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公园城市发展与区域价值重构研讨论坛(组图)

admin 2006-05-15 来源:景观中国网
图为公园城市发展与区域价值重构论坛现场   论坛背景:   1920年,世界建筑大师勒-科布西耶(Le Corbusier)曾对未来的理想城市做此描述,“坐落于绿色之中的城市,有秩序疏松的楼


图为公园城市发展与区域价值重构论坛现场

  论坛背景:

  1920年,世界建筑大师勒-科布西耶(Le Corbusier)曾对未来的理想城市做此描述,“坐落于绿色之中的城市,有秩序疏松的楼座辅以大量的高速道,建在公园之中。”80多年后的今天,城市生活显然不似大师预言中那样单纯,人口增长、交通恶化、以及由城市化引发的种种环境问题,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有关城市的“现代尺度”以及多样性格局的问题。

  今天的北京,正在飞速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全社会上至政府官员,下至专家学者和城市居民,都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也诞生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其中又以“主张城市规划郊区化”和“集中发展中心城区”的思路为典型。作为长期关注城市建设及城市地产发展的专业团体,新地产策划机构同样密切关注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在那些“出则繁华,入则自然”的城市居住地——即基于城市公园而规划,具备高标准的绿化、高楼、交通及完善配套设施的现代社区,将成为未来北京宜居生活的典范。

  为此,新地产策划机构于2006年5月12日在北京昆泰国际中心嘉华酒店举办“公园城市发展与区域价值重构”论坛。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知名代理行和开发商代表参与此会。

  主办单位:东湖湾
  承办单位:新地产策划机构
  网络直播:新浪网
  时 间:2006年5月12日(周五) 下午14:00~17:00
  地 点:北京昆泰国际中心嘉华酒店会议厅

  嘉宾:
  张 杰 清华建筑学院教授
  高毅存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
  史 键 城市建筑研究评论家、建筑批评家、著名策展人
  杨洪亮 北京城建东湖湾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营销副总 
  严 伟 北京园林古建三所所长
  麦立信(Micheal Erickson) 易道(EDAW)设计总监
  王 晖 著名建筑师,北京二五二九设计合伙人,柿子林会馆设计者
  刘小冰 北京城建地产总经理助理

  主持人:唐亮、李文杰

  以下为此次论坛实录

  主持人(唐亮):大家下午好,公园城市发展与区域价值重构东湖湾地产研讨会现在开始。有请我们今天下午的嘉宾主持,中原地产的李文杰总经理为大家主持。


图为主持人中原地产李文杰总经理

  主持人(李文杰):各位来宾,还有到场的媒体,还有来自于我们方方面面领域的嘉宾,大家下午好。大家看到这个题目叫做公园城市发展与区域价值重构,我们做这个话题的背景,其实从近年来,在北京市除了在性价比很多的产品以外,近几年第一个流行起了一个环境的概念,那么环境的概念是很多的项目以房地产的整个的园林设计作为一个主打的卖点是近几年的一个趋势。

  除了以内部的环境做为主打的卖点,很多的房地产项目也以周边的公园、绿化,纷纷借助这些地方的景致作为项目本身的一个很好的卖点。

  我们这一次也不是单单谈一个项目,也不是单单谈一个课题,而是我们把整个我们讨论的论坛的高度,其实我们是从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区域价值的重构的角度来谈的。

  在我们的背景里也介绍了,在上个世纪初在世界建筑答复勒-科布西耶就已经对未来的理想城市做了一个描述,描述的原文就是坐落于绿色之中的城市,有秩序疏松的楼座辅以大量的高速道,建在公园之中。

  在目前为止,在城市生活中也不像很多的大师预言的那样,包括北京交通的问题、人口不断增长的问题,还有城市不断向外扩张的问题,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使得我们目前城市化的发展有了一个重新的看法。最近有一本书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与我们今天的话题不谋而合,我们能够在一个新的理论上,使我们整个目前城市化的进展能够以一个新的模式,包括城市和规划的郊区化或者集中发展中心城区的思路为典型,能够出现一些适应城市需要相吻合的一些思路,也是我们今天论坛的中心思想,在任何规划和主导的思想下,包括我们刚才说的所谓的未来城市和理想城市,它都需要付诸实践才能实施出来,不能停止在理论的层面,也需要一部分的投资方和项目实现出来,这是我们最后的落脚点。

  今天我们请来了很多的专家,我统一地向大家介绍一下。第一个我们请的是张杰,是清华建筑学院教授。到场的还有王晖,我们很熟悉,是著名的建筑师,我们经常在一些产品和作品上以及杂志上都能够看到他,他是我们最近知道的一个获奖的作品,就是柿子林会馆的设计者。

  我们还请到了其他一些专家,他们包括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高毅存,五合国际建筑设计集团中国区总经理刘力,在“公园城市”和城市发展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比如北京城建东湖湾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营销副总杨洪亮,包括像城市建筑研究评论家、建筑批评家、著名策展人史建,北京园林古建三所所长严伟,主要对于“公园城市”以及城市园林景观进行分析,还有易道(EDAW)设计总监麦立信,他对于国际上“公园城市”的现状进行一些分析,也包括我们在“公园城市”实践方面的投资的上市公司北京城建地产总经理助理刘小冰女士,她也谈谈投资方对“公园城市”投资方面的价值判断以及导向。

  我们现在就开始我们的论坛,首先有请张老师,张老师从事多年的城市保护,以及“公园城市”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实践,是一直从事这方面理论的专家,请张教授为我们进行从花园城市到紧凑城市的发言。


图为清华建筑学院教授张杰先生

  张杰:首先感谢新地产组织这样的活动,提供和大家交流的机会。我月底去日本之前,新地产的朋友联系我,提到“公园城市”我就一愣,我在电话里让他们给我解释一番,解释之后我觉得很有意思,琢磨琢磨,觉得不光是个北京的问题,也不光是中国的问题,还有相当的普通的一些问题。

  刚才李总介绍时说了,现在的网上热的一本书,我这个人从来不上网,几乎是个网盲,我想这本书实际上从我们的专业角度讲,热也不是几年了,退到国外的话热的时间更长。

  我想美国的大城市早就死了,现在复活没有也不一定。现在中国人认识到大城市已经死去,很悲观,不见棺材不掉泪,没有到场的嘉宾还在路上,堵在路上,我们琢磨琢磨大城市有没有死去或者复活的问题。

  后来也是杂志的编辑同志跟我说,能不能介绍一下“公园城市”,花园城市和公园城市有什么联系呢?我觉得从花园城市反应到我们今天讨论的“公园城市”的话,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我今天把这个题目,实际上就是从花园城市到紧凑城市的这么一个趋势。

  讲这个“公园城市”的话,实际上这个词对我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词,但是这个现象并不是今天才有。如果我们想一下,从工业革命发展比较早的城市来讲,实际上公园这个概念并不是从古代就有的,古代有过上门院或者皇家的,但是不对外开放,公园是18、19世纪随着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问题暴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社会有一种压力,或者有一种共识,希望来进行改善。

