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盛会今日登场
admin
2006-05-22
来源:景观中国网
5月22日至24日,全国政协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研讨会将在杭州举行。从此,国人对于京杭大运河申请加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单的梦想将迈出实质性进展的一步。 历经
5月22日至24日,全国政协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研讨会将在杭州举行。从此,国人对于京杭大运河申请加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单的梦想将迈出实质性进展的一步。
历经千年风霜的古老大运河从来都在城市的血脉中生生不息,她的历史文化也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申遗,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保护运河、研究运河、了解运河。
从今天开始,每日商报推出《保护·申遗走进千年运河》特别报道,向广大读者及时通报运河杭州研讨会的最新情况,介绍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历史典故、目前运河沿线值得游览的历史遗存以及有关运河的一些趣闻等。
一场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盛会———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研讨会将于今天至5月24日在杭州隆重举行。200余名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运河沿线城市的官员汇聚一堂,将围绕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申报世界遗产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并通过《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
保护势在必行申遗旨在更好地保护
京杭大运河的修凿前后持续了1000多年时间,全长1794公里,跨越四省二市,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其部分河段始建于春秋时期,至隋代全线贯通,经唐宋时期的发展,最终在元代形成今天的规模,明清两代又有不同规模的改造和整修。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
长期以来,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受到各方面领导和专家的重视和关注,沿线省市十分注重运河的保护工作。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京杭大运河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断流、改道、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保护大运河,积极申报世界遗产,意义深远、刻不容缓。
去年12月,罗哲文、郑孝燮、朱炳仁三位专家通过媒体给大运河沿岸18个市的市长发出一封公开信,希望加快大运河的“申遗”。这封信直接导致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的联名提案———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刘枫作为提案领衔人,提出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报世界遗产的提案,得到了全国政协有关委员、专家的积极响应,58位委员联名。
这份提案又直接促成了此次考察的进行和研讨会的召开。5月12日,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率领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聚集了水利、历史地理、文物保护等诸多方面的委员和专家,一路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沿河考察,旨在通过考察,对大运河的现状进行摸底,也为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打下基础。这次对大运河的考察是近年来规模最大、行程最长也是最全面的一次。
会议最后将通过《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
为期三天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研讨会由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办,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杭州市政协承办。会议以交流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情况、研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扩大宣传和影响、推动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工作等为主题。会议期间,全国政协领导将对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作重要讲话;京杭大运河沿岸城市的领导将分别介绍各自保护与申遗情况;政协委员、专家将进行专题演讲,阐述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意见和建议。会议最后将通过《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
