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筹谋建立国家公园
新华社记者 王长山 摄
云南欲引进像美国黄石公园一样闻名遐迩的自然保护管理模式。
在日前召开的云南省“两会”上,省政府研究室提出了在云南滇西北地区建三个国家公园的构想,这三个国家公园分别是:香格里拉国家公园、老君山国家公园、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三个国家公园的建设计划用7到10年的时间完成。为此,迪庆、丽江的政府官员曾到美国、加拿大的国家公园进行考察,希望引进国家公园模式。
作为香格里拉国家公园的一部分,普达措国家公园去年已积极推进。计划分两期将属都湖——碧塔海景区打造成为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2006年8月1日,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一期建设基本完成,并对外开放试运行,虽然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公园,但是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据介绍,在中国建立国家公园体系的提法由来已久,但由于我国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多头管理问题,国家公园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也尚未建立完善,致使我国国家公园计划浅搁。专家介绍,云南不仅是国内最早启动国家公园建设研究、最有条件建成国家公园的省份,完全有条件在我国率先建成国家公园。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变革,云南希望能借此契机推进国家公园的建设。
在云南旅游大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备受关注。利用国家公园管理模式,是否能解决保护与开发矛盾?
作为经济欠发达、但旅游资源丰富的滇西北地区明显地出现了这样一个矛盾:要保护生态还是搞旅游开发,保护生态就限制了旅游开发,搞旅游开发就会不同程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在生态极度脆弱的高原,怎样才能找到一条实现保护生态与发展旅游经济双赢的道路?
“保护区”渐显局限性
云南滇西北地区生物资源多样性、自然景观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特征十分明显。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物种众多,是我国从南到北植物带谱的缩影。滇西北地区占中国国土面积不到0.4%,但拥有中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25%以上的动物种数,名列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17个“关键地区”的第一位。同时,这里还是世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景观类型最丰富、最复杂的地区之一,是珍稀濒危和稀有动植物最后残留的栖息地。这里不仅自然条件优越,同时还拥有独特绝妙的人文景观,是中国乃至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最复杂、历史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所有的这些条件表明,这个地方拥有极高的旅游价值,每年成千上万的各地游客慕名前来。旅游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与之带来的是,旅游开发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对生态和人文环境受到影响。
作为经济欠发达, 但旅游资源丰富的滇西北地区明显地出现了这样一个矛盾:要保护生态还是搞旅游开发,保护生态就限制了旅游开发,搞旅游开发就会不同程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在生态极度脆弱的高原,怎样才能找到一条实现保护生态与发展旅游经济双赢的道路?这成了当地政府努力寻求的一个要务。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自然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这一体制为自然保护事业、生态系统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最近几年,很多地方发现保护区的局限。他们认为建立保护区对地方旅游发展不利,因为自然保护区只能在实验区内做适度的实验性生态旅游开发,其余区域都要进行严格保护,有严格的保护条例限制。
目前,我国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主要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模式,并成立自然资源管理委员会或管理局对其进行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有明确的管理部门,但实行的是“按行政区划分,专业部门指导”和“综合协调,多部门管理”的管理体系。
各类自然保护区既受管理委员会(管理局)领导,又受各自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很显然,缺乏明确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从而出现管理重叠交叉、机构设置混乱、责任不清,大面积封闭保护、忽视社区发展和群众利益等一些体制弊端。
建立国家公园是大家都认可的一条保护和发展和谐统一的途径。
从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前期目前的情况来看,专家们认为总体效果还不错。公园管理水平,管理层次,已经得到大幅度提升。不搞无序开发与破坏,不在公园内建设旅馆,体现了保护第一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服务水平与质量也明显提升,厕所的建设、管理人员对区内违规监督等方面做得也不错;管理所与经营机构,对环境保护管理意识不断提升与强化;国家公园理念得到了政府与游客的充分肯定;妥善解决了社区问题,社区群众以司机、环卫工人等形式参与进来;引进环保车,取缔了牵马,更好地保护了水源、草甸等生态资源;通过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安全教育,提高了公园整体水平。
新华社记者 龙弘涛 摄
相关链接:
国家公园的国际地位
国家公园是国外自然环境保护与利用的成功管理模式。
国家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好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排除与保护目标相抵触的开发或占有行为,并提供科研、教育、娱乐和游览的机会。
1969年,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第十次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统一了国家公园的内涵,并基于管理目标的不同将自然环境保护地划分为6个不同的类型,提出了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国家公园与保护区体系”。随后的几次会议对该体系进行了完善,最终被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广泛认可,使该体系成为目前国际公认的生态保护体系划分标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划分的6类保护区,按重要程度的顺序排列分别为:严格自然保护区和荒野保护区、国家公园、天然纪念物保护区、栖息地管理区、陆地及海洋景观保护区、受管理的资源保护区。
从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起来,国家公园发展迅速,目前,世界上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家公园。在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关系上,国家公园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实现双赢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同时,国家公园在管理经验、资金筹措运行、管理人员与志愿者体系建立、多方参与等方面形成的运行机制机制和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为各国所推崇和借鉴。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矛盾尖锐的亚洲和非洲地区,通过国家公园管理模式的实施,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极大地带动了地方旅游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公园已经成为世界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适用面最广、最为成功的模式。
作为重要的旅游品牌,国家公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吸引旅游者最重要旅游目的地,国家公园所产生的旅游收入已成为许多地方的主要经济来源。美国57个国家公园每年吸引近3亿游客。其中:黄石国家公园在9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用1%的开发面积每年吸引世界各地300万游客,带动粥店地区实现5亿美元的经济收入,并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矿产业(含农牧业)和旅游休闲业在地方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由过去的70%和30%,改变为先在的18%和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