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武钢筹建全国首家钢铁博物馆 展现历史变迁

admin 2007-07-24 来源:景观中国网
  50年来,武汉城区1/10人口工作生活的地方,数千家庭三世同厂的地方,承载着新中国钢铁强国之梦……她就是武钢。目前,正在筹建的全国首家钢铁博物馆——中国武钢博物馆,不仅尽现
  50年来,武汉城区1/10人口工作生活的地方,数千家庭三世同厂的地方,承载着新中国钢铁强国之梦……她就是武钢。目前,正在筹建的全国首家钢铁博物馆——中国武钢博物馆,不仅尽现新中国首家特大钢铁厂的风云成长史,也展现中国钢铁工业的历史变迁。

  作为武钢50华诞的贺礼,武钢博物馆将于明年开放。据筹备工作组负责人介绍,博物馆将位于青山区冶金100街坊的武钢剧院,规划总面积近万平方米,为3~4层现代建筑,改造后从三个角度看,将呈现三种不同景观。该项目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 

  目前博物馆正向全国征集藏品——武钢(含汉冶萍公司)各个时期的见证物,包括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照片、资料和实物等。 

  71岁的张铁林老人捐出毛主席视察武钢的照片时,洒下感慨的泪水。至今,筹备组已收到千余件物品和书报。 

  武钢党校教授孙玉贤家三代共12人在武钢工作。她感慨地说,武钢博物馆不仅浓缩了武汉钢铁业50年创业兴业的历史,也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史的见证。 

  武钢为百余家央企之一,累计产钢1.77亿吨,累计实现利税854亿元,在中国排名第3位,世界排名第16位。武钢集团现有从业人员7万余人,旗下各类公司60家左右。2010年,武钢总体规模达到3000万吨以上,年销售收入达到1300亿元以上,力争进入世界500强行列。 

  揭秘武钢博物馆—— 

  规划中的武钢博物馆,将全面展示武钢昨天、今天、明天的光荣与梦想。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方寸”之地,是连绵几十里的红钢城和它背后湮没的故事。 

  ●50年前的《人民日报》、30年前的补丁工装 

  记者在筹建办公室看到,五六个文件柜和大保险柜里,已收藏了1000多件民间征集的藏品:镌刻着五星红旗、镰刀斧头、齿轮麦穗、毛主席头像的各类纪念章,登载武钢第一炉铁水出炉泛黄的报纸…… 

  一位老工人捐献的一件蓝灰色工装上,还有斑驳的油污和累累补丁。工作人员请教了很多老工人才知道,这是炼铁厂在上世纪70年代时期的一种工装,能保留到现在的估计没有几件了。 

  一张1958年9月13日的《人民日报》,头条是《新中国第一个国家投资建设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投产》。报纸颜色已经发黄,要用两只手小心捧起来才不会弄破。 

  ●毛主席见证武钢第一炉铁 

  1958年9月13日,27岁的苏恒秀非常激动。一大早他就匆匆从宿舍赶来,进行炉前检查和调试。这一天,武钢一号高炉建成投产,而且要于15时23分顺利出铁。所有人得到的指令是:一定要保证顺利出铁,同时迎接中央领导的检查。 

  中央领导会是谁?他很好奇,但没有时间考虑,因为所有精神都要集中在高炉上。作为原一高炉炉前技师,他就要见证武钢第一炉铁的诞生! 

  7月20日,已经古稀之年的苏恒秀躺在病床上,思绪被记者拉回到那个特殊年代,布满皱纹的脸上浮现出自豪。 

  时针指向15时,当他指挥吊车吊装炮泥时,突然看到一个再熟悉不过、在画册和书籍上看了无数遍的人走上炉台,离他就十几米远,他的心瞬间像“敲鼓一样咚咚响”。“那是毛主席,毛主席啊!” 

  在毛主席的注视下,第一炉铁水顺利地从铁口流出。毛主席扶着栏杆,凝视着火红的铁水流向铁罐,充满信心地说:“这次铁出的不多,今后会多的,会多的。” 

  欲“请”200吨“神铁”做镇馆之宝 

  省博曾动过心,汉阳区舍不得,专家主张就地保护 
  
  龟山脚下一个鲜为人知的角落,沉睡着一块经历战火和近代工业风云、重达200吨的大铁砣——“定汉神铁”。武钢拟“请”进“定汉神铁”,作为博物馆镇馆之宝,但相关方面认为应属地管理。 