据悉,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率领的全国政协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全体成员,文化部、建设部、交通部、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国家文物局、中国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负责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政协领导与运河沿岸城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政协主席、政协文史委负责人,浙江省党政领导、政协主席、省政协文史委负责人,杭州市党政领导、政协主席、杭州市沿运河城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政协主席以及在杭有关专家学者等参加这次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盛会。
历史典故
香积寺和香积寺的青石头
运河边著名的历史遗存香积寺位于湖墅香积寺巷48号,是湖墅著名的寺庙。据《西湖游览志》记载,香积寺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柯氏舍宅为寺,旧名兴福寺。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御赐匾额更名为香积寺。
香积寺巷与青石头两巷交汇之处,有一块青石头。据附近老人回忆,青石头其高度本可供行人坐下休息。解放后,随着香积寺巷路面不断筑高,青石头的高度就逐渐不明显,而现在石面与路面仅有一分米的距离了。老人强调说,有人估计这石头有几百斤重,于是尝试去挖掘青石头,但以失败告终,因为此石头本来就是与半山相连,难以挖尽。
青石头很像一只女人的小脚,其来历还有一个典故可寻。北宋末年,小康王赵构经临平逃往杭州,被金兵紧追不放。到达半山时,他甚至看到了追赶的马队扬起的尘土。就在这时,赵构见一姑娘在河边洗衣服,他急忙奔向河边,告知姑娘自己的身份以及目前的危急形势,请求她设法引开追兵。那姑娘点头答应,指点他往西逃走。不久,追赶的马队到达小河边,不见赵构,就怒问姑娘,是否看见一个青年,姑娘回答,没看见。金兵无奈,决定向西追赶。姑娘一看不对,害怕金兵追上赵构,就对金兵大喊“等等”。金兵勒马回头,姑娘不慌不忙地说:“刚才好像看见有一个人,衣衫不整,满身泥土,向东跑去,还骑着马,不知是不是你们要追赶的人?”金兵听后,心有疑虑,便警告说,假若被欺骗,你的脑袋定然不保。说罢,朝东追去。姑娘这才放心,但她知道金兵若抓不到赵构,她的命也难保,为不被金兵凌辱,就投河自尽了。
赵构在临安登基做了皇帝后,想起逃难路上的洗衣姑娘,为报救命之恩,就派人到半山地方寻找,得知姑娘已投河自尽,很是感激,便传下圣旨,封她为半山娘娘,并要工匠依照她的模样,配上凤冠霞帔,塑了一尊半山娘娘的神像,供在半山娘娘庙中。每逢正月初三,赵构便带上文武百官前去朝拜。
一日夜里,赵构做了一个梦。梦中他看到洗衣姑娘在河边洗衣,就上前拜谢。突然,云光霞帔,洗衣姑娘驾祥云升空。赵构一急,忙去抓她裙子,却只抓住一只脚。蓦地,雷声隆隆,他被惊醒,方知是梦。
次日,临安地方官员上奏,说城外一条小巷里,夜间突然红光满天,从天上掉下一块石头来,这石头像是女人的一只脚。赵构一听,此事与梦相同,于是就传下圣旨,在这条巷里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取名香积寺,并将那块青石头放在神像的莲台下。有此因缘,各地善男信女都慕名前来烧香拜佛。这条小巷也因香积寺而闻名,被称为香积寺巷。
遗存点击
拱宸桥
拱宸桥位于拱墅区桥弄街,东西向横跨大运河上。它是目前杭州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也是古运河终点的标志。从清代李卫在雍正年间所作《重建拱宸桥碑记》中所引《武林志》可知,桥名始见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拱”取迎接之意,“宸”乃帝王宫殿,高大的拱形石桥,象征对帝王的欢迎和敬意;由此可知,拱宸桥,就是古代迎接帝王处,也是杭州的北大门。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占杭州后,在拱宸桥上筑堡垒,数千太平军兵士驻扎于此。同治二年(1863年)秋,左宗棠率兵攻打,猛烈战事后,桥濒临倒塌,至光绪年间桥身完全坍毁。光绪十一年(1885年),杭人丁丙主持重修,即现之拱宸桥。时人王麟书作《重建拱宸桥记》记录此桥形貌,谓之:“桥长二十一丈四尺,广一丈三尺,桥下三洞,中洞广四丈六尺,左右洞广二丈六尺。”
经百年风雨,拱宸桥依然气势雄伟地跨于运河之上。1981年1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将之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桥全长92.10米,高16米;桥面两旁为石阶,中间是清末日军铺设的混凝土面。据记载,1896年,拱宸桥地区沦为日本租界,日军在桥头设立洋关,为了方便汽车和人力车通行,就在桥面中间铺筑了2.5米宽的混凝土斜面。
拱宸桥两侧由长约3米、宽0.5米的素面石栏围护,正中桥栏板上刻有“拱宸桥”三字,至今依稀可辨;栏板间望柱有48根,大小各异,柱头多雕饰仰莲。桥为三孔石拱桥,中孔为帆船通航孔道,净跨16.5米,孔高6.08米,边孔净跨为11.9米。桥拱券用条石纵联并列,分节砌作,拱券石厚0.3米,眉石厚0.2米。拱壁顶部有浮雕“双龙戏珠”,中拱券内还有浮雕荷花。拱壁上尚有题记,可惜已经难以辨清。
历史上,拱宸桥地区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区域。京杭大运河从北进入杭州,整日里数以千百的舟楫来来往往,逐渐这一带便成了南北交通枢纽和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并形成有名的“北关夜市”。昔日,船只沿着京杭运河一路南下,过了拱宸桥,就意味着融入杭城这块自古繁华之地了。如今,古老的烟尘慢慢消逝,惟有这朴实的拱宸桥似乎还在默默述说着四方来客的故事。
知识读本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流经浙、苏、鲁、冀、津、京六省市,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人工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万里长城、金字塔、佛加大佛塔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而成为历史陈迹,惟独京杭大运河,却是至今还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
京杭运河长江以南自镇江至杭州段,又称江南运河,长400余公里。
杭州段是江南运河的最南段。江南运河的开凿,史籍最早记载始于秦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后开挖“陵水道”,由嘉兴到杭州通钱塘江。汉武帝时,组织人力沿太湖东缘吴江南北的沼泽地带开浚一条长百余里的河道,开通了苏州、嘉兴之间秦时尚未开通的一段运渠。
