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admin
2008-02-25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为贯彻落实局党组构建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战略部署,我办对全国90处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状况进行了书面专题调研,并对浙江龙湾潭、黑龙江哈尔滨、龙江森工方正
为贯彻落实局党组构建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战略部署,我办对全国90处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状况进行了书面专题调研,并对浙江龙湾潭、黑龙江哈尔滨、龙江森工方正龙山、大兴安岭北极村等四处国家级森林公园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我国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1、森林公园已经成为弘扬生态文化的主要场所。我国自1982年9月建立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来,经过25年的发展,至2006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森林公园2067处,规划总面积1569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660处,面积1125万公顷。每年到森林公园参观、游览、访问和学习的游客快速增长,2006年全国森林公园旅游人数达到2.13亿人次,有52处国家森林公园年旅游人数超过50万人次,18处国家森林公园年旅游人数超过100万人次。旅游者投入大森林的怀抱,不仅能在观光、游览过程中体验祖国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感受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愉悦心情,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进一步热爱森林、保护自然的美好情愫。
2、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多年来,各森林公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加强森林(自然)博物馆、标本馆、游客中心、科普长廊、解说步道以及宣传科普的标识、标牌、解说牌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断强化这些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为人们了解森林、认识林业、探索自然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条件。河北前南峪国家森林公园建立了水土保持展览馆、林业发展史展览馆和太行民居博物馆,自1998年开园以来,已经有150万人次游人来参观和学习。宁夏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先后建起了六盘山自然资源馆、生态植物园、生态博物馆,每年来参观的游客超过10万人次。内蒙古森工乌尔旗汉国家森林公园的自然博物馆,收集存档的标本种类达2054种、13695件,每年接待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大中小学生前来参观。
3、森林公园已经建设了形式多样的教育基地。森林公园具有丰富而多样的自然、人文资源,生态文化底蕴丰厚,是建立各类教育基地的理想场所。一批国家森林公园已经被命名为省级以上的科普教育基地、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生态道德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众多的森林公园也已经成为实习基地、夏(冬)令营活动基地,写生、创作基地、影视拍摄基地等等。哈尔滨国家森林公园设立了13个植物专类园区,园内设置植物标牌、解说牌,每年开展“认知植物亲近自然”等一系列科普活动,使上万名中小学生接受植物科普知识的教育。山东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近来来采集、制作昆虫标本800余种10万余件,植物标本700多种,每年都有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大学等20多所大中院校来公园实习。
4、森林公园已经探索出多种传播、弘扬生态文化的有效途径。森林公园不断推出“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旅游活动,使人们在游览休闲过程中拓宽对自然的认知,受到自然生态知识的科普教育。上海佘山国家森林公园每年举办兰笋文化节、宗教文化节、重阳登高节、古树名木认养等生态文化主题活动,开发了一系列参与互动性、科普性强的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达80万人次,中小学生科普活动20万人次,成为上海市民与自然进行精神交往和心灵沟通的都市后花园。青海北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将生态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有机整合,开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民族舞蹈表演、民俗活动(花儿会、跑马会等)、品尝藏土风味饮食等文化氛围浓郁的生态旅游项目,将森林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化解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利用之路。另外,森林公园还采取编辑出版书籍、园报、宣传册、光盘等各种宣传手段,增加游客的生态意识。广东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出版了10万册《环保手册》,免费赠送游客。
5、森林公园已经开发出内容丰富的生态文化产品。森林公园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深入挖掘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宗教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耕作文化等文化内涵,并将其开发成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满足了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广西姑婆山开发的“方家茶”系列产品在珠三角地区、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已深入人心,采茶、制茶、茶艺表演、品茶等参与性旅游活动深受游客喜爱,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30万人次,年境外游客达5万人次。吉林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连续举办了五届“中国长白山金秋红叶节”,打造红叶文化;山东原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了系列生态文化产品,如原山茶、原山纯净水、原山人家酒、原山咸菜等十大系列60多个品种,深受游客喜爱。
6、森林公园的建设与开发促进了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森林公园通过开发森林旅游,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据统计,森林公园通过发展森林旅游已经使2700个乡、12000个村、近2000万农民受益,带动森林公园周边4654个村脱贫,直接吸纳农业人口就业数量近50万个。农民意识到山川秀美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自觉珍惜资源、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贵州玉舍国家森林公园未建立前,周围农户对森林的盗伐现象非常严重,随着公园的建立和森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公园组织农民成立“观光马队”,农民逐渐开始从事一些旅游经营活动,旅游旺季,农民每天的收入能超过100元,偷树人“改行”做了牵马人,偷砍者如今都成了护林人。同时,森林公园主动让利于社会,通过对本地居民、学生、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实行免票或优惠门票、办理年游览证等方式,增强了人们护林、爱林的意识。
二、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潜力分析
1、森林公园生态文化资源开发潜力大。我国森林公园尤其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高品位的自然风景资源,拥有众多体现大自然杰作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文明活动所遗存的人文景观,这些资源是我国壮丽河山的精华,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支柱,是国家特殊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垄断性资源,有着独特的、极其重要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科教审美等方面的价值,蕴含着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生态教育、生态艺术、生态宗教文化等各种生态文化要素,是我国生态文化中的精髓。更多的森林公园则以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绚丽的森林景观、优美的森林环境构成多样的森林生态文化如花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松文化、各种动物文化等等。
