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推荐“取经”样板:文化遗产保护的绍兴模式
admin
2006-05-25
来源:景观中国网
2006年5月21日,仓桥直街迎来一位金发女郎,她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的文化官员卡贝丝女士。作为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的筹备小组成员,绍兴是她
2006年5月21日,仓桥直街迎来一位金发女郎,她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的文化官员卡贝丝女士。作为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的筹备小组成员,绍兴是她向往已久的城市。当卡贝丝女士第一次踏上仓桥直街的青石板路,绍兴独特的水乡风貌就深深吸引了这位美丽的西方使者。“绍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城市!”卡贝丝女士流露出无限惊喜。
绍兴古城正以其独特的水乡风貌,引来世界的关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绍兴模式”将于今年5、6月间吸引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权威的国际目光。
一种理念支撑破题的勇气
时钟拨回1999年。绍兴首次提出对鲁迅故居及周边地带实行保护,其中的重要内容是,将作为主干道的鲁迅路(都昌坊口段)改为步行街。消息传开,一石激起千层浪。文物专家对鲁迅故里那些传统建筑的命运忧心忡忡,而鲁迅故里改为步行街后绍兴城区交通将受到影响的现实同样令人不安。
在“改”与“不改”的争论声中,绍兴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事实上,争议远不止这条路。它的背后是一种更为直接而根本的担忧——历经数千年繁荣的绍兴老城,能否逃脱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劫数。
绍兴,不到10平方公里的老城区,5000年的历史和2500年的建城史让它承载了太多的沧桑,其承载内容之丰富与厚重为世人所瞩目。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曾赞许绍兴民居和古城设计为江南传统民居和中华古城之典型。吴良镛曾在新加坡举行的“东南亚国家城市规划学术会议”上这样介绍绍兴:“城市大街小巷,居民院落,都是青石板铺地,边河边路,小河夹道,家家有踏步下河,民居古朴清雅,青砖黑瓦粉墙……庭院建筑……檐牙高啄,亭柱曲折,各抱地势,再配有苍松翠柏,花木参差,真是‘千金不须买画图’……”
而从虞舜、夏禹直到鲁迅、蔡元培,“名士文化”则在江南文化中构成了独特的“绍兴现象”,就如同但丁、马基雅维里、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之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也如同《蒙娜丽莎》和罗丹雕塑之于巴黎卢浮宫。在绍兴,漫步街头,那作为民族脊梁的历代伟人所遗留的史传古迹,那不因时间的尘封而消磨掉丝毫光泽的斑斓文物,犹如一本古书,一种时间的沧桑感和历史的纵深感,让人回味无穷。
然而,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承载着文化元素的建筑,却已在时代变迁中饱受煎熬。历经风雨侵蚀的建筑,70%因年久失修而成为危房,大片的台门天井上空交织着密如蛛网的电线,污水泛滥,居民苦不堪言。
“当时人们的追问集中在两个方面:如果将街区内的居民向外迁移,古城将成为一座空城和死城;如果将大片的古建筑拆除,历史的记忆将在地面上消失。古城保护陷入两难境地。”绍兴市建设局局长吉振海回忆说。
当文化多样性遭遇经济全球化,当古城风貌遭遇居民生活环境改善的要求,当矛盾和冲突接踵而至逼向古城时,陷入困惑的古城徘徊于现代与传统之间。古城保护是道世界性的难题。绍兴的古城保护,考量着当代人的智慧。绍兴市委书记王永昌对古城作了多次调研,请教了不少专家,踏访了许多市民。他说,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历史古城的文化保护。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绍兴古城的历史文化不是包袱而是财富,保护古城不是建设现代化的障碍,而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只有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化培育经济、经济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与和谐发展得到充分体现。绍兴的理念是,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赋予城市文化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内涵,既在历史文化中挖掘现实价值,又在现代文化中注入传统精神,将传承历史文化与彰显现代文明相结合。