隋代江南运河是在秦汉以来所凿运河的基础上加以拓宽、疏浚、顺直而成的,还循现在的上塘河路线至杭州西南入钱塘江。杭州城中运河的形成起于初唐。此后,直至明代,杭州成为沟通江南运河、浙东运河、钱塘江和外海的河海水运枢纽。不过到了明末,杭州城中的运河乃至整个江南运河,开始与钱塘江隔离了。(记者童杭丽沈俏静 倪石川 每日商报)
历经千年风霜的古老大运河从来都在城市的血脉中生生不息,她的历史文化也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申遗,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保护运河、研究运河、了解运河。
从今天开始,每日商报推出《保护·申遗走进千年运河》特别报道,向广大读者及时通报运河杭州研讨会的最新情况,介绍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历史典故、目前运河沿线值得游览的历史遗存以及有关运河的一些趣闻等。
一场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盛会———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研讨会将于今天至5月24日在杭州隆重举行。200余名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运河沿线城市的官员汇聚一堂,将围绕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申报世界遗产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并通过《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
保护势在必行申遗旨在更好地保护
京杭大运河的修凿前后持续了1000多年时间,全长1794公里,跨越四省二市,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其部分河段始建于春秋时期,至隋代全线贯通,经唐宋时期的发展,最终在元代形成今天的规模,明清两代又有不同规模的改造和整修。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
长期以来,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受到各方面领导和专家的重视和关注,沿线省市十分注重运河的保护工作。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京杭大运河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断流、改道、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保护大运河,积极申报世界遗产,意义深远、刻不容缓。
去年12月,罗哲文、郑孝燮、朱炳仁三位专家通过媒体给大运河沿岸18个市的市长发出一封公开信,希望加快大运河的“申遗”。这封信直接导致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的联名提案———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刘枫作为提案领衔人,提出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报世界遗产的提案,得到了全国政协有关委员、专家的积极响应,58位委员联名。
这份提案又直接促成了此次考察的进行和研讨会的召开。5月12日,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率领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聚集了水利、历史地理、文物保护等诸多方面的委员和专家,一路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沿河考察,旨在通过考察,对大运河的现状进行摸底,也为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打下基础。这次对大运河的考察是近年来规模最大、行程最长也是最全面的一次。
会议最后将通过《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
为期三天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研讨会由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办,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杭州市政协承办。会议以交流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情况、研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扩大宣传和影响、推动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工作等为主题。会议期间,全国政协领导将对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作重要讲话;京杭大运河沿岸城市的领导将分别介绍各自保护与申遗情况;政协委员、专家将进行专题演讲,阐述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意见和建议。会议最后将通过《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
据悉,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率领的全国政协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全体成员,文化部、建设部、交通部、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国家文物局、中国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负责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政协领导与运河沿岸城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政协主席、政协文史委负责人,浙江省党政领导、政协主席、省政协文史委负责人,杭州市党政领导、政协主席、杭州市沿运河城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政协主席以及在杭有关专家学者等参加这次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盛会。
