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北京工业旅游:工业遗址创意变身众生相

admin 2007-08-13 来源:景观中国网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北京市产业的升级,很多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企业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它们却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工业遗产。当这些宝贵的工业遗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北京市产业的升级,很多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企业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它们却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工业遗产。当这些宝贵的工业遗产碰上发展势头迅猛的文化创意产业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记者通过调查采访,试图找到其中的答案。
  
  创意“变身”之 工业旅游型——首钢工业旅游区 
  前身:首钢工业区西南区    
  占地面积:7平方公里    
  门票:20元    
  接待游客量:3万人/年    
  首钢建于1919年,解放前30年累计产铁28.6万吨。解放后首钢取得了快速的发展,1958年建起了我国第一座侧吹转炉,结束了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64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揭开了我国炼钢生产新的一页。1978年钢产量达到179万吨,成为全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    
  1979年到2003年,首钢集团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费358亿元;资产总额从21.45亿元增加到626亿元,增长28.1倍;销售收入从15.55亿元增加到479亿元,增长29.8倍。然而随着北京经济发展和定位的转型,特别是奥运会的即将举行,使得北京的很多工业企业都面临产业转型和搬迁,首钢自然也在其中。2005年2月首钢搬迁正式得到国务院批复以后,搬迁工作一直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而搬迁以后,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首钢原有资源,发展其他产业,一直是首钢搬迁后整体规划和布局的重要内容。    
  作为北京首家推出工业旅游的工业企业,首钢搬迁后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业被提上了日程。早在2000年首钢就已经开始推出工业旅游,到现在为止已经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首钢工业旅游区导游王小姐告诉记者,虽然当时工业旅游的门票收入对于首钢的整体经济收入来说微乎其微,但它的意义却非常重大。工业旅游不但使首钢的环保、绿化的投入得到了具体的回报,还扩大首钢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了企业形象,让首钢得到了很多经济收入之外的社会效益。    
  工业旅游的核心资源是工业遗产。首钢作为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钢铁企业之一,有着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这为首钢开发工业旅游产业提供优质的资源保证。记者了解到,在2010年首钢完成整体搬迁后,仍将保存许多重要的工业遗产,炼铁的高炉、炼钢的转炉、高速线材轧机等原有的设备设施将得到很好的保护。    
  届时,这些首钢遗留下来的工业遗产不但将成为游客参观、拍照对象,还将带来巨大的旅游经济效益。    
  创意“变身”之 规划型——北京时尚设计广场:旧厂房上演时装秀   
  前身:北京正东电子动力集团有限公司    
  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    
  场地租金:每平方米3元/天    
  北京正东电子动力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正东集团”)前身是751厂,是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157家骨干企业之一,主要的经营业务是能源工业和能源供应。上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市整个生活、生产煤气的1/3都由正东集团煤气厂提供。然而随着北京市能源政策的调整,特别是1997年北京市开始引进天然气,正东集团的人工煤气供应开始逐渐退出市场。2003年,正东集团煤气厂正式停产。    
  煤气厂的停产,使得正东集团腾退出大量保存完好的设备、设施和厂房和近1000名职工。如何利用这些闲置厂房创造效益并解决职工的就业和生活问题成了正东集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期间正东集团也尝试了通过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来完成企业的转型问题。然而,由于资金短缺、技术改造难、职工年龄段偏高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正东集团的产业升级改造不成功。而与正东集团仅“一门之隔”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798艺术区却经营得红红火火,这让正东集团看到了产业升级改造的方向。    
  通过国外的考察和对798艺术区的不断关注和深入了解,2006年初正东集团开始决定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来完成企业自身的产业改造。2006年5月20日,在北京市工促局和朝阳区政府的支持和协调下,中东集团与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达成协议,决定利用老厂房和原有的工业设备设施建设“北京市时尚设计师广场”,并于2007年3月18日正式揭牌。    
  目前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以及北京杉杉玫瑰黛薇服装有限公司、厦门圣达威服饰有限公司、概念久芭模特经纪公司等5家服装设计工作室入驻。记者在正东集团厂区内看到,整个北京时尚设计广场规划区到处都在进行工程改造,正东集团党委副书记林小燕告诉记者,在今年的10月底北京时尚设计广场项目的一期改造工程将基本完成,而整个的远景规划目标是将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建成具有国际标准的时尚服装设计集聚区,预计整个项目的改造资金将达到3亿元。改造完成后,企业原来的闲置职工将成为园区的保洁、保安、物业管理等服务性工作人员。    