2、森林公园发展的潜力大。我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林地面积占29.8%,湿地面积占4%,在这些区域内不仅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绚丽的森林景观,更与高山峡谷冰川溶洞沙漠等地质地貌景观、瀑布温泉河流等水文景观以及我国5000年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56个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优美而多样的森林风景资源和生态文化特色。这些资源是建立森林公园的基础条件,而当前我国森林公园规划面积仅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加快森林公园发展还有很大潜力。
3、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市场潜力大。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到2020年,我国国内居民的出游率将达到311%,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5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元人民币。在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走进森林、回归自然的户外游憩正逐步成为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后人们扩大精神文化消费的热点,森林旅游的需求量将达到12亿—15亿人次,同时,人们的旅游方式也将不再满足于“走马观灯”式的观光旅游,而是需要进一步探索自然的奥秘,感受各种生态文化魅力的“知性之旅”。我国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将有着十分巨大的市场潜力。
三、森林公园应为林业生态文化建设作出新贡献
目前,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认识不足、理论研究滞后、基础设施薄弱、解说体系不规范、生态文化产品短缺等问题和困难,还不能适应构建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要求,为此建议如下:
1、把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放在林业的突出位置来抓。充分发挥森林公园建设与森林旅游发展对构建繁荣的林业文化体系的重要作用,真正把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纳入整个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范畴加以推进,从各方面加以扶持和帮助,促使森林公园担当起生态文化建设的重任,做发展生态文化的先锋。
2、切实加大对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投入。建立国家对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扶持、引导机制,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园各类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现有生态文化设施的配套设施,进一步建立规范的解说系统,不断强化森林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森林公园在生态教育、自然科普宣传、弘扬生态文化等公益性功能。
3、尽快树立样板,在森林公园范围内建设一批“全国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我国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工作刚刚起步,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经验,都存在严重不足,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的森林公园建设“全国生态文化教育基地”,作为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和典范,对于从整体上推进全国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工作是一条有效途径。
4、不断开发森林公园生态文化产品,满足社会需要。重视对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突出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开发一系列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不断丰富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向社会提供更多、更精彩、更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扩大林业对社会的影响。
5、加强生态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加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关键在人才,要加强对导游员、解说员及管理人员、表演人员等的培训,提高其文化素养;与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和专业社团等合作,聘请一些专家、教授等担任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顾问、讲解员,也可向社会招募一些志愿者作为公园的生态知识义务讲解员、普及人员,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到自然、生态知识的教育普及,广泛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深入人心。
一、我国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1、森林公园已经成为弘扬生态文化的主要场所。我国自1982年9月建立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来,经过25年的发展,至2006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森林公园2067处,规划总面积1569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660处,面积1125万公顷。每年到森林公园参观、游览、访问和学习的游客快速增长,2006年全国森林公园旅游人数达到2.13亿人次,有52处国家森林公园年旅游人数超过50万人次,18处国家森林公园年旅游人数超过100万人次。旅游者投入大森林的怀抱,不仅能在观光、游览过程中体验祖国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感受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愉悦心情,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进一步热爱森林、保护自然的美好情愫。
2、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多年来,各森林公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加强森林(自然)博物馆、标本馆、游客中心、科普长廊、解说步道以及宣传科普的标识、标牌、解说牌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断强化这些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为人们了解森林、认识林业、探索自然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条件。河北前南峪国家森林公园建立了水土保持展览馆、林业发展史展览馆和太行民居博物馆,自1998年开园以来,已经有150万人次游人来参观和学习。宁夏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先后建起了六盘山自然资源馆、生态植物园、生态博物馆,每年来参观的游客超过10万人次。内蒙古森工乌尔旗汉国家森林公园的自然博物馆,收集存档的标本种类达2054种、13695件,每年接待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大中小学生前来参观。
3、森林公园已经建设了形式多样的教育基地。森林公园具有丰富而多样的自然、人文资源,生态文化底蕴丰厚,是建立各类教育基地的理想场所。一批国家森林公园已经被命名为省级以上的科普教育基地、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生态道德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众多的森林公园也已经成为实习基地、夏(冬)令营活动基地,写生、创作基地、影视拍摄基地等等。哈尔滨国家森林公园设立了13个植物专类园区,园内设置植物标牌、解说牌,每年开展“认知植物亲近自然”等一系列科普活动,使上万名中小学生接受植物科普知识的教育。山东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近来来采集、制作昆虫标本800余种10万余件,植物标本700多种,每年都有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大学等20多所大中院校来公园实习。
4、森林公园已经探索出多种传播、弘扬生态文化的有效途径。森林公园不断推出“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旅游活动,使人们在游览休闲过程中拓宽对自然的认知,受到自然生态知识的科普教育。上海佘山国家森林公园每年举办兰笋文化节、宗教文化节、重阳登高节、古树名木认养等生态文化主题活动,开发了一系列参与互动性、科普性强的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达80万人次,中小学生科普活动20万人次,成为上海市民与自然进行精神交往和心灵沟通的都市后花园。青海北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将生态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有机整合,开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民族舞蹈表演、民俗活动(花儿会、跑马会等)、品尝藏土风味饮食等文化氛围浓郁的生态旅游项目,将森林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化解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利用之路。另外,森林公园还采取编辑出版书籍、园报、宣传册、光盘等各种宣传手段,增加游客的生态意识。广东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出版了10万册《环保手册》,免费赠送游客。
