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全国第一所湿地学校是怎样诞生和成长的

admin 2007-06-06 来源:景观中国网
  在北京市顺义区的汉石桥湿地,沙地上有百灵鸟在叫,天空中有鹰在飞,旁边还有一片片树林,虽经冬日火烧后芦苇湿地一片荒凉,但夏季浩浩荡荡的芦苇荡仿佛就浮现在眼前。在北京近郊
  在北京市顺义区的汉石桥湿地,沙地上有百灵鸟在叫,天空中有鹰在飞,旁边还有一片片树林,虽经冬日火烧后芦苇湿地一片荒凉,但夏季浩浩荡荡的芦苇荡仿佛就浮现在眼前。在北京近郊,能有这样一片3000亩的芦苇湿地,这是上苍对我们的厚爱和庇护啊——

  为了湿地保护,高尔夫球场不建了! 

  从机场高速穿首都国际机场驱车40公里,便来到北京市顺义区的杨镇一中了——全国第一所湿地学校“北京湿地学校”就建在这里。 

  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占地800亩的校园里,拥有80亩湿地!6000名学生!这大概是中国规模最大又最具生态环境特色的中学了。 

  2002年春节后的大年初六,刚从国外考察培训归来的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洪剑明到杨镇一中看望朋友。这位朋友说,你是学生物的,附近有一个“坑塘”,你看了可能会感兴趣的。于是他们步行20分钟,来到顺义区的汉石桥湿地。只见沙地上有百灵鸟在叫,天空中有鹰在飞,旁边还有一片片树林,虽经冬日火烧后芦苇湿地一片荒凉,但夏季浩浩荡荡的芦苇荡仿佛就浮现在眼前。在北京近郊,能有这样一片3000亩的芦苇湿地,这是上苍对我们的厚爱和庇护啊! 

  洪老师的心被震撼了。“这不正是我梦寐以求想要为青少年寻找的亲近自然的最佳场所吗?”两度赴美国学习考察,他的眼界开阔了,对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情有独钟。要知道在国外几英亩的城市湿地,也都被建成鸟类保护区和青少年学习大自然的场所! 

  回京后,洪老师立即找到自己的老师高武教授,向他建议把这片湿地建成保护区和青少年教育基地。高教授不无惋惜地说:“这里本来是我们开展北京市湿地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课题的一个调查点,由于要建高尔夫球场,已经从样点中将它取消了。因为建高尔夫球场后,鸟就不来了,研究也就没有意义了。” 

  高武教授是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的著名学者,著有《北京野鸟图鉴》等专著。他对湿地的即将消失深表忧虑。这件事也让洪剑明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终于,他提起笔,写出了《建立市级自然保护区,对汉石桥湿地进行抢救性保护》的建议。几经周转后,2002年5月,一封写有北京市人民政府收的平信通过绿色邮筒到达时任市长的刘淇同志案头。 

  市长批示引起有关各方高度关注,准备申请200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物种保护小型项目,尽快搞清这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但当年的资金已下拨完了,而候鸟迁徙即将开始。环境保护不能等!早一天摸清湿地动植物的本底情况,就能早一些采取保护措施!2002年10月1日,首都师范大学汉石桥湿地课题组成立并开赴湿地。 

  那是一段难忘的野外科考经历。冬季在看塘人小屋中过夜,没有取暖设施,盖两床被子还被冻醒,夏天蚊虫叮咬难耐。值得欣喜的是,仅仅经过半年调查,就在这里观测到野生鸟类126种,野生植物近150种,其中国家2级保护鸟类就有16种,充分证明这片湿地的重要性和珍贵价值。2003年春季,课题组顺利申请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小额资助项目,并于当年完成课题,受到基金会高度评价。 

  2003年3月,洪老师再次向北京市政府提出了《成立北京湿地学校,开展生态环保教育》的建议。市领导作了详细批示。那一年,突如其来的非典使很多日常工作都停了下来,但野外考察没有停止;学生们都走光了,而静悄悄的校园里湿地建设没有停止。6月初,全国第一个用于科普教育的校园湿地在杨镇一中诞生了。而此时洪老师却累倒了,发高烧达39.5℃。 