2001年,《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省政府通过。《规划》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在8.32平方公里的老城区范围内,对鲁迅故里、越子城、书圣故里、八字桥、西小河等五大片历史文化街区实行保护。确定了点、线、面保护与古城格局、传统风貌保护相结合的总体框架,提出了“修旧如旧、风貌协调”的保护方法。
从此,绍兴踏上了古城保护模式的探寻之路。五年后的今天,绍兴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一次尝试开启成功的大门
“真是太想不到了!短短五年时间,鲁迅故里就成为一个集商贸、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成熟旅游品牌!”“五一”黄金周,在孔乙己土特产商店正忙着挑选霉干菜的江西九江旅游公司导游胡小平满脸吃惊地告诉记者。他说,五年前,他来过绍兴,当时虽说是鲁迅故里,可20多米宽的鲁迅路上只有鲁迅纪念馆、鲁迅故居和几幢现代建筑,用行话讲,一点旅游的氛围都没有。
“文物是人类文明的物化成果,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鉴证,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不是包袱,保护文物不是保护落后,实践证明,今天的保护就是明天的发展。如鲁迅故里保护工程,我们通过积极的、动态的保护,全面的、整体的保护,发展的、创新的保护,使这些静态的传统建筑传递出丰富的历史信息。在鲁迅故里建成前,鲁迅路只有鲁迅纪念馆和三味书屋等少数几个景点是对外开放的。鲁迅故里保护与发展的初步规划方案,就是想把鲁迅祖居、鲁迅故居、三味书屋等几棵零星的‘大树’变成‘森林’。从鲁迅故里历史街区保护的实践看: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文化遗产的投入是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回报的投入,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的功能,就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核心要素的培育,它不仅会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速度,还会主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轨迹。”文博研究员、绍兴市文物局副局长高军坦言。
2002年1月,鲁迅故里改造正式提上议事日程。2002年8月8日,国家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王景慧在绍兴主持召开规划评审会,通过由清华大学和绍兴市规划设计院共同完成的鲁迅故里规划方案。按照规划,保护范围从故居扩展到故里,保护面积从14公顷扩到52公顷,分重点保护区、传统风貌协调区和环境风貌控制区3块区域进行。鲁迅故里的定位是成为绍兴最具清末民初环境风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典型区块,成为体味鲁迅青少年时期生活意境、展示鲁迅笔下风情和解读鲁迅作品的真实场所。
2002年10月,总投资10亿余元的鲁迅故里保护工程启动。2003年9月25日,鲁迅故里一期工程对外开放,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一派浓郁的历史文化风貌立即引来各界好评。“鲁迅故里保护工程犹如一个人的心脏部位动手术,它的成功与否事关城市的命运,但这次手术是成功的。”2003年10月16日,全国数十座名人故居博物馆的负责人聚会绍兴,研究故里保护的“绍兴模式”,期间,省文物局局长鲍贤伦发表了这番看法。
2004年,鲁迅故里游客量首次突破100万人次,是年,景区被评为国家4A旅游景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2005年初又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从名人故居到名人故里,鲁迅故里区域内的文物“大树”变成了文物“森林”;从小、散、多的人文景点到综合性的旅游景区,鲁迅故里的年游客量从60万人次上升到100万人次,打造出了绍兴旅游的“月亮”;从功能单一的景点到展现当年真实生活场景的景区,每年吸引50万学生在“跟着课本游绍兴”活动中,以全新的方式解读鲁迅,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新载体。“鲁迅故里的成功启示我们:文物资源乃至历史遗产只有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身的价值和效用才能显现;同时,旅游也应该是文物持续存在的最大受益者,用旅游收益促进文物保护,是旅游资源本身的再投入,符合旅游发展的自身规律。”绍兴市文物局局长宣传中如是说。
从鲁迅故里到八字桥,从书圣故里到西小河,在过去的5年里,绍兴实施了仓桥直街,鲁迅故里,八字桥,书圣故里1#街坊、2#街坊一期和二期,西小路一期、二期等一系列保护工程,累计修缮面积达80多万平方米,修缮5000余户,累计投入资金10多亿元。
