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建筑如何影响城市

admin 2006-12-07 来源:景观中国网
  城市与建筑是什么样的关系?城市是由多个建筑单体组成的,而建筑也绝不可能离开城市环境、离开人们的精神感受而单独存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特色的形
  城市与建筑是什么样的关系?城市是由多个建筑单体组成的,而建筑也绝不可能离开城市环境、离开人们的精神感受而单独存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特色的形成为建筑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拓展空间。

  上周四(11月16日)由《楼市》主办的“建筑改变城市”论坛上,业界的专家们提出了“城市功能决定建筑”、“建筑要尊重城市文脉”、“建筑要做城市触媒”等许多观点,对于建筑必须担负起促进城市和谐的责任和使命达成了共识。嘉宾香港许李严建筑师有限公司谭伟霖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周榕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王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赵文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加拿大佳宝国际建筑师有限公司驻华首席代表高志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吴耀东意大利著名建筑设计师马可·祖迪奥尼华贸中心副总经理赵加国际财经中心营销总监赵秉杰

  ●谭伟霖:建筑要渗透到城市肌理中

  建筑不一定能改变城市,但是对城市有很大影响。每一个城市的肌理、文化很不一样。香港多山地,建筑物渗透性很强,不同的交通工具、街道组合在一起,用三维的方法来发散,而内地城市都是比较规矩的。但无论在香港还是内地,有一些议题是共同的,比如说城市和建筑。我们认为建筑的流动性比较强,建筑和城市的关系是开放的,公共和私有的领域可以有机地结合,建筑要渗透到城市中去,要和这个城市发生关系。

  ●周榕:建筑是城市的结点

  中国城市面临的真正的核心问题,就是几十年积累的用计划经济方式粗放地分配城市资源和自由市场重新分配城市资源的自下而上力量较量的过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城市的空间格局在裂变,城市资源在细化、重新分配和调整。城市资源在粗放型的分配阶段之后开始衰竭了,因此只有先创造再索取,通过创造新的城市资源、新的城市魅力点来争取更多的城市资源的份额。建筑就变成了城市重新调整格局的一个结点,城市也势必裂变成一些很小部分,任何一个小裂片的重新布局影响的不只是它自身,还会扩展到城市的其他区域。

  ●王鹏:住宅品质影响城市特色

  建筑只能影响城市,而不能改变城市。城市的成长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城市的建筑规划要经历时间和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尊重城市的文脉、尊重既有的建筑环境应成为城市规划和建筑创作的主导趋势。城市建设量的70%以上是住宅,所以住宅品质决定和影响城市的特色。我们曾经着重研究过苏州的城市特色,领导、规划师、建筑师和开发商在尊重城市文脉上形成了共识,在城市里进行小规模改造。现在苏州的路巷体系、城市分区、水系、城市整体色彩和建筑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制式,这对于我们北京是有参考意义的。

  ●赵文凯:城市功能决定建筑

  建筑改变城市、城市也在决定一个建筑。城市规划就是给城市设定一个底线,建筑就是在规划的基础上再创造。一个城市不只是建筑的综合,还有道路、公交、绿地、排水、供电、通信、防灾体系等等,所以建筑和城市的相互关系不仅是视觉的,还有很多其他功能上的。比如说日本的住宅和建筑,和我们的不一样,都是有外走廊的板楼,建筑师利用走廊做空中的街道,把传统日本街道的功能搬到了空中。这对我们中国的建筑设计有很大的启发。

  ●张颐武:在矛盾中找到平衡

  一是城市究竟是“断裂的”还是“连续的”?我们要选择“忙”城还是“闲”城?是“乱”城还是“静”城?一般说来,连续的城市比断裂的城市好,忙的城市比闲的城市多,乱的城市比静的城市好。但我觉得需要在这些矛盾中取得一个平衡,就是又乱、又静、又断、又连的平衡,而这个平衡恰恰是都市价值所在,也是大家遇到的最大挑战。所以我认为现在中国超大型城市的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大的,只是要注意平衡,在平衡中间谋求城市高速的成长,这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绝对可能性。 

  ●高志:建筑要成为城市触媒

  所谓“城市触媒”就是城市产业链发展关键的环节。举一个例子,奥运村有什么?一个水立方、一个“鸟巢”,但是它们是地标性建筑,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发展。单独讲建筑、城市没有意义,要把城市的产业链和城市触媒相结合,从点到链,然后再扩大到区域,让建筑成为城市的引爆点,发挥最大的作用。