  2003年9月10日,教师节,北京湿地学校成立揭牌仪式在杨镇一中隆重举行。湿地学校由首都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中心牵头,与顺义杨镇一中和牛栏山一中两所北京市高中示范校和科技示范校共建,欧阳中石先生亲自题写了校名。 

  历史将记住这个看似平常的事件:为了保护弥足珍贵的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有关方面把能够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高尔夫球场建设计划停了下来。有关各方还不断加大对湿地的保护力度:顺义区政府近几年已为保护汉石桥湿地投入了3000多万元;国家林业局和北京市科委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在湿地学校成立之初便从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2005年,北京市教委更是设立了专项经费支持湿地学校的建设,完善了各项教学科研设施,建立了“北京市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湿地学校的成立、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杨镇一中几任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首师大和杨镇一中也因此结下了深厚友谊…… 

  湿地观鸟,感受“春之声”的交响乐 

  在北京湿地学校,杨镇一中校园里的80亩湿地被称作“小湿地”,校园外的3000亩汉石桥湿地被称作“大湿地”。来自杨镇一中、牛栏山一中以及全国各地的同学们走进大小湿地,开展湿地科技实践课。两所科技示范校的学生参与了对汉石桥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普查,学校生物兴趣组的同学还经常去汉石桥湿地进行观鸟活动,实地感受生态环境保护的风风雨雨。 

  牛栏山一中的同学在李万成老师指导下观鸟。高三(7)班扬帆同学写下了这样的感受: 

  下车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下了大堤。芦苇足有一人多高,鸟鸣声此起彼伏地从身边的芦荡中传出,交织在一起,简直就是“春之声”的交响乐。一般很难看到的大杜鹃在芦苇荡上空不时飞起,相互追逐,一会儿又落在芦荡中堤埂处的树梢上,这里看来是一处真正的鸟类乐园。老师讲,由于这里大苇莺特别多,大杜鹃容易找到产卵的场所。原来杜鹃从来不筑巢,也不育雏,只是找现成的鸟巢,把卵产在里面,让别的鸟替它育雏;小杜鹃孵出后,个大力不亏,便把鸟妈妈的亲生子女挤出巢去,独享食物,鸟妈妈却还被蒙在鼓里,费尽千辛万苦把这只比自己都大的孩子养大…… 

  除了生活在芦苇中的大苇莺、黑眉苇莺、黄尾鳽外,我们还看到了空中飞的绿头鸭、斑嘴鸭、夜鹭、普通燕鸥等多种鸟,在芦苇旁的水沟里看到了虎斑游蛇、成群的小蟾蜍、红蜻蜓及各种水生植物。沿着芦荡边继续前行,登上一处高地,我们终于看到了芦苇荡后有一片不小的水面,从望远镜中发现有几十只夜鹭正在水中取食。原来这里是机场路边夜鹭们的重要取食地之一,那些本来只在清晨和黄昏取食的夜鹭,由于附近食物短缺,已不得不改变生活习性在白天大量外出取食育雏。混在夜鹭群中的还有少量的苍鹭、池鹭。在这里我们学会了如何辨别夜鹭和苍鹭,夜鹭嘴黑色、脖子短、枕后饰羽为白色;苍鹭个体大、嘴黄色、脖子长、枕后饰羽为黑色;临走前有的同学还看到了草鹭,不少同学更是头一次看到这么大的芦苇荡。 

  扬帆同学总结说,通过这次观鸟,我不但感受到了回归自然的放松和乐趣,而且获得了观鸟的知识,懂得了一些生态学的浅显理论,开始思考生物与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关系。观鸟时我们看到有人在芦荡中掏鸟窝,芦荡的水很浅,水质不太清,水边漂浮着不少由于缺氧而死的鱼,且无人清理,一些旱生植物已开始侵入芦苇地,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干旱缺水。通过公选课的学习和实地考察,我们知道了湿地是地球之肾,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景观多样性,北京的湿地已所剩无几,现存的湿地也面临着干旱和污染的威胁。我们真心希望领导能更加重视湿地资源的保护,使像京东大芦荡这样绝无仅有的湿地长久存在下去,造福北京人民和子孙后代。 

  “亲耳听到了树干里水流动的声音” 