  所以我们看到了,在全世界的工业城市,现代意义的公园城市我们讲到伦敦,伦敦是在大城市最早对公共开放的公园的。

  这些公园现在大家如果去了的话,看到海盗公园等等,这些很多在那个时候主要是在被城市围在里面,或者还没有围全的时候,是以改造保留下来的皇家的或者王室的领地。这些东西实际上是我们今天谈到“公园城市”的发展,它应该是一个前身。

  我们看一下,在18、19世纪伦敦走得比较早,03年SARS的时候,中央电视台请我做一个卫生的节目,当时是霍乱,发展史上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伦敦有一个城市,为了做这个项目,政府做了一个《城市改良条例》,之后被英国议会通过了,就形成了对英国或者其他国家对“公园”建设的一个政府的文件,这些照片对很多人并不陌生,像当时工业革命时快速建的大量工人住宅,非常拥挤,造成了城市的恶化。

  刚才我简单说了一下“公园城市”是皇家的领地,后来非常开明地向公众开放。大家看到这个侧面,去过伦敦可能就会看到非常漂亮的白色的像宫殿一样的,就像一个热的楼盘在都市的绿化区。

  在这之后,伦敦陆续就有一些大的公园产生,这个就造成了我们今天去伦敦的话,基本上是联排式住宅产生的城市里,有大片绿地的格局。

  刚才讲到19世纪的发展,到了20世纪,我们讲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前期或者初期的时候,英国就酝酿出台了《开放空间法》,当然了是跟英国中世纪的土地所有制的情况有关系,比如在中世纪的时候,一个村或者小城都有公共领地,但是后来城市发展以后,很多这种地被吞噬了,实际上是在传统延续下,英国人拟了这样一个法律,在城市居住环境中,应该有一些公共房间是不能被私人所占有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刚才讲到了有一个城市(见图),这个项目它的意义有点像北京前两年的以房带绿,或者绿地上房,它开创了绿地与住宅开发连动,其中有政府和私人部分的投资。

  在《开放空间法》通过以后,法律上保证了公众有一些公共的开放空间,同时也有了一些资金来源的渠道。今天我们看到世界上,比如说欧洲城市绿地或者绿化做得比较有气魄,或者整体比较好的巴黎是比较突出的。巴黎是学了伦敦当时在解决城市环境恶化的条件下,通过城市开放空间的创造来改善这个环境,巴黎也开始尝试着对城市改造。大家都知道,霍斯曼改造巴黎是在1953年,它是通过很多的林荫大道、广场,也包括很多巴黎的开放空间。在原来有城墙的80多平方公里的东西两侧,利用原来王室大的园囿做了两个森林公园,当然不太像北京现在完全包在城市中间的大型公园,但是也是城市密集区的大型公园,今天可以去巴黎的图书馆对面的公园,原来是一个酒窖和酒厂。 

  我们要提到美国的城市公共绿地的发展,提到纽约的中央公园,当时我们看到一些照片和一些图片,那个时候的建筑的密度和高度也就是在7层左右,多层低密度的状态,但是当时人已经忍受不了了,呼吁应该有当时的公园的建设,从第五大道 (论坛) (论坛)到第八大道,东西从59街到106街的340公顷地位公园。它不是改造出来的,它是在规划、城市建设同时规划了绿地,这个和伦敦巴黎是不一样的。

  我们刚才讲如果说这个公园和绿化作为现代解决城市问题的途径之一,还有另外的途径,我们现在都很熟悉了花园城市新城的线索,花园城市,英国人基于这个文化背景,大家都比较讨厌城市,逃离城市是英国人普遍的社会情结。霍华德高明在当时考虑到要搞分散,他认为花园城市的规模最好不要太大,密度不要太大,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英国现在伦敦周围出现了花园郊区居住区,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城的概念,因为功能不完善。同时到了二战之后,英国人为了解决工业和城市发展区域不平衡的情况,就搞了新城的计划,从战后一直到70年代后期,新城的建设才陆续停止。

  伦敦的新城是最典型的例子,我们看到很多花园城市的概念,包括新城都在伦敦周围有所体现。当然了,这个时候的新城,还可以看到花园城市的一些痕迹,但是现实的土地压力,使得英国早期的花园城市,不得不需求混合密度的形态。

  再一个,就是欧洲大陆对于城市问题在规划上的努力的方向,就是刚才李总介绍的,勒-科布西耶,他是一个从城市规划以及建筑和艺术上非常有成就的学者,但是这个人也非常疯狂,他处在的那个时代,他看到传统的城市在他眼里都是高密度的,他认为城市不可能是低密度的,他没有走低密度分散的思路,就想高密度的东西能不能有一个方法把它做得更好,讲到光明城市和现代化城市的概念,到了60年代之后,在世界上才陆续初见端倪,如果勒-科布西耶今天还活着,最应该感谢中国人,中国人是实现他这个思想最彻底的。

  勒-科布西耶很多的思想,在美国是完全没有背景的,美国人人少地大,像莱特提出的美国郊区化等等都是花园城市的版本的延续。

  历史上的一个玩笑就是,当英国人的思潮或者欧洲人往郊区发展的同时,欧洲的城市和美国的城市,他们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困境就是城市中心区衰退的问题,城市中心区的衰退和产业等很多东西相关,为了拯救旧区的衰退,都进行了反思,正是反思影响了后来的美国的新城市主义,讲到今天的美国人、欧洲人回归城市只是局部的,不是一个整体。

  我们比较快地来看一看,新城市主义实际上是欧洲新理性主义在美国的翻版,美国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于各国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对中国人的影响比较大。

  (见图)这个是新城市主义的鼻祖之一的人,后来在欧洲的一些地方做过一些项目,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低层高密度的,回归传统的村镇的格局的,用的是传统的材料。

  这是新城市主义的,当然他加了轻轨和快速交通的模式。这个也是今天中国人不太容易学的,大家知道北京规划了十几条的轻轨,建起来,资金上是举步为艰,中国人不可能像欧洲人在短期内做大量的轻轨的交通,TOT到什么程度,这是中国人自己要解闷的状态,不可能在新城市中心主义找到答案。

  欧洲人在城市复兴中的努力,把城市的空间做得更积极,形成大疏大密的格局。有时间的话,大家可以看到德国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努力,很受启发。

  紧凑城市实际上是到了80年代,环境和生态的危机之后提出一个概念,像21世纪翼城,很多的学者在欧洲和亚洲寻找一些紧凑城市的启发,香港对于我们都很熟悉,香港是一个典型的紧凑城市,如果把香港和伦敦做一个比较的话,我们就发现这两个城市差不多都是600万人的,在伦敦的中心区里面600万人口,但是伦敦的建筑的覆盖的面积几乎和香港的留下来的绿化的面积是差不多的,就是香港的建筑占的面积和伦敦的绿化面积差不多。

