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留住千年姑苏城市记忆 遗产保护创“六个率先”

admin 2006-06-29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一座城市多元的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城市绵延的历史“记忆”和外显的文化标志,是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本”。   今天,当一个城市的物质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是丰富完整,也
  一座城市多元的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城市绵延的历史“记忆”和外显的文化标志,是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本”。

  今天,当一个城市的物质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是丰富完整,也就愈能凸现这个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愈能彰显这个城市的文化个性。于是,这座城市也就愈有魅力。

  苏州,就是这样一座城市。在历经了2520年沧桑岁月的今天,它又成了中国吸引外资最多、IT产业的高密度聚集地。于是这里形成了一幅让世人感叹的城市图景:传统与开放在这里兼容互动,历史遗存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

  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理念:留住千年姑苏的“城市记忆”。这已成为一任又一任苏州市领导班子薪火相传的目标任务之一,这已内化为每一个苏州市民的自觉行动。

  “文化遗产保护好了,对我们整个城市的升值,意义非同凡响——”

  遗产保护创造全国“六个率先”

  6月10日——我国首个遗产日前夕,经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严格评审,苏州市又有19处文保单位经国务院批准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数字是此次江苏公布66家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2520年的漫长历史,为苏州人留下了丰厚而又独特的遗产“家底”:

  苏州有许多远古文化遗址的发现,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最为丰富。重要的有赵陵山遗址、少卿山遗址、绰墩遗址、草鞋山遗址、罗墩遗址。其中赵陵山遗址199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遗址重要发现。

  苏州古城体系完整,个性独特。苏州建城已有2520年,虽历经沧桑,城址至今未变,与宋《平江图》相对照,古城的总体框架、骨干水系、城墙位置、路桥名胜等基本相符,为世界所罕见。苏州古城得长江、运河和太湖三大水系的滋养,水绕城转,城在水中,水城特色鲜明,被誉为“东方威尼斯”。

  苏州的非物质遗产也极其丰富。昆曲、评弹、苏剧被誉为苏州传统戏曲“三朵花”;苏绣是苏州传统工艺,历史悠久,久负盛名,与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四川的蜀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苏扇、雕刻、琢玉、戏服、乐器、桃花坞木刻年画等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精湛,名闻中外,全国24大类工艺美术品种中,苏州拥有22大类,3000多个品种。

  这些蔚为胜观、保存完好的文化遗存令人为之赞叹;这些经久不衰的灿烂艺术,无不让人为之沉醉。

  统计显示,苏州市文物遗存数量多、分布广,全市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53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23处,控制保护建筑560处,790处古桥梁、古驳岸、古牌坊、古井等古构筑物。仅市区列入保护的文物建筑遗存就约33.8万平方米,还有近100万平方米的传统古民居。

  丰富的古迹遗存见证着苏州发展的历史轨迹。在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中,它们传承着苏州儒雅精致的文化形态,负载着独特的人文观念和价值。

  值得赞誉的是,苏州市始终坚持把保护各类古迹遗产作为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苏州市的一任又一任决策者形成一个共识:继承和保护城市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荣明确提出:“文化遗产是绝对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文化遗产保护好了,对我们整个城市的升值,意义非同凡响。”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苏州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把文化遗产本体及其原生环境的保护和保存放在首位。仅从2003年到2005年,苏州固定资产总投入就高达4800多亿元。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一片片开发新区快速崛起,但一座座古迹遗存也得到了有力的保护。

  每当遇到建设和保护发生矛盾时,苏州的决策者态度坚决:建设服从保护。仓街地区人口稠密、道路偏窄,相关部门曾研究了近两年,准备适当进行拓宽整治,考虑到仓街的遗存丰富,又连接世界遗产地耦园,为了完整保留平江历史街区风貌,遂调整方案,仓街不动,拓宽北仓街,向北打通交通瓶颈。后来市、区领导深入现场,经过多次踏勘研究,认为北仓街毗邻平江历史街区,传统风貌保存较好,最后决定,北仓街也不动,重新调整道路走向,搬迁工厂,拆除障碍性建筑,作为道路用地。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

  良好的遗存保护,使得苏州所拥有的世界性文化含量不断升值。记者注意到,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速发展的奇迹,成为江苏乃至全国的先行区与引领者。而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无不与其独具的人文环境密不可分。苏州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的引入以及大量外资向苏州地区的迅速聚集,都从侧面印证了苏州“文化资本”的价值与吸引力。

  近年来,苏州市对各类古迹遗存保护的视野更加开阔,措施更加有力,目标也更加明确。如今,苏州市在文化遗址保护领域中,创造了六个率先:在全国率先实施城市紫线管理,把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率先将文保工作列入各市(县)、区政绩考核指标,明确一把手政绩与当地历史遗产保护挂钩;率先颁布政府资金奖励引导办法,加快形成文物保护多元化投入机制;率先建立古建筑评估体系,使文物保护从经验型转向科学化;率先出台文物维修工程准则,进一步规范文物维修行业;率先制定文物保护单位和控制保护古建筑完好率测评办法,并对各级文物和控保古建筑进行完好率测评。