  创意“变身”之 综合旅游型——龙徽葡萄酒博物馆    
  前身:北京龙徽酿酒有限公司    
  地下酒窖    
  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    
  门票:20元    
  接待游客量:10万人/年    
  龙徽葡萄酒始创于1910年。法国圣母天主教会沈蕴璞修士于北京阜外马尾沟13号法国圣母天主教墓地创建用于教会弥撒、祭祀和教徒饮用酒的葡萄酒窖,并聘请法国人里格拉为酿酒师,生产法国风格的红、白葡萄酒,年产量仅为5至6吨。1946年,注册为“北京上义洋酒厂”,正式向外出售葡萄酒。1987年3月17日成立北京龙徽酿酒有限公司,北京葡萄酒厂和法国保乐力加集团共同出资设立。2006北京龙徽酿酒有限公司投资建造了龙徽葡萄酒博物馆并于6月26日正式开馆。    
  龙徽葡萄酒博物馆是一座古朴典雅的明清风格建筑,分地上地下两大部分。地上部分是北京葡萄酒百年发展的历史沿革和葡萄酒文化培训教室,地下部分则是龙徽的地下酒窖、酒池和储酒长廊。系统地从历史沿革、葡萄酒生产储存以及葡萄酒文化等角度全面清晰地介绍了北京地区葡萄酒产业从20世纪初至今,在生产工艺、研发技术、瓶储窑藏、品牌建设及文化传播方面的历史沿革及其对推动中国葡萄酒业的发展所做出的成就与贡献。     
  龙徽葡萄酒博物馆的负责人朱晓光告诉记者,目前葡萄酒博物馆每年能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这批游客除了来博物馆参观葡萄酒的窖藏、了解葡萄酒的文化之外,还是一批很大购买群。“很多游客在参观了以后,都会买两瓶葡萄酒带回去。”朱晓光说,博物馆不但增加了葡萄酒的销售额,在很大程度上对龙徽葡萄酒以及北京龙徽酿酒有限公司的品牌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大量游客的到来不但促进葡萄酒的销售,还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据朱晓光透露,龙徽葡萄酒博物馆目前已经和一家餐饮企业合作,博物馆负责提供客源,而餐厅则提供餐饮、休闲服务,双方有机结合,互惠互利。    
  创意“变身”之 引导型——京城百工坊:用大师打造品牌    
  前身:北京料器制造厂    
  一期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    
  场地租金:每平方米3元/天    
  工艺美术行业在北京有着900多年的历史,不但汇聚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也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特色的工艺美术产业。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大批的工艺美术企业倒闭,大量工艺美术大师流散,许多技艺濒临失传。2002年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要建立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基地的规划。为了顺应政府的规划,也为了迎合整个行业振兴的大形势,北京工美凤凰旅游艺术品集团于2003年投资2000万元组建了北京京城百工坊艺术品有限公司,将北京料器制造厂作为了项目基地,开始筹建京城百工坊一期项目,于2003年11月26日正式开坊。    
  京城百工坊艺术品有限公司品牌部经理张新超告诉记者,当初之所以选择在北京料器制造厂上建立项目基地主要是因为崇文区有着深厚的工艺美术底蕴和基础,“当时北京市有一半的工艺美术大师和企业都在崇文。”此外,北京料器制造厂原有厂房除了有一部分被租做企业写字楼外,还有大量的闲置,操作成本相对较低。    
  目前,京城百工坊汇集了50多个艺术门类,设置30多间大师工作室和特色工坊。记者在京城百工坊内了解到,大师工作室、民间艺人、企业机构3部分组成了整个坊内架构,而坊内实际上是为以上3个不同的入驻机构搭建了一个商品展示、交易的平台。百工坊内一个剪纸工作室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该工作室主要是起到一个展示和交易平台的作用,客户通过工作室下订单交易,而制作则在其他地方完成。除了订单交易以外,还有一部份的零售业务,目前该工作室一个月的零售额大约是8000元。而京城百工坊的盈利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市场租金和产品收益。    
  张新超表示,现在百工坊走的是大师工作室的品牌运营模式,通过工艺美术大师的品牌效应,带动客流量的增加,从而带动整个坊内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   
  目前,京城百工坊一期项目已经完成盈利,二期项目的运营正在的积极筹备当中。

  创意“变身”之 商业地产型——左右艺术区:文化让土地增值    
  前身:北京拖拉机厂    
  总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    
  场地租金:每平方米0.8元/天    
  左右艺术区最早是一个砖瓦厂,1968年转营农业轴承,并成为国务院批准的38个轴承厂之一。1992年与北京拖拉机厂合并,转营手扶拖拉机。由于企业改制和产业升级,北京拖拉机厂退出了历史舞台。2004年底,北京万业源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万业源”)出资5000多万元收购北京拖拉机厂土地。2006年万业源将北京拖拉机厂规划为一个创意园区,并开始进行开发改造,左右艺术区也就此诞生。    
  目前,园区一期2万平方米旧厂区改造已全部完成,主要是以修缮建筑及加入景观要素为主,将低品质的建筑进行拆除、重建,并对原有的公共空间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其商业价值。    
  据左右艺术区负责人孙承铨介绍,园区一期的入驻率已经达到80%,园区二、三期10万平方米工程也已经开始动工。当三期改造工程全部完工以后,整个左右艺术区除了为艺术家提供各种创作、交流平台之外,将形成以艺术为依托,成为一个集生活、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
  孙承铨表示,当综合性社区形成以后将进入品牌运营阶段。通过整体品牌的运营和管理,使得左右艺术区变成区域内的地标性建筑,通过园区的品牌影响力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土地的升值和餐饮、娱乐、服务等产业的发展。    