  这两个一反一正,很多人在反思,今天的紧凑城市,无论从创造良好的都市生活和“出则繁华,入则自然”,达到这种要求,实际上紧凑城市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模式。

  还有一个例子,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城市就是东京,东京对于很多搞规划的人都恨,觉得这个城市没有意思,无章无序,在高密度混合的城市里面,你走在东京大街上,基础的设施和服务的感觉,对于东京这个城市的丰富和复杂,我觉得是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我个人觉得欧洲和美国的城市都无法与东京的魅力相比。

  我们还讲到花园城市,讲到新加坡,新加坡不能叫做“公园城市”,很多世界上搞规划的人,联合国有一个奖称它为花园城市。花园城市带来很多的问题,就是单调。新加坡这个城市,是完全规划的城市,形成稀稀拉拉的状况,都市的生活没有了,以东京这张照片,这不一定是最好的一张照片,这是城市复杂的生活,高密度的状态,应该说“公园城市”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概念。谢谢大家。


图为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高毅存先生

  主持人:非常感谢张教授把公园城市和紧凑城市的概念做了初步介绍,让我们对全世界各地的城市的发展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比较适合于亚洲包括中国当前城市发展现状的发展的模式进行了一些解说。

  我们下面就掌声有请我们的高毅存,他是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结合北京的城市发展史,结合“公园城市”实现的可能性讲一下。

  高毅存:刚才张教授讲得很精彩。首先我觉得应该把题目应该改一下,garden city应该翻译为一个花园城市,而不是“公园城市”,花园城市是一个很理想的生活人居的环境。我们的老祖宗在很早以前就探索过这种花园城市的生活格局。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不理想,因为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尽如人意,所以才产生了这样的探索。

  最早还是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就产生了当时的全民运动,羊吃人,纺织工人大量聚集城市,资本家不再种地了,用羊毛织成各种织品赚钱。工人就到城市里打工,刚开始住在郊区,就像贫民窟一样,就像我们现在所谓的城乡结合部。

  伦敦也发生过很严重的雾都事件,现在到伦敦已经很少见了,伦敦曾经是污染非常严重的地方。大街上闻到的味,都是金属的味道。一天之内就死上千人,就像非典时那么严重,有过之而无不及,那还是一个发达国家,这些都是人类发展史上惨痛的教训,人们认识到,城市不应该无序发展,应该科学理性地有序发展,这就出现了对于城市模式的探讨。

  花园城市应该追溯到更早,最早提出城乡一元化的应该是托马斯莫尔勋爵,最早他提出乌托邦,现在提出乌托邦就是不可实现的东西,实际上乌托邦代表了早期知识分子和精英们,对于人类理想生活的一种探讨和追求,当时脱马斯末尔写了一本书,在这个小岛上人们都受到了高等教育,分成了四五块,每一块里有人口规模,都进行民主选举,有很多的非哈拉,每三十个非哈拉选举一个首席非哈拉,人们每天工作10个小时,人们都到市场上取自己所需要的,就比我们先进多了,当时理想的生活模式,就是给人们提出了理想的生活模式,各尽所需,各取所需。这是他当时的理想模式。当时的乌托邦是代表了最与理想生活的一种追求,想营造一个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刚才提到勒-科布西耶的花园城市,它是一种广义的花园城市,我们现在所谈到的花园城市,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狭义的,就是我的城市里面这放一个花园,那放一个花园,或者我的小区在这里布置得山山水水,有一些自然景色,这些都是狭义的花园城市,就是我在城市里面我改变不了全局,就在我能控制的小区域里面微循环,做成一个花园,这些都是狭义的花园城市。

  城市里面这些星星点点的每一个社区都能做成小花园一样,这个城市无疑就会有所改观。我要强调的花园城市是广义的花园城市,什么是广义的花园城市?我谈个人的看法,我今天只代表我个人。北京城区一千多平方公里,市区和市域相比,广大的辅地,实际上是北京城市生存的一个屏障,或者说是它的一个基础。特别是现在党中央也提出来城乡一体化,就是为什么要重视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就是国家富了,农村还是贫穷的,这个不代表国家富了,必须说城市和农村都富裕了,农民和城市里的人都富裕了,达到均衡的现代的生活,这样才表明了我们的社会进步了,达到社会的统一。

  我讲的广义的花园城市,就是整个的城市都应该变为一个大花园。改革开放头几年进展非常缓慢,城市人口不断增长,整个城市人类发展的历史应该是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的。现在发达国家,像欧美都是到80%,甚至到90%,可以从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看,发达国家都是到70%-90%。城市化到我们这个阶段,从35%开始到70%是一个加速期,这个时候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城乡变化非常快,农民非常多,大量民工潮涌向城市,大家可以看到每年春节的民工潮,就代表了城市化的一种现象,我把他们叫做失地农民,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了,可以挣多一点钱,养家糊口,很多偏远的山村,在自然环境方面是破坏的,生产经济是不合算的,这些人不如下来迁村,到一个大一点的镇,就可以比较城市化了,可以有自来水,可以住上农民别墅,进入到半城市的状态的生活。

  这个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让所有人口都过一种城市人的生活方式,随着汪部长到瑞士参观,看到瑞士农民的实际生活和城里人没有太大的区别,瑞士农民家里也有汽车、电冰箱、彩电,比城里生活不同的是多一个奶牛场,有教堂有咖啡厅,这些生活都有,还兼有了与自然的亲近。农民既有农场也有奶牛场,不动产就有上百万了。

  我觉得这是广义的,就是把城市城乡一体化,把广大的农村变成城市的花园,我觉得这是我们未来的理想。就是农村的农田,将来大量地就要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因为产量提高了,不必再需要那么多的农田和菜地,在暖房里就可以足够生产粮食,剩下就还给大自然,变成旅游资源,变成绿地,变成绿肺,城市就可以变成一个大花园,现在北京就在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

  在40岁左右的还能记得,那时候一说二里沟,一出了阜成门,就叫做郊区,出城2里地就看到像农村一样的地方,你现在去二里沟看看,你到百万庄,到四环、五环都已经城市化了,看不到农村的踪迹。城市已经发展得非常快了,即使有星星点点的农地,也是凤毛麟角了,我想劝开发商,要尽量保持住绿地,因为它已经不多了,你可以到远郊,延庆、平谷,我觉得可以到那边发展,有一片广阔的空间可以让你们画最新最美的图片。

