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喧嚣谁在剥夺建筑师的话语权(图)
admin
2006-10-20
来源:景观中国网
早有专家提出,城市建筑的主导者应该是建筑师,而不是开发商。如今,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建筑师在与政府部门和开发商的“磨合”中,逐渐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遗憾的是,根据这两年统计
早有专家提出,城市建筑的主导者应该是建筑师,而不是开发商。如今,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建筑师在与政府部门和开发商的“磨合”中,逐渐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遗憾的是,根据这两年统计,90%的高端设计给国外设计师拿走了,而且国外设计机构也开始进入中端市场。福州的情况虽然好一些,因为高端项目很少,但是,不少在建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也是洋机构担纲方案设计。因此,广大中国建筑师目前处于腹背受敌的状态:既要耐心与开发商过招,还要面对国外建筑师的不平等竞争,其话语权岌岌可危。
“在中国,建筑师名不正,言不顺,现在人事部门的职称系列中就没有建筑师,还哪来什么建筑师的话语权?”
“还没累死,先被气死!在强大的资本强权和行政强权面前,多数建筑师唯有妥协,否则将被饿死!”
“造成今天城市千城一面、千街一面的的责任,至少60%不在建筑师!”……
在采访中,许多建筑师满腹“牢骚”,即使是在全省、全国相当有名气的资深建筑师也同样多有抱怨。
“我们一生中最忘不了的,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容颜。”一位西班牙诗人曾这样说过。
我们该不该以对母亲的爱,来对待这一个个建筑组合而成的城市面容,还是仍旧肆无忌惮地破坏母亲的容颜呢。今天,造成城市千篇一律的尴尬局面,社会上更多的是把矛头直接指向建筑师,可又有多少人理解建筑师的苦衷?究竟是谁剥夺了建筑师的话语权?如何还建筑师予应有的话语权?
9月8日,本刊邀请福州部分建筑师、开发商就此话题交流探讨。
9月19日,本刊再度联合福建省建筑师分会,邀请省内著名的建筑师就建筑师话语权展开激辩。同时,本刊厦门、泉州等地联络站也相应召开建筑师沙龙,共同聚焦城市房地产开发链条中鲜为人知的建筑师话语权问题。
□黄汉明 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建筑师分会会长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杨子伸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陈子颖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方案创作室总建筑师景观研究所所长
□严龙华 福州市建设局副总工程师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赖岳峰 原福州市城乡规划局总工程师
□陈庆贵 福州朱薛陈建筑设计事务所常务董事首席建筑师高级建筑师
□范尚华 福州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
□林禄盛 福州田野园林景观公司首席设计师
□黄俊泉 北京中华建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州)院长高级建筑师
□邓铿 USA地景国际设计公司时代园林景观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庄勤 福建大世界华夏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
□方华 福州汇诚房地产有限公司营销总监
□郑景枫 福州开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黄汉明
放眼中国每一个角落,我们会发现每个地方都有几千年文明留下来的自己独特的建筑印记。由于地理、气候的差异、民俗文化的差异、审美观念的差异,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建筑风格与特色,这就形成了一个个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城镇。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世界不同文明在沟通和传播上有了飞跃性的进步,遗憾的是,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作为东方文明古国的中国,不少地方在城市建设中一味的崇洋媚外,盲目抄袭外国,取而代之的是火柴盒、玻璃幕墙的高楼大厦“千篇一律”,单调乏味,许多极富性格和特色的城市记忆在逐渐消失。
福建省建筑师分会会长黄汉民说,本来中国的很多城市的建筑都各具地域特色,跟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福建应该说更加丰富,更有特色,福建从南到北传统民居形式极具丰富,比如福建土楼,全世界独一无二;闽南的红砖民居,全国绝无仅有,还有福州的粉墙黛瓦,闽东、闽北灰砖的空斗墙……几乎是一个县的民居建筑一种式样,地域特色鲜明。近十几二十年,随着城市建设量的不断加大,千城一面现象几乎全国如此,可以说已经出现“特色危机”。
