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住中华蚊母的最后家园
admin
2008-03-10
来源:景观中国网
向秀发移栽的中华蚊母已经开出红色的小花生长在乌江沿岸消落带上的中华蚊母 中华蚊母,我国特有植物,虽暂时没被列入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但它对研究消落带植物,解决消落带生态
向秀发移栽的中华蚊母已经开出红色的小花
生长在乌江沿岸消落带上的中华蚊母
中华蚊母,我国特有植物,虽暂时没被列入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但它对研究消落带植物,解决消落带生态治理问题以及用于景观植物都具有重要价值。但是,中华蚊母在我国的集中生长区域正在逐渐消失。集中落户在乌江流域的最后一处蚊母家园,即将因为电站蓄水而遭遇“灭门”,专家心急如焚。
“这些就是中华蚊母,是从三峡库区抢救出来的。”昨日,重庆三峡珍稀植物园负责人向秀发一边打理着移植成活的中华蚊母,一边感慨地说,去年12月,他与重庆中药研究所的专家在对乌江彭水电站库区淹没带进行考察时,发现库区内竟有约100万株濒临灭绝的三峡珍稀植物——中华蚊母,他立即致信市委书记,希望相关部门抢救这些难得的消落带宝贝。
珍稀蚊母
有助治理消落带
中华蚊母,有人叫它“水浆柯子”,多生长在江边距常年水位线30米至80米的消落带,数量极少。蚊母的枝干盘根错节,叶片油绿光亮,逢开花时节,躲在绿叶中的小花红得喜人。有人说,有蚊母的地方就是历年涨水的位置,因此称它为“绿色水位线”。
也有人说,蚊母是消落带的守护神,能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小。“所谓消落带,就是库区蓄水水位与防洪水位之间的落差区域。”向秀发解释,若不妥善治理消落带,轻则垃圾、杂草、泥沙随水流走,影响旅游区景观;重则污染伴着垃圾、杂草在高温下产生异臭,滋生病菌、蚊蝇,甚至成为第二年水污染源或造成地质灾害。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客座教授刘正宇介绍:“中华蚊母是典型的消落带植物,它水性很好,涨水时,即使被水没顶,也能在水下休眠数十天;水退后,它便重新苏醒,尽情享受大水带来的充足养分。”据了解,中华蚊母作为生长在消落带的乔本植物,它的根系较其他植物更发达,便更能抓牢土壤,且它更容易形成群落。
电站蓄水
沿岸植物将被淹
昨日,记者从乌江彭水电站业主方大堂公司了解到,该电站目前已基本完成一期蓄水,水位高度约275米,与该流域原水位相比,上升了55米左右。
向秀发说,过去的乌江沿岸,绿得发亮的中华蚊母犹如两条飘逸的丝带。如今的乌江两岸,原本宽约60米的“绿带”,大多已遭遇灭顶之灾,仅上游区域尚有部分留存。“在乌江彭水电站库区考察时,我们发现的中华蚊母最大树龄超过了500年,十分罕见。”
刘正宇教授告诉记者,中华蚊母在我国集中分布在三大区域:长江三峡、武隆县芙蓉江和乌江流域。如今,生长在长江三峡的中华蚊母已因库区蓄水不存在了,武隆县芙蓉江的蚊母也被淹没,乌江流域成了仅存的中华蚊母集中生长带。
“虽然中华蚊母天性喜水,而且在一段时间内有在水中生存的能力,但若长时间被水浸泡,蚊母终将无法生存。”向秀发介绍,乌江彭水电站终期蓄水即将进行,如不抓紧抢救,一旦电站蓄水完成,库区内所有的中华蚊母将被293米的水位高度全部淹没。该物种在我国将再无集中生长带,濒临灭绝。”
抢救之本
为中华蚊母搬家
据了解,为保护中华蚊母,彭水县已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移植了几千株,以观赏盆景为主。
“盆栽的方式只能起到临时保护作用,长时间采用盆栽,可能导致物种基因变异,甚至死亡。”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客座教授刘正宇说。
“事实上,移植野生植物的最佳时期已过,如再不与时间赛跑,抢救仅存的中华蚊母将成为奢望。”向秀发告诉记者,移植野生植物的最佳时期为12月至次年1月,因为它们在冬天处于休眠状态;一旦入春,便逐渐苏醒,开始上水、发芽,此时移动,等于断掉营养来源,加之野生植物根部不带泥团,根分布比人工养植的广,移植过程中极易“伤筋动骨”,致其死亡。此外,中华蚊母多长在坚硬的岩石缝隙中,这也为抢救移植增加了难度。
日前,市领导作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在3月5日前完成乌江彭水电站淹没影响范围及白马、银盘水电站河滩至库面标高范围内的中华蚊母摸底调查,在3月10日前制定完善该区中华蚊母保护性移植规划,并在4月上旬前完成抢救移栽任务,开展驯化繁殖研究。
“抢救只是最初的过程,保护、繁殖成功,让其回归自然环境才是最终目的。”刘正宇教授说,由于中华蚊母适宜沙土环境,又喜水。他建议,在抢救仅存的中华蚊母的同时,应尽快在长江、大临河等水域两岸,为其寻找适宜的自然环境,建立专门的中华蚊母保护园。“只有找对环境,配以伴生植物,让其形成群落,真正回归自然,才能让物种得以繁衍。”
对此,市林业规划设计院院长石胜璋说,目前,有关部门也已着手抢救工作。他们将进行规划,就近选择与乌江流域自然环境相似的区域,为中华蚊母搬家。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