  未来几年,对于北京市来说是一个机遇,中央提出四个统筹,提出统筹城乡的建设和发展,要解决三农问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太好了,现在我们到郊区就看见了,都知道到怀柔去吃虹鳟鱼,沿着一条沟都是风景区,原来都是荒山野岭,都变成了风景优美的景点,现在居然都变成了花园了,这个是广义的花园城市。就是把我们的大北京整个郊区变成一个大花园,我们休息的时候就可以开车、打车,到大公园去休息,然后回城里住也可以,有条件的现在很多人有第二居所及可以到郊区看房子,到怀柔水库和密云水库去住,也很好,人们生活在大花园里面。我们在国外生活一段有体会,你看到西雅图、圣地亚哥,真是生活到了公园里面,人们到里面真是到了世外桃源的境界,我们在想中国老百姓什么样能过上那样的生活,这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我们大家共同去努力的方向。

  另外我想说的,造了很多的小区,造了很多的景点,造价不要超乎中国人所能负担的能力的界限,现在有一个倾向不好,一说高档社区,弄点园林绿地,就把造价弄上去了,实际上园林绿地是亲近自然的,为了这个把一平米弄到一两万块钱,在四五环的一个社区,每一块石头都是从南方运过来,每一棵树都是从全国各地运过来,有必要吗?我们就要用最低的成本做这个事,打造花园城市,打造社区美好的花园景象,不要花太多的钱,因为这个钱还可以做更多的事。

  我们每一个做建筑设计的,都有责任为整个社会,为各个阶层提供一个好的居所,这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主持人:谢谢高秘书长,高秘书长介绍了一下北京的现实情况,包括中国的现实情况,我觉得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不可能大量地发展所谓的郊区化的住宅,毕竟中国还是一个土地资源非常紧缺,大量的地发展郊区化的住宅,要民林政府对基础设施大量的投入,这个也是目前对于政府财政的支出上不可能实现的,我们之前也可以来考虑我们张教授讲的大密大疏,在高密度的情况下,创建“公园城市”的理论,我觉得刚才两位专家做了一个介绍,作为理论,还是需要一些实践,就是有人来做一些实践,才能够把一些理论,让实际来证明它的可行性,刚才大家看到了,不管是从前面的勒-科布西耶,还是霍华德,还是所谓的花园城市,有很多都是付诸于实践的,我们下面有请北京城建东湖湾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营销副总杨洪亮,就是介绍一下东湖湾勇于创建“公园城市”的理论,他们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作为“公园城市”的实践者,怎么样来做这样的一种理念。


图为北京城建东湖湾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营销副总杨洪亮先生

  杨洪亮:各位媒体界的朋友,各位专家、老师,你们好。刚才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刚才的两位都提到了“公园城市”或者花园城市的理论,理论早已经有了,作为东湖湾,为什么要提出“公园城市”的理想的口号,为什么要谈“公园城市”的概念,就是“公园城市”这个概念和东湖湾的项目有什么样的联系。我下面说一下我自己的一些观点。

  说起东湖湾,我想回顾一下历史。十年前我们北京城建地产已经在望京地区拿到了几块大的地块,其中就包括东湖湾这个项目这个地块是十年前拿到,三年前,我们认为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我们联合天润置地集团联合打造东湖湾的项目,我先介绍一下东湖湾的地理位置,东湖湾在望京地区处于西北角的地带,东湖湾西边是占地24.8公顷的非常大的社区森林公园,叫做北小河森林公园,北小河森林公园再往西就是连接三环到五环,乃至以后到六环以及承德的京承高速,在东湖湾项目的南侧就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望京地区唯一的一个河道景观就是北小河。这两大景观恰恰在东湖湾项目的周边。

  当时我们拿到这块地以后,也是对这个项目的前期定位做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因为我们觉得这块地的地理位置和外界的条件非常得天独厚,这样的地块要最后打造成什么样的产品,我们花了很大的心思,最后我们经过研究,我们觉得这个地块完全足以支撑,打造成一个品质高档、景观优美、配套完善,交通便捷的高端的居住项目,能够让我们的业主在望京最好的区域里面享受到最好的、最舒适的生活。

  在确立这个指导思想以后,我们开始对这个地块进行一些规划设计,我先谈一下我们东湖湾的自身的规划条件。东湖湾的容积率是2.7,地块的东西长、南北短一些。在这样的规划条件下,我们今天也有很多的规划设计师,应该来讲,有很多种的规划方案,你是做板楼还是塔楼还是高层、多层,应该来讲有很多的规划方案供我们选择,这也正是我们的困惑所在,我们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规划方案?

  在与专家和设计师反复推敲论证过程中,我们也是在不断地摸索、考证,这个时候西方在城市规划理论界两位重要级的人物走进了我们的视线。其中一位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规划专家就是霍华德,他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第二位是法国的规划家,他是勒-科布西耶,他提出了光明城市的理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艰巨城市和乡村优点的城市,有乡村的自然环境、生态特征以及合理的邻里布局,使人们愿意从房屋中走出去,走到环境中去。

  第二位是勒-科布西耶,他的理想城市是座落在绿色之中的城市,有秩序输送的楼座辅以大量的高速道,建在公园之中。在规划时,我们也尝试把这两种城市规划理论的精髓体现在我们小区的规划设计中来。

  这就是我们创建“公园城市”的初衷,结合这个构想,我们目前小区规划设计成为两排的高层的板楼,这样得以让这个小区摒弃了以前我们设计的方案,包括密度比较高的多层,现在两排的高层板楼设计,能够得以让小区的密度降低,让社区中央的绿化面积大量地增加。为什么我们也专门聘请了香港非常有名气的设计师,打造出非常漂亮的园林景观,其中包括富有动感的水景设计,以及落差很高的下沉式庭院广场设计,这样相当于我们的业主不但能够享受到外部自然景观的优势,而且同时也能享受我们社区园林内部的景观。

  外部景观主要是体现在我刚才提到的,24.8公顷的北小河森林公园,以及北小河的河道景观,以及高速路以西的三个高尔夫球场,大面积的绿化环境。同时周边道路的交通网络非常发达,这个刚好我认为也是契合了上面两位规划师的理论,刚才提到的大量的高速道。这里面就体现在京承高速、北五环,机场高速等高速路。

  从小区里的产品来讲,建筑面积是64万平米,是复合型的规划社区,有独特的双会所设计,会所面积有7千平米,功能比较齐备,以及包括教育配套设施,我们计划引进一所比较好的中学以及幼儿园。

  在户型上,我们也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包括我们地块独特的优势,我们认为它应该给高端客群打造一个良好的社区,所以我们在户型上也是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产品户型也是集中在高位,主力户型面积都是170平米左右。

  我们相信,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我们认为东湖湾这个项目,不仅仅是在打造一个自身高品质的高段楼盘,而且是带动区域价值升值的楼盘,是一个创造出城市自然化生活形态的楼盘,也解决我们为什么提出“公园城市”这个理想的概念。

  主持人:谢谢我们东湖湾的杨总。刚刚介绍了,我们直观地看到了作为“公园城市”,它在理论上还是比较抽象的,东湖湾作为花园城市、“公园城市”的介绍,可以看到刚才教授提到的大密大疏的解释。其实它的规模由于存在,60多万平米的住宅面积,刚才所谓在美国的郊区化的发展,64万的面积已经相当于美国郊区化的几个城市的规模了,它体现在“公园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我觉得作为规划理念是一个比较直观的。