福建也有比较好的,如泉州城市还是保留了很多红砖民居,延续了传统的地域风格。千城一面现象,这不能怪罪建筑师,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缺失,因为建筑最能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的总体文化水平。
建筑大师张开济以“强暴旧城、疯狂克隆、胡乱标志、攀高比傻”来形容时下流行的建筑风格。
强暴旧城
1999年11月11日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千年古城墙一夜惨遭摧毁,郑孝燮、罗哲文等专家称之为“20世纪末恶劣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事件。之前,还有福州三坊七巷的建设性破坏、贵州遵义等被拆。
英国文物建筑学会指出,二十世纪70年代发展的旧区改造所破坏的具有文物性质的建筑,竟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炮火摧毁的还要多!我国文物保护界也有类似说法,即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以建设的名义对旧城的破坏超过了以往100年。在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冲突中,牺牲的往往是前者。
“许多老福州、建筑师眼中的好建筑——盘踞福州东街口一隅的福州大剧院,说拆就拆了,还有仓山的德园老墅等近代西洋建筑和中西合璧的精品,记录着福州历史记忆的东西也惨遭拆除,不光福州,全国许多城市已经被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被强暴”得差不多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建筑师如是说。
“拆”,已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公共语汇,出现在建筑物的身上,像一个个惊心触目的靶心标记,许许多多有特色、有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建筑被盲目地成片地拆除。古城的破坏,业已成为上个世纪中国城市建设者们最短见的城市行为。古城被荼毒之后,宝贵的文明传统被割断,新城市对未来表现得无所适从,只好一味地抄袭,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无休止地折腾。
疯狂克隆
旅游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中国城市越来越相像:一样标识风格的连锁快餐店、西餐厅、银行网点、星级酒店;一样的马赛克、玻璃幕墙、洋建筑上戴着的瓜皮帽;一样的港式、欧风……中不中,洋不洋、今不今、古不古的“建筑垃圾”充斥我们的视野。
杨子伸对“克隆”现象深恶痛绝:“全国都一样,现在流行的所谓欧式风格建筑,其实很多是不伦不类,但建筑师又不得不屈从某些人的意志,泡制假欧式。”
当代建筑大师贝聿铭说:“中国建筑已经彻底走进了死胡同。建筑师无路可走了,在这点上中国的建筑师们会同意我的看法。他们尝试过苏联的方式,结果他们对那些按苏联方式建造的建筑物深恶痛绝。现在他们试图采纳西方的方式,我担心他们最终同样会讨厌他们的建筑。”
胡乱“标志”
以所谓“新、奇、特”标新立异为目标,是目前中国城市标志性建筑和景观热中的一大误区。标志性建筑的内涵应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出城市固有的个性风貌,是向外界标志城市独特存在价值的商标和载体,可以存在数百年而不改。
可惜,许多城市建设中,谁都要搞标志性建筑,比高度、比怪异,使得整个城市环境杂乱无章。此外,城市广场热也不断升温,你建5万平方米,我就建10万平方米的,你建个10万平方米的,我就要建个比你更大点的,甚至还有提出要建个比天安门广场还要大的,以体现“城市标志”和政绩。为了标新立异,北方的要引进南方的所谓热带、亚热带的树种,南方的则要引进适宜北方生长的花草。
人说标志性建筑是城市的眼睛,我们的城市太像一个急于追逐所谓的时尚而不惜在自己眼睛上再动刀动枪的小姑娘。可惜,单眼皮改成双眼皮,双眼皮改成单眼皮,不是越变越靓,而是越来越没有人样。
攀高比傻
高楼大厦成了中国城市现代化的代名词,据说,中国设计院在浦东设计的高层建筑,其面积使用率比境外设计的低40%。二十世纪90年代的上海仅用了五年时间就建成了2000多座高层建筑,其中金茂大厦88层,94层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60米)也在建设之中。
西安旧城中原有的建筑以低层为主,市中心钟楼、鼓楼、城楼以及城外大小雁塔等均突出于城市轮廓线上,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点;而今市内层出不穷的中高层建筑破坏了传统的城市轮廓线,重要古建筑之间的“通视走廊”受阻。
福州东街口的邮电大楼,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当时福州最高的建筑,才不过六、七层,算的上是福州的标志性建筑。此后,为了争夺所谓“标志性”的头衔,十几层、二十多、三十多层的建筑相继横空出世,但真正有特色的算得上标志性的建筑又有多少呢?
