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20世纪的“新文物”

admin 2008-12-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20世纪的文物成为重点普查对象。”这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明确提出来的一个新类型文物。“这个新类型是区别于传统文物概念的。”赵志明说。按照赵志明的说法就是,以往人们认为越是古老的东西才越是有价值的文物,事实上这个观点错了。也正是因为长期以来的这个错误观点,才使得众多近现代文物没有得到及时保护,而三普则彻底打破了这种观点。“近100年来的新型文化遗产,对于中国同样宝贵,他们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史,也必将告诉我们的后人在我们生存的年代中国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的文物成为重点普查对象。”这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明确提出来的一个新类型文物。
  “这个新类型是区别于传统文物概念的。”赵志明说。
  按照赵志明的说法就是,以往人们认为越是古老的东西才越是有价值的文物,事实上这个观点错了。
  也正是因为长期以来的这个错误观点,才使得众多近现代文物没有得到及时保护,而三普则彻底打破了这种观点。
  “近100年来的新型文化遗产,对于中国同样宝贵,他们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史,也必将告诉我们的后人在我们生存的年代中国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正是有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关注20世纪文物”的重点提法,才使得众多曾经压根就不被人们当作一回事的文物浮出水面,得到了保护。
  在第三次文物普查进行了11个月的实地调查阶段,已经有上千处近现代的建筑被认为是文物。这些被发现的现代新文物几乎遍布三晋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都在讲述着中国近现代的历史。

  横跨三个世纪的工业遗产

  筹建于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的新绛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可以说是我国近现代一处典型的工业遗产。
  “这处工业遗产,明确地记录着中国工业革命的历史痕迹。”很显然,对于这处具有文明印记的工业遗产,山西省三普办公室专家组组长师悦菊的评价是很高的。
  事实上,不仅师悦菊对这处已经有114年历史的工业遗产情有独钟,发现这处遗产的运城市新绛、稷山两县的文物普查队员们则更是欣喜若狂。
  10月31日、11月1日,整整两天的时间,新绛、稷山两县的文物普查队员们一直为这处工业遗产努力工作着。他们以纸、笔和镜头,借助卫星遥感技术手段,记录着这处工业遗产的文明印记。
  新绛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最早开办的民族纺织企业之一。
  这座占地面积5万余平方米的工业遗址,在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横跨了三个世纪,见证了满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纺织工业史。
  它经历了绛州纺纱厂、新绛工艺公司、新绛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日军管理三十三厂、新绛三林纺织厂、晋南纺织厂、新绛纺织厂等多次较大变革,可谓风雨沧桑。
  新绛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工业旧址,坐北向南,它由纺纱区、织布区、动力区、办公区四部分组成。
  在这座民族工业旧址上,至今还保留和使用着众多当时的工业实物,随处可见当时的纺织文化遗迹,成为新绛纺织厂百年老厂的历史见证。
  “新绛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旧址对研究中国的纺织业史、山西民族工业发展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对于这个百年老厂,赵志明同样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民国时期的金融商贸建筑

  在晋中市榆次区发现的民国时期钱业公会以及晋通花店则代表了民国时期山西金融业的繁荣。
  民国时期最早的同业公会———钱业公会位于榆次老城龙王庙街文庙广场西侧牌楼下,坐南朝北,是一处二进院落。
  “据历史记载,榆次在清乾隆时期就有不少商业。”赵志明介绍着,“随着商业的逐步兴隆,民国二年(1913年),榆次成立‘商会’,直至1948年,‘商会’仍然为榆次县政府直接管理商业的机构。”
  榆次商会成立后,商人为了维护增进其同行业的公共利益及矫正弊端,根据不同的经营项目和内容,按主营行业分类,成立了自己的行业组织———“同业公会”。
  最早的同业公会是钱业,也就是今天发现的“钱业公会”。
  晋通花店则是民国时期一处金融商贸建筑,民国二十年,阎锡山向各县集资,在太原等地开办晋裕号。各县设分号,民国二十一年阎锡山批准投资30万元在榆次富户街设立分号,名为晋通花店。
  晋通花店以经营棉花为主要业务,规模在榆次棉花行业位居首位,为当时著名的棉花经营场所。

