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涛声依旧望申遗
admin
2007-11-02
来源:景观中国网
运河沿线的24个城市,分布在五个不同水系的区域,经济水平、管理水平都不一样,运河的保护现状也不一样。申遗办工作人员推测说,申遗进行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可能还是城市间的协调
运河沿线的24个城市,分布在五个不同水系的区域,经济水平、管理水平都不一样,运河的保护现状也不一样。申遗办工作人员推测说,申遗进行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可能还是城市间的协调问题,“不同的经济地带、文化地带的城市能否做到同步”。“我们要统筹沿线所有城市,也希望每一个区域、城市都能重视和配合。”
“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扬州挂在大运河的肩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这里铲下第一锹土。自隋朝开始,贯穿南北水系的大运河从这里延伸开去,逐渐成为如今世界上最长、历史最悠久的运河。而枕在运河上的扬州,也成了沿岸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
2007年9月26日,“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在古城扬州一幢古色古香的宅院门口挂牌。在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2年后,这条以往被通称为“京杭大运河”的水运生命线正式更名为“中国大运河”,淌出了申报世界遗产的第一股泉流。
“落实组织和人员、启动联络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招兵买马……”扬州市文物局副局长顾风10月30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成立后,摆在工作人员面前的工作,可谓“千头万绪”。在他看来,“无论就历史、长度,还是文化含量来讲,中国大运河在世界十大运河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大运河申遗,将是“唤醒人们对运河的感恩情怀的契机”。
20年确定申遗身份
1986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的中国开始申报世界遗产。现任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的罗哲文是当年最早提出大运河申遗的人之一。“有人认为,大运河还在流淌,还在使用,还在变化,因而,不能算文物。”罗哲文回忆起当时的情形。
的确,运河平静而熟悉,在枕水而居的人们眼中,这是再寻常不过的景象。上世纪50年代,在文物局工作的罗哲文曾提出将大运河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无人理会。此外,大运河有些部分已经断流、部分河段污染严重、某些地方已经改道,也成了申遗的障碍。
在这辈人的眼中,大运河正式申遗,是一个迟到了整整20年的决定。罗哲文如今年届83岁,而另一位运河申遗的有力推动者郑孝燮,也已年过九旬。搞古建筑出身的罗哲文视大运河为与长城一样伟大的工程,但长城早在1987年便毫无疑义地列入中国首批“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却一直未能获得同等的承认。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大运河贯通南北,工程极大,而且在经济、交通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很大,沿岸都是文化繁华地带。”罗哲文一直这样认为。事实上,包括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在内的国外十大著名运河加起来,总长度也远不及中国大运河。五六十年来,罗哲文到过杭州上百回、去过扬州数十回,考察运河的次数更是数也数不清。就在他反反复复考察、研究、呼吁的过程中,运河申遗正慢慢进入人们的视线。
2006年,转折性的时刻到来了,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包括文化名人舒乙、王铁城,国家文物局前后两任局长张文彬和单霁翔在内的58位政协委员联合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从战略高度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当年6月,京杭大运河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将原先榜上无名的京杭大运河列在首位。
今年6月,大运河申遗前期工作正式启动。扬州和无锡、山东济宁纷纷表态,愿做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三个月后,“花落”扬州。
变迁千余年
春秋时,吴王夫差在扬州开邗沟,贯穿江淮水系。公元605年,隋炀帝开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邗沟)、江南河四段河渠,连接五大水系,开通后运河上“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到元朝,都城在北京,运河就从通州通到了北京城。