黄汉民: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建筑师分会会长
“强权”当道,建筑师通常成了“画匠”建筑的创作不象一般艺术创作,一个画家可以躲在房间里按照自己的意愿搞创作。建筑师就不一样,建筑师创作的限制条件很多,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制约,受功能、材料等等客观条件限制,建筑作为艺术的创作空间本来就十分有限。过去计划经济年代设计全是政府投资的工程,建筑设计不收费,建筑师要替政府把关,掌握建设标准,控制投资。现在是市场经济,建筑设计是服务行业,为业主服务,尤其是建筑形式、外观,谁都可以发表意见,各人的审美观点又大不相同。建筑师不过是打工的,最终必然是谁官大谁说了算,谁出钱谁说了算,建筑师的想法大多得不到实现,最终必然沦为“画图匠”了。
范尚华/福州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
多方挤压,建筑师话语权“地震”了
在古代中国,没有建筑师,盖房子的称为匠人;随着社会发展,引进国外文化才产生了建筑师。这反映了社会对建筑文化重视的过程。
建筑师话语权的旁落,还与政策有关。在美国,开发商和建筑师是总包的,在总包的时候建筑师的地位很高,建造房子时要建筑师签字才能付钱给施工队。但在中国,建筑师属于服务行业,开发商项目拿下来,短期内要回报,不给建筑师太多设计时间;开发商付给建筑师设计费,建筑师为开发商服务。这中间,就存在很大差距。
显而易见,建筑师话语权的旁落之后的作品是粗制滥造的。一个好的作品要经过反复推敲的,在加拿大,建造一座200多平方米的小别墅,建筑师要做十几个模型进行比较。在欧洲,盖个两三千平方米的房子可能要几年时间,设计师竞争就非常激烈,设计的作品可能就是精品。美国建筑师感叹中国建筑师工作的强度,是在1/25的时间里面设计了25倍的量。
我个人认为,房地产开发本身是助长经济资本的行为,建筑师当然是听开发商的。现在很多建筑师抱怨话语权,这和有些建筑师的理解有关系,他们没有意识到,以前做建筑设计的时候,投资主体是国家,业主不懂建筑只好全权交给你,主动权当然在建筑师手上。房地产开发兴起之后,投资主体变成开发商。资本投资要回报,建筑师没有站在开发商的角度看问题的话,建筑师的方案就要修改,而如果建筑师除了拥有专业知识,同时还具备开发商的投资观念,他的方案肯定会得到认同。这和建筑师的水准有关。
当然,这和开发商的水平也有关系。有远见、想做品牌的开发商,容易沟通;不想做品牌、以眼前短期利益为主的开发商,就会控制成本。开发商很多都不具备专业开发水平,他有足够资本就可以成为开发商了,房地产市场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成长的过程。从福利分房取消演变到现在,建筑师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从“强权”角度来说,比如是政府投资项目,那就是领导说了算,有的领导喜欢管得多一点,有的领导喜欢管得少一点。这样建筑师的话语权就时多或时少了。
总而言之,建筑师话语权的旁落,在于开发商、建筑师水平以及市场行为多方面因素造成。
今天,造成城市千篇一律的尴尬局面,社会上更多的是把矛头直接指向建筑师,可又有多少人理解建筑师的苦衷?究竟是谁在剥夺建筑师的话语权?本刊综合建筑师沙龙上各路专家的意见,列举了中国建筑师话语权失落的N宗罪。
“在中国,建筑师名不正,言不顺,现在人事部门的职称系列中就没有建筑师,还哪来什么建筑师的话语权?”
“还没累死,先被气死!在强大的资本强权和行政强权面前,多数建筑师唯有妥协,否则将被饿死!”
“造成今天城市千城一面、千街一面的的责任,至少60%不在建筑师!”……
在采访中,许多建筑师满腹“牢骚”,即使是在全省、全国相当有名气的资深建筑师也同样多有抱怨。
“我们一生中最忘不了的,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容颜。”一位西班牙诗人曾这样说过。
我们该不该以对母亲的爱,来对待这一个个建筑组合而成的城市面容,还是仍旧肆无忌惮地破坏母亲的容颜呢。今天,造成城市千篇一律的尴尬局面,社会上更多的是把矛头直接指向建筑师,可又有多少人理解建筑师的苦衷?究竟是谁剥夺了建筑师的话语权?如何还建筑师予应有的话语权?
