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历史文化景区建设也应念好“和谐”经

admin 2006-11-11 来源:景观中国网
  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是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从2001年到2004年,当地政府投资4000余万元,用于景区的保护和更新改造。从最近北京市西城区审计局开展的效益
  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是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从2001年到2004年,当地政府投资4000余万元,用于景区的保护和更新改造。从最近北京市西城区审计局开展的效益审计调查结果看,景区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但在旅游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那么,如何解决好历史文化景区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是宣传北京、展示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北京市“人文奥运”的重要组成部分。什刹海的保护与发展,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前不久,北京市西城区审计局开展了什刹海景区保护与更新改造资金效益审计,审核分析2001年至2004年间,当地政府投资用于什刹海景区环湖区域建筑修缮、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养护等项目,共计4000余万元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对影响景区保护与更新改造投资效益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就今后景区的建设发展提出建议。 

  当地政府把什刹海景区的保护与发展,作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对景区的投资力度,自2001年至2004年,累计财政投资4000余万元,先后完成前海西街道路拓宽工程、烟波柳渡工程、荷花种植工程等建设改造整治项目30多项。从审计调查情况看,投资力度的加大,使景区基础设施、环境质量、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什刹海景区保护与更新改造也带动了旅游业和景区内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此次审计调查也揭示出影响什刹海景区保护与发展的一些问题。 

  据了解,什刹海景区是北京旧城内唯一没有围墙、却有上万户居民的开放式景区。从审计调查情况看,景区作为开放式公园,维护和管理的成本较高,景区内的基础设施承担着旅游服务、保障居民生活居住等多重职能,亟待加强和改善。同时,景区的保护与更新改造,使环境得以改善和美化,推动了周边经济、旅游等的发展,但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酒吧、胡同游等迅速发展产生的噪音、交通等的问题,大量游客涌入,带来的环境脏乱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妥善解决,会破坏景区自然景观和人文胜迹交相辉映的传统历史风貌。 

  审计认为,历史文化景区的保护与更新改造,应遵循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政策指导与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注重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为景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和环境。与此同时,要注重以下三方面问题。 

  注重社区与景区的和谐,处理好居民与游客的关系 

  旅游业的发展可能会对社区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包括自然环境质量下降,基础设施的高负荷,交通、服务的瓶颈,噪声污染程度增加等。当这些因素影响到社区居民生活时,社区居民便会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反感。在审计中对什刹海景区居民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居民中,对大量游客的到来,持“欢迎”态度的仅占24.7%。审计调查还发现,居民对什刹海景区的定位认识不够,对政策的认知度低,保护意识淡薄也是景区保护整治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景区的保护和开发中,居民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像什刹海景区这样的开放式景区,有大量居民居住,更不能忽视社区居民的态度。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强宣传,一方面对景区居民持久、深入地进行关于历史文化保护的教育,倡导社会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意识;另一方面,管理部门应做好宣传教育和咨询工作,将保护区内与居民相关的重要决策通告公众,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与建议并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使保护区的工作自下而上地协调开展,逐渐建立一种以“社区参与”与“居民自助”为基础的历史保护和开发机制,即居民参与到景区改造的决策、规划设计以及实施中来,保证在景区保护与开发中公众利益的实现。 

  注重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和发展是很重要的。但旅游规划和开发必须建立在人、环境、旅游产业和谐发展的前提下,如果不能解决居民和旅游业之间的冲突问题,不能避免新兴事物对传统风貌的破坏,旅游业就不能真正发展起来。因此,应当在保护与发展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达到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的统一。针对开放式景区的实际,应先结合景区建筑保护修缮工作,改善居民居住和生活条件,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为景区历史文化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此外,应加强对新生业态的管理,缓解旅游、餐饮业过快发展给居民生活及居住造成的压力,避免新生产业对景区环境、水质等造成的威胁。 

  注重文态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确保历史文化脉络的延续 

  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从城市历史建筑完整性来看,建筑风貌的保持是首要的,但从文化的深层次原因来分析,社会结构和人文景观保护同样重要。像什刹海景区,居民多为几代居住于此,文化具有可贵的平民性,并且至今仍然保持着一种特殊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上的品味,这个特色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在景区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不可缺位。如,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地名、戏剧、音乐、曲艺、建筑艺术、老字号品牌、餐饮风俗、庙会等,大力发展适合历史街区空间的文化旅游产业,促进文化复兴,增强发展活力;对资源、环境和秩序应实施统一管理,把长远发展规划同近期的治理结合起来,把局部的治理同全局管理统一起来,合理降低人口密度,调整外迁居民与留住居民比例,尽量保持原有社会网络的稳定,保持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居住功能,使民居文化得以延续。(田 迪 佟丽萍 姜 娜)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