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担忧齐涌 市民五问海珠旧城大改造
海珠桥南:建地标大酒店
《海珠桥南广场地区旧城改造规划方案》中,现在是某技工学校位置,届时将要建造一座海珠区地标性酒店。
在《海珠桥南广场地区旧城改造规划方案》中,海珠桥南广场有望变身新的“城市花园”,而珠江与江南大道交汇处将参考白鹅潭模式,建造一座标志性的商务酒店。
滨江绿地拓展成公园
目前,海珠桥南下桥处两旁是一片低矮破旧的房屋,道路狭窄,南往北的上桥位置仅有两条车道,加上江南大道与南华中路交界处有一个较大转盘,使得该处常常出现塞车情况。新的规划方案中设想在开放空间上拓展广州传统中轴线,形成一个可感知的空间效果,使滨江绿地相应地拓展成一个滨江公园。
据介绍,绿地广场建成后人均绿地面积达4.5平方米,广场由大草地、密林、游园以及园林等不同层次公共绿地组成,全面对外开放,供周边居民休憩。
滨江路将建亲水平台
规划区内有着较长珠江岸线,根据规划部门意见,此区域内应当充分利用良好的江景,在滨江路一带新建游船码头,使得珠江游船可以在此停靠,居民也可以通过亲水走廊及观景台欣赏珠江美景。
根据规划方案,位于滨江中路的这一带珠江岸线将由硬质岸线、生态岸线以及亲水平台组成。硬质岸线即目前滨江路沿线的人行通道,市民可直接邻近江水,提供多种舒适步行与运动场所,以及休憩设施;生态岸线是从自然植被到珠江水面的过渡,有利于河岸环境的改善,塑造绿色的滨海景观。亲水平台则提供凭栏远眺和休憩的设施,让人们更亲密地接近河流,使景观更加活泼生动。
海珠桥南建地标性酒店
记者从规划图上发现,在绿化广场的东侧,即珠江与江南大道的交汇处将建造一座超高层建筑,是海珠区的制高点,同时参考白鹅潭模式建设具有标志性的商务酒店,增加这个地区可识别性。而在该标志性酒店东侧,还将新建一座全新的“回”字形建筑,作为海珠区的新图书馆。
拆迁方案
拆迁居民可以原址回迁
规划方案中,海珠桥南广场改造项目分两期开发,自有产权的居民可选择回迁,并保护本地原住民及维持原有社区邻里关系,适时提供居民就地购新房房源。海珠区规划分局根据时间顺序不同,分为两个方案提供两种开发模式供市民讨论:启动江南大道东北侧地块开发,在此处建设安置小区,以适应居民就地回迁;开发江南大道西南面地块,打造更加宜人回迁住宅,同时兼顾部分滨江环境建设和增加区域的商业面积。
据介绍,经初步摸查,海珠桥南广场地段现状公共绿地匮乏、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建筑密度达72%,容积率约1.77,房屋多以3层以下私房为主,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昨天,记者走访该地区,发现海珠桥南地区的建筑沿袭广州传统竹筒屋的形制和风貌,沿街尤其是同福东路一带多为岭南传统建筑——骑楼,底层多为配套商业,生活气息浓厚。走进内街小巷,街区内巷道四通八达,巷道空间尺度一人,但稍嫌狭窄,居民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周边缺少公共活动空间两三层高的住宅大多破损严重。目前,该区约有1.5%的危破房。
补偿方案
不低于城区一手楼价
规划方案中,设计者就将来新社区建设提供两种住宅模式:街坊围合式以及商住综合体,由市民自行选择。街坊围合式由数栋高低不一的住宅楼围合组成,中间自然形成的街区花园是结合地下一层停车设计的街区绿化;商住综合体则由两栋商住一体的高层住宅组成,1~4层为商业层,可设置超市、商店、作坊、会所等功能。
除回迁原址外,更让拆迁居民关注的是改造后的新居环境。规划方案对于居民居住模式提出多种面积的户型方案,政府还将成立海珠桥南广场旧城改造地区拆迁管理委员会,专门专人负责拆迁及协调事宜。
“什么时候正式实施啊?”昨天,不少市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非常关注改造项目何时进行。海珠区规划局透露,目前,改造项目还处于规划方案的编制阶段,审批还需要一段时间,但充分考虑相关政策、资金、市场及居民意愿,有利于加快改造项目的进展。
对于居民拆迁补偿方案,海珠区危房改造办相关负责人说,海珠区政府将平衡涉及改造地区的各方经济条件,在广州日前出台关于旧城改造补偿方案的基础上,出台相关拆迁补偿方案,原则是将“不低于城区一手楼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