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保护关中古民居
admin
2008-01-24
来源:景观中国网
关中平原,绵延八百里的平川沃地,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西安,关中的地标城市,巍巍千年帝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沧桑的历史,在这片黄土地上留下了不少古民居,像散落在历史
关中平原,绵延八百里的平川沃地,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西安,关中的地标城市,巍巍千年帝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沧桑的历史,在这片黄土地上留下了不少古民居,像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文明絮片。
近年来,陕西省和西安市政府加强对古民居的抢救与保护。
记者日前从西安市政府和该市规划局了解到,2002年,西安市政府就公布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规定了对古民居应予妥善保护。今年该市规划局又展开了对西安主城区传统民居普查工作,将确定公布新的一批传统民居保护名单。
一
文革期间,西安几处重要古民居遭到破坏,还有一些古民居被单位占用或成了百姓混住的“大杂院”。
“改革开放后,我们就开始了对古民居的抢救工作。近年来,我们在城市规划中加强对古民居保护的同时,还加快对古民居立法保护的步伐,目前西安有80处古民居得到了妥善保护。古民居,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标记、特殊记忆,它的一砖一瓦,一窗一棱,无不渗透着一个城市的风俗传承!”西安市文物局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姚家大院,是西安南院门里的一处清代民居,雕梁画壁,结构完整。由于地处西安市中心地带,在旧城改造中曾一度面临被拆毁的危险。
在专家的呼吁下,西安市政府文物保护部门不仅主动介入保护,还从市政府争取了100多万元的抢救资金,对姚家大院进行加固维修。
二
在西安鼓楼饮食一条街北段,有一座高家大院,主人高岳崧,是明崇祯年间的一名科考榜眼。高家大院占地4.2亩,共有房子80余间,经相关文化单位多次进行修缮后,目前已成为一处旅游景观,保护性开放。
“高家大院已成为西安市古民居保护的一个范本。对它的合理利用,也给我们的城市增色不少。”西安市旅游局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今年,西安市政府不仅将对古民居进行单宅保护,还要进行群落保护,目前已将北院门、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列入保护范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西安市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和专门的传统民居保护草案正在制定当中。
三
“在整个关中平原,散落的古民居数以千计,最早的年至隋唐。”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全国文物保护先进个人王勇超说。
这位为保护古民居既出钱又出力的热心人,曾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由于酷爱收藏保护古代石雕,人称“王石头”。因为开办过建筑公司,王勇超对古民居的保护特别上心。2002年,他将清代东阁大学士阎敬铭在关中古地朝邑的故居,“搬”到了西安终南山脚下,成为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中的一景。
回忆起当年“搬家”的经历,王勇超至今记忆犹新。他对记者说:“当时文物保护部门非常支持我的想法,只是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阎氏后人联系,颇费周折。但我决心已下,一个一个找他们谈,争取对方的理解。签订协议后,又找古建队,一砖一瓦、一门一柱,精心拆卸、编号,异地复原。”有了这番历练,王勇超随后又将一座明朝民居,整体搬移复建到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予以保护。
冬日的西安城,冒着飘舞的雪花,记者走进了阎敬铭的故宅。历史的风尘并没有完全淹没这座古居曾有的华美。古居并立有三门,其中,西侧石质门框上雕着一副对联:“存心动心莫欺心,知事忍事勿多事”,这或许是主人的训诫之语。
正如王勇超对记者说的一句话:“如果现在不抢救这些老房子,任它倒塌,历史的记忆就有缺憾。我们有责任把它保护起来,留给后人!”
近年来,陕西省和西安市政府加强对古民居的抢救与保护。
记者日前从西安市政府和该市规划局了解到,2002年,西安市政府就公布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规定了对古民居应予妥善保护。今年该市规划局又展开了对西安主城区传统民居普查工作,将确定公布新的一批传统民居保护名单。
一
文革期间,西安几处重要古民居遭到破坏,还有一些古民居被单位占用或成了百姓混住的“大杂院”。
“改革开放后,我们就开始了对古民居的抢救工作。近年来,我们在城市规划中加强对古民居保护的同时,还加快对古民居立法保护的步伐,目前西安有80处古民居得到了妥善保护。古民居,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标记、特殊记忆,它的一砖一瓦,一窗一棱,无不渗透着一个城市的风俗传承!”西安市文物局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姚家大院,是西安南院门里的一处清代民居,雕梁画壁,结构完整。由于地处西安市中心地带,在旧城改造中曾一度面临被拆毁的危险。
在专家的呼吁下,西安市政府文物保护部门不仅主动介入保护,还从市政府争取了100多万元的抢救资金,对姚家大院进行加固维修。
二
在西安鼓楼饮食一条街北段,有一座高家大院,主人高岳崧,是明崇祯年间的一名科考榜眼。高家大院占地4.2亩,共有房子80余间,经相关文化单位多次进行修缮后,目前已成为一处旅游景观,保护性开放。
“高家大院已成为西安市古民居保护的一个范本。对它的合理利用,也给我们的城市增色不少。”西安市旅游局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今年,西安市政府不仅将对古民居进行单宅保护,还要进行群落保护,目前已将北院门、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列入保护范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西安市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和专门的传统民居保护草案正在制定当中。
三
“在整个关中平原,散落的古民居数以千计,最早的年至隋唐。”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全国文物保护先进个人王勇超说。
这位为保护古民居既出钱又出力的热心人,曾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由于酷爱收藏保护古代石雕,人称“王石头”。因为开办过建筑公司,王勇超对古民居的保护特别上心。2002年,他将清代东阁大学士阎敬铭在关中古地朝邑的故居,“搬”到了西安终南山脚下,成为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中的一景。
回忆起当年“搬家”的经历,王勇超至今记忆犹新。他对记者说:“当时文物保护部门非常支持我的想法,只是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阎氏后人联系,颇费周折。但我决心已下,一个一个找他们谈,争取对方的理解。签订协议后,又找古建队,一砖一瓦、一门一柱,精心拆卸、编号,异地复原。”有了这番历练,王勇超随后又将一座明朝民居,整体搬移复建到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予以保护。
冬日的西安城,冒着飘舞的雪花,记者走进了阎敬铭的故宅。历史的风尘并没有完全淹没这座古居曾有的华美。古居并立有三门,其中,西侧石质门框上雕着一副对联:“存心动心莫欺心,知事忍事勿多事”,这或许是主人的训诫之语。
正如王勇超对记者说的一句话:“如果现在不抢救这些老房子,任它倒塌,历史的记忆就有缺憾。我们有责任把它保护起来,留给后人!”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