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普及建筑文化呼唤“口述历史”

admin 2007-01-24 来源:景观中国网
  2006年,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集大成年。无论是法律法规的制度建设,还是大众传播的努力,都有明确而可喜的变化,我以为文化遗产观念在城市建筑界内的渗透,或称建筑与文化遗产的
  2006年,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集大成年。无论是法律法规的制度建设,还是大众传播的努力,都有明确而可喜的变化,我以为文化遗产观念在城市建筑界内的渗透,或称建筑与文化遗产的交叉,成为一个关键点。作为现代建筑创作的传媒机构,在将注意力放在当代中外建筑设计作品及中青年建筑师报道的同时,在瞩目国际普利茨克建筑奖的同时,是不是该着力关注中国建筑师的希望,是不是该研究中国建筑成就的根源。我以为,服务于现代建筑的传媒品牌,要勇于发现“现代”之外的世界。这里有几个事件的联想: 

  2006年12月20日,商务部发布的《2006年老字号发展报告》中强调,对于传统文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弘扬的社会重视程度要快速提高。为了保护并扶持1600多家老字号企业,要将老字号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之中,要弘扬老字号所蕴涵的优秀文化,不仅要建老字号展列馆、博物馆,还要组织并筹拍、编写老字号题材影视剧和丛书,从历史层面反映城市的变迁与发展。诚然,老字号背后的建筑与建筑师的挖掘应成为一件迫切任务。因为没有“轶事”的记忆是寂寞的,而传统记忆中的闪光点不仅对历史、对今天都是有效益的。对此,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撰文“重视老字号的保护与发展”,他指出:“老字号在人们心中有自然约定俗成的基本概念和评判标准:一是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和成功的经营实践;二是有著名的商号品牌和古朴的传统建筑;三是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独具的文化理念;四是有专门的加工工艺和特色产品服务。其中全国各地保留至今的各具特色的老字号建筑是不可移动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内日昇昌旧址,院落格局完整,建筑修饰如故;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杭州胡庆余堂于1874年创办的国药店,与北京同仁堂齐名(并称著名南北国药老店),其建筑的木构件均选用银杏、樟木,百余年来保存完好,梁枋、隔扇、裙板雕饰精细,有人物、动物、花卉、凤鸟图案,堪称老字号中的建筑精品;湖南省怀化市洪江传统商业建筑群始建于明代,以集散和加工洪江桐油、木材、药材而闻名于世,现存明、清建筑380栋,有会馆、油号、木行、米业、票号、镖局、银行、报馆等建筑,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晚清商品经济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料。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要保护老字号的历史与文物建筑,使这古朴、典雅的历史建筑的实物载体传承下去。 

  2006年7月末,第五届国际传统文学学会年会在德国美因茨市的约翰·古滕堡大学召开,“传记与中介”成为会议主题。中介的含义非常丰富,简单地表述,就是在多媒体众多的今天,反映传统文学研究的新形式,包括传统研究和不同的媒介,以及各种中介过程的关系。进一步发现,对中国建筑文化及建筑师文化普及有意义的是传媒的责任与社会良知的关注,要研究通过子女书写父母的传统方式、传统文学的发展有待跨学科的交融等问题。2006年12月23日《建筑创作》杂志社与中国文物研究所一行拜访了居住在宣武区槐柏树街一个极普通住宅中的中国古建筑哲匠第十四代传人马旭初高级工程师。马老今年83岁,现已离休,见到我们登门拜访,异常兴奋。他希望我们做的,就是要尽快将那些华夏建筑文化及传统工艺记载下来。他说因为现有成套的书籍并不多,历史记述也不够完整,传记即“口述历史”的作用要努力并尽快体现出来。 

  回溯近几年《建筑创作》杂志社在普及建筑经典及传统文化、挖掘并拯救建筑师文化上的工作,基本上有如下几大类:(1)推出《建筑创作》设计文化丛书,其中《文化厚吴——厚吴的宗祠与老宅》、《经典卢宅——北有故宫南有肃雍》、《稀罕河阳——千年古树堪舆辨误》、《沉浮榉溪——第三圣地婺州南宗》等重点整理并挖掘了浙江中部精湛的民居建筑文化;(2)自2003年11期推出喻维国所著《营造法式》900年祭文章后,先后将十余位在20世纪中国建筑史上有份量的建筑师事迹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展示,引起业内外关注;(3)先后出版了反映几代中国女建筑师的作品与思想集《石阶上的舞者——中国女建筑师》、《建筑师宋融》、《中国第一代女建筑师张玉泉》等,从而使向业内外建筑文化的普及找到了切入点。建筑“口述历史”是建筑传记文学的形式之一,它有独一无二的文学价值、历史意义、心理效用和教育功能。拉尔夫·爰默生曾说:“传记的作用应该在历史上。”我以为其意义在于,传记文学具有特别真切深入的力量,对历史的反思,历史地尽可能还原与再现;作为新时代最具亮点的文体,其服务建筑与建筑师的责任很大。建筑传记文学不是艺术作品,但珍贵无价,因为它追求的真实性是真实性中最坚硬、最结实的一种,它能蕴涵建筑师人品的美德,绝妙而又灵验。 

