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大运河保护、利用和发展

admin 2006-12-25 来源:景观中国网
  保护大运河是光荣的历史使命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陈奎元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重要记录。千百年来,这条
  保护大运河是光荣的历史使命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陈奎元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重要记录。千百年来,这条古老的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南北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从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陆续开凿的大运河,曾经是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主要通道,现在依然是连接齐鲁大地和江南水乡的水上运输大动脉。

  大运河是一份流动的、活着的重要人类遗产。悠悠千载运河水滋养了沿岸人民,催生了一座座运河名城。唐朝的宰相李吉甫评价隋朝南北大运河时就认为“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运河沿线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历史遗存,展示出辉煌灿烂、内涵丰富的运河文化。

  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遗产,实现大运河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人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职责。

  近些年,有关大运河遗产保护和启动申遗的呼声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了摸清大运河的整体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全国政协组团对大运河进行全程考察,这对社会和公众重新认识大运河遗产的重要价值,研究和探讨大运河保护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运河的保护、利用和发展

  由于多种原因,大运河的整体面貌和传统功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大运河遗产的重要地位和多重价值认识不尽到位,整体保护工作尚未列入正式的议程。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强烈呼吁对大运河的保护,国家文物局已报请国务院核定将京杭大运河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将使大运河的整体保护迈上一个新台阶。

  与其他文物保护单位相比,大运河是流动的、活着的遗产,它不但闪耀着历史、文化的光辉,还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物质文化生活。

  我们既要认识到大运河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也要认识到它的特殊性。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研究确定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对象、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定大运河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编制大运河遗产整体保护规划,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监督管理体制,妥善处理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关系。

  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利用,着眼于长远利益,着眼于维护生态、保护资源,着眼于保护运河风貌、传承运河文明,既要抓住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机遇,也要处理好其相互关系,最终目的是将祖先留下来的这份珍贵遗产传承下去,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大运河的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

  我国加入保护世界遗产公约已经21年,截至去年,我国已有31项世界遗产,还有4项被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世界遗产项目对我国文化、自然遗产的保护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申遗只是手段,保护与发展才是根本目的。京杭大运河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众多的水利工程遗存、历史文化遗存以及依托运河发展起来的闻名于世的名城古镇。如果再加上运河沿线尚未被很好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就更加丰富。

  大运河凝结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具有毋庸置疑的突出价值,是标志着民族文化价值的重要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大运河具备申报世界遗产的基本要素,但是也应当看到,大运河的现状与申遗的要求可能有相当大的距离,申遗工作任重而道远。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工作,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以创新的思路,挖掘大运河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通盘考虑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把积极申遗的过程变成加强大运河保护与开发管理的过程,推动大运河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的保护应当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各种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大运河遗产独特而重要的价值,宣传各地在大运河遗产保护方面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宣传和介绍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知识和法律法规,引导、支持和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在全社会形成关心、爱护并参与遗产保护的风尚。

  人民政协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政协委员和老专家、老学者以留住历史文化遗产的根脉为己任,不辞辛苦,远行跋涉,奔走呼吁,用毕生的心血和智慧捍卫着我们民族的珍宝,值得我们尊重和景仰。

  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把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遗产保护好、继承好、发展好,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开创大运河发展新篇章

  交通部副部长  徐祖远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是我国航道等级最高、渠化程度最好、船闸设施最为完善的人工河流。京杭运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六省市,历史上曾经是我国“南粮北运”和“盐运”的交通要道,在当时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先后投资60多亿元,对航道和船闸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整治,共修建船闸35座。京杭运河通航河段为济宁至杭州三堡船闸,共883公里,全部为四级以上航道,其中达到三级以上航道575公里。随着航运条件的改善,京杭运河水运货运量迅速增长,在我国内河航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2005年京杭运河完成货运量2.2亿吨,货运周转量502亿吨公里,分别占全国内河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的20.7%和19.1%,而运河通航里程只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1.14%。京杭运河的振兴与繁荣,带动了沿线产业经济带的发展,众多企业主动落户于运河河畔,促进了城市的兴旺,有力地促进了运河流域经济的发展,为沿线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支撑。目前,运河沿线已形成杭州、苏州、无锡、徐州等4个年吞吐量达3000万吨以上的内河大港。山东和江苏两省正在实施京杭运河产业带、经济带、文化带、旅游带战略。

  运河流域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如何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决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水运行业、尤其是内河航运具有占地少、运能大、效率高、污染低的优势,加快内河航运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快发展内河运输,建设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为了更好地发挥京杭运河优势,解决目前存在的建设资金不足、航道等级不高、船型杂乱等问题,交通部会同运河沿线地方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部在目前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建养管并举,解决京杭运河堵航问题