在五年的保护历程中,绍兴古城保护取得的成绩获得越来越多的肯定。修缮后的仓桥直街历史街区,在2003年8月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评委会专家认为:“仓桥直街在保护绍兴的独特水乡风貌方面,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该保护项目在注重历史建筑风貌的同时,也改进了城市公共设施,成功地展示了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生命力,成为中国遗产的一个活生生的、充满生机的展示地。”去年,世界银行的4亿多元贷款注入绍兴,世行贷款用于古城保护,这在全国是首次。而绍兴古城保护经验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同济大学教授、名城保护资深专家阮仪三说,绍兴历史街区保护留存了街区历史文化的原真性、整体性和生活的真实性,保持了历史街区独特的文化、精神和风貌。
“在历史街区保护中,我们的具体做法:一是原汁原味的保护,即对街区内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实行原址、原物、原状的保护,不在文物古迹上动手动脚;二是原模原样的恢复,即对街区内的河道水系和水乡风貌带实行原生态的恢复;三是有根有据的重建,即对街区内的重要台门、院落等进行维护与重建;四是有脉有络的创新,即对街区主要道路两侧部分新建的建筑,按传统风格实施立面改造。”绍兴市建设局局长吉振海介绍。
从名人故居到名人故里,从名人故里到历史街区,从历史街区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绍兴在5年时间里走出的路,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古城保护的“绍兴模式”。
绍兴市委书记王永昌总结了这个“绍兴模式”的基本做法:在古城保护的重点上,突出了历史文物、历史街区、古城风貌、无形文化这四个方面;在古城保护的思路上,做到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普遍改善相结合;在古城保护的时序上,坚持以“点”为基础,以“线”为纽带,以“面”为突破,以“全城”保护为终极目标;在古城保护的方式上,强调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和人文自然融合性相统一。
一道方程回答和谐的主题
“镜水波动万点星,稽山草青一脉翠。”“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眼前的绍兴古城,恰如古诗中所描绘的。绍兴的山川风物和古迹遗址,激荡着诗的流韵,浸润着史的意趣,“六朝金粉”的远逝春梦,“天堂”苏杭的唐宋遗韵,太湖帆影的明清流云,黄浦新都的酒绿灯红,依然可以在这里找到它们的屐痕,辨味它们清晰的轨迹萍踪……美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其中。
记者从都泗门经广宁桥、八字桥、东双桥至会源桥一线走来,或一河一街,或一河两街,登临宋、元、明、清古桥,信然可以体味得到水城闲适安详的远古风韵。在书圣故里、仓桥直街一带,一如清末河街模样,红灯高悬,酒幡迎客,偶尔可见沿河人家主妇把钱放进竹篮,从楼窗口吊下,再从河船上换得鱼虾、蔬菜,吊上楼窗的和谐可人风景。
绍兴的古城保护规划,围绕“名人故里、碧水绕城、粉墙黛瓦、古桥连绵”的古城风貌,实施“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整体改善”的原则。而古城风貌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的最好典范。城市并不只有历史的遗迹,现代居民居住其中,如何让群众的现代生活与历史文明和谐统一?绍兴的答案是:一个保护历史遗存与改善生活环境平衡的方程式。
年逾八旬的张阿婆家住广宁桥直街。当记者走进老人家里时,她动情地说:“多亏了政府,我的心里一直感激啊。”广宁桥直街是绍兴水城的一个缩影,小桥、流水、人家,如画中景象。可是,由于久经风霜,这一带民居陈旧,路面坑洼,特别是由于地下没有铺设排污管道,住户家里基本没有卫生设施。张阿婆每天还得起早跌跌撞撞赶着去倒马桶。张阿婆们的尴尬状况直到八字桥保护修缮工程竣工后,才得到改变。
绍兴市委书记王永昌说,历史街区已破旧,影响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将它们夷为平地,另盖新楼,是最简便的做法。然而,街区是绍兴古城的文脉,拆掉了就等于断了文脉,只要这文脉一息尚存,我们就有责任救治,让它们复活。在街区保护中,民为风,建筑为貌,要体现古城的原生态风貌,两者缺一不可。缺少了老百姓,历史街区就缺少了魂。这一思维方式,成为绍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一以贯之的理念。
为此,绍兴作出了这样的城市设计:布局上,实行“四大组团”分布,老城区作为其中一个组团,以保护、旅游、居住为主,陆续将工厂、企业迁出,保证原始街区的完整性;在一些老街老巷居住的居民,允许他们在保持外部立面不改样的情况下,对内部结构进行改造,以更适宜居住;市内新建房屋采用江南特色的外部装饰,与整个城市的风貌相统一。越城区的拆迁农民安置房夹塘公寓,建筑整体呈深灰色与白色相间,正是江南民居的气质。
