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德国之声:改变中国都市面貌的德国建筑师格尔坎

admin 2007-02-10 来源:景观中国网
  【德国之声电台网站2月4日报道】德国著名建筑师迈因哈德·冯(格尔坎设计的柏林火车站被媒体称为建筑史上的杰作。但是该建筑不仅使其卷入了司法纠纷,甚至一场狂风居然将
  【德国之声电台网站2月4日报道】德国著名建筑师迈因哈德·冯(格尔坎设计的柏林火车站被媒体称为建筑史上的杰作。但是该建筑不仅使其卷入了司法纠纷,甚至一场狂风居然将一根将近两吨重的黄梁吹落在车站的入口处。尽管德国铁路公司已经公开表示,事故原因是技术故障以及施工过于匆忙,但这件事给格尔坎带来无穷麻烦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接受德国之声电台记者专访时,他表示最大的心愿是不要使在中国的项目受到影响。

  高楼越建越多,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德国之声记者问:众所周知,德国许多大型项目均出自您的手笔,例如汉堡和斯图加特的机场、莱比锡博览会会址和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的扩建工程等。您为何还要参加中国建筑项目的竞标呢?

  格尔坎答:到中国参加竞标完全是出于偶然。1997年,我们受德国联邦政府的委托,为北京的德国学院设计图纸。我们在竞标中胜出。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跟中国建筑工人一道完成了德国学院的建设。之后我们接受中方邀请,在一个著名的博物馆举办展览,介绍我们的项目。我还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那次采访的节目在几周内多次播出,于是我就在中国一举成名,目前我们在北京和上海都已建立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

  问:中国城市化的速度日益加快。在大多数西方国家批评中国高层建筑的同时,以全球第一高楼日本开发商南森稔为代表的一派却坚持,亚洲城市建设应该走高层路线。他们认为,鉴于历史、文化和人口密度等因素,欧洲型的以中低建筑为主的城市结构是否适合于亚洲现代化的大都市,很值得研究。那么您是什么意见呢?

  答:纵观亚洲,尤其是中国数百年的城市建筑史,除了高层宫殿之外,主要是低矮的胡同平房建筑。高层建筑对他们来说,是一场建筑史上的革命。我认为,现在中国的摩天大楼已经多于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在当代中国,大城市如果没有摩天楼,那简直无法想象,它体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经济实力和拥有美好未来的信心,但是高层建筑并不意味着更高的居住密度。事实证明,10层、15层高的楼房居住密度与摩天楼是一样的。

  中国人之所以偏爱摩天楼,我认为是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求,中国业主往往将高楼大厦视为自己的荣耀,视为自己富有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因此高楼大厦越建越多,我们在大连就建有3座370米高的高楼,其实我们以前从来也没有建过这么高的楼房。

  问:作为资深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您如何看待中国的这一发展趋势?

  答:我并不反对在中国建高楼,但是我对中国的城市化质量很不满意,例如街道越来越密,影响了街道两旁居民的交流,也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居民一定要有交流的机会和场所。我们在临港开发区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就力求避免这样的错误。我们在临港只规划了两座高楼,其余的建筑高度都很低。

  解决交通拥堵,建立交桥不是根本办法

  问:21世纪是一个属于城市国家的时代,建设具有优越功能和良好环境的城市结构至关重要,您认为,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结构缺陷何在呢?

  答:摩天楼并不意味着居民居住面积的扩大。因为楼越高,高楼间的空地也就越大,这些空地均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只能用来停车或建马路等。因此紧凑的楼房结构是更好的方案。也就是说每平方公里的居民人数不直接取决于楼房的高度。另外,坦率地讲,尽管我已经去过北京50次,但是我只对北京的东北部有些初步的印象,我对北京的南部和西部一无所知。我对上海的了解多于北京。我虽然去了不少地方,但我仍难以辨别方向。

  总之,无论北京还是上海的城市结构都已经定型,难以作出本质性的改变。为了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建立立桥不是根本办法。以伦敦和巴黎为例,开车要花很长时间。有一次,我在伦敦要办一件事,我当时问出租车司机,开车去办事的地点需要多长时间,司机说,两个小时,他同时还告诉我,如果乘地铁只需20分钟,步行10分钟就到。

  我认为,解决北京和上海等中国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最佳办法是呼吁这些城市的居民减少开车的次数。纽约就是他们学习的榜样,那里很难找到停车位置,租一个停车场的花费相当于租一套公寓,所以那里的居民早已习惯乘出租车。我女儿在纽约生活了10多年,一向骑自行车外出。当然,对于中国的大城市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建设完善的短途交通网络。

  问:与德国的许多建筑相比,中国新建的住房或办公楼很容易在短期内变得陈旧。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答:以我个人的经验,有些中国投资方不太注重房屋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使用价格低廉的建材,而且许多技术细节也都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他们过于短视,也过于急功近利。

  建筑风格成熟,要不受流行趋势所左右

  问: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国际建筑师纷纷登陆中国的建筑市场,但是由他们设计的建筑,例如北京国家大歌剧院也引起不小的争议。于是有人主张更多地采用中国自己的建筑师,强调现代化的标志性建筑要更具中国味儿。您认为,中国的建筑师具备挑战西方建筑师的实力了吗?

  答:当我八九年前首次去中国时,我看到的大多是模仿美国的玻璃式建筑,外加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产物,例如玻璃材料的建筑物上建一个中国的福塔尖顶等。现在再去那里,已能看到越来越多的比较有实力、不受时代限制的建筑物了。我认为,我们也为中国新建筑风格的成熟做出了自己的一份努力。我们的建筑都不受流行趋势的影响,非常注重利用现有的材料、条件和技术,解决现存问题,例如中国的能源短缺问题等。我们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的方案,以我个人的观点看,是具有中国味儿的,但是这种中国建筑特点是全新的一种。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