5、森林公园已经开发出内容丰富的生态文化产品。森林公园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深入挖掘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宗教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耕作文化等文化内涵,并将其开发成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满足了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广西姑婆山开发的“方家茶”系列产品在珠三角地区、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已深入人心,采茶、制茶、茶艺表演、品茶等参与性旅游活动深受游客喜爱,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30万人次,年境外游客达5万人次。吉林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连续举办了五届“中国长白山金秋红叶节”,打造红叶文化;山东原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了系列生态文化产品,如原山茶、原山纯净水、原山人家酒、原山咸菜等十大系列60多个品种,深受游客喜爱。
6、森林公园的建设与开发促进了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森林公园通过开发森林旅游,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据统计,森林公园通过发展森林旅游已经使2700个乡、12000个村、近2000万农民受益,带动森林公园周边4654个村脱贫,直接吸纳农业人口就业数量近50万个。农民意识到山川秀美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自觉珍惜资源、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贵州玉舍国家森林公园未建立前,周围农户对森林的盗伐现象非常严重,随着公园的建立和森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公园组织农民成立“观光马队”,农民逐渐开始从事一些旅游经营活动,旅游旺季,农民每天的收入能超过100元,偷树人“改行”做了牵马人,偷砍者如今都成了护林人。同时,森林公园主动让利于社会,通过对本地居民、学生、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实行免票或优惠门票、办理年游览证等方式,增强了人们护林、爱林的意识。
二、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潜力分析
1、森林公园生态文化资源开发潜力大。我国森林公园尤其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高品位的自然风景资源,拥有众多体现大自然杰作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文明活动所遗存的人文景观,这些资源是我国壮丽河山的精华,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支柱,是国家特殊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垄断性资源,有着独特的、极其重要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科教审美等方面的价值,蕴含着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生态教育、生态艺术、生态宗教文化等各种生态文化要素,是我国生态文化中的精髓。更多的森林公园则以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绚丽的森林景观、优美的森林环境构成多样的森林生态文化如花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松文化、各种动物文化等等。
2、森林公园发展的潜力大。我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林地面积占29.8%,湿地面积占4%,在这些区域内不仅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绚丽的森林景观,更与高山峡谷冰川溶洞沙漠等地质地貌景观、瀑布温泉河流等水文景观以及我国5000年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56个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优美而多样的森林风景资源和生态文化特色。这些资源是建立森林公园的基础条件,而当前我国森林公园规划面积仅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加快森林公园发展还有很大潜力。
3、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市场潜力大。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到2020年,我国国内居民的出游率将达到311%,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5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元人民币。在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走进森林、回归自然的户外游憩正逐步成为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后人们扩大精神文化消费的热点,森林旅游的需求量将达到12亿—15亿人次,同时,人们的旅游方式也将不再满足于“走马观灯”式的观光旅游,而是需要进一步探索自然的奥秘,感受各种生态文化魅力的“知性之旅”。我国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将有着十分巨大的市场潜力。
三、森林公园应为林业生态文化建设作出新贡献
目前,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认识不足、理论研究滞后、基础设施薄弱、解说体系不规范、生态文化产品短缺等问题和困难,还不能适应构建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要求,为此建议如下:
1、把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放在林业的突出位置来抓。充分发挥森林公园建设与森林旅游发展对构建繁荣的林业文化体系的重要作用,真正把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纳入整个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范畴加以推进,从各方面加以扶持和帮助,促使森林公园担当起生态文化建设的重任,做发展生态文化的先锋。
2、切实加大对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投入。建立国家对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扶持、引导机制,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园各类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现有生态文化设施的配套设施,进一步建立规范的解说系统,不断强化森林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森林公园在生态教育、自然科普宣传、弘扬生态文化等公益性功能。
3、尽快树立样板,在森林公园范围内建设一批“全国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我国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工作刚刚起步,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经验,都存在严重不足,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的森林公园建设“全国生态文化教育基地”,作为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和典范,对于从整体上推进全国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工作是一条有效途径。
4、不断开发森林公园生态文化产品,满足社会需要。重视对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突出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开发一系列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不断丰富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向社会提供更多、更精彩、更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扩大林业对社会的影响。
5、加强生态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加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关键在人才,要加强对导游员、解说员及管理人员、表演人员等的培训,提高其文化素养;与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和专业社团等合作,聘请一些专家、教授等担任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顾问、讲解员,也可向社会招募一些志愿者作为公园的生态知识义务讲解员、普及人员,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到自然、生态知识的教育普及,广泛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深入人心。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