历史街区修缮保护后带来的商机则是从天而降的意外。仓桥直街的唐师傅几乎每天都会收获惊喜。5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的文化官员卡贝丝女士光临他的家。确切地说,卡贝丝女士是“闻香而来”。香气来自唐师傅在家门口摆的绍兴传统小吃摊,他的小吃“奶油小攀”散发出阵阵甜丝丝的香气吸引了卡贝丝。当得知眼前的女士是来考察绍兴古城的,热情的唐师傅将她迎进屋内参观。从卫生间到阳台,倚河小楼妙不可言的意境,卫生设施的现代化,令卡贝丝女士连声赞叹。当听说老房子比唐师傅的年龄还大时,卡贝丝更是惊讶得瞪大了眼睛。让唐师傅同样惊喜的是,仓桥直街保护修缮完工后,他的小吃摊生意越来越红火,每天卖出400只以上,而且还不时有外国人来品尝。像唐师傅一样,古玩金石、书画、衣坊、绣品,仓桥直街的不少住户尝到了坐在家门口也挣钱的乐趣。
绍兴市委书记王永昌在最近调研古城保护工作中提出,古城保护要从历史街区上升到“全城保护”的层面,整体推进古城保护工作。“全城保护”,这简单的四个字背后,不仅建立在绍兴过去五年古城保护的坚实基础上,更着眼于一座城市对将来的新审视。
绍兴市区有府山、塔山、蕺山三山鼎峙,古城的地理坐标鲜明、稳定。城南塔山上之应天塔,与耸立城北之大善塔,遥相呼应,恰似两支桅杆,见证了绍兴这艘古船,穿过历史的风风雨雨,经历漫漫航程,乘风破浪到如今。
绍兴古城,史迹如星。桥头上飘散着远古传说,弄堂里流淌着趣事轶闻。江南今天的活力,于越昨天的背影,尽在绍兴古城中!生活是沸腾的,生命是无息的,古城绍兴今天正合着时代的节拍阔步前进!
如何保护古城,可去绍兴看看
-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官员将齐聚绍兴,共商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大计
-“绍兴模式”受到国内外同行关注,被视为“取经”样板
-此次国际会议将诞生里程碑式的《绍兴宣言》
再过几天,绍兴将迎来一大盛事,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将在这里举行。
5月31日,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官员将齐聚绍兴,共商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大计。在这次国际会议上,还将诞生里程碑式的《绍兴宣言》。
绍兴,将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留下自己的英名。
“取经”样板,建设部推荐
赢得这个国际会议的承办权,绍兴有自己的实力所在。
“与沈阳、青岛反复角逐,最终能够脱颖而出,离不开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更重要的是近几年来,绍兴在名城保护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肯定。”负责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宣传工作的王忠华这样说道。
去年10月,甘肃省天水市一位副市长带队来到国家建设部,想讨教有关古城保护的方法。建设部规划处处长傅爽说:“如何保护古城,你不用找建设部,去绍兴看看就好了,那里有你们取的‘经’。”听了这句话,天水市当即组成古城保护代表团赶到绍兴,参观后连连说,这真是部“真经”。
除了甘肃天水,去年绍兴市共接待了30余批次名城保护考察代表团。其中包括扬州、泉州、重庆等历史文化名城,甚至连北京、上海也组团来了。
绍兴模式,古城保护的第三条道路
保护古城,绍兴确实有自己的特色。
2000年以来,随着《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意见》和《绍兴历史街区保护管理实施办法》的相继出台和实施,绍兴在古城保护方面的工作迅速展开。绍兴,以200余处文保单位为点,以纵横交错的河道和小街小巷为线,以历史街区保护为面,这种由“点、线、面”相结合,保护与利用并举的古城保护模式,受到了中央和联合国的肯定,被誉为“绍兴模式”。
此前,在保护古城方面,平遥、丽江将整个古城完整地保护起来,称为“整体保护模式”,这种模式虽好,但是一般城市无法学习。另一种类似沈阳,将一些保护对象落实到一些重大历史建筑物上,称之为“单体保护模式”,这种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绍兴在古城保护上以点、线、面相结合,由此形成的“绍兴模式”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好评,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推广价值的保护模式。
《绍兴宣言》,逐步完善的新起点
据介绍,此次会议将诞生《绍兴宣言》,虽然我们现在还不清楚《绍兴宣言》的具体内容,但可以预想它对绍兴名城保护的深远影响。
绍兴名城办主任李波认为,《绍兴宣言》的出台,必将进一步促进绍兴古城保护的进程。据李波介绍,在名城保护方面,绍兴曾确立了三个阶段,即从2000年至2005年,名城保护初见成效;从2005年至2010年,名城保护成效明显;从2010年至2020年,所有列入名城保护的街区将全部完工,取得最终成果。
李波认为,在绍兴市领导清晰的理念和坚定的决策之下,随着《绍兴宣言》的签署,古城保护必将迈开更大的脚步。按照现在的速度,古城保护目标有望在2010年提前十年实现。
“绍兴在名城保护方面的成功,也将为世界名城文化保护提供宝贵的经验。这也是当代绍兴人对世界作出的贡献。”李波最后这样说道。