  为此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评价说:苏州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实践证明,保护和发展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0年先后推出7部地方法规、10个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构建完整的地方遗产保护法规体系

  坚持依法保护古城,建立健全切合苏州实际的地方法规体系,为古城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这是苏州市委市政府追求的目标。

  据介绍,近10年来该市先后制定颁布了《城市规划条例》、《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市区河道保护条例》、《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苏州古建筑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等七部地方法规,并细致地落到实处,如古建筑保护法律地位一经确立,2003年,苏州市政府重新公布了200处控制保护建筑。

  与此同时,还研究出台了《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城市规划若干强制性内容的暂行规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办法》等10个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尤其是2003年12月出台的《苏州市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试行)》,主要是通过对各类文物遗存划定城市紫线,并将其纳入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强化文物保护的权威地位。

  在这些法规和政府文件出台的基础上,苏州古城保护被有效地纳入了法制化和规范化的管理轨道。权威专家们评价说,一个地级城市能出台如此完整的古城保护法规体系,在国内无疑是第一家。

  与此相适应,苏州还建立健全了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为了保护好苏州古城、古镇,苏州市专门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管理委员会,由一把手市长担任主任,分管副市长等任副主任,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市政府还与各县(市)、区政府、文物局与各文物保护责任单位分别签订了保护管理责任书,明确保护要求和保护责任。每年年底,由分管副市长带队,对各市、区的文物保护责任书落实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进行通报。

  有了法律法规的强力支持,苏州市在全省较早成立了文物执法稽查队,并配备了专职人员和执法专用车,制定了文物行政执法规程与文物执法人员工作纪律、文物执法文书归档程序等执法制度,并建立了执法稽查台账。

  值得称赞的是,苏州还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扩大保护范围,使其法律法规的刚性保护与科学保护相结合。2003年,该市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新一轮修编,在原来四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增加了阊门历史文化街区,划定了39个历史地段。除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外,又公布了控制保护建筑,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后备资源。

  近年来,又对古城内的古构筑物进行了调查,公布了保护古井639口,古驳岸22处,古牌坊37座,古桥梁70座和砖雕门楼37座,进一步扩大古城文物保护的范围。同时,花大力气治污,改善水质,增加城市绿化,严格控制古城内建筑的高度、色彩、形式和体量,切实全面保护古城风貌。

  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市共抢修保护古建筑155处,加上周边环境整治共投入资金约3.8亿,这是继1986年苏州建城2500年之后,苏州对古建筑实施抢修保护的第二次大规模行动。这在业界和苏州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从古城、古镇再到十四个古村落——”

  走出遗存保护的“空白地带”

  专家发现,苏州古城、古镇、古村落三位一体,体系完整,形态完备,为其它古城所没有。这是苏州的又一大特色。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苏州除了古城之外,还有周庄、同里、甪直、沙溪、木渎等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东山、西山、光福、震泽、千灯等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以及一大批古村落。

  应该说,相对于古城、古镇的保护,苏州古村落的保护则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2005年苏州第一个“文化遗产保护日”期间,苏州市政府颁布实施了《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办法》,同时还公布了《苏州市第一批控制保护古村落名单》,正式启动了古村落的保护工作。苏州市市长阎立先后多次到古村落考察调研,提出了具体明确的指导意见。当地文物部门已研究编制了《苏州市古村落概念性保护规划》,提出用5到10年时间,分期、分批、分段做好古村落保护工作。

  记者注意到,苏州市是目前全省唯一一个公布保护古村落的省辖市。全市约有14个市级控制保护古村落(陆巷、杨湾、三山岛、明月湾、东村、堂里、甪里、东、西蔡、徐湾、植里、后埠、恬庄、金村、南厍),古村落的数量和级别在全省位于前列。

  在吴中区西山镇的明月湾古村,记者看到,古河埠、黄氏宗祠、邓氏宗祠等一批颇具江南水乡古村特色的古建筑已经修葺完整,一座古村落已经完好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据了解,苏州第一批控制保护的14个古村落,11个集中在吴中区和太湖度假区。当地领导对此十分重视,设立了专项资金,已经启动了保护性修复工程。目前,东山的陆巷、三山岛,西山的明月湾、东村等古村落已率先实施保护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西山镇去年就投入1200多万元对明月湾和东村进行保护性修复,维修古建筑近万平方米,为古村落的抢修保护带了一个好头。

  苏州文物部门的负责人对记者坦言,古村落保护时间长,困难多,资金大。据他们初步测算,仅14个古村落的保护,就需资金25个亿。下一步,他们将尽快完成古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并研究制定积极的扶持政策,如安排专项土地拍卖指标、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等等,对价值较高,险情严重,濒临坍塌的古建筑要克服困难,抓紧先修,确保珍贵的建筑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古村落,这一藏在深闺散落湖边的千年遗珍,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悄然兴起的探寻热,又一次给古老的村落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金伟忻 耿联)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