  作为《中国建设报》“建筑文化”版的热心读者及撰稿人,我以为该版在近三年来体现了学术创新及文化传承的责任,已成为业内报道建筑文化大事的“旗帜”与“平台”。因为不仅学者的思想火花在这里碰撞闪耀,还为建筑业内外人士打开了一扇认知建筑文化的窗口,所以在该版面中可经常读到理念较为超前的文章。不少建筑感言由认真的专家书写,不仅有难忘的经历与“建筑行走”,更有定格在某年某月的建筑大师的话语。记得我国汉代的抒情小赋自张衡始,代表作是他那篇《归田赋》。在文中,张衡极力摹写了心中一直向往的一种生活归隐田园的情感。可辞呈递上去,皇帝不但不准,反而加升他的官爵。讲此的意思在于,今天的建筑业内外文人自然不必再为仕与隐所困扰,但无论做什么,无论丢掉什么,都不能丢失文化,这正是在推进建筑文化建设进程中反对浮躁、强调恢复建筑理性的思路。本文之所以倡导“建筑师文化”的品牌理论,是基于“口述历史”的基本观点及作法形成的。何为品牌,虽它主要用于企业文化、产品标识上,但本文将品牌与精神价值相结合,把它划分为三类即:服务的理念——品牌的传统观;利益的源泉——品牌的现代观;进化的视角——品牌的未来观等。从此种分类出发,可以认为品牌凭其知名度、美誉度、认可度和巨大的资产价值效益,因而具有延伸价值,其人性化观点使“建筑师文化”品牌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也构成现代设计机构企业文化的人格化焦点。作为一个联想、作为始于2006年9月的“田野新考察报告”的“建筑行走”的实践,我的联想与思考还集中在两方面: 

  第一,建筑师文化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全世界正在掀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从表现风格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某些鲜明的特点,它使得在解读建筑和建筑师时要充分涉及到。我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出自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的阡陌村落之中,因而始终带有一种鲜明的“土俗之气”。土地、村落、河流、仓储、茅屋等往往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中所应咏唱的题材,而庄稼、田野、景观也经常成为构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风情画的重要表现形象。为此在“建筑师文化”传播中,在谋划其文化根脉时要把握住“六大原则”,即要联系和增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的生命原则;促使保护对象得以应时而变,生生不息的创新原则;包括生态整体与文化整体保护的整体原则;人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享用和传承主体的人本原则;作为一件全社会经常性、一代又一代人和事的教育与宣传原则等。 

  第二,建筑师文化最宜实践奥林匹克文学。奥林匹克文学是奥林匹克文化的一个方面。狭义的奥林匹克文化是指奥林匹克运动对人的内心世界、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与之相关的各项文化艺术活动;而广义的奥林匹克文化是包括奥林匹克运动的全部思想体系和活动内容在内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称。作为一种催人向上的世界先进文化及其在中国“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都要求创立结合国情的奥林匹克文化的宣传策略。2002年笔者撰文“人文奥运的工程化实现”、2006年发表“关于兴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文学艺术作品征文活动的建议”一文,都从不同侧面探讨了以建筑文化拓展后的中国奥林匹克文学的现实作法与思路。本文这里之所以借“口述历史”与建筑师文化普及之机,再谈奥林匹克文学一事,是希望在2008年到来之际,中国建筑师要与媒体、文学家等密切配合,不仅将有形的奥运场馆设计心得传授下来,更要将建筑师内心世界、将奥运场馆建筑后的故事讲授出来。2006年10月,我们为马国馨院士所编《从亚运到奥运》一书已成为这种选题的标志作品之一,同时,华夏民族在5000年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辉煌的体育文明,各类项目的发生和兴盛,堪为世界体育之滥觞。如果说希腊奥林匹克文化与文学开创了欧洲文明,那代表东方文明的中国,具备了无尽的开拓“中国版”的奥林匹克文化与文学的力量。如果说奥林匹克文学是燃烧的诗意与灵魂,那么我认为用“建筑师文化”凝聚的中国奥林匹克文学就更具文化的感召力。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