9月8日,本刊邀请福州部分建筑师、开发商就此话题交流探讨。
9月19日,本刊再度联合福建省建筑师分会,邀请省内著名的建筑师就建筑师话语权展开激辩。同时,本刊厦门、泉州等地联络站也相应召开建筑师沙龙,共同聚焦城市房地产开发链条中鲜为人知的建筑师话语权问题。
□黄汉明 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建筑师分会会长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杨子伸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陈子颖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方案创作室总建筑师景观研究所所长
□严龙华 福州市建设局副总工程师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赖岳峰 原福州市城乡规划局总工程师
□陈庆贵 福州朱薛陈建筑设计事务所常务董事首席建筑师高级建筑师
□范尚华 福州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
□林禄盛 福州田野园林景观公司首席设计师
□黄俊泉 北京中华建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州)院长高级建筑师
□邓铿 USA地景国际设计公司时代园林景观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庄勤 福建大世界华夏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
□方华 福州汇诚房地产有限公司营销总监
□郑景枫 福州开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黄汉明
放眼中国每一个角落,我们会发现每个地方都有几千年文明留下来的自己独特的建筑印记。由于地理、气候的差异、民俗文化的差异、审美观念的差异,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建筑风格与特色,这就形成了一个个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城镇。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世界不同文明在沟通和传播上有了飞跃性的进步,遗憾的是,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作为东方文明古国的中国,不少地方在城市建设中一味的崇洋媚外,盲目抄袭外国,取而代之的是火柴盒、玻璃幕墙的高楼大厦“千篇一律”,单调乏味,许多极富性格和特色的城市记忆在逐渐消失。
福建省建筑师分会会长黄汉民说,本来中国的很多城市的建筑都各具地域特色,跟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福建应该说更加丰富,更有特色,福建从南到北传统民居形式极具丰富,比如福建土楼,全世界独一无二;闽南的红砖民居,全国绝无仅有,还有福州的粉墙黛瓦,闽东、闽北灰砖的空斗墙……几乎是一个县的民居建筑一种式样,地域特色鲜明。近十几二十年,随着城市建设量的不断加大,千城一面现象几乎全国如此,可以说已经出现“特色危机”。
福建也有比较好的,如泉州城市还是保留了很多红砖民居,延续了传统的地域风格。千城一面现象,这不能怪罪建筑师,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缺失,因为建筑最能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的总体文化水平。
建筑大师张开济以“强暴旧城、疯狂克隆、胡乱标志、攀高比傻”来形容时下流行的建筑风格。
强暴旧城
1999年11月11日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千年古城墙一夜惨遭摧毁,郑孝燮、罗哲文等专家称之为“20世纪末恶劣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事件。之前,还有福州三坊七巷的建设性破坏、贵州遵义等被拆。
英国文物建筑学会指出,二十世纪70年代发展的旧区改造所破坏的具有文物性质的建筑,竟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炮火摧毁的还要多!我国文物保护界也有类似说法,即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以建设的名义对旧城的破坏超过了以往100年。在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冲突中,牺牲的往往是前者。
“许多老福州、建筑师眼中的好建筑——盘踞福州东街口一隅的福州大剧院,说拆就拆了,还有仓山的德园老墅等近代西洋建筑和中西合璧的精品,记录着福州历史记忆的东西也惨遭拆除,不光福州,全国许多城市已经被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被强暴”得差不多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建筑师如是说。
“拆”,已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公共语汇,出现在建筑物的身上,像一个个惊心触目的靶心标记,许许多多有特色、有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建筑被盲目地成片地拆除。古城的破坏,业已成为上个世纪中国城市建设者们最短见的城市行为。古城被荼毒之后,宝贵的文明传统被割断,新城市对未来表现得无所适从,只好一味地抄袭,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无休止地折腾。
疯狂克隆
旅游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中国城市越来越相像:一样标识风格的连锁快餐店、西餐厅、银行网点、星级酒店;一样的马赛克、玻璃幕墙、洋建筑上戴着的瓜皮帽;一样的港式、欧风……中不中,洋不洋、今不今、古不古的“建筑垃圾”充斥我们的视野。
杨子伸对“克隆”现象深恶痛绝:“全国都一样,现在流行的所谓欧式风格建筑,其实很多是不伦不类,但建筑师又不得不屈从某些人的意志,泡制假欧式。”
当代建筑大师贝聿铭说:“中国建筑已经彻底走进了死胡同。建筑师无路可走了,在这点上中国的建筑师们会同意我的看法。他们尝试过苏联的方式,结果他们对那些按苏联方式建造的建筑物深恶痛绝。现在他们试图采纳西方的方式,我担心他们最终同样会讨厌他们的建筑。”
胡乱“标志”
以所谓“新、奇、特”标新立异为目标,是目前中国城市标志性建筑和景观热中的一大误区。标志性建筑的内涵应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出城市固有的个性风貌,是向外界标志城市独特存在价值的商标和载体,可以存在数百年而不改。
可惜,许多城市建设中,谁都要搞标志性建筑,比高度、比怪异,使得整个城市环境杂乱无章。此外,城市广场热也不断升温,你建5万平方米,我就建10万平方米的,你建个10万平方米的,我就要建个比你更大点的,甚至还有提出要建个比天安门广场还要大的,以体现“城市标志”和政绩。为了标新立异,北方的要引进南方的所谓热带、亚热带的树种,南方的则要引进适宜北方生长的花草。
人说标志性建筑是城市的眼睛,我们的城市太像一个急于追逐所谓的时尚而不惜在自己眼睛上再动刀动枪的小姑娘。可惜,单眼皮改成双眼皮,双眼皮改成单眼皮,不是越变越靓,而是越来越没有人样。
攀高比傻
高楼大厦成了中国城市现代化的代名词,据说,中国设计院在浦东设计的高层建筑,其面积使用率比境外设计的低40%。二十世纪90年代的上海仅用了五年时间就建成了2000多座高层建筑,其中金茂大厦88层,94层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60米)也在建设之中。
西安旧城中原有的建筑以低层为主,市中心钟楼、鼓楼、城楼以及城外大小雁塔等均突出于城市轮廓线上,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点;而今市内层出不穷的中高层建筑破坏了传统的城市轮廓线,重要古建筑之间的“通视走廊”受阻。
福州东街口的邮电大楼,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当时福州最高的建筑,才不过六、七层,算的上是福州的标志性建筑。此后,为了争夺所谓“标志性”的头衔,十几层、二十多、三十多层的建筑相继横空出世,但真正有特色的算得上标志性的建筑又有多少呢?
