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莫让工业遗产从眼皮底下消失

admin 2006-12-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全球34处工业遗产名录里没有中国 ●工业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文物保护责任主体目前尚不明确坐落于沈阳劳动公园内的劳模群雕。照片来源:新华社   12月1

●全球34处工业遗产名录里没有中国 ●工业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文物保护责任主体目前尚不明确


坐落于沈阳劳动公园内的劳模群雕。照片来源:新华社

  12月1日,沈阳金融博物馆正式开馆。它向游客展示了一个110岁的老厂——沈阳造币厂的风雨征程。博物馆里有该厂清朝末期、民国初年、日伪时期以及解放前后各个时期的老建筑,并首次公开了其前身——清末奉天造币厂制造的银币、铜币和币模。循着这些老照片和古钱币,沈阳人穿越历史时空,重温一个百年老厂的兴衰与荣辱。 

  据沈阳市有关部门领导介绍,未来三年内,沈阳还将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再建多个专题博物馆,与现有的老龙口酒文化博物馆、沈飞航空博览园、机床博物馆、机器人展示厅以及蒸汽机车陈列馆一起,串缀起沈阳浩翰的工业文明,并由此获得加速振兴的动能。 

  工业遗产是城市的图腾 

  沈阳人经常自豪地说:“没有哪个城市的人比我们对工业文化更有感情。”虽然已是隆冬季节,可如果此时你去沈阳,热情的主人准还会说:“走,陪你到北二马路转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二路边聚集了沈阳机床一厂、机床三厂、锅炉总厂、有色冶金总厂、汽车齿轮厂、东北制药总厂等十几家超大规模企业,个个都是全国同行业中的领跑人。 

  路边林立的烟囱,上下班时万人拥路的壮观场面,曾是沈阳的特征。如今,北二路虽然已被一条全新的、辐射全东北的汽车贸易产业带所覆盖,但人们仍然保留着当初的一份温暖的回忆。 

  为深入挖掘沈阳老工业基地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激活沈阳人心中浓烈的“工业情结”,沈阳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和顾问,对全市1965年以前建厂的129户大中型企业进行了筛查,挖掘出清末至民国时期,特别是19世纪30年代以前沈阳民族工业时期的工业遗存7处,日伪时期,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日本侵略沈阳时期的工业遗存18处,解放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特别是“一五”时期发展起来的工业遗存11处。沈阳辉煌灿烂的工业文明令这些见多识广的政协委员们叹为观止。 

  始建于康熙元年的老龙口酒厂至今已有342年的历史,曾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帝12次东巡盛京(沈阳)的御用贡酒生产地,拥有东北建造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连续烧酒时间最长的老窖池群。 

  翻开新中国工业长卷,沈阳工业更是光彩夺目,沈飞、黎明、新光、电缆、机床等一大批大型国有企业灿若群星,共和国的第一架飞机在这里起飞,天安门城楼上第一枚国徽在这里生产,第一台数控机床在这里诞生、第一台水下机器人在这里下水…… 

  在沈阳人心中,工业已不再是一个经济概念,而是溶进了血液里的图腾。提起这次调研的初衷,沈阳市政协主席赵金城说,工业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保留着丰富的工业文物。通过这些文物,不仅可以看到沈阳在工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轨迹,而且可以为沈阳留住这份丰厚的底蕴,为沈阳未来工业发展带来许多思考和启示。 

  工业文物保护尚不尽如人意 

  “这次调查,我们看到了工业文物保护工作中好的一面,感到欣慰,也了解了不尽如人意的一面。沈阳市工业文物保护的现状,与沈阳‘共和国工业长子’、‘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称号还有距离。”参与调研的政协委员对记者开诚布公地说。 

  在这次调查中,委员们发现,有近70%的企业对工业文物,或者说“没有了”,或者说“不清楚”。实际上,这些工业文物或者在企业改制的拆迁、破产、合并、转让过程中流失了,或者在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中淘汰了。沈阳工业曾在新中国历史上创造了几百个第一,然而,代表沈阳工业辉煌的数百个中国“第一”产品实物,目前大部分已很难查找到了。据有关资料记载,1965年以前沈阳有21户企业的33种产品创造了新中国的第一,但是现在委员们只查到了8种。 

