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森林进城 让人与自然“对话”

admin 2006-09-28 来源:景观中国网
杭州市近年来已初步建成850万亩生态公益林保护区,以增大城市的“肺活量”。 据新华社   尽管已经是第二次来杭州了,斯蒂芬·保莱特教授还是对这个城市充满了好奇。他想自己去


杭州市近年来已初步建成850万亩生态公益林保护区,以增大城市的“肺活量”。 据新华社

  尽管已经是第二次来杭州了,斯蒂芬·保莱特教授还是对这个城市充满了好奇。他想自己去一趟六和塔,而且是从他所住的三台山庄徒步前往。

  上周五下午,是保莱特教授在中国这一周时间里少有的空闲时光。作为欧盟亚洲保护生态环境项目的专家,他要在杭州举行的“城市林业政策系列研讨会”上,为中国的林业官员和研究者讲授“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绿色结构规划”。

  这项为期两年的欧盟资助项目,在中国,选取了杭州作为唯一的研究案例。于是,这个曾经在德国慕尼黑求学、在英国曼彻斯特工作过的丹麦人,与一个中国城市奇妙地联系在了一起。

  与中国的学者和官员交流城市林业的话题,让保莱特教授觉得很有新鲜感。他发现,中国人对生态城市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入,他们碰到了一些发展中的难题,而这也正是欧洲国家过去曾经面临过的。

  于是,他们饶有兴致地坐在了一起。

  生态城市的“均衡”哲学

  3月份的时候,丹麦森林景观和规划中心教授斯蒂芬·保莱特花了一周的时间在杭州做调研。他向当地林业管理部门提出了许多的问题,杭州的主要城市林业政策是什么?影响这些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因素是什么?

  他坐着西湖景区的电瓶车,从北山路一直看到了长桥公园,接着还去了西溪湿地、天目山和大清谷。

  2005年11月18日,国家林业局、杭州市林业水利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联合芬兰土尔库大学、丹麦森林景观规划研究中心,波罗的海城市环境联合委员会、爱沙尼亚学校森林协会共同申请的国际合作项目,获得欧盟批准并正式启动。杭州,成为这一项目在中国唯一的案例城市。

  保莱特教授的任务是,为这个城市的林业状况写一份“诊断”报告。

  城市森林,是城市之“肺”。据澳大利亚研究者调查,堪培拉的40万棵城市树木,在减少城市能源消耗和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方面的价值,在未来四年间将达到2.6亿至6.7亿美元。据美国林业协会评估,仅城市森林通过遮荫、吸水蒸气及调节空气、降低空调耗能一项,每年就为美国节约20亿美元。

  杭州市林业水利局负责人介绍,杭州也在近年来初步建成了850万亩生态公益林保护区,以增大城市的“肺活量”。目前杭州全市森林面积已经达到了106.1万公顷,森林蓄积量334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4%,其中城区森林覆盖率达29.1%。

  “这是一个生态的城市,它的最大特色是‘城在林中,景在城中’,这里的古树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对杭州,保莱特的印象相当不错。但是他也发现,这里的城市森林空间分布格局还不够合理,在城区和它的东部、南部地区的片状森林稀少,而这些地区的人口密度又比较大,这些地区的森林生态功能就很难发挥出来。

  他的哲学是:森林之城,追求的是“均衡”。一座城市要有自己的绿化格局,一个合理的生态系统应该是城郊森林、城边林带和城中绿岛的有机结合。要做的不单单是努力提高森林总面积,而是要考虑与人的需要相适应的地域分布。

  森林“进城”的路径探索

  丹麦皇家兽医与农业大学的尼尔森博士让大家猜一猜,哥本哈根这座城市是什么样的形状。他把自己的五指分开,示意这便是著名的“手指形态规划”。

  1947年,哥本哈根的规划者提出了“手指形态规划”,该规划采用了手形的概念,五根手指从哥本哈根中心分别向北面、西面和南面伸出,每根手指汇集到历史上既有的丹麦市古市场旧镇。经过多年的建设,“手指形态规划”已经初具规模。形似手指的走廊从哥本哈根的市中心向外发散,走廊之间被由森林、农田和开放休闲空间组成的“绿楔”分隔。

  在发展中的“手指”间保留开放的绿地,这意味着从手指的任何一个地方,即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前往最近的绿地,“15分钟内便可到达”。这种伸手可及的亲近性,使城市林业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森林进城”,究竟该走哪一种路径,各种模式摆在杭州面前。

  “在欧洲国家的城市规划当中,都纳入了城市林业规划的相关内容,很多国家都把优惠造林绿化政策列入优先领域。”中国林科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亚欧城市林业网络亚洲协调员李智勇博士对几个欧洲城市做了比较:德国的慕尼黑准备建设14个绿化带,将城市的绿地与城市周围景观连接起来。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则采用绿色缓冲带保护城市中的“绿岛”。

  他说,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伦敦,城市林业的规划与“大伦敦规划”相结合,在4个同心圆(城市环带、郊区环带、绿化带、乡村环带)规划中,用16公里的绿化带的设置成功地控制了中心城区的扩展,缓解了伦敦市的城市生态环境压力。而在俄罗斯的莫斯科,则从1930年起就开始实施名为“绿色城市”的城市改建方案,现在,莫斯科市区有100条林荫大道、98个市(区)级的公园、800多个街心花园;郊外的18万公顷防护林带以及森林公园从8个方向楔入城市,形成楔形绿地,构成城市森林的基本格局。

