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建筑与艺术的“瓦园”对话

admin 2006-08-08 来源:景观中国网
瓦园方案效果图许江作品《黑瓦·白瓦》将悬挂在瓦园一侧竹胶合板打造的 敞廊内,与瓦园成为互望的整体。   文化决策实现国际对话   记者8月3日从威尼斯双年展第10届国际建


瓦园方案效果图

许江作品《黑瓦·白瓦》将悬挂在瓦园一侧竹胶合板打造的
敞廊内,与瓦园成为互望的整体。

  文化决策实现国际对话

  记者8月3日从威尼斯双年展第10届国际建筑展中国国家馆执行小组在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继中国馆首次参加2005年第51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后,9月8日,中国国家馆将亮相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这标志着中国当代建筑进入国际建筑最重要的展示空间,和国际建筑界进行直接的前沿性交流。

  这是在文化部的支持、决策下形成的项目。文化外交近年呈现繁荣局面,文化部领导对此高度重视,把重大国际展事作为展示当代优秀文化的平台,这种决策是历史性、前瞻性的。文化部外联局西欧处处长陈平在接受采访时说,在中国的政治地位不断提升、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文化以怎样的姿态迎接世界的关注?中国馆的亮相也同时表明,中国的建筑师、艺术家今天有能力与国际同行平等对话,来展现中国建筑界的文化思考。

  经文化部批准,威尼斯双年展第10届国际建筑展中国国家馆执行小组由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研究所副所长王明贤、旅美艺术家蔡国强组成。中国馆策展团队基于对当代城市和建筑的现状及其演变方向的人文深思和学术判断,最终选择了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建筑师王澍和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艺术家许江以建筑与艺术的当代对话形式参展,参展作品为《瓦园》。

  一种观念,更多思考

  首次以国家馆的形式推出中国建筑艺术界的思考,那么中国本土建筑文化的特性及成果,将以怎样的内容和形式给威尼斯双年展带去新的生机?

  在国家馆的构想中,策划小组认为,在学术考量上不是图纸、模型等建筑师成果的展示,而是带去一种观念、命题,引人思考建筑界面临的学术课题。因而,作品既要呼应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超越城市”的主题,又要向世界展示中国建筑艺术界是如何运用本土文化资源回应都市化中的建造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与艺术的“对话”形式成为一种巧妙的选择。

  范迪安说,中国建筑界自21世纪以来,特别关注国际展览的动态、走向以及国际发展态势。而从世界范围看,建筑与艺术一直处于相生相伴、一脉相承的发展状态。虽然在中国,这一观念长期被遮蔽。但从2002年上海双年展、中国建筑艺术双年展以及引进国内的“墨西哥建筑艺术展”“奥地利建筑艺术展”等展览活动的纷纷实施,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与艺术共生共荣的状态逐渐明晰。

  除了国家财政支持,此次活动还得到了尤伦斯基金会等机构的赞助。

  “瓦园”:诗化的家园,家园的诗化

  如果说,建筑师是把胸中诗意变成建筑实物,艺术家则是把眼前实物变成笔下诗意。当建筑师与艺术家联手,会创造出一种怎样的情境?

  这个名为“瓦园”的方案将在威尼斯处女花园的一块场地上,使用6万块瓦片和竹篾等材料修建一处800平方米的侧斜瓦顶,人们可以通过一条曲折竹桥登临其上,远眺威尼斯的景观。瓦园一隅,王澍和他带去的工匠会建造一处竹材长廊,油画家许江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青瓦屋顶为题材的的组画《黑瓦·白瓦》将悬挂在那里,与威尼斯满城瓦顶相对,形成一位建筑师和一位艺术家的对话空间。

  为什么会选择“瓦”?许江说,瓦是自然的延伸,也是家居的延伸,是人与自然的联结点。从瓦上可以看山水倒映,也可看山岚丘色。这个特殊的结点,既是远望,也是反观。看瓦,既是看人自己,也看到了与家园的距离,看到了心灵中的自由与诗意。因而,他的30幅左右关于象山屋顶的画作,放置在长廊中。让观众既可俯瞰瓦片,也可回望家园。这种体验所形成的沉思,是对瓦园的超越,也是对城市的超越。

  “瓦园”无疑是一个多重命题。它是建筑,但又超越了建筑;它是城市的一部分,又把我们带到城市之上;它是一次本土材料的现场营造,但又代表着都市人群远望家园的最新思考。观看策划小组的幻灯演示后,曾在20年前建立中国首个“当代建筑艺术沙龙”、推动建筑艺术发展的中国建筑学会高级建筑师顾孟潮连连感叹:“不仅有视觉的冲击,更有听觉的震撼!”他认为,这一作品挖掘了“瓦”这一中国传统建筑构件的文化意蕴和生态意义,抓住了中国建筑的灵魂。“瓦”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感,就像“营造之链”能引人无限联想。其对可利用的生态材料的使用,也应和了当前“节能城市”“节约型社会”的主张,将新的观念和思考带入城市规划当中。

  目前,为搭建“瓦园”,这批取自江南旧城拆迁的瓦片在远渡重洋。我们期待着9月8日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精彩亮相和在国际上的回应。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