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二十国领事馆建筑列入名城保护规划

admin 2008-02-28 来源:景观中国网
  保护建筑文化势在必行   日前,记者在南岗区政协了解到,区政协委员宋琦明的一项题为《关于恢复保护建筑原貌的建议》的提案,已引起有关部门关注。宋琦明告诉记者,位于吉林
  保护建筑文化势在必行

  日前,记者在南岗区政协了解到,区政协委员宋琦明的一项题为《关于恢复保护建筑原貌的建议》的提案,已引起有关部门关注。宋琦明告诉记者,位于吉林街的原捷克领事馆建筑,现被“烧烤涮”等小店所占据,本是二类保护建筑,却被丑陋的牌匾订得千疮百孔,建筑后部也沦为他人的暂居所,历史与文化的痕迹被如此“侵占”,令人触目惊心。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关注此事,修缮该建筑,恢复其应有的文化与历史价值。

  记者在位于南岗区吉林街52号的原捷克领事馆建筑旧址看到,该建筑上挂着几个牌匾。据附近居民介绍,这里经常被出租、出兑,今天是“烧烤店”,明天又变成“小吃店”,每换一次牌匾都对外墙造成一次损害。

  美丽建筑陪伴老城回忆

  在南岗区复华三道街54岁的赵玲指点下,记者来到位于耀景街的前苏联总领事馆建筑旧址。记者看到,这里铁门紧闭,从外向里看时,建筑外立面由于长期未修缮显得很旧,一片墙壁上有一条明显的裂隙,一个带门阳台的木制栏杆已损坏,阳台下面堆满了杂物。与原捷克领事馆建筑旧址一样,门房前被一家火锅店的牌匾挡住了大半。

  赵玲告诉记者,听家里的老人说,这座建筑建于1924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她几乎每天都和小伙伴一起到这个大院里玩,当时的领事住在后面的楼里,所以前面的大院是开放的。这里种着大量的樱桃树、沙果树、“臭李子”树、丁香树等,春夏之季老榆树上还有孩子们喜欢的“榆树钱儿”……她希望能让这座已长期闲置的老建筑复旧如初,成为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20家领事馆“遗失”三成

  哈尔滨市政府专家咨询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哈工大建筑学院副院长徐苏宁教授,曾经在撰写的《哈尔滨城市建筑大事记(1896~1949年)》中,首次对哈市领事馆建筑进行了全面回顾。

  据徐教授介绍,20世纪初至上半叶,曾有约20个国家先后在哈尔滨设立过领事馆、总领事馆,包括独立的、合用的和多次搬家的,约有十六七个领事馆建筑,其中绝大部分在南岗区。第一个领事馆是1907年1月14日在南岗区吉林街18号建成的俄国总领事馆。其后,美国、日本、法国、西班牙、英国等纷纷在本埠设立领事馆或总领事馆。目前,其中一些在历史的流转中被拆迁或损毁,现存的仅有十一二个。

  徐教授说,这些领事馆建筑与当时的哈尔滨整体建筑风格一致,世界各种思潮的建筑文化在这里均有体现。

  对由于各种原因而“遗失”的领事馆建筑,徐苏宁教授最为遗憾的有两个。一是1907年2月5日在现南岗区花园小学校建成的原日本总领事馆,该领事馆曾与当时的日本宪兵队共用,地下还设有牢房,具有这样功能的领事馆建筑并不多,极具历史研究价值。二是曾建于现哈工大院内的原荷兰领事馆,它是典型的北欧建筑,是当时建筑艺术中的代表性精品。

  原丹麦领事馆将成博物馆

  针对领事馆建筑,徐苏宁教授提出了自己的保护性建议。他认为,一是要将所有的领事馆建筑都列入保护建筑,挂牌保护;二是对这些建筑进行专项开发利用,如修缮开发成专项旅游等。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各界人士对代表着城市发展历程和文化特色的领事馆建筑的建议,已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目前,南岗区已完成了区域内10个领事馆建筑旧址的调查摸底,其中包括前苏联领事馆、原俄罗斯领事馆(两个)、原意大利领事馆(两个)、原英国领事馆、原日本领事馆、原德国领事馆、原美国领事馆和原捷克领事馆。

  据市规划局名城保护处有关专家讲,规划部门已将领事馆建筑专项保护利用规划列入2006年—2008年名城保护整体规划,将由相关部门分期、分批具体实施。目前,原丹麦领事馆建筑———位于道里区田地街的现市文联办公楼,即将被开发保护利用。这里将被全力打造为哈市与友好城市交流的博物馆,这也是哈市首个由领事馆建筑开发利用而成的博物馆。

  多元文化传承城市文脉

  几乎每一座领事馆建筑的背后,都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据了解,坐落在南岗区红军街85号的“龙门大厦贵宾楼”为一类保护建筑,曾为原俄国总领事馆。该建筑始建于1901年,1903年建成,砖木结构属“新艺术”建筑风格,始建时被称为“中东铁路宾馆”。1936年,这里被改称为“大和旅馆”,1968年成为哈铁局招待所。日俄战争时,这里临时被辟为伤兵医院;1907年,这里成为俄国军官俱乐部,俗称“戈比旦乐园”,后改为俄国总领事馆。1937年,这里改为接待军政要员的“大和旅店”。解放后,这里是接待前苏联专家的专家楼。1968年,成为哈尔滨铁路医院,后又改为铁路招待所。

  俄罗斯前驻华大使罗高寿,1924年曾随父亲、前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到哈,在南岗区耀景街22号总领事馆里,精美的建筑与浓郁错落的乔木、灌木以及如茵的绿地相映成趣,让他度过了难忘的童年。

  徐教授称,虽然当时领事馆的设立主要是为了保护所属国的侨民,但也为哈尔滨这座城市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饮食、民俗,以及商业贸易资本。这些让哈尔滨在最初的50年城市发展史中,迅速发展成为国际化都市,让世界瞩目。

  今天我们提出保护领事馆建筑,不是怀念那段殖民历史,而是为后人留下一笔财富:我们的城市曾有过辉煌、丰富的文化。

  20世纪初,哈尔滨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接纳了各国侨民,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都市,当时曾有几万名各国侨民在此居住,带来了欧式的建筑、艺术、生活习俗等,有约20个国家先后在哈设领事馆,这些历史与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今何在?有关专家及政协委员纷纷呼吁保护领事馆建筑———

  城市的历史由多种标志性元素组成。对于哈尔滨来说,这座城市身上兼具的洋气、大方、开放独特韵味,与城市初期的侨民文化有很大关联,而流传下来的领事馆建筑文化,更是一种无声和凝固的乐章,是这座城市雏形期发展中的标志性元素。随着哈尔滨市领事馆保护规划的实施启动,这些沉封的人类建筑文化宝藏必将散发出神秘迷人的光彩。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