  我们今天还非常荣幸请到了一些其他的专家,下面就有请史建先生讲一讲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公园城市”与多元性城市的一些概念的分别,同时也介绍一下他们之间的联系。史老师是城市建筑研究评论家、建筑批评家、著名策展人,发表了很多关于宜居城市概念的著作。 


图为城市建筑研究评论家、建筑批评家、著名策展人史建先生

  史建:我一开始接到这个邀请的时候,一愣,不知道什么是“公园城市”,赶快了解,后来终于弄清楚了,实际上和花园城市是一个概念,只是演绎得部分不一样。

  我接着杨总说,今天会议上更多探讨的是公园社区的概念,而不是公园城市。我准备的题目还是谈一谈“公园城市”。“公园城市”和公园社区有什么不一样呢?因为中国城市的发展在逐渐进入到大盘的时代,刚才主持人也说了,一个中国人的大盘可能顶上美国几个小城市的规模,现在形成了大盘造成的这种局面,就是造卫星城市,一个大盘就是一个卫星城市,在城市郊区部位有一些小的花园城市形成的一些独特的景观。

  实际上“公园城市”的概念,刚才几位发言人都已经阐述了,主要是从光明城市、花园城市两个概念引申过来的。在中国80、90年代,钱学森提出一个观点就是山水城市,因为他不是城市规划专家,但是当时有大量的文章和演讲阐述了他的山水城市的理念。实际上是和这个有非常相似的地方。

  从整个西方城市规划史的角度来讲,不管是花园城市还是光明城市,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刚才也说了就是知识分子的出发点,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理念是建立在知识分子的基础上,就是城市理想有一个终极,终极就是花园城市,我们应该往这个理想上去,从整个现代主义的城市发展的结果来看,实际上已经不断地在受到置疑,实际上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的理想并不像现代主义的理想这么光彩照人,实际上很多的实例,包括巴西利亚的现代主义事件,基本上都是比较失败的例子,就像刚才张教授说的,像新加坡的例子,最后规划出来的城市往往是没有生气的,表面上很好看的城市。是在不断被置疑的状况。

  前一段美国一本畅销书,是雅格布森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出来以后,在大陆很火爆,雅格布森的观点就是对花园城市的一种反击,他提出的不是花园城市,是高密度的街道,使城市更具有魅力,现代城市的花园城市理念已经被置疑了。

  宜居城市也不等于花园城市。这个与北京有一个切实的例子,前段时期规委有一个会,是讨论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带的问题,在那个会就提出来,北京第一道绿化隔离带已经失败了,曾经有过规划,是一条绿化带把北京三环的位置弄一个绿化带环围起来,实际证明这个绿化带没有成功,这个绿化带就是所谓的花园城市的比较好的乌托邦的设想,现在第一道绿化带失败以后,在营造第二道绿化带的时候,用什么样的经济运作模式才能保证第二道绿化带的实施,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它的必要性是什么,城市规划有两个方面,刚才提到霍华德,提到勒-科布西耶,人类都应该是按照那个模式去建造,还有一种是悲观主义的思路,比如说北京未来只能居住这么多人,城市的边缘只能这么大,水资源只能驾驭这么多人的生活,只能1500万人口。第二个绿化带还是花园城市的概念,它对北京的空气改善达到什么程度,对北京的景观和交通能起到什么根本性的作用?即使付出了很大的成本,这个没有极限性的一个分析。以理想主义规划城市的思路我觉得是很成问题的思路。

  我们要面对北京的现实,北京的现实就是有一个老城,从传统来讲,是一个低密度的城市,就是这样一个低密度的城市,现在正面临着不断被拆除的一个命运,像25片城市保护区也面临着大量的城市拆迁,像大栅栏都面临着这种拆迁,从古楼上看,你看到老北京是花园城市,看不到房顶,基本上是绿色的,实际上是中国式的花园城市的概念,像这样的花园城市,我们正在把它毁灭。

  像CBD这样的地方,应该是一个高密度的地方,但是里面出现了很多花园城市式的营造,如果现在用军制化的发展理念去规划北京,可能将来北京在军事化的管理下,可能北京会像新加坡那样的城市,看起来很宜居,但是是一个没有生气的城市,是我们的理念附加给他的,北京现在应该是有老城这样的中心,也有CBD这样的,高密度发展的,可能没有树,没有草,这个地方就像东京的银座,就是高密度发展的城市,也有一些旧工厂的改造区域,比如像首钢可以改成产业园区,北京应该是多样化的城市。

  多样化的城市有两种概念,实际上是垂直的城市,从两个方面来说,第一个就是北京现在有很多的城市已经真的成为垂直城市了,比如说一个高档的写字楼,楼二层是宾馆,三层到顶层是公寓,再往上有游泳馆,有咖啡厅,这就是垂直的城市,城市不见得是平的,可以是立体的,是垂直的。

  我说得到多样化的城市可以是拼接的城市,两者没有任何的关系,CBD之所以和老城挨得这么近,中南海和西单可以挨得这么近,只要过了城市的一个街道以后,整个城市的性质可以发生瞬间的变化,没有任何的联系,北京现在正在成为这样的城市,在这个城市里面具有了多样性。

  人为什么需要住在一个城市里,为什么不愿意住在乡村里,为什么要城市化,人喜欢聚集在一起,又不希望是互相的邻里关系,大家不希望有过密的交往,我需要交往的时候需要跟邻居认识,不需要交往的时候不需要和任何人认识,这就是偶然性,北京正在具有这样的特点,未来的垂直化是北京发展的一种可能性。

  主持人:非常感谢我们的史老师,也跟我们说了非常爆炸性的新闻,就是第一道绿化隔离带是失败的。刚刚也谈到了,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也面临着非常多的思考,原来我们很多的客户在最早都买了很多所谓郊区的别墅,或者是独栋的低密度的概念。

  最近几年,我们也很明显地关注到了,在市场上非常多的这样的客户逐渐地回流,我们所谓的回流就是由郊区化回流到了城市化,因为他们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比如说教育的问题,比如说医疗的问题,比如说配套的问题,在这个方面,其实在郊区化的发展过程中,在北京的郊区化或者是中国的郊区化过程中,所谓的中产阶级虽然买得起郊区化的住房,在生活方面并不一定适合郊区化的发展,更多的是城市主义的住宅,应该是大行其道的。