  ●吴耀东:和谐是一种多元

  有的专家说“和谐社会”是指人人都有口饭吃,人人都能讲话。建筑和城市有类似的解说,不只是所有东西共融的时候才是和谐,和谐恰恰体现了一种多元化,这是对城市和建筑关系的基本认知。

  ●马可·祖迪奥尼: 解决好密度和多样性的关系

  建筑和城市的关系其中之一就是密度和多样性的关系,在保持相应密度的情况下解决好建筑材料和建筑项目的问题。我们在德国一个老的工业区做城市规划,每个建筑师分包一块进行建筑设计,这样就保障了建筑在一个阶段的多样性。并且用一些传统的材料,比如说砖,让人们在材料中可以找到历史和传统的厚重沧桑感,组合在一个现代的空间中间,给人一种非常强的视觉感染力。

  ●赵加:建筑要对城市、社会、历史负责

  华贸中心刚刚启动的时候,我们提出了三个负责。建筑为城市、为社会、为历史负责。作为开发商,要把对企业的使命感和社会的责任感结合起来,今天有更多的业界同行关注这个,这正是房地产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赵秉杰:建筑要为人所用

  北京有三大最佳展示面:长安街、二环、三环,现在东三环有了CBD,西二环有了金融街,而西三环主要的建筑都是大专院校、国家机关。国际财经中心位于西三环,沿街有120米的展示面,最后形成的方案非常的细腻,两个L形的楼形成了通透的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共享空间。通过观光厅的连接使共享空间具有动感,很人性、很舒适。我认为不能单纯从作品的角度来评价一个建筑,建筑一定是为人所用、为商所用。

  ●观点交锋

  “青春期”VS“更年期”

  张颐武:我觉得目前中国城市的发展就像是青春期的躁动,而中国建筑的青春期也刚刚来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所进行的城市化的进程,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过的,看起来乱得一塌糊涂,但中国城市的改变速度、能量、节奏都是非常壮观和惊人的。我们现在建成的东西不一定很理想,但是这个过程很难避免,这是一个美丽的混乱。

  高志:从表面看,中国城市建设正处在青春期,但我认为更年期更恰当。更年期的烦躁、歇斯底里比青春期还要厉害,为什么?由于曾经一段时间城市建筑严重落后,改革开放以后,短短的20年时间中国创造了很多的世界第一,就像一个久病初愈的人,什么都想做,但却出现了许多不和谐。

  ●各抒己见

  地标与城市

  谭伟霖:每一个城市应该有地标,地标是一个集体的记忆,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记忆,但是这个记忆可以是空间的,也可以是个体的。

  张颐武:现在大家说不好的建筑没准过了几年习惯了,就变成北京的地标了。地标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时间可以让一个建筑莫名其妙地变成你觉得美的东西。

  周榕:我认为城市化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次城市化,城市资源被粗放的分配,不是建筑改变城市,是城市改变建筑。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20多年的时间,中国城市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的自我意识也突然觉醒,建筑要开始改变以前封闭发展的轨迹,出现了城市要求建筑成为地标的现象,建筑要为城市服务。所以整个上世纪90年代是城市为建筑启蒙的时代。 

  高志:考虑地标建筑要从实际出发,要考虑在这个地方能不能成为地标、有没有必要成为地标,我认为搞房地产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还是地段。要成为好地标,就应该明确在产业链里是什么样的角色。

  赵文凯:标志性的建筑就是用简练的笔触来描绘城市的精神本质。成为地标需要一些必要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景观空间;二是要以人为本,把握人的尺度和情感的尺度;三要注重建筑的文化内涵。

  广厦时代“建筑会”请您加入

  当今社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在提高,对生存空间的期望在提升,因此,建筑的品相成为首屈一指的关注对象。然而目前的状况是,建筑师与大众的交流脱节,建筑话语权掌握在商人手中。这样的状态往往导致正确的建筑认知淹没在夸张的宣传和造作的包装里。

  引导人们甄别时下的建筑现象,帮助他们客观看待建筑产品,这是专业人士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广厦时代“建筑会”开创一个园地,希望将建筑界真实的声音传播出去。虽说一亩三分地不算大,但有了建筑师界人士的热情参与,这点星星之火也能具备燎原之势。建筑会招募对象:

  建筑师、建筑专家、规划专家、建筑评论家以及艺术及设计领域的相关专业人士。建筑会活动内容:

  ◎每月以聚会的形式交流和讨论正在发生的建筑现象和事件,广厦时代选取重点进行报道。

  ◎聚会地点选定一处值得期待的新建筑空间。

  ◎建筑会成员有新的作品产生时,可以作为当期重点讨论内容。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