  按照杭州市林业水利局副局长陈勤娟的理解,城市向森林化方向发展,已经从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的提升。可以说,城市的绿色资源,已经成了城市元素的一部分。“城市森林不仅是公众休闲的场所,而且是人与自然交流和沟通的去处。”

  李智勇则建议,城市林业应该作为公共产品建设纳入地方公共财政政策。同时,因为城市森林周期长、可再生的特点,完全可以将其作为“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超越经济价值的生态意义

  三个月前,陈勤娟刚刚去丹麦参加了第二届亚欧城市林业国际研讨会。在造访瑞典的海滨城市马尔默时,她看到那里有一块工业遗弃地,经过十几年的植被生存恢复,已成为了市民假日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何友均博士介绍,荒野城市森林景观和后工业景观正成为一种潮流。从一定意义上来看,这是人类对城市工业污染的自我反思。

  保莱特到过浙江的上虞,他发现那里很多漂亮的房子周末住的都是来度假的上海人。他之前没有想到,这种从上世纪下半叶起兴起的“反城市化”潮流也在中国出现。当人们不愿再忍受令人压抑灰色水泥丛林中生活时,大都市居民就往郊外转移。

  城市林业的发展,便是“反城市化”潮流下派生的产品,一部分城市建设者开始思考,如何改造人们居住的环境。北京林业大学张志强博士认为,生态规划必须为森林“预留空间”,要从更接近自然、更宽广的空间环境和更显著的生态功能上去设计、发展城市森林,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化进程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

  从生态学观点来看,城市犹如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现代的城市森林的理念,早已突破了过去以城市市区绿化、美化为目标的狭义的城市绿化,而发展成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林业体系。

  80%的瑞典人一年至少会去森林拾一次野果,这已经成为瑞典的一种文化。

  “这是一个涵盖了丰富内涵的生态系统,生物、建筑物,还有很多人文的因素。”经过了李智勇的分析,城市与森林的合理布局,并不是两者的简单拼凑。城市森林是建在城中的森林,它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又直接服务于城市市民。森林空间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今后城市人的生活质量。

  保莱特知道,因为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中国与欧洲目前面临的问题并不一致。欧洲的城市管理者忧虑的是由于人口的下降,导致经济下滑,而绿地面积的相对增加,维护的费用自然上升。于是,他们会想尽办法吸引私人投资,整合社会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就如同在丹麦,尽管种田的成本很高,他还是要鼓励人们去保持农田的风貌一样,因为保莱特知道,这里的“生态价值远远重于其经济价值”。

  在专家的眼里,无论是森林还是绿地,都是有活力的东西。哪怕是有的时候它有点遥不可及。在贫困的地区,很多人生活的范围接触不到绿地,这个时候,保莱特认为,社区机构就要想些办法,“激活绿地的功能”,使更多的人“能与自然发生联系”。

  这也是爱沙尼亚学校森林协会的专家汉杰克·雷特在做的工作。他所致力的“学校森林”运动,让学生参与照顾一片林地,并将那里作为户外学习的场所。这种做法,在欧盟内部也是独树一帜。当地曾经有一所名为Kanepi的中学,从所在州森林中得到了514公顷的混交林。最多的时候,这个国家有80多个学校森林。

  在高度工业化的环境里,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人心理上的问题。雷特说,“森林,能够恢复心灵的纯净”。

  背景

  城市森林建设是生态化城市的象征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会议上提出了“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刚提出就受到广泛关注。到20世纪后期,生态城市已经被公认是21世纪城市建设模式。建设生态结构合理、生态服务功能高效的城市生态系统,推动生态化城市建设,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新潮流。

  城市森林的发展历史并不长,还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之中。目前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对城市森林和城市林业有不同的理解,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城市森林概念,但已达成一定共识:一是城市森林是以木本植物为主的植被体系;二是这种植被生长环境为城市里及其周边地区;三是它不是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标,而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人们健康、提高文化生活水平为目的。

  从生态化城市建设来看,城市森林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以城市为载体,以森林植被为主体,以城市绿化、美化和生态化为目的,以人为本,森林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城市生态化进程,促进城市、城市居民及自然环境间的和谐共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森林是由多种植物构成的有机复合体,有的学者根据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和侧重点不同,把它划分成六种类型,即观赏型、环保型、保健型、科普知识型、生产型和文化环境型。无论是哪种类型,森林改善环境的功能是最根本的。 (据新华社)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国家森林城市”是什么样?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森林城市”的评价指标,使国内各个城市参与评定这一称号有了系统标准作为参照。

  这一评价体系对城市森林建设综合指标的规定有:

  ——城市森林建设工作成果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各项森林建设指标近三年逐年增长。

  ——以水网化和林网化作为城市森林建设理念,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道路、农田、水系均实现林网化。

  ——通过营造各种类型的森林和以林木为主体的绿地,南方城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0%以上,北方城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6%以上,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

  ——按照城市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要求建设防护绿地,城市周边、城市功能分区交界处建有绿化隔离带,维护管理措施落实,城市热岛效应缓解,生态效益良好。

  ——江、河、湖、海等水体沿岸绿化达到一定厚度,绿化效果好,注重自然生态保护,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明显,形成城市特有的风光带。

  ——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保护完好,功能齐全,水源涵养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城市森林和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管理科学、规范、及时,建有森林公园或湿地公园。

  ——城市森林建设树种丰富,森林植物以乡土物种为主,能充分体现城市文化底蕴,反映当地历史、地域和民族等特色。

  管理制度方面,评价指标还确定,城市森林建设必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管理法规和制度配套齐全,执法严格有效,无非法侵占林地、破坏森林和树木的严重事件。

  (据新华社)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