  我觉得这也是在中国城市发展和国外,特别是像美国这样的城市,和西方的城市发展的模式和轨迹的不同,我觉得最主要是体现在活力上。

  我们今天还非常荣幸地请到了我们麦立信先生,他是易道(EDAW)设计总监,易道做了很多园林式的设计,我想他在对全球化的视角,从国际化的发展轨迹方面,我想他们对于“公园城市”的现状也非常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拿到非常多的实力给大家讲一讲,在国际上的这种“公园城市”,它的发展是一种什么样的轨迹,现在有请易道(EDAW)设计总监麦立信先生为大家介绍一下国际的“公园城市”的现状及分析。


图为易道(EDAW)设计总监麦立信(Micheal Erickson)先生

  麦立信:今天非常荣幸能有这个机会与大家在这里交流,可能与其他的一些发言人所不同的是,麦先生将更多地关注谈论一些国际的设计思潮和国际的案例。

  特别有趣的是,刚才几位老师提到《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它的作者是詹尼雅格布斯,据我所知,詹是两个星期以前刚刚过世,现在正好可以探讨他现在书中所谈到的观点是不是还是那么正确。

  今天我所想提的或者是走这样一个极端,也不是走向另外的极端,而是介于他们之间,有很多方面去寻找一种平衡,寻找一种协调关系。我今天大概讲一下我所知道的城市规划的背景,特别是国际的一些趋势和案例研究,然后会谈一下我个人理解的北京的发展方向。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花园城市的提出也是在上世纪末,当时的情况和今天的中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经济和工业快速地发展,人们正在寻找更健康、更有活力的城市。也有同样的问题,就是人们意识到花园或者自然正在从他们身边消失,城市变得越来越规矩,越来越紧密化。

  我们看一下世界的人口趋势,就可以看到城市的人口在不断地上升,而农村的人口在上升的过程中会逐渐的数率会下降,他们会有一个交点,应该是在2010年左右,中国差不多是在这个界点上。

  如果我们看一下如果全世界的人口的图,我们可以看到颜色非常深的,比较趋向于玫瑰色的地区是密度比较高的地区,我们可以看到集中在亚洲地区比如中国。可以看到,并不完全是巧合,依照全球各个公司的分布也都是在这个区域,因为我们希望更好地更多地介入这个发展的进程。

  那么可以看到北京的城市格局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沿革,从50年代开始,北京也开始有铺大饼的趋势。刚才高秘书长也提到,现在北京的人口也需要有一个控制,据我所知,北京的人口在2004年已经差不多达到150万,我们需要把人口控制在180万左右,剩下的空间不是很多了,我们需要一个很好的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的消费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将会进行下去,将会更多地关注生活方式和文化方面。

  下面将会结合一些国际的设计思潮和国际国外的案例,在尺度上是由大到小。第一个例子,你们可以看到,就是一个真正郊区化的例子,是拉德瑞农场,是在美国加州,当然我需要提一点的就是,我提到的这些案例都是易道的项目。在这些案例的过程中,我希望得到的答案是怎么样创造一个好的社区。

  我们在这个项目里面看到,可建设的区域实际上是非常少的,有一个问题会困扰着所有的城市规划师,就是停车场。上面的两张图片还是在世界和中国都存在,这样的停车库不太好看,下面的两张图可以使停车库不那么明显,使建筑突出来一些,使建筑往后退。

  在新城主义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解决交通多样性的问题,就是避免有大量环性的回车场,不要有动脉性的交通主干道,还有就是交通要快捷方便,就是以运输功能为导向。注意到,如果社区可以集中在5分钟的距离内,可以减少车流量,可以鼓励更多的步行,使得社区变得更健康也更宜人。

  在房屋的产品上寻求多样化,不要用同一类型的方式盖一排,要寻求多样的组合。在社区中建立一个社区的中心或者公共的空间。

  大家看到这个图片可以在很多的场合下都可以找得到,很常见,我们有一些办法可以使得他们变得更好。比方说在材料上更多样,在色彩上更多变,形式上也更多变一些。然后比如说更加强调建筑的个性化,还有就是加强他的景观绿化。

  第二个例子是颇诺纳公园,在佛罗里达。刚才那个例子更像是在郊区或者是卫星城的例子,现在这个例子更强调的是如何在中心城区的场地上来进行城区的更新。

  可以看到当地的拉丁裔人口的增长非常快,为什么提到这一点,是因为这个社区的人口在不断增长,它有它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也更多地需要被重视或者被强调。

  比方说在公共空间上需要为他们服务的空间,来庆祝他们的节日或者举行一些活动。在这个案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国际上流行的精明增长的一些原则。抱歉下面的条条没有把中文放上去,他们都是基于更多样化的原则产生的设计理念。

  最后的结果就是整个的地块里面的建筑类型是非常多样的,空间类型也是相当丰富的。比如说有这种庆典广场来呼应当地文化的需要,社区的中心以及非常宽阔的林荫大道,刚才那个例子为什么有趣,是因为它虽然是非常大的城市复兴的规划,但其中有很多中小尺度的部分其实非常适用于中国的情况。

  这是雅丽桑纳州的一个地区,是非常干旱的地区。我们在探讨的是人们为什么想从大规模的生产住宅区追搬出去,就是从刚才那种机械化没有活力的社区当中搬到更美好更友善的社区中去。就是说这些社区所具有的特征就是更安全,更加地适宜户型,更加多样化。而且是围绕着很多不同的地块的核心。

  可以看到它有一个景观大道把各种功能联系在一起,可以吸引很多人在这里活动和停留,同时还是在同一个户型的范围内。我们可以看到建筑也是非常友好的,从这个地区回到主要的干道,这个项目实际上从规划到实施经历了一个很短的时间。

  同时在规划中也考虑了一系列的邻里组团,我们的策略就是每一条街都有故事,这不仅对于居民来说很重要,同时也是销售中很重要的一点,比如说现在大家看到黄色的小房屋都是邻近高尔夫球场,剩下的部分都是邻近组团的绿地和轴线,还有一些是非常接近城市中心区,还有就是接近组团的绿地或者是学校、公园、绿化带。

  最后虽然在形式上有一些不同,结局是很接近达到花园城市的目标,有美好的景观环境,有比较适宜的居住条件,对环境和文化都十分敏感,比较宜居。

  那么现在介绍的是澳大利亚的一个例子,叫做北湖,这是很大的地,有950公顷,这是我在来中国之前在澳大利亚工作的一个比较大的项目。这里面不仅仅是为当地的居民创造了比较好的居住生活条件,而且使景观本身成为营销的主题。

  这个里面有一个线性的景观带,结合了高尔夫球场。在很多的水体,由于在局部采用了比较软性的界面,可以使鸟类鱼类都可以在这里生存栖息,后来由于吸引了很多的鸟类,这些野生鸟类甚至成为销售上的热点,使人们被吸引过来买这里的房子,这是当时的广告片(播放)。那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销售。

  现在介绍的是曼彻斯特的城市更新的规划,跟中国和欧洲的一些城市都有相似之处,都是在面临着大规模的城市进程的变迁。大家知道曼彻斯特也是有很多的人口,是一个工业为基础的老城,也是在50年代到70年代由于工业的衰败,经历了很多的痛苦。