  两处华国锋故居面世

  相对于工业和金融业,华国锋故居恐怕更显得珍贵。
  在这次普查中,交城县一下子发现了两处华国锋同志故居。
  一处位于交城县天宁镇永宁南路46号。
  这处华国锋故居是清末民初一有钱人家建造的。当时华国锋的父亲苏庆惠租住此院北房两间,民国十年(1921年)夏历正月初九华国锋同志诞生于此院。
  该院落坐东朝西,四合院建筑,建筑占地东西长36.31米,南北宽17.9米,有正房7间、倒座7间、南北厢房各8间,均为单坡屋顶,布瓦屋面。
  目前这处院落保存完好,但顶部有漏雨现象。
  华国锋的另一处故居则位于交城县天宁镇永宁南路29号。当时华国锋父亲苏庆惠租住此院北房两间。
  1938年6月,华国锋上交城山,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革命队伍前在此院居住。该院落坐西朝东,四合院式建筑,建筑占地东西长30.65米,南北宽12.05米,有正房5间、倒座5间、南北厢房各5间,也为单坡屋顶。这处院落也保存完好。
  “华国锋故居,对于了解华国锋童年时代有很重要的意义。”赵志明说。

  农业学大寨的水利设施
  “人民公社,大跃进、农业学大寨”,当这些名词再次出现时,恐怕许多人对这些名词会多少有点陌生。
  但是晋中市昔阳县的普查队员们在李家庄乡北渡海村北,发现的水利设施“李家庄渡槽”完全可以再次唤醒人们对农业学大寨等名词的记忆。
  “李家庄渡槽”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李家庄渡槽是“农业学大寨”运动期间昔阳县西水东调工程北干渠的重要配套工程之一。建于1977年,由西向东跨越207国道,全长600余米,最高处约50米,最大跨度50米。渡槽顶部为水槽,水槽两边筑水泥钢管栏杆,水槽下为钢筋水泥拱形券,拱形券下为石砌方形柱。渡槽位于昔阳县与平定县的交界处,是昔阳县的北大门。
  “当时正是人民公社,全国农业学大寨的时候。这处水利设施的发现,不仅说明三普对现代文物遗址的重视,也可以让人们记得历史。”赵志明说。

  更多“新文物”见证历史
  截至目前,在山西省发现的近现代文物遗址中,还有好多好多。
  像太原市清徐县集义乡贾村堡村发现的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潇河民生二支渠水闸;晋中市和顺县李阳镇南李阳村发现的20世纪50年代的“人民民校”;1935年阎锡山修筑的白晋线铁路,这条铁路北起祁县白圭,南到晋城,为1000毫米窄轨铁路。
  运城市临猗县庙上乡好义村发现的一座上世纪60年代时期的人民舞台,这座舞台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屋脊两侧各饰一面红旗,中部图案为红五角星及党徽。舞台前檐额枋中部宋体“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两侧为火炬红灯图案,两边各饰三面红旗、大海、航船图案。舞台两侧墙面为竖行林彪行书“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的是毛主席思想”标语。标语上方各有红旗、红太阳光芒、红五角星共同烘托的毛主席选集图案。
  这些发现,无不具备时代特点,无不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真实形态。

  由“文物”走向“文化遗产”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副主任刘小和说,将乡土建筑、工业遗产纳入文物普查范围,是这次普查工作的重要突破,体现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可和重视。
  事实上,本次普查由“文物”走向“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和保护范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5年底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也是中国第一次在国务院文件中使用“文化遗产”一词。
  据了解,第三次文物普查将充分运用信息网络、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文物普查的时效性和相关标本、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完整性。在为期两年半、数万人参加的田野普查中,GPS卫星定位系统等先进的科技手段都将在现场运用。在此基础上,中国将首次建立全国不可移动文物基础数据库和电子地图。
  经过田野调查和室内汇总、复查后,预计将于2001年正式向国民提供一份详细的文物名录;而国家文物名录在过去都是不对外公布的。
  “公布也是文物保护的一种手段”,李培松表示,一方面利于宣传,另一方面也利于社会监督,将文物置于民众和媒体的监督之下,得到更好的保护。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