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工业遗产也是保护工人阶级历史
admin
2007-02-01
来源:景观中国网
新年伊始,首都博物馆与北京晚报、北京电视台合作,面向社会征集工业文物,寻访工业遗存,这是去年国家文物局重设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将4项工业遗产独立立项申报之后,工业遗产
新年伊始,首都博物馆与北京晚报、北京电视台合作,面向社会征集工业文物,寻访工业遗存,这是去年国家文物局重设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将4项工业遗产独立立项申报之后,工业遗产保护问题再次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及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机械设备、生产场地、实物样品以及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等等,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我国许多城市的形成及其特色,恰恰与当地工业发展密切关联,因此有人把工业遗产称为“城市名片”。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工业遗产保护越来越重视,目前已有23个国家的43项工业遗产列入世界保护名录,其中我国仅占一项。
较之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现代工业起步晚、发展慢,但从清末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起,迄今也有150年历程,如果上溯至明代商业手工业历史,时间超过400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化进程发生历史性转折,步伐明显加快,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创造了难以计数的中国工业“第一”。与之相关的工业遗产,无不记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需要指出的是,工业遗产还承载着工人阶级诞生、发展的历史。工人阶级是伴随着工业的出现而诞生的,又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发展。今天的人们以及后世子孙,要了解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的历史,在诸多工业遗产中都可以找到实物印证,没有这些遗产,势必成为历史实证的重大缺憾。譬如,我们讲中国近代史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而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又是标志性事件。那么,当时中国工人阶级生产生活状况如何?除了文字,最真实最直观的记录就在那些至今尚在的工业遗存之中。我们讲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孟泰、王进喜等一大批劳动模范,为共和国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那么,他们当时是在怎样的艰苦条件下,用简陋的技术设备创造奇迹的呢?除了文字,后人当然希望看到当年的场景和实物。
可惜,我国的工业遗产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并且随着日益加快的城市改造建设和工业布局调整,正在被蚕食、拆毁,迅速消失。目前,全国只有11处工业遗产列入“国保”名单,而这对于遍布全国的工业遗存来说,实在太少了。我国最早建立近代工业、号称中国工人阶级发祥地的上海、天津、青岛,抗日战争时期云集民用、军工企业的战时工业基地重庆,明清以来各类手工作坊、商业码头林立,人称“民族工商业摇篮”的无锡、南通……这些城市中大量的工业遗存已经所剩无几,而且仍在拆毁之中,实在令人痛心。事实上,工业发展较早的城市往往也是当年半殖民化印记很深的城市,如今,既然那里的许多欧式建筑可以当作“宝贝”用以吸引客商,为什么就不能给民族工业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遗存保留一点空间呢?倘若有朝一日这些遗产荡然无存,那真是一种悲哀。
保护工业遗产迫在眉睫。思想观念是决定性因素,“工业遗产是历史文物,很有价值,要妥善保护”,应该成为城市建设和规划决策者的指导思想之一;国家应尽快组织全国性的工业遗产普查,摸清底数,分级分类,区别对待,合理利用;工业遗产保护主体应予明确,文物保护机构责无旁贷,现有所有权的企业、单位也有责任,为此,文物立法应该跟进,明确规定相关的权利、义务;从保护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历史的角度出发,工会组织也应该介入工业遗产保护。总之,不能任由工业遗产继续被不加甄别地拆毁了,不能再为了眼前的商业利益或功利目的毁灭历史了,否则,我们将追悔莫及,也愧对前辈与后人。
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及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机械设备、生产场地、实物样品以及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等等,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我国许多城市的形成及其特色,恰恰与当地工业发展密切关联,因此有人把工业遗产称为“城市名片”。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工业遗产保护越来越重视,目前已有23个国家的43项工业遗产列入世界保护名录,其中我国仅占一项。
较之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现代工业起步晚、发展慢,但从清末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起,迄今也有150年历程,如果上溯至明代商业手工业历史,时间超过400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化进程发生历史性转折,步伐明显加快,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创造了难以计数的中国工业“第一”。与之相关的工业遗产,无不记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需要指出的是,工业遗产还承载着工人阶级诞生、发展的历史。工人阶级是伴随着工业的出现而诞生的,又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发展。今天的人们以及后世子孙,要了解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的历史,在诸多工业遗产中都可以找到实物印证,没有这些遗产,势必成为历史实证的重大缺憾。譬如,我们讲中国近代史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而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又是标志性事件。那么,当时中国工人阶级生产生活状况如何?除了文字,最真实最直观的记录就在那些至今尚在的工业遗存之中。我们讲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孟泰、王进喜等一大批劳动模范,为共和国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那么,他们当时是在怎样的艰苦条件下,用简陋的技术设备创造奇迹的呢?除了文字,后人当然希望看到当年的场景和实物。
可惜,我国的工业遗产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并且随着日益加快的城市改造建设和工业布局调整,正在被蚕食、拆毁,迅速消失。目前,全国只有11处工业遗产列入“国保”名单,而这对于遍布全国的工业遗存来说,实在太少了。我国最早建立近代工业、号称中国工人阶级发祥地的上海、天津、青岛,抗日战争时期云集民用、军工企业的战时工业基地重庆,明清以来各类手工作坊、商业码头林立,人称“民族工商业摇篮”的无锡、南通……这些城市中大量的工业遗存已经所剩无几,而且仍在拆毁之中,实在令人痛心。事实上,工业发展较早的城市往往也是当年半殖民化印记很深的城市,如今,既然那里的许多欧式建筑可以当作“宝贝”用以吸引客商,为什么就不能给民族工业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遗存保留一点空间呢?倘若有朝一日这些遗产荡然无存,那真是一种悲哀。
保护工业遗产迫在眉睫。思想观念是决定性因素,“工业遗产是历史文物,很有价值,要妥善保护”,应该成为城市建设和规划决策者的指导思想之一;国家应尽快组织全国性的工业遗产普查,摸清底数,分级分类,区别对待,合理利用;工业遗产保护主体应予明确,文物保护机构责无旁贷,现有所有权的企业、单位也有责任,为此,文物立法应该跟进,明确规定相关的权利、义务;从保护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历史的角度出发,工会组织也应该介入工业遗产保护。总之,不能任由工业遗产继续被不加甄别地拆毁了,不能再为了眼前的商业利益或功利目的毁灭历史了,否则,我们将追悔莫及,也愧对前辈与后人。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