  在后来也发生了北爱尔兰局部对城市的摧毁和破坏,所以需要做城市更新的计划,这也是为人们重新回到城市生活的一个良好的契机。重新创造的规划不仅仅是希望把城市有效地复兴,而且希望给人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把他们带回到城市当中来。

  所有的这些场所后来都变得相当亲善、友好,很多人都非常期望回到城市中心区来,同时还把自然和绿树也带回到城市。

  最后一个案例是2012年的伦敦奥运,这是一个刚刚赢得奖项的案子,可能是在一段时间内是一个非常大的城市更新的案例,这个场地实际上是伦敦东北部,整个伦敦地区最贫穷最不被喜欢的一块场地。通过奥运规划,这个地方将成为吸引很多很多新的居民,当然也包括老的居民的一个新兴的社区,而且是非常迷人的社区。可以看到有一些为了赛事的需要做的一些构筑在赛后做一些变化,更加适合这个社区的需要,为今后的人们的活动提供场所。

  刚才我们从一些案例当中,从非常大的尺度谈到小到停车场的尺度。现在我们来谈一下对中国的城市,特别是在北京的一些理解,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工作,必须对中国有更深的了解,刚才的图片是天津的案例。我认为,北京内城的高密度是一件好的事情,但是需要仔细和谨慎地对待。但是必须要高效地解决交通的问题,提倡步行,公共交通把人们生活和居住的环境结合在一起。

  交通主导的设计是挽救中国空气污染问题的唯一城市发展模式,新兴的卫星城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自然等等方面,整个的社区也是需要一个好的设计。广泛的植树造林是很重要的,可以为城市提供绿肺。应该大力提倡生态友好的建筑来节约能耗和提高效率,避免在高尔夫球场上浪费太多的土地,因为很少人去用他,要避免单一主题的,缺乏多样性,没有什么生活的地产开发。

  最后想以一个著名的芝加哥的城市规划师和景观师的一首诗来作为结束。是希望做大手笔的规划,但是要使它是正确的、合理的。

  主持人:非常感谢麦立信先生为大家介绍的国际“公园城市”的一些实例的分析,在一些旧城改造方面,在北京的城市和大的地块中有一些借鉴的意义。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继续我们下面的主题发言。下面有请严伟先生,严伟先生是北京园林古建三所所长。长期从事于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和分析工作,下面由他为大家介绍一下城市园林景观案例的分析,我们也可以透过这个分析,对照一下在中国的园林分析和在麦立信先生给大家介绍的国外的城市园林景观方面的差异,特别是在北京这样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这些在园林景观方面的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有哪些方面的主导思想。


图为北京园林古建三所所长严伟先生

  严伟:首先感谢东湖湾和新地产,能够有这个机会阐述一下我对“公园城市”的理解。我不可能像前面几位专家讲得那么系统,只是因为实践项目比较多,谈一点自己对“公园城市”的理解。

  首先我也是看了一下“公园城市”的名称,我只不过是自己做了一点理解,我觉得公园与城市从字面上两个能够,从公园来讲更多是代表了自然的东西,作为现代城市,应该有更多的休闲场所和生活场所,更主要的是更多地方便生活在这个城市当中的人工作。我觉得公园城市的概念应该是把休闲和工作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我觉得这个才能达到“公园城市”理想的境界。

  虽然社会的发展,这个境界变得越来越困难,从整个城市,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城市发展,慢慢都是从自然演变过来的,比如说北京最早就是发展成为一片水系,比如莲花池水系,因为水系才能聚集很多人生存,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还是自然多于人类,城市与自然关系不可能发生很多的冲突和摩擦,只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就像这张图,就是中央这一块美国的中央公园,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的城市或者中国很多的城市都慢慢往边上的城市发展,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便捷的交通或者更多的休闲服务设施,往往会忽略广大的休闲和生态区域的发展。

  特别是在中国,中国本身的人文理念来说,中国是最讲究山水的国家,都希望有山有水,有个好的园林景致。这是中国传统的居住环境,外围有非常好的自然景观,有塔有山,有很宽阔的视野,园内有亭廊、有水,到了现在人们不满足于这种山水的感觉,希望能够与现代的生活节奏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设计上做更多的研究,来满足这个现实需求。

  单从设计来说,公园和城市的关系,关键是一个比例概念,如果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很好地有机结合,很好地体现了“公园城市”的理念,如果两者比例失调,就体现了现在说的香港是混凝土森林,包括国内也有很多区域,都是这种比例上有很大的失调,作为现在,特别是针对北京,因为北京作为整个中国的不仅仅是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经济中心,作为北京快速发展的城市来说,所有北京的自然都面临着被钢筋、混凝土所挤压的感觉,真正要实现这种公园城市,应该是非常有难度的,因为从北京的自然条件来说,不像中国的其他城市,比如说杭州、苏州、大连、青岛,本身不是城市当中有湖,有很好的景观,或者是城市外围有大海、山林依托为背景发展城市,它本身就是一个花园城市。

  实际上北京的历代古都都是慢慢创造人为的创造来营造“公园城市”的理念。比如说元代慢慢通过水系的改造发展成北京三海,北京三海还是现在最充满人文内涵和情趣的区域。

  我赞成公园城市发展与区域价值重构的概念,对于大的尺度来说,受现代城市的压迫,完成形成公园城市是非常有难度的,随着园林生态价值的提高,应该能够将区域价值有一个好的提升,通过区域的改善,来带动整个城市综合性的景观和生态水平的提升。

  很多的发展商和政府以及院校都是通过这样的手法,来把北京慢慢地提升,来达到花园城市的概念。这是原来我们做的一些项目,那个时候像紫竹院公园、陶然亭还没有公园城市的理念,只不过说居住在一个很好的城市当中,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公园游玩,那个时候的比例尺度不像现在有很多的钢筋混凝土压迫着人们的生活,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高楼大厦越来越多,显得原来的这些公园越来越珍贵,才会在这些公园周边出现一些区域性的“公园城市”。

  比如像紫竹院周边有很多的高品质的项目,包括陶然亭,包括新建的公园,比如说太阳宫公园,通过公园的营造,为居住提供很多很好的设施,通过开发商的概念,通过局部的价值的提升,来为区域价值和地产价值做到一个很好的提升。太阳宫公园周边也拥集着很多高品质的小区。

  原来做的颐和园的古典园林,专项内容会更多,侧重点更侧重于旅游方面,对于一些新型的公园,更注重于对周边居民的服务,服务于周边居民,让居民有一个非常好的休闲、娱乐场所,能够到这里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或者跑跑步,就是很好地疏解城市中的生活压力。