  委员们还了解到,目前工业文物保护责任主体还不明确。按政府职能部门的分工,工业文物保护本应由市文物局负责,但实际上市文物局没有保护工业文物的职能,再加上企业也没有专人负责,对工业文物的保护就处在一种无人负责的状态中。特别是在目前城市改造加快,企业更新改制搬迁的变动时期,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来审核认定工业文物的去留问题。比如,矿山机器厂前身是建于1921年的大亨铁工厂,厂内的杨宇霆办公楼、水塔等目前保存完好。但该厂面临整体搬迁,这些建筑该如何保留,一直悬而未决。曾经象征沈阳工业文明的奉天纺纱厂办公楼被房地产开发商拆除,后来在政府的强力干预下才得以复原重建;见证沈阳民族工业发展的标志性建筑——肇新窑业办公楼旧址,也是历尽周折之后才得以保留。事实已经证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强硬的措施保证,有关部门就无法阻止破坏文物的短期行为和经济冲动。 

  始建于1936年的沈阳冶炼厂,拥有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绝版的、完整的冶炼工业流程和设备,其厂房建筑和巨型管道共同形成的雄伟壮观的气魄,曾经令人叹为观止。2002年初该厂准备拆迁时,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曾接受委托,对厂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并完成了将其改造为工业博物馆和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设计方案。遗憾的是,现在的冶炼厂已被夷为平地,人们要体验老国企大工业撼人心魄的魅力,只能寄希望于设计院画的这张图纸,或者根据现场的瓦砾以及裸露在地表的钢筋去揣摩了。 

  这些不是孤立的事件。由于企业效益不断滑坡、市内污染不断加剧,该不该保留前工业时代落后的、污染的老厂房和设备,如果保护又该保护哪些遗产,又该如何保护,由谁保护,至今仍是个难题。 

  令沈阳的决策者和老百姓心有不甘的是——截至2005年年底,全世界已有34处工业遗产,但在这一名单里,至今没有中国的名字。 

  而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已有了11处工业遗产。沈阳是我国最著名的老工业基地,但在这一名单里,也没有沈阳的名字。 

  再利用是最好的保护方式 

  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来,沈阳在加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长跑中,再次找到了感觉。在工业文化的复兴中,沈阳人找回了自信,并开始了自己的寻“根”之旅。 

  沈阳铁西新区与新闻媒体配合,征集到了包括张成哲、尉凤英等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75位劳模的档案材料。整理出了“铁西区创造的新中国500个第一”;大东区挖掘工业之源,出版了“大东区文物古迹普查汇编——民族工业部分”。许多企业为了留住工业文明的足迹,建起了各种类型的展示馆、博物馆。 

  如今,游客们走进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的航空博览园,就可以了解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历史;走进建在铁西区森林公园的蒸汽机车博物馆,可以见到包括美国、日本、捷克、波兰、中国和前苏联等八个国家各个时期的机车;走进小东边门外的老龙口酒文化博物馆,不仅可以欣赏到大量珍贵照片和文物,还可以全程观看中国传统的酿酒工艺流程。 

  沈阳正在一片一片地、小心翼翼地拾捡昨天。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对工业遗产最好的保护方式是再利用。铁西新区正在借鉴这些成功的模式。他们正尝试着把现存的一些老工业企业、老厂房、老设备永久保存下来,开辟一条工业文化旅游线,集中展现铁西从1934年开发工业至今70多年的峥嵘岁月和历程。利用老厂房高大的举架和宽阔的空间结构,开发文化创意产业。有选择地保留老厂区的铁路专用线,改造成为铁路旅游专线。 

  难能可贵的是,有关部门不仅注意到了对前工业时代物质遗产的保护,也看到了更加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代又一代劳动模范团结、协作、创新、进取的精神。在沈阳曾经的工业建设浪潮中,是劳模筑起了工业文明的精神高地。12月2日下午,记者漫步在沈阳劳动公园里新修的劳模大道上,大道北侧,是一面高4.9米,宽20.06米的浮雕墙,墙上雕的是半个世纪以来,沈阳涌现出的20多位全国劳模: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革新能手张成哲,全国劳模尉凤英…… 

  记者在沈阳市铁西新区看到一份《工业文物保护管理办法》草案,其中,对于工业文物的界定标准、保护原则、保护主体以及保护利用模式、奖励与处罚措施,都有详尽的规定。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地方政府为保护工业文物做出的首次立法尝试。 

  在草案正式公布之前,沈阳市政协建议,鉴于历史遗迹保护具有公益事业的性质,政府应对此类机构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资金补贴。对于工厂整体搬迁和出售的企业,要在合同中加入保护工业文物的条款,无论任何企业接手这些工业文物,都有保护的责任。对于无力承担自身遗存保护的企业,建议政府责成土地储备中心,用不低于企业调整搬迁成本的价格整体收购,交由政府委托成立的独立开发机构,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开发利用。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