历史典故
香积寺和香积寺的青石头
运河边著名的历史遗存香积寺位于湖墅香积寺巷48号,是湖墅著名的寺庙。据《西湖游览志》记载,香积寺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柯氏舍宅为寺,旧名兴福寺。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御赐匾额更名为香积寺。
香积寺巷与青石头两巷交汇之处,有一块青石头。据附近老人回忆,青石头其高度本可供行人坐下休息。解放后,随着香积寺巷路面不断筑高,青石头的高度就逐渐不明显,而现在石面与路面仅有一分米的距离了。老人强调说,有人估计这石头有几百斤重,于是尝试去挖掘青石头,但以失败告终,因为此石头本来就是与半山相连,难以挖尽。
青石头很像一只女人的小脚,其来历还有一个典故可寻。北宋末年,小康王赵构经临平逃往杭州,被金兵紧追不放。到达半山时,他甚至看到了追赶的马队扬起的尘土。就在这时,赵构见一姑娘在河边洗衣服,他急忙奔向河边,告知姑娘自己的身份以及目前的危急形势,请求她设法引开追兵。那姑娘点头答应,指点他往西逃走。不久,追赶的马队到达小河边,不见赵构,就怒问姑娘,是否看见一个青年,姑娘回答,没看见。金兵无奈,决定向西追赶。姑娘一看不对,害怕金兵追上赵构,就对金兵大喊“等等”。金兵勒马回头,姑娘不慌不忙地说:“刚才好像看见有一个人,衣衫不整,满身泥土,向东跑去,还骑着马,不知是不是你们要追赶的人?”金兵听后,心有疑虑,便警告说,假若被欺骗,你的脑袋定然不保。说罢,朝东追去。姑娘这才放心,但她知道金兵若抓不到赵构,她的命也难保,为不被金兵凌辱,就投河自尽了。
赵构在临安登基做了皇帝后,想起逃难路上的洗衣姑娘,为报救命之恩,就派人到半山地方寻找,得知姑娘已投河自尽,很是感激,便传下圣旨,封她为半山娘娘,并要工匠依照她的模样,配上凤冠霞帔,塑了一尊半山娘娘的神像,供在半山娘娘庙中。每逢正月初三,赵构便带上文武百官前去朝拜。
一日夜里,赵构做了一个梦。梦中他看到洗衣姑娘在河边洗衣,就上前拜谢。突然,云光霞帔,洗衣姑娘驾祥云升空。赵构一急,忙去抓她裙子,却只抓住一只脚。蓦地,雷声隆隆,他被惊醒,方知是梦。
次日,临安地方官员上奏,说城外一条小巷里,夜间突然红光满天,从天上掉下一块石头来,这石头像是女人的一只脚。赵构一听,此事与梦相同,于是就传下圣旨,在这条巷里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取名香积寺,并将那块青石头放在神像的莲台下。有此因缘,各地善男信女都慕名前来烧香拜佛。这条小巷也因香积寺而闻名,被称为香积寺巷。
遗存点击
拱宸桥
拱宸桥位于拱墅区桥弄街,东西向横跨大运河上。它是目前杭州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也是古运河终点的标志。从清代李卫在雍正年间所作《重建拱宸桥碑记》中所引《武林志》可知,桥名始见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拱”取迎接之意,“宸”乃帝王宫殿,高大的拱形石桥,象征对帝王的欢迎和敬意;由此可知,拱宸桥,就是古代迎接帝王处,也是杭州的北大门。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占杭州后,在拱宸桥上筑堡垒,数千太平军兵士驻扎于此。同治二年(1863年)秋,左宗棠率兵攻打,猛烈战事后,桥濒临倒塌,至光绪年间桥身完全坍毁。光绪十一年(1885年),杭人丁丙主持重修,即现之拱宸桥。时人王麟书作《重建拱宸桥记》记录此桥形貌,谓之:“桥长二十一丈四尺,广一丈三尺,桥下三洞,中洞广四丈六尺,左右洞广二丈六尺。”
经百年风雨,拱宸桥依然气势雄伟地跨于运河之上。1981年1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将之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桥全长92.10米,高16米;桥面两旁为石阶,中间是清末日军铺设的混凝土面。据记载,1896年,拱宸桥地区沦为日本租界,日军在桥头设立洋关,为了方便汽车和人力车通行,就在桥面中间铺筑了2.5米宽的混凝土斜面。
拱宸桥两侧由长约3米、宽0.5米的素面石栏围护,正中桥栏板上刻有“拱宸桥”三字,至今依稀可辨;栏板间望柱有48根,大小各异,柱头多雕饰仰莲。桥为三孔石拱桥,中孔为帆船通航孔道,净跨16.5米,孔高6.08米,边孔净跨为11.9米。桥拱券用条石纵联并列,分节砌作,拱券石厚0.3米,眉石厚0.2米。拱壁顶部有浮雕“双龙戏珠”,中拱券内还有浮雕荷花。拱壁上尚有题记,可惜已经难以辨清。
历史上,拱宸桥地区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区域。京杭大运河从北进入杭州,整日里数以千百的舟楫来来往往,逐渐这一带便成了南北交通枢纽和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并形成有名的“北关夜市”。昔日,船只沿着京杭运河一路南下,过了拱宸桥,就意味着融入杭城这块自古繁华之地了。如今,古老的烟尘慢慢消逝,惟有这朴实的拱宸桥似乎还在默默述说着四方来客的故事。
知识读本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流经浙、苏、鲁、冀、津、京六省市,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人工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万里长城、金字塔、佛加大佛塔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而成为历史陈迹,惟独京杭大运河,却是至今还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
京杭运河长江以南自镇江至杭州段,又称江南运河,长400余公里。
杭州段是江南运河的最南段。江南运河的开凿,史籍最早记载始于秦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后开挖“陵水道”,由嘉兴到杭州通钱塘江。汉武帝时,组织人力沿太湖东缘吴江南北的沼泽地带开浚一条长百余里的河道,开通了苏州、嘉兴之间秦时尚未开通的一段运渠。
隋代江南运河是在秦汉以来所凿运河的基础上加以拓宽、疏浚、顺直而成的,还循现在的上塘河路线至杭州西南入钱塘江。杭州城中运河的形成起于初唐。此后,直至明代,杭州成为沟通江南运河、浙东运河、钱塘江和外海的河海水运枢纽。不过到了明末,杭州城中的运河乃至整个江南运河,开始与钱塘江隔离了。(记者童杭丽沈俏静 倪石川 每日商报)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