绍兴古城正以其独特的水乡风貌,引来世界的关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绍兴模式”将于今年5、6月间吸引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权威的国际目光。
一种理念支撑破题的勇气
时钟拨回1999年。绍兴首次提出对鲁迅故居及周边地带实行保护,其中的重要内容是,将作为主干道的鲁迅路(都昌坊口段)改为步行街。消息传开,一石激起千层浪。文物专家对鲁迅故里那些传统建筑的命运忧心忡忡,而鲁迅故里改为步行街后绍兴城区交通将受到影响的现实同样令人不安。
在“改”与“不改”的争论声中,绍兴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事实上,争议远不止这条路。它的背后是一种更为直接而根本的担忧——历经数千年繁荣的绍兴老城,能否逃脱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劫数。
绍兴,不到10平方公里的老城区,5000年的历史和2500年的建城史让它承载了太多的沧桑,其承载内容之丰富与厚重为世人所瞩目。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曾赞许绍兴民居和古城设计为江南传统民居和中华古城之典型。吴良镛曾在新加坡举行的“东南亚国家城市规划学术会议”上这样介绍绍兴:“城市大街小巷,居民院落,都是青石板铺地,边河边路,小河夹道,家家有踏步下河,民居古朴清雅,青砖黑瓦粉墙……庭院建筑……檐牙高啄,亭柱曲折,各抱地势,再配有苍松翠柏,花木参差,真是‘千金不须买画图’……”
而从虞舜、夏禹直到鲁迅、蔡元培,“名士文化”则在江南文化中构成了独特的“绍兴现象”,就如同但丁、马基雅维里、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之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也如同《蒙娜丽莎》和罗丹雕塑之于巴黎卢浮宫。在绍兴,漫步街头,那作为民族脊梁的历代伟人所遗留的史传古迹,那不因时间的尘封而消磨掉丝毫光泽的斑斓文物,犹如一本古书,一种时间的沧桑感和历史的纵深感,让人回味无穷。
然而,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承载着文化元素的建筑,却已在时代变迁中饱受煎熬。历经风雨侵蚀的建筑,70%因年久失修而成为危房,大片的台门天井上空交织着密如蛛网的电线,污水泛滥,居民苦不堪言。
“当时人们的追问集中在两个方面:如果将街区内的居民向外迁移,古城将成为一座空城和死城;如果将大片的古建筑拆除,历史的记忆将在地面上消失。古城保护陷入两难境地。”绍兴市建设局局长吉振海回忆说。
当文化多样性遭遇经济全球化,当古城风貌遭遇居民生活环境改善的要求,当矛盾和冲突接踵而至逼向古城时,陷入困惑的古城徘徊于现代与传统之间。古城保护是道世界性的难题。绍兴的古城保护,考量着当代人的智慧。绍兴市委书记王永昌对古城作了多次调研,请教了不少专家,踏访了许多市民。他说,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历史古城的文化保护。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绍兴古城的历史文化不是包袱而是财富,保护古城不是建设现代化的障碍,而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只有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化培育经济、经济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与和谐发展得到充分体现。绍兴的理念是,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赋予城市文化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内涵,既在历史文化中挖掘现实价值,又在现代文化中注入传统精神,将传承历史文化与彰显现代文明相结合。
2001年,《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省政府通过。《规划》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在8.32平方公里的老城区范围内,对鲁迅故里、越子城、书圣故里、八字桥、西小河等五大片历史文化街区实行保护。确定了点、线、面保护与古城格局、传统风貌保护相结合的总体框架,提出了“修旧如旧、风貌协调”的保护方法。
从此,绍兴踏上了古城保护模式的探寻之路。五年后的今天,绍兴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一次尝试开启成功的大门
“真是太想不到了!短短五年时间,鲁迅故里就成为一个集商贸、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成熟旅游品牌!”“五一”黄金周,在孔乙己土特产商店正忙着挑选霉干菜的江西九江旅游公司导游胡小平满脸吃惊地告诉记者。他说,五年前,他来过绍兴,当时虽说是鲁迅故里,可20多米宽的鲁迅路上只有鲁迅纪念馆、鲁迅故居和几幢现代建筑,用行话讲,一点旅游的氛围都没有。