  2003年以来,由于运量的快速增长与航道通过能力不足的现实矛盾,以及受水文、气象、船型等因素影响,京杭运河堵航现象一度非常严重。随着各级交通部门近三年加大疏堵力度,堵航现象已经有所好转。针对京杭运河运量的快速增长和堵航的状况,交通部门采取建养管并举、远近期结合的措施。近期主要通过强化管理、整体联动,预防和及时排解堵航。同时加快堵航严重航段的航道建设,尽快扩大卡脖子航段的通过能力,缓解堵航严重的状况。我部已经发布了《京杭运河通航管理办法(试行)》和《京杭运河排堵保畅应急预案》,进一步规范了船舶航行、停泊、作业等行为。并与各级交通管理部门一起,做好了应对突发堵航事件的准备。远期拟通过系统的规划、建设,进一步提高京杭运河通过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京杭运河堵航问题。保障京杭运河乃至长江三角洲内河航运的畅通,是促进内河航运发展,满足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加快京杭运河整治进程,全面提高通过能力

  “十五”期间,沿运河三省共投资76亿元,用于整治京杭运河航道和沿线港口、船闸建设。“十一五”期间,为进一步发挥京杭运河南北水运大通道的作用,各地将继续加大对内河水运的投入。山东、江苏、浙江省计划分别投资14.72亿元、150亿元、99亿元,加快以京杭运河为重点的内河航道建设步伐。即山东重点建设北延至东平湖98公里航道整治工程,3座二级标准的船闸工程;江苏重点建设常州市区26公里改线、徐扬段三级航道改二级航道115公里整治和5座二级标准的船闸工程;江南段四级航道标准按三级标准改造整治。 

  创新理念,提升内河水运的综合水平

  为把京杭运河建设成为“安全、畅通、环保、服务”绿色运输通道,要进一步增强水运行业的创新能力,加大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新的建设理念。一是要按照我部《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有关技术问题的暂行规定》和《解决京杭运河堵航问题的方案》的有关规定,做好航道服务区和生态航道建设的示范工作;二是改变重建设期的投资省,轻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要加强对工程设计的优化,注重工程全寿命周期的使用成本。同时,要根据南水北调工程对水环境保护的要求,研究运河港口布置和建设方案等相关问题。确保运河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性和耐久性,从硬件上保证运河水运持续健康发展。 

  进一步推进京杭运河船型标准化工作

  从2004年起,交通部会同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安徽、上海五省一市共同组织实施京杭运河船型标准化示范工程。这项工程对于保护运河水环境,为水上交通安全提供保障,提高航道和船闸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年来,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推进下,工程总体进展顺利。其中水泥质船全线禁航的目标已顺利实现,挂桨机船拆解改造工作稳步推进,全线4.4万艘挂桨机船中的80%以上已拆解改造完毕。标准船型推广工作也已起步,按照“安全、环保、经济、美观”的原则,交通部和有关省市交通主管部门组织开发一系列的标准船型无偿提供给船东选用。各省市交通主管部门已在按照交通部的要求,逐步建立起推广标准船型的“三级网络体系”。

  推进船型标准化工作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技术工作,而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内河航运的一次重大结构调整。在示范工程的前一阶段,我们把当时问题突出的挂桨机船拆解改造工作作为重点来抓,已取得满意的成果。随着拆解改造工作的基本完成,船型标准化工作的重心将从前一阶段的以禁航挂桨机船为主转变为推广标准船型,促进运河运力结构和运输组织结构调整。在今后的几年中,交通部和有关省市交通主管部门将积极研究加快标准船型推广的具体措施和相关配套政策的调整。

  发掘运河价值  传承运河文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何星亮

  京杭大运河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并具有鲜明的特点。

  京杭大运河作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南北物资运输通道,保障了南北物资的流通。京杭大运河对长三角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京杭大运河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格局的改变起到了重要作用。沿河两岸的许多城市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盛,曾在历史上创造了繁荣的城市文明。京杭大运河还推动了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加速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整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和完整起到了重要作用。运河沿岸的文化也因运河而繁荣,形成独具一格的民俗文化。京杭大运河本身及相关的建筑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同时运河沿岸人民创造了博大精深的运河文明,主要表现在创新性、兼容性、开放性、全局性四个方面:

  一是创新性。京杭大运河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每一次兴修都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流经五大水系、贯通六省市的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运河沿岸人民也具有浓厚的创新意识。二是兼容性。两千多年来,运河沿岸的人民以拥抱世界、吸纳百川的胸怀,兼收并蓄,形成独具一格的文明,吸收了许多西方的建筑艺术等,并与本民族的艺术融为一体。三是开放性。运河沿岸的城市是较早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地区,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四是全局性。运河沿岸人民全局意识很强,在保障国家完整和民族团结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运河文明既是运河沿岸人民的财富,也是全国人民的财富。应该珍视这一珍贵财产,传承和创新祖先创造的运河文明。保护、整治、维修京杭大运河,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职责。转换运河功能,重塑运河文明,使之成为运输、灌溉、旅游等多种功能兼备的南北交通和水利大动脉、文化遗产廊道、生态观光和休闲廊道,是保护、整治运河的重要目标。

  保护运河  延续文脉

  杭州市运河指挥部副总指挥  朱坚白

  京杭大运河在杭州市境内39公里。同许多运河沿线城市一样,杭州依河而建,赖河而兴。杭州自秦设立钱塘县之后的800年间一直处于山中小县地位。公元610年隋炀帝开通了江南运河,杭州成为大运河的起点,杭州随之迅速发展起来。由于运河开通,杭州成为货物集散地,州城范围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加,经济日趋繁荣。唐贞观年间杭州已有15万人,到开元年间达58万人,成为“东南名郡,咽喉吴越,势雄江海”的大都市。入宋以后,尤其是南宋定行都临安,使杭州人口达120多万,跻身世界十大城市之列。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

  可以说,流淌了2000多年的大运河见证了杭州的成长与变迁,奠定了城市的格局,繁荣了城市的经济,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大运河是杭州的“根”与“魂”。尽心尽力保护运河不仅仅是责任,更是杭州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践中,杭州市实施运河综合保护,确立了三个目标,一是还河于民,二是申报“世遗”,三是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

  还河于民。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对运河水质污染进行治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杭州市开始治理运河水质污染问题,措施包括埋设污水干管、建设污水提升泵站和污水处理厂、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实施截污纳管、改造或搬迁污染企业。与此同时,采取从钱塘江引水,增加运河环境流量;对运河进行清淤,改善运河自然生态;加强对运河船舶的管理等措施,使运河水质有了明显改观。目前杭州市的截污率已达70%左右,消除了运河水的黑臭,水质恢复到四类水体,鱼虾重现运河,人们开始重新走近运河。

  其次要开放运河空间。运河岸线特别是主城区段沿岸,本应该是开放的公共空间。实施运河综合保护后,拆除运河沿岸的违章建筑,令沿岸单位和住宅小区退出运河控制绿线,开放沿河空间。然后修建全线贯通的游客步行道,设立运河栏杆,种植树木花草,点缀一些体现运河历史文化的小型建筑和全民健身器材,整理桥下空间,安装夜景照明灯光等,使运河沿岸成为人们休憩、休闲、观景的好去处。

  同时要发掘运河历史文化,修复运河的自然、人文景观,提高运河的品位和可游性。现在,杭州再现了以“一馆二带二场三园六埠十五桥”为重点的运河系列景观。“一馆”是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二带”是运河沿岸各10公里的两条景观带;“二场”是西湖文化广场和运河文化广场;“三园”是艮山公园、青莎公园、北星公园;“六埠”是艮山门埠、拱宸桥埠等“水上巴士”的停靠码头;十五桥是城东桥、艮山桥、建北桥、拱宸桥等。

  申报“世遗”。杭州有2227年建城史,京杭大运河是一条见证了中国两千多年文明史的“历史长河”,是一部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具备了申报世界遗产的基本要素。申遗实际上就是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加强对运河保护和管理,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运河的国际影响力大,所以杭州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运河杭州段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资源,提升旅游功能,完善旅游服务,把运河杭州段打造成为杭州的“塞纳河”。

  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因此,要牢固确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发展力,就是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与发展“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理念。

  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一方面要合理利用遗产资源,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探求实施有效保护的具体措施,促进资源的科学利用,走保护———开发利用———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并辐射带动相邻周边区域发展,共同构筑保护屏障。

  要处理好保护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运河沿岸曾是杭州市民安居乐业的地方。杭州市根据产业调整有计划地搬迁工业企业,优先为民众和游客腾出运河空间。既解决运河的可进入性,还河于民,还河于游客,又改善运河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品质,让人民共享运河保护成果。

  要处理好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如果说运河综合保护工程是保护运河的“硬件工程”,那么研究运河的“文化基因”就是保护运河的“软件工程”,从这点来说,运河综合保护工程本身就应当包括“硬件工程”和“软件工程”两个方面。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