黄汉民: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建筑师分会会长
“强权”当道,建筑师通常成了“画匠”建筑的创作不象一般艺术创作,一个画家可以躲在房间里按照自己的意愿搞创作。建筑师就不一样,建筑师创作的限制条件很多,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制约,受功能、材料等等客观条件限制,建筑作为艺术的创作空间本来就十分有限。过去计划经济年代设计全是政府投资的工程,建筑设计不收费,建筑师要替政府把关,掌握建设标准,控制投资。现在是市场经济,建筑设计是服务行业,为业主服务,尤其是建筑形式、外观,谁都可以发表意见,各人的审美观点又大不相同。建筑师不过是打工的,最终必然是谁官大谁说了算,谁出钱谁说了算,建筑师的想法大多得不到实现,最终必然沦为“画图匠”了。
范尚华/福州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
多方挤压,建筑师话语权“地震”了
在古代中国,没有建筑师,盖房子的称为匠人;随着社会发展,引进国外文化才产生了建筑师。这反映了社会对建筑文化重视的过程。
建筑师话语权的旁落,还与政策有关。在美国,开发商和建筑师是总包的,在总包的时候建筑师的地位很高,建造房子时要建筑师签字才能付钱给施工队。但在中国,建筑师属于服务行业,开发商项目拿下来,短期内要回报,不给建筑师太多设计时间;开发商付给建筑师设计费,建筑师为开发商服务。这中间,就存在很大差距。
显而易见,建筑师话语权的旁落之后的作品是粗制滥造的。一个好的作品要经过反复推敲的,在加拿大,建造一座200多平方米的小别墅,建筑师要做十几个模型进行比较。在欧洲,盖个两三千平方米的房子可能要几年时间,设计师竞争就非常激烈,设计的作品可能就是精品。美国建筑师感叹中国建筑师工作的强度,是在1/25的时间里面设计了25倍的量。
我个人认为,房地产开发本身是助长经济资本的行为,建筑师当然是听开发商的。现在很多建筑师抱怨话语权,这和有些建筑师的理解有关系,他们没有意识到,以前做建筑设计的时候,投资主体是国家,业主不懂建筑只好全权交给你,主动权当然在建筑师手上。房地产开发兴起之后,投资主体变成开发商。资本投资要回报,建筑师没有站在开发商的角度看问题的话,建筑师的方案就要修改,而如果建筑师除了拥有专业知识,同时还具备开发商的投资观念,他的方案肯定会得到认同。这和建筑师的水准有关。
当然,这和开发商的水平也有关系。有远见、想做品牌的开发商,容易沟通;不想做品牌、以眼前短期利益为主的开发商,就会控制成本。开发商很多都不具备专业开发水平,他有足够资本就可以成为开发商了,房地产市场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成长的过程。从福利分房取消演变到现在,建筑师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从“强权”角度来说,比如是政府投资项目,那就是领导说了算,有的领导喜欢管得多一点,有的领导喜欢管得少一点。这样建筑师的话语权就时多或时少了。
总而言之,建筑师话语权的旁落,在于开发商、建筑师水平以及市场行为多方面因素造成。
今天,造成城市千篇一律的尴尬局面,社会上更多的是把矛头直接指向建筑师,可又有多少人理解建筑师的苦衷?究竟是谁在剥夺建筑师的话语权?本刊综合建筑师沙龙上各路专家的意见,列举了中国建筑师话语权失落的N宗罪。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