  武钢博物馆筹备小组负责人王金胜介绍,“定汉神铁”是武钢历史的最好见证,而且“神铁”出自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回武钢应是叶落归根。武钢交运公司为此制订了详细周密的运输方案,将动用国内最大起重机和平板车起吊牵引,陆路拖运,但最终方案还在论证中。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馆长顾必阶、汉阳文体局文物专管员王汉华均认为,像“定汉神铁”这样的文化遗迹应该属地保护。按照历史分析,它应属于汉阳铁厂所有,但其所在地点又在龟山公园的管辖范围内,所以应由汉阳区就地保护。 

  他们还认为,原地保护对研究张之洞近代工业很有意义,附近还留下了很多其他工业遗迹,可供后人考察。汉阳区文体局打算将“神铁”周围的环境清理好,然后立碑,碑上注明来历等,待汉阳工业遗产博物馆建好后再搬迁。 

  武汉城市史研究专家皮明庥认为,“定汉神铁”是张之洞工业遗产的一个城市记忆,是张之洞把武汉打造为钢铁工业基地的一个证明,所以武钢想要这个宝物,省博物馆也曾打过它的主意,但目前来看,还是就地保护最为有利,因为周边还有张之洞工业的其他遗迹,而且搬动需要很大投资。可以暂时先商量保护方案。 

  ●“神铁”身世之谜 

  “定汉神铁”来自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无疑,但到底是何时留下来的? 

  有说法称,张之洞不懂科学,用进口回转炉炼国产铁矿石,结果矿石含磷高,无法烧化,炉子在炼第一炉铁时就被废掉了,连同一炉烧结的铁矿成了“定汉神铁”。还有说法称,汉阳铁厂在遭受战火时,高炉被炮弹击中,炸裂后留下的炉水。目前来历尚无定论。 

  武汉民俗学家刘谦定说,它形成于辛亥革命爆发期间,当时工厂工人为避战火离岗,一炉铁水就此凝固,因而其本身也是近代以来发生在武汉的最重大历史事件见证。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馆长顾必阶说,“定汉神铁”直径3.3米,高2.2~2.5米,和记载中的汉阳铁厂3号高炉吻合,因此绝不是进口回转炉的第一炉铁,第一种说法显然不对。有记载表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铁厂正好停产,此后在旧址上建立的国棉一厂的老工人见过这块铁砣。由此可推断是工人为躲避战火逃离工厂,导致炉水凝固形成“神铁”。 

  ●曾屡遭“偷袭” 

  在国棉一厂后门,“神铁”在龟北路边已躺了近一个世纪。记者7月19日现场看到,它大半截埋在地下,呈现黑色,身上“伤痕”累累,有风镐、炸药、锤子、凿子留下的痕迹,显然有人想把它敲碎偷卖。 

  顾必阶介绍,经过测算,神铁重达200吨,含铁接近70%,就算是卖废铁也能卖40万元,加上它的文物价值,“到底值多少钱谁也说不清,只能说是无价的”。 

  因为“神铁”太重,它如重见天日,至少需要2台140吨起重机同时起重,如要把它运走,需要200吨载重以上的平板车,就算运到最近的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也需要花20万元。“如果要运到武钢,长江大桥能不能承受还是未知数”。 

相关链接 

  ●武钢大事记 

  1954年,前苏联专家组确定武钢厂址在武汉市青山区。 

  1955年10月,国家批准武钢一期工程年产钢120万~150万吨的初步设计规模,青山厂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1958年9月13日,第一炉铁水出炉,毛泽东亲临现场。这一天后被定为武钢生日。 

  1972年,从联邦德国、日本引进一米七轧机,武钢具备生产通用钢板能力。 

  1978年,冷轧厂试轧成功、二炼钢厂一号连铸机投料试铸成功,硅钢厂、热轧厂建成投产。武钢从传统产品转向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 

  1993年,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成立。 

  1998年,武钢兼并襄樊钢铁集团公司。武钢20家子公司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 

  1999年8月,武钢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2004年,原武钢副总经理邓崎琳接替刘本仁,担任公司总经理。 

  2005年,武钢与鄂钢、柳钢联合重组。 

  2005年11月,武钢汉阳钢厂等市区7厂从市中心迁往阳逻。 

  ●武钢与汉阳钢铁厂渊源 

  1894年,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后变为汉阳钢厂)投产。武汉由此而成为全国重工业基地。 

  1908年,近代民族资本家盛宣怀将大冶铁矿与汉阳铁厂、萍乡铁矿合并,组建了亚洲最早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后公司名称消亡。 

  1985年,汉阳钢厂划归武钢管理。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