今年6月,国家文物局将人们熟知的“京杭大运河”改名为“中国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的概念其实是不太准确的。历史上,洛阳和北京都曾是‘京城’,如今‘京杭大运河’让人一听就联想到元大运河,而剔除了隋大运河的河南、安徽段,这是不公平的。”顾风认为“中国大运河”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清晰,也能涵盖更多,“历代运河,以及运河的支线都能涵盖在其中”。他还认为,“中国大运河”的名字更能体现这条运河与世界上其他运河的不同之处,“它并非一小段,不是某一地区、某一城市的运河,而是贯穿一个国家的运河”。
如今,这条绵延1700多公里的运河,连接了运河沿线8个省、24个城市,其中历史文化名城众多。扬州、镇江、无锡、苏州、杭州等地,都是枕在这条运河之上,逐渐形成了让人如梦似醉的文化传统。仅在元大运河沿线,2005年,已经公布和调查注册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就有654处,其中109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9座城市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上,水运曾经是贯通南北的经济命脉。中唐时期的扬州拥有15个造船厂,船只往来交织,商贾文人云集,“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唐代诗人王建的诗歌写出了当时彻夜欢歌的景象。在两千余年的时间里,大运河的流水里,曾经荡漾着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回荡过商贾们讨价还价的市井之声,也映照过乾隆皇帝、马可波罗、利玛窦、鉴真和尚等人的身影。
因此,在罗哲文看来,运河文化不仅包括其本身的文化,也包括了沿岸的手工艺、戏剧、文物古迹、古建筑、古桥梁等。“保护大运河,要把物质、非物质、自然遗产三者结合起来。”
但这些年,罗哲文行走南北看到的情况是,运河沿线有些地方已经淤塞、受到污染,有些地方则已断流。“可能通了铁路后就不再使用水路,或许已经有上百年时间,运河的某些河段慢慢弃用,变成了现在的样子。”目前,济宁以北段已经断流。
而对于山东济宁以下的扬州、苏州等地段,罗哲文和顾风等人都不同意大运河水运功能衰退的说法。“就古代而言,水运是主要交通形式。现在虽然没有古代那样突出的作用,但像扬州,水运依然非常繁忙,每年运输量1亿吨以上,是南煤北运的重要渠道。”顾风说,目前大运河承载着几种功能:防淤排涝、南水北调、运输等。
申遗进行时
2004年7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副院长李迪华等人带着学生,开始对大运河沿岸的自然文化和保护现状进行考察。他们的课题由国家文物局立项,纳入了运河申遗的整体视野。这是一次揭幕性的考察,可以预计,在未来,将有更多文化、考古、历史、水文方面的考察将在运河沿线展开。
在俞孔坚心目中,“大运河的价值绝对不是单一的运输或文物价值,大运河连缀了各地城市,伴随着船运和经济交流,还有丰富的民俗、饮食等文化的传播。”在10月下旬结项的《为实现整体保护目的的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研究》项目中,俞孔坚等人将大运河沿岸的1562个遗产点进行GPRS定位,建立数据库,并制定了相关的保护原则。
而对于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来说,一切还刚刚开始。
“从正式挂牌到现在,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在进行各种初期的工作。首先是确定职能,申遗办与国家文物局、与运河沿线8个省24个城市文化文物部门的协调工作。完成后,下一阶段的工作是制定保护规划。”申遗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预计在今年年底,办公室将完成各省市的协调工作和人员聘用工作。之后,将进行长期的资料整理、数据收集等基础性研究工作。除去目前的十余位工作人员,办公室还在各个阶段外聘历史、文博、考古、水利、外语、传媒等各方面专家。整个申遗过程,“也许七八年,也许十年”,这位工作人员说。
扬州古城目前也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扬州与大运河,这两个历史上相联系、项目上相独立的文化遗产,在金秋,在顾风的日程表中相遇了。“扬州是大运河很重要、价值很高的一段,这个城市的发展与运河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申请大运河遗产的时候,扬州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扬州古城的形成、繁荣、辉煌,又与运河联系在一起。”目前,扬州古城的申遗日程已经制定,运河则刚起步。顾风形容运河申遗“任重道远”。在中国申遗的历史上,长城是跨地域的项目,但规模远没有中国大运河那么庞大。此外,长城作为遗址而存在,大运河更加特殊,它还在使用过程中。“运河申遗是一个特别大的项目,是跨省市的、线性的、活态的,就中国以前来讲从来没有过,就世界范围而言也很少有这么复杂的项目。”