  2004年,洪老师的研究生王谨参加了中英环保夏令营的志愿者工作。第一次亲密接触自然,使王谨感受到户外环境教育课程的巨大吸引力,她对环境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我第一次亲耳听到了树干里水流动的声音,以前绝对不会相信树的‘脉搏声’,并且近距离认真地观察了一棵树。我是一直在城市里长大的,对于长时间近距离融入自然,感受自然界的伟大与神奇还是第一次。”王谨说,“我觉得这种环境教育的方式非常值得向广大的中小学生推荐,因为很多感受是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而且课本上的描述实在是太有限了。” 

  王谨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环境教育工作。她承担了大量的宣传材料和手册设计排版工作,走访了很多绿色学校,参加了对全国绿色学校校长进行的培训,为首师大的生态环境管理和环境教育辅修专业开设了两门课程。她还参加了中德校园环境管理国家级培训员高级培训班。2005年12月9日,王谨拿到了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颁发的“校园环境管理项目”国家级培训员聘任证书。现在,她已是首师大环境教育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了。 

  洪老师的另一名研究生张洪刚通过在保护区、实验场、湿地学校参加多种科研和夏令营活动,成为技术能手、中学教师培训的骨干指导教师。校园湿地和汉石桥湿地旁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就是他亲手设计的。2006年,张洪刚毕业后,被推荐到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工作,并出任淮南废弃矿区生态恢复的驻场工程师。工作后不到半年时间,他已考取了景观设计师证书。 

  据了解,北京湿地学校已经和正在培养着一批一批的湿地保护和环境教育人才。2005年以来,先后有北师大、首师大150多名本科生来湿地学校参观实习,有北师大、清华大学等70多名研究生来此实习,完成硕士学位论文5篇,本科论文8篇;先后对北京市朝阳区、平谷区生物教师、北京市120多名生物和地理教研员进行了湿地知识的系统培训,接待了2000多名中学生在校园湿地上课;还有近2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在这里参加户外环境教育夏令营和冬令营。 

  为了首都的湿地保护和环境教育事业,首都师范大学的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作出了无私奉献。像高武、杜桂森教授,陈卫、赵文吉、胡东、付必谦、郭玉民、李学东副教授,王忠锁、王正军、宫兆宁、靖德兵博士等一批青年骨干以及王瑾、张洪刚、战永佳等一批青年志愿者,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段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5年拼搏,首师大环境教育研究中心凭借“湿地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和教育培训”项目,荣获“2006年福特汽车环保奖”———环境教育类二等奖———这也是北京目前在环境教育方面取得的最好成绩。 

  北京湿地学校校长、首师大环境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洪剑明告诉记者,中国现有湿地面积3848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湿地功能下降趋势仍在加剧。我们任重道远。 

  他介绍说,杨镇一中附近的汉石桥湿地,是库塘型湿地;牛栏山一中附近的潮白河湿地,是河流型湿地。选择这两所学校加盟,北京湿地学校就有了两种北京主要类型的湿地作为教学科研的依托。在北京,地处延庆县官厅水库之滨的野鸭湖是刚刚被批准的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的北京市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今后将重点针对青少年开展夏令营和冬令营活动;地处海淀区上庄水库的翠湖是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主要针对教师开展培训。如今北京市政府、市教委、市科委等都非常重视和支持湿地保护教育,我们正在考虑把北京这些主要湿地的环境教育都做起来,到那时,北京的湿地保护教育将会更上一层楼。 

  ■相关链接 

  随着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湿地学校在我国多个地区悄然诞生。2003年9月10日,北京首所专行环保教育的学校———“北京湿地学校”在顺义区杨镇一中挂牌成立;2005年3月,由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命名的“湿地实验学校”在麋鹿故乡江苏省盐城大丰市挂牌成立;2005年8月1日,湿地国际组织把“湿地实验学校”的牌子挂到了齐齐哈尔扎龙中学;2005年9月8日,浙江绍兴新区“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学校”成立;2006年7月,兰州市水车园湿地学校举行挂牌仪式,并迎来中日韩青少年湿地保护交流活动的师生;2007年3月3日,广东首个“湿地教育基地”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挂牌。———据《中国湿地网》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