  创意“变身”之 高新型——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一站式物业    
  前身:北京牡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场地租金:每平方米3.5元/天    
  作为中国电子工业大型骨干企业,北京牡丹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牡丹集团”)有着30年的历史。牡丹集团从1977年一个仅有几十人、生产电子元器件的不知名的小厂发展到拥有总资产22亿元的大企业。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牡丹集团面临着产业调整、升级的困惑。目前牡丹集团也由原有单一的电视产业发展成为以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为核心的数字电视技术研发、房地产经营并行的新模式。    
  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园区一期工程1.28万平方米已经被北京清深技术开发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威奥立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等20家单位入驻,入驻率达100%。    
  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主任张静表示,产业园区通过产业集聚,吸引数字电视产业及联盟企业入驻,从而形成一种集群效应。入驻企业在享受办公用地、通信系统、网络系统等物业及商务服务的同时,可以通过产业园进行企业技术、人才等多方面资源整合、共享,将数字电视的每一个产业链串联起来,让园区进驻企业达到利益共赢。    
  在园区服务管理方面,产业园将建设高科技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共性服务体系和数字电视产业所特有的专业服务体系,尽可能多地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和全程服务。园区将建设高科技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共性服务体系和数字电视产业所特有的专业服务体系,包括融资、技术支撑、管理咨询、中介事务、培训发展、信息网络等服务体系为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尽可能降低进驻企业的运营时间成本、资金成本、人才成本。在创造良好的园区产业发展环境同时,形成园区品牌聚合效应,从而提升园区自身的价值。    
  记者了解到,产业园区的未来的整体规划设计将基本保留老工业遗留资源,在保护原有历史建筑的基础上,挖掘传统工业遗址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完成数字电视高科技产业与历史文化传统良性对接。    

  创意“变身”之 自发型——798艺术区:无心插柳柳成荫    
  前身: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    
  场地租金:每平方米5元/天    
  798艺术区的前身是新中国“一五”期间建设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即718联合厂。当时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王铮部长指挥筹建,前苏联、前东德援助建立起来的电子工业基地。主要建筑由上世纪50年代前东德专家设计并建造,采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工艺和包豪斯设计理念,并于1957年10月正式投产。1964年4月,撤销718联合厂建制,成立部直属的706厂、707厂、718厂、797厂、798厂及751厂。目前798艺术区涵盖了原来联合总厂的区域,总建筑面积达23万平方米。    
  2000年12月,原700厂、706厂、707厂、718厂、797厂、798厂等6家单位整合重组为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由于进行了资产重新整合,大量的厂房被闲置下来。为了将原有的厂房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七星集团开始将厂房对外出租。2002年2月,美国人罗伯特租下了这里120平方米闲置厂房,并将其改造成前店后公司的模式。罗伯特很多的艺术家朋友,在交往中纷纷看中了这里宽敞的空间和低廉的租金,于是陆续租下一些厂房作为工作室或展示空间。    
  如今,入驻798艺术区其中的文化艺术类机构已经达到近300家,不但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集散地,也成为了北京市地标性文化产业园区。大量艺术机构的进驻,带动了园区内的客流量,而客流量的增加,又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目前园区内已经形成了以艺术机构为核心,酒吧、咖啡馆、西餐厅、书吧等服务业为辅的综合性休闲娱乐类商业社区。记者了解到,798艺术区园区内所有的旧厂房已全部租赁完毕。    

  创意“变身”之 生产型——美术与设计产业园:边生产边发展    
  前身:北京胶印厂    
  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场地租金:每平方米3元/天    
  作为一家有着53年历史的企业,北京胶印厂高耸的烟囱和周围的居民小区及商业街显得有点不太协调。周围的居民告诉记者,原来这里还有很多企业,但是都已经搬迁了,只有胶印厂还在生产。记者在厂区看到,工人们仍在有条不紊工作,烟囱也依然冒着白烟。  
  记者在走访中看到,除了居民住宅小区和商业街以外,北京胶印厂周围还有一个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中法大学。一位导游告诉记者,游览车从胶印厂周边经过的时候,经常会有游客问到胶印厂那个烟囱。    
  北京胶印厂经营部部长陈星告诉记者,由于市政府将印刷行业定位于都市行业,所以印胶厂一直都没有搬。据陈星介绍,北京胶印厂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约有闲置厂房面积3000平米,目前已经有三家国外的建筑设计室和和一些画室进驻,而其余的厂房还在继续生产。记者在厂区门口看到,经常有货车和胶印厂职工经过。    
  目前,北京胶印厂正在向有关部门递交申请,希望将厂址迁到北京周边地区。依托自身的厂房资源,利用毗邻美术馆的优越地理位置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现在厂区建成一个以印刷产业为依托、以美术与广告设计为主的文化创意园区。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