运河沿线的24个城市,分布在五个不同水系的区域,经济水平、管理水平都不一样,运河的保护现状也不一样。申遗办工作人员推测说,申遗进行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可能还是城市间的协调问题,“不同的经济地带、文化地带的城市能否做到同步”。“我们要统筹沿线所有城市,也希望每一个区域、城市都能重视和配合。”
他还担心,人们会将申遗看作一个功利性的举动。“其实,在挖掘每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的过程中,大运河的价值得到提升,运河得到保护,这才是最重要的。20多年了,列入文化遗产能让人们认识到它的价值,对此应当理性看待。”
Related相关
中国大运河
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从周至隋。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并开凿邗沟(自扬州到江水,东北通过射阳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
隋炀帝时,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605年,他下令开通济渠,608年又开永济渠,610年继开江南运河,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
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1282年动工挖济州河,1289年,自济州河向北经寿张、聊城至临清开会通河,长250里。1291年到1293年,元朝仅从通县到大都开通惠河,建闸20座。从此,漕船可由通县入通惠河,直达今北京城内的积水潭。至此,今天的大运河的路线走向才告初步形成。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至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更名后的“中国大运河”将隋唐时洛阳的运河段也扩充进来,新增了河南以及安徽的部分地段,流经北京,天津,河北沧州,山东德州、聊城、济宁、枣庄,河南洛阳、开封、安阳、新乡、商丘,安徽淮北、宿州,江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嘉兴、杭州8省24市。
运河世界遗产的先例
迄今为止,世界运河中只有法国的米迪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1996年,法国路易十四王朝时期的米迪运河成功申报世界遗产,米迪运河长度约为中国大运河的1/8,开凿时间距今300多年,沟通了 大西洋 (行情 股吧)和地中海。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理由为:米迪运河蜿蜒流淌360公里,各类船只通过运河在地中海和大西洋间穿梭往来,整个航运水系涵盖了船闸、沟渠、桥梁、隧道等328个大小不等的人工建筑,创造了世界现代史上最具辉煌的土木工程奇迹。
“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扬州挂在大运河的肩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这里铲下第一锹土。自隋朝开始,贯穿南北水系的大运河从这里延伸开去,逐渐成为如今世界上最长、历史最悠久的运河。而枕在运河上的扬州,也成了沿岸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
2007年9月26日,“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在古城扬州一幢古色古香的宅院门口挂牌。在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2年后,这条以往被通称为“京杭大运河”的水运生命线正式更名为“中国大运河”,淌出了申报世界遗产的第一股泉流。
“落实组织和人员、启动联络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招兵买马……”扬州市文物局副局长顾风10月30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成立后,摆在工作人员面前的工作,可谓“千头万绪”。在他看来,“无论就历史、长度,还是文化含量来讲,中国大运河在世界十大运河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大运河申遗,将是“唤醒人们对运河的感恩情怀的契机”。
20年确定申遗身份
1986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的中国开始申报世界遗产。现任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的罗哲文是当年最早提出大运河申遗的人之一。“有人认为,大运河还在流淌,还在使用,还在变化,因而,不能算文物。”罗哲文回忆起当时的情形。
的确,运河平静而熟悉,在枕水而居的人们眼中,这是再寻常不过的景象。上世纪50年代,在文物局工作的罗哲文曾提出将大运河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无人理会。此外,大运河有些部分已经断流、部分河段污染严重、某些地方已经改道,也成了申遗的障碍。