“文物是人类文明的物化成果,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鉴证,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不是包袱,保护文物不是保护落后,实践证明,今天的保护就是明天的发展。如鲁迅故里保护工程,我们通过积极的、动态的保护,全面的、整体的保护,发展的、创新的保护,使这些静态的传统建筑传递出丰富的历史信息。在鲁迅故里建成前,鲁迅路只有鲁迅纪念馆和三味书屋等少数几个景点是对外开放的。鲁迅故里保护与发展的初步规划方案,就是想把鲁迅祖居、鲁迅故居、三味书屋等几棵零星的‘大树’变成‘森林’。从鲁迅故里历史街区保护的实践看: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文化遗产的投入是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回报的投入,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的功能,就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核心要素的培育,它不仅会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速度,还会主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轨迹。”文博研究员、绍兴市文物局副局长高军坦言。
2002年1月,鲁迅故里改造正式提上议事日程。2002年8月8日,国家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王景慧在绍兴主持召开规划评审会,通过由清华大学和绍兴市规划设计院共同完成的鲁迅故里规划方案。按照规划,保护范围从故居扩展到故里,保护面积从14公顷扩到52公顷,分重点保护区、传统风貌协调区和环境风貌控制区3块区域进行。鲁迅故里的定位是成为绍兴最具清末民初环境风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典型区块,成为体味鲁迅青少年时期生活意境、展示鲁迅笔下风情和解读鲁迅作品的真实场所。
2002年10月,总投资10亿余元的鲁迅故里保护工程启动。2003年9月25日,鲁迅故里一期工程对外开放,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一派浓郁的历史文化风貌立即引来各界好评。“鲁迅故里保护工程犹如一个人的心脏部位动手术,它的成功与否事关城市的命运,但这次手术是成功的。”2003年10月16日,全国数十座名人故居博物馆的负责人聚会绍兴,研究故里保护的“绍兴模式”,期间,省文物局局长鲍贤伦发表了这番看法。
2004年,鲁迅故里游客量首次突破100万人次,是年,景区被评为国家4A旅游景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2005年初又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从名人故居到名人故里,鲁迅故里区域内的文物“大树”变成了文物“森林”;从小、散、多的人文景点到综合性的旅游景区,鲁迅故里的年游客量从60万人次上升到100万人次,打造出了绍兴旅游的“月亮”;从功能单一的景点到展现当年真实生活场景的景区,每年吸引50万学生在“跟着课本游绍兴”活动中,以全新的方式解读鲁迅,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新载体。“鲁迅故里的成功启示我们:文物资源乃至历史遗产只有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身的价值和效用才能显现;同时,旅游也应该是文物持续存在的最大受益者,用旅游收益促进文物保护,是旅游资源本身的再投入,符合旅游发展的自身规律。”绍兴市文物局局长宣传中如是说。
从鲁迅故里到八字桥,从书圣故里到西小河,在过去的5年里,绍兴实施了仓桥直街,鲁迅故里,八字桥,书圣故里1#街坊、2#街坊一期和二期,西小路一期、二期等一系列保护工程,累计修缮面积达80多万平方米,修缮5000余户,累计投入资金10多亿元。
在五年的保护历程中,绍兴古城保护取得的成绩获得越来越多的肯定。修缮后的仓桥直街历史街区,在2003年8月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评委会专家认为:“仓桥直街在保护绍兴的独特水乡风貌方面,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该保护项目在注重历史建筑风貌的同时,也改进了城市公共设施,成功地展示了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生命力,成为中国遗产的一个活生生的、充满生机的展示地。”去年,世界银行的4亿多元贷款注入绍兴,世行贷款用于古城保护,这在全国是首次。而绍兴古城保护经验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同济大学教授、名城保护资深专家阮仪三说,绍兴历史街区保护留存了街区历史文化的原真性、整体性和生活的真实性,保持了历史街区独特的文化、精神和风貌。
“在历史街区保护中,我们的具体做法:一是原汁原味的保护,即对街区内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实行原址、原物、原状的保护,不在文物古迹上动手动脚;二是原模原样的恢复,即对街区内的河道水系和水乡风貌带实行原生态的恢复;三是有根有据的重建,即对街区内的重要台门、院落等进行维护与重建;四是有脉有络的创新,即对街区主要道路两侧部分新建的建筑,按传统风格实施立面改造。”绍兴市建设局局长吉振海介绍。
