一个深入研究庙底沟文化的机会。”
庙底沟文化之前的半坡文化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的关中地区,但到了庙底沟文化时期,其范围迅速扩张,“占据”了今日中国的多半个版图。今天,考古学家已在北到长城,南到长江,东到山东,西到甘肃、青海,都发现了与黄河中游遗址特征一致的庙底沟文化遗存。
王炜林说:“庙底沟文化时期是中华文明史上第一次文化整合期,留下了许多历史谜团。受遗存留存状况差等条件的限制,我们对这一文化的聚落研究至今仍十分薄弱,更不知道其中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陕西杨官寨遗址考古新发现上周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列为2008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最近组织的大规模发掘证实,这组窑洞式建筑遗址共17座,成排分布在中国西北陕西省高陵县杨官寨村附近泾河边上一处断崖边,属于新石器时代半坡四期的文化遗存,距今约5500年。单座面积约为十几平方米的房屋平面呈“吕”字形,分成前后相连的两间,前室是普通房屋,后室则是窑洞。在房屋旁边,考古学家还发现了陶窑和储藏陶器的洞穴,里面存有大量陶器、陶胚残片和一些制陶工具。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炜林研究员18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这里极有可能是当时的制陶作坊区,一般都是一间房址旁边有一个陶窑。这表明当时社会分工已较为明显,部分家庭专事陶器制造,过去我们发现的陶窑通常是公用的。各家庭专门储藏陶器的窑穴说明了财产私有的观念出现并强化。这些新发现对认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考古学家估计,杨官寨遗址现存面积约为80万平方米。自2004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其中的1.6万平方米进行了大规模发掘。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大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严文明说:“这是目前所知面积最大、同时期内唯一的保存较好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
尤为令人兴奋的是,考古队还在杨官寨遗址发现了更早的庙底沟文化时期(公元前4000年到3500年)一处大型人类聚居地。一道长约1945米的壕沟围绕着这个面积达24.5万平方米的聚落,大约相当于40个标准足球场。
王炜林说:“我们还未了解聚落的详细布局,但其规模之大在同时代遗迹中的确非常罕见。壕沟宽度一般为6到9米,最宽处达13米,工程量之巨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是很难实现的。”
杨官寨遗址附近还分布着一些同时期文化遗址,与这个大型聚落遗址存在某种密切关系,不过规模较小。考古学家推测,杨官寨遗址极有可能是一处中心聚落,甚至会是一座原始城市的遗址。这些原始城市遗迹或许暗示中华文明的一个源头。
中国顶尖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正加紧开展史无前例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试图揭开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远古迷团。目前研究证实,中华文明并不只在一个地方起源而后辐射四周,中华各地都闪烁着文明起源的火花。
考古学家把公元前5000年到前3000年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统称为仰韶文化,并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以半坡文化为代表,中期以庙底沟文化为代表,晚期则演化为半坡四期文化等多个类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研究员说:“比起早期和晚期,我们对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文化的聚落形态和社会结构一直了解不多,这个大型聚落是目前所知保存最好的遗址,提供给我们一个深入研究庙底沟文化的机会。”
庙底沟文化之前的半坡文化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的关中地区,但到了庙底沟文化时期,其范围迅速扩张,“占据”了今日中国的多半个版图。今天,考古学家已在北到长城,南到长江,东到山东,西到甘肃、青海,都发现了与黄河中游遗址特征一致的庙底沟文化遗存。
王炜林说:“庙底沟文化时期是中华文明史上第一次文化整合期,留下了许多历史谜团。受遗存留存状况差等条件的限制,我们对这一文化的聚落研究至今仍十分薄弱,更不知道其中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