在这辈人的眼中,大运河正式申遗,是一个迟到了整整20年的决定。罗哲文如今年届83岁,而另一位运河申遗的有力推动者郑孝燮,也已年过九旬。搞古建筑出身的罗哲文视大运河为与长城一样伟大的工程,但长城早在1987年便毫无疑义地列入中国首批“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却一直未能获得同等的承认。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大运河贯通南北,工程极大,而且在经济、交通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很大,沿岸都是文化繁华地带。”罗哲文一直这样认为。事实上,包括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在内的国外十大著名运河加起来,总长度也远不及中国大运河。五六十年来,罗哲文到过杭州上百回、去过扬州数十回,考察运河的次数更是数也数不清。就在他反反复复考察、研究、呼吁的过程中,运河申遗正慢慢进入人们的视线。
2006年,转折性的时刻到来了,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包括文化名人舒乙、王铁城,国家文物局前后两任局长张文彬和单霁翔在内的58位政协委员联合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从战略高度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当年6月,京杭大运河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将原先榜上无名的京杭大运河列在首位。
今年6月,大运河申遗前期工作正式启动。扬州和无锡、山东济宁纷纷表态,愿做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三个月后,“花落”扬州。
变迁千余年
春秋时,吴王夫差在扬州开邗沟,贯穿江淮水系。公元605年,隋炀帝开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邗沟)、江南河四段河渠,连接五大水系,开通后运河上“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到元朝,都城在北京,运河就从通州通到了北京城。
今年6月,国家文物局将人们熟知的“京杭大运河”改名为“中国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的概念其实是不太准确的。历史上,洛阳和北京都曾是‘京城’,如今‘京杭大运河’让人一听就联想到元大运河,而剔除了隋大运河的河南、安徽段,这是不公平的。”顾风认为“中国大运河”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清晰,也能涵盖更多,“历代运河,以及运河的支线都能涵盖在其中”。他还认为,“中国大运河”的名字更能体现这条运河与世界上其他运河的不同之处,“它并非一小段,不是某一地区、某一城市的运河,而是贯穿一个国家的运河”。
如今,这条绵延1700多公里的运河,连接了运河沿线8个省、24个城市,其中历史文化名城众多。扬州、镇江、无锡、苏州、杭州等地,都是枕在这条运河之上,逐渐形成了让人如梦似醉的文化传统。仅在元大运河沿线,2005年,已经公布和调查注册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就有654处,其中109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9座城市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上,水运曾经是贯通南北的经济命脉。中唐时期的扬州拥有15个造船厂,船只往来交织,商贾文人云集,“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唐代诗人王建的诗歌写出了当时彻夜欢歌的景象。在两千余年的时间里,大运河的流水里,曾经荡漾着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回荡过商贾们讨价还价的市井之声,也映照过乾隆皇帝、马可波罗、利玛窦、鉴真和尚等人的身影。
因此,在罗哲文看来,运河文化不仅包括其本身的文化,也包括了沿岸的手工艺、戏剧、文物古迹、古建筑、古桥梁等。“保护大运河,要把物质、非物质、自然遗产三者结合起来。”
但这些年,罗哲文行走南北看到的情况是,运河沿线有些地方已经淤塞、受到污染,有些地方则已断流。“可能通了铁路后就不再使用水路,或许已经有上百年时间,运河的某些河段慢慢弃用,变成了现在的样子。”目前,济宁以北段已经断流。
而对于山东济宁以下的扬州、苏州等地段,罗哲文和顾风等人都不同意大运河水运功能衰退的说法。“就古代而言,水运是主要交通形式。现在虽然没有古代那样突出的作用,但像扬州,水运依然非常繁忙,每年运输量1亿吨以上,是南煤北运的重要渠道。”顾风说,目前大运河承载着几种功能:防淤排涝、南水北调、运输等。
申遗进行时
2004年7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副院长李迪华等人带着学生,开始对大运河沿岸的自然文化和保护现状进行考察。他们的课题由国家文物局立项,纳入了运河申遗的整体视野。这是一次揭幕性的考察,可以预计,在未来,将有更多文化、考古、历史、水文方面的考察将在运河沿线展开。