从名人故居到名人故里,从名人故里到历史街区,从历史街区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绍兴在5年时间里走出的路,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古城保护的“绍兴模式”。
绍兴市委书记王永昌总结了这个“绍兴模式”的基本做法:在古城保护的重点上,突出了历史文物、历史街区、古城风貌、无形文化这四个方面;在古城保护的思路上,做到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普遍改善相结合;在古城保护的时序上,坚持以“点”为基础,以“线”为纽带,以“面”为突破,以“全城”保护为终极目标;在古城保护的方式上,强调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和人文自然融合性相统一。
一道方程回答和谐的主题
“镜水波动万点星,稽山草青一脉翠。”“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眼前的绍兴古城,恰如古诗中所描绘的。绍兴的山川风物和古迹遗址,激荡着诗的流韵,浸润着史的意趣,“六朝金粉”的远逝春梦,“天堂”苏杭的唐宋遗韵,太湖帆影的明清流云,黄浦新都的酒绿灯红,依然可以在这里找到它们的屐痕,辨味它们清晰的轨迹萍踪……美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其中。
记者从都泗门经广宁桥、八字桥、东双桥至会源桥一线走来,或一河一街,或一河两街,登临宋、元、明、清古桥,信然可以体味得到水城闲适安详的远古风韵。在书圣故里、仓桥直街一带,一如清末河街模样,红灯高悬,酒幡迎客,偶尔可见沿河人家主妇把钱放进竹篮,从楼窗口吊下,再从河船上换得鱼虾、蔬菜,吊上楼窗的和谐可人风景。
绍兴的古城保护规划,围绕“名人故里、碧水绕城、粉墙黛瓦、古桥连绵”的古城风貌,实施“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整体改善”的原则。而古城风貌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的最好典范。城市并不只有历史的遗迹,现代居民居住其中,如何让群众的现代生活与历史文明和谐统一?绍兴的答案是:一个保护历史遗存与改善生活环境平衡的方程式。
年逾八旬的张阿婆家住广宁桥直街。当记者走进老人家里时,她动情地说:“多亏了政府,我的心里一直感激啊。”广宁桥直街是绍兴水城的一个缩影,小桥、流水、人家,如画中景象。可是,由于久经风霜,这一带民居陈旧,路面坑洼,特别是由于地下没有铺设排污管道,住户家里基本没有卫生设施。张阿婆每天还得起早跌跌撞撞赶着去倒马桶。张阿婆们的尴尬状况直到八字桥保护修缮工程竣工后,才得到改变。
绍兴市委书记王永昌说,历史街区已破旧,影响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将它们夷为平地,另盖新楼,是最简便的做法。然而,街区是绍兴古城的文脉,拆掉了就等于断了文脉,只要这文脉一息尚存,我们就有责任救治,让它们复活。在街区保护中,民为风,建筑为貌,要体现古城的原生态风貌,两者缺一不可。缺少了老百姓,历史街区就缺少了魂。这一思维方式,成为绍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一以贯之的理念。
为此,绍兴作出了这样的城市设计:布局上,实行“四大组团”分布,老城区作为其中一个组团,以保护、旅游、居住为主,陆续将工厂、企业迁出,保证原始街区的完整性;在一些老街老巷居住的居民,允许他们在保持外部立面不改样的情况下,对内部结构进行改造,以更适宜居住;市内新建房屋采用江南特色的外部装饰,与整个城市的风貌相统一。越城区的拆迁农民安置房夹塘公寓,建筑整体呈深灰色与白色相间,正是江南民居的气质。
历史街区修缮保护后带来的商机则是从天而降的意外。仓桥直街的唐师傅几乎每天都会收获惊喜。5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的文化官员卡贝丝女士光临他的家。确切地说,卡贝丝女士是“闻香而来”。香气来自唐师傅在家门口摆的绍兴传统小吃摊,他的小吃“奶油小攀”散发出阵阵甜丝丝的香气吸引了卡贝丝。当得知眼前的女士是来考察绍兴古城的,热情的唐师傅将她迎进屋内参观。从卫生间到阳台,倚河小楼妙不可言的意境,卫生设施的现代化,令卡贝丝女士连声赞叹。当听说老房子比唐师傅的年龄还大时,卡贝丝更是惊讶得瞪大了眼睛。让唐师傅同样惊喜的是,仓桥直街保护修缮完工后,他的小吃摊生意越来越红火,每天卖出400只以上,而且还不时有外国人来品尝。像唐师傅一样,古玩金石、书画、衣坊、绣品,仓桥直街的不少住户尝到了坐在家门口也挣钱的乐趣。
绍兴市委书记王永昌在最近调研古城保护工作中提出,古城保护要从历史街区上升到“全城保护”的层面,整体推进古城保护工作。“全城保护”,这简单的四个字背后,不仅建立在绍兴过去五年古城保护的坚实基础上,更着眼于一座城市对将来的新审视。
绍兴市区有府山、塔山、蕺山三山鼎峙,古城的地理坐标鲜明、稳定。城南塔山上之应天塔,与耸立城北之大善塔,遥相呼应,恰似两支桅杆,见证了绍兴这艘古船,穿过历史的风风雨雨,经历漫漫航程,乘风破浪到如今。
绍兴古城,史迹如星。桥头上飘散着远古传说,弄堂里流淌着趣事轶闻。江南今天的活力,于越昨天的背影,尽在绍兴古城中!生活是沸腾的,生命是无息的,古城绍兴今天正合着时代的节拍阔步前进!