在俞孔坚心目中,“大运河的价值绝对不是单一的运输或文物价值,大运河连缀了各地城市,伴随着船运和经济交流,还有丰富的民俗、饮食等文化的传播。”在10月下旬结项的《为实现整体保护目的的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研究》项目中,俞孔坚等人将大运河沿岸的1562个遗产点进行GPRS定位,建立数据库,并制定了相关的保护原则。
而对于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来说,一切还刚刚开始。
“从正式挂牌到现在,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在进行各种初期的工作。首先是确定职能,申遗办与国家文物局、与运河沿线8个省24个城市文化文物部门的协调工作。完成后,下一阶段的工作是制定保护规划。”申遗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预计在今年年底,办公室将完成各省市的协调工作和人员聘用工作。之后,将进行长期的资料整理、数据收集等基础性研究工作。除去目前的十余位工作人员,办公室还在各个阶段外聘历史、文博、考古、水利、外语、传媒等各方面专家。整个申遗过程,“也许七八年,也许十年”,这位工作人员说。
扬州古城目前也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扬州与大运河,这两个历史上相联系、项目上相独立的文化遗产,在金秋,在顾风的日程表中相遇了。“扬州是大运河很重要、价值很高的一段,这个城市的发展与运河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申请大运河遗产的时候,扬州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扬州古城的形成、繁荣、辉煌,又与运河联系在一起。”目前,扬州古城的申遗日程已经制定,运河则刚起步。顾风形容运河申遗“任重道远”。在中国申遗的历史上,长城是跨地域的项目,但规模远没有中国大运河那么庞大。此外,长城作为遗址而存在,大运河更加特殊,它还在使用过程中。“运河申遗是一个特别大的项目,是跨省市的、线性的、活态的,就中国以前来讲从来没有过,就世界范围而言也很少有这么复杂的项目。”
运河沿线的24个城市,分布在五个不同水系的区域,经济水平、管理水平都不一样,运河的保护现状也不一样。申遗办工作人员推测说,申遗进行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可能还是城市间的协调问题,“不同的经济地带、文化地带的城市能否做到同步”。“我们要统筹沿线所有城市,也希望每一个区域、城市都能重视和配合。”
他还担心,人们会将申遗看作一个功利性的举动。“其实,在挖掘每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的过程中,大运河的价值得到提升,运河得到保护,这才是最重要的。20多年了,列入文化遗产能让人们认识到它的价值,对此应当理性看待。”
Related相关
中国大运河
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从周至隋。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并开凿邗沟(自扬州到江水,东北通过射阳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
隋炀帝时,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605年,他下令开通济渠,608年又开永济渠,610年继开江南运河,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
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1282年动工挖济州河,1289年,自济州河向北经寿张、聊城至临清开会通河,长250里。1291年到1293年,元朝仅从通县到大都开通惠河,建闸20座。从此,漕船可由通县入通惠河,直达今北京城内的积水潭。至此,今天的大运河的路线走向才告初步形成。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至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更名后的“中国大运河”将隋唐时洛阳的运河段也扩充进来,新增了河南以及安徽的部分地段,流经北京,天津,河北沧州,山东德州、聊城、济宁、枣庄,河南洛阳、开封、安阳、新乡、商丘,安徽淮北、宿州,江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嘉兴、杭州8省24市。
运河世界遗产的先例
迄今为止,世界运河中只有法国的米迪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1996年,法国路易十四王朝时期的米迪运河成功申报世界遗产,米迪运河长度约为中国大运河的1/8,开凿时间距今300多年,沟通了 大西洋 (行情 股吧)和地中海。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理由为:米迪运河蜿蜒流淌360公里,各类船只通过运河在地中海和大西洋间穿梭往来,整个航运水系涵盖了船闸、沟渠、桥梁、隧道等328个大小不等的人工建筑,创造了世界现代史上最具辉煌的土木工程奇迹。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