如何保护古城,可去绍兴看看
-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官员将齐聚绍兴,共商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大计
-“绍兴模式”受到国内外同行关注,被视为“取经”样板
-此次国际会议将诞生里程碑式的《绍兴宣言》
再过几天,绍兴将迎来一大盛事,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将在这里举行。
5月31日,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官员将齐聚绍兴,共商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大计。在这次国际会议上,还将诞生里程碑式的《绍兴宣言》。
绍兴,将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留下自己的英名。
“取经”样板,建设部推荐
赢得这个国际会议的承办权,绍兴有自己的实力所在。
“与沈阳、青岛反复角逐,最终能够脱颖而出,离不开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更重要的是近几年来,绍兴在名城保护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肯定。”负责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宣传工作的王忠华这样说道。
去年10月,甘肃省天水市一位副市长带队来到国家建设部,想讨教有关古城保护的方法。建设部规划处处长傅爽说:“如何保护古城,你不用找建设部,去绍兴看看就好了,那里有你们取的‘经’。”听了这句话,天水市当即组成古城保护代表团赶到绍兴,参观后连连说,这真是部“真经”。
除了甘肃天水,去年绍兴市共接待了30余批次名城保护考察代表团。其中包括扬州、泉州、重庆等历史文化名城,甚至连北京、上海也组团来了。
绍兴模式,古城保护的第三条道路
保护古城,绍兴确实有自己的特色。
2000年以来,随着《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意见》和《绍兴历史街区保护管理实施办法》的相继出台和实施,绍兴在古城保护方面的工作迅速展开。绍兴,以200余处文保单位为点,以纵横交错的河道和小街小巷为线,以历史街区保护为面,这种由“点、线、面”相结合,保护与利用并举的古城保护模式,受到了中央和联合国的肯定,被誉为“绍兴模式”。
此前,在保护古城方面,平遥、丽江将整个古城完整地保护起来,称为“整体保护模式”,这种模式虽好,但是一般城市无法学习。另一种类似沈阳,将一些保护对象落实到一些重大历史建筑物上,称之为“单体保护模式”,这种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绍兴在古城保护上以点、线、面相结合,由此形成的“绍兴模式”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好评,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推广价值的保护模式。
《绍兴宣言》,逐步完善的新起点
据介绍,此次会议将诞生《绍兴宣言》,虽然我们现在还不清楚《绍兴宣言》的具体内容,但可以预想它对绍兴名城保护的深远影响。
绍兴名城办主任李波认为,《绍兴宣言》的出台,必将进一步促进绍兴古城保护的进程。据李波介绍,在名城保护方面,绍兴曾确立了三个阶段,即从2000年至2005年,名城保护初见成效;从2005年至2010年,名城保护成效明显;从2010年至2020年,所有列入名城保护的街区将全部完工,取得最终成果。
李波认为,在绍兴市领导清晰的理念和坚定的决策之下,随着《绍兴宣言》的签署,古城保护必将迈开更大的脚步。按照现在的速度,古城保护目标有望在2010年提前十年实现。
“绍兴在名城保护方面的成功,也将为世界名城文化保护提供宝贵的经验。这也是当代绍兴人对世界作出的贡献。”李波最后这样说道。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