  这是红领巾公园,也是作为很多高品质项目所看中的卖点。像昆榆河,有很多项目借着它来推销品牌。包括这是东山墅的外环境,东山墅自己说是北京第一豪宅,第一是地理位置,第二是周边有很好的环境,依托朝阳公园,朝阳公园还不够,他们委托我们在南侧做一个东山公园,来提升它的整个的景观品质,来提升它的整个的区域价值。

  这是CBD的,CBD是一个高密度的社区,针对CBD的开发,每一个小区都会做自己的文章,把自己的小环境真正做到公园城市的概念,这个关键是要跟自然有一个很好的结合,这个社区就是公园社区,写字楼就是公园写字楼,从理念来说,我这个地方一定要有很好的自然,从自然来说有一个很好的尺度,来进入自然感受自然,而不是被周边钢筋混凝土压迫的生活,我到这里来一定能够透透气,很好放松自己。人本身是从自然中过来的,人一旦脱离自然,本身机体结构上就会不适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远离自然了。

  这样的开阔视野现在已经很少找到了,通过一些规划的手段包括设计的手段,能够使一些局部的区域价值得到一些很好的提升。这个是北小河公园,还能找到零冠线的景观,实在是太少了。在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放松场地。

  这是建完后的,像这种新型公园,不单纯像颐和园,因为颐和园也能形成一个很好的休闲场地,更多的是被外来的旅游者所倾向,到颐和园大家都一般去湖区,都不会往佛香阁,因为人很多,一些很小的公园,都是为周边的居住服务,不会追求像佛香阁金碧辉煌的感觉,公园更多的不是游乐设施,更多的是让周边的居民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让小孩散散步,聊聊天。

  植物园以前都不受大家注意,现在五一每天有几十万人,感受一下小草发芽,感受一下鲜花和自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脱离了自然觉得不舒服,慢慢还要走回到自然当中去。

  像这种水面、森林剧场和场地,也是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了一个非常充足的活动场地。我觉得对于北京的现状来说,从规划来讲,也是推出北京的两轴几带的规划,也是想往公园城市来努力,但是北京的地位在这,想达到杭州、大连的山水城市是有难度的,但是北京也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六朝古都、经济文化中心,非常有特色,但是现在的经济条件和其他条件的力度还不够,我觉得现在可操作的,一个是从规划上,像麦立信先生讲的一定要高起点,然后实施上从一个区域开始,慢慢通过一个区域的提升,来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

  主持人:谢谢我们的严所长。刚刚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讨论会从最早的在前面清华建筑学院教授张杰讲的背景理论层面,讲到后面的北京,又讲到规划层面的。刚刚严所长为大家介绍的在城市景观方面,大家可以理解到从公园城市的本身到实践到规划,具体到园林方面到底是什么样的理念,进行到微观层面我们还要特别介绍一下今天到场的,可以说是在中国当代著名的建筑师之一王晖先生,他是北京二五二九设计合伙人、柿子林会馆设计者,做了大量的建筑方面的实践,也获得了很多的奖项。请王晖先生介绍一下园林和城市的微观实践。


图为著名建筑师王晖先生

  王晖:我今天来主要是来听的,我自己是对花园城市、城市规划特感兴趣。

  作为建筑师,我认为对于城市景观研究,一些是看实例,第二就是对于具体的工作,对别人的思考和研究包括一些空间特征放到自己的设计里面来,这样的话做具体的设计就会不一样,而不是单单从建筑学本身来做具体的研究。

  首先我想介绍一个桌子,我们把它要求城市桌子,这个是今年9月份在英国会有一个当代艺术展,这是展览的一个作品。这个作品实际上是要求一个建筑师和艺术家的必须合作的一个情况。我是跟一个很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严磊,我们两个合作的作品,严磊,大家不是很了解,他的作品是通过不同的颜料来表达空间和局体的形象,我是把他自己分出来的若干种颜色中取出了黑百灰,不同深度的颜色,然后把不同深度的颜色做了一个置换,就是把它置换成有不同长度的比例,就是最长的我把它定义成是70公分,最短的是10公分,然后是以每10公分一个单位在调节,有了这样的长长短短的材料,我们把这些材料进行了组合,是希望它能够成为室内的装饰作品。所以就选择了这样一个桌子的形态。

  同时这些不同尺寸的材料,又把它做了一个桌子的反面。它实际是跟城市里面的建筑形态有一个联系,我们把很多高层建筑的资料拿过来,采取四舍五入的方法得到了这样一些不同高度的体块,在每一个材料的底部都会有一些塔楼的名称和建造时间。

  最后在展览时,这张桌子的长度是三米长、一米五,它会挂在空中,展览空间的情况是在一楼的人可以看到这个底下,上面二层就可以看到桌面的情况。这是城市的空间特征,和家具这样一个装置的联系的作品。

  第二个我想讲的是一个特老的设计,应该是04年中国建筑艺术双年展时我做的作品“廊和廊景”,这个是在凤凰城 (论坛 像册 户型 样板间 视频),是在200多平米的住宅的室内,在得到这样一个设计的时候,我发现我唯一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没有业主的一个设计,我不知道这样一个房子怎么样做它的室内设计,而且以我自己的居住经验,没有住过这样的房子,不知道该怎么去做,然后就想最好是让住到这里面的人来设计是最好的,但是我又不能不设计,不管谁来住,都会有一个交通空间,在建筑内部里面都是要回避的问题。我把它作为必不可少的空间拿出来。

  我想到这样一个交通空间如何能够让那些我不设计的留白的空间有一个空间的表现,我就想到的中国传统的园林里面的廊和廊景的关系,在这样的一个住宅里面,如果当成走廊来看的话,未来人在里面居住生活,可以是一个生活剧来看待,廊就像是在看生活剧一样,廊除了划分空间以外,更多地提供了走在廊里面的东西通过它看到外面的景色,廊的目的就是在于廊景的部分。这是当时做的很简单的,这些都是挂起来的,可以做书架,最后成为两立方米的体积,人在房间里面,不做任何家具的情况下,拆下任何一个东西,可以让他坐下来或者躺下来。

  不设留白的情况下,我们把地面、顶面都做成白颜色,使视觉密度达到一个很高的状态,就是怎么样加大它的视觉密度,实际上是我在这里面需要考虑的问题。在选择材料上我们选择到了木头这种材料,用木头,我觉得不管将来这个房子谁来住,木头这种材料大多数人还是能够接受的,而且它还有一点中国的感觉。

  最后选择11种木头来做廊子,所有的木头都是同样的尺寸,同样的断面,然后把它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很彩色的效果,这个是在做完了以后,在现场我觉得比我自己设计时所预想的颜色彩色得多。

  这是一些不同的角度,这是廊子的两端,有一个是喝茶用的一个是餐厅,这是在喝茶用的空间可以看到一间主卧室,我所把它称为生活舞台剧的舞台,所以它是空白的空间。

  这是其中的一个空间,白天阳光从窗户透进来,这是晚上拍的,把空间放在窗户和门的两侧,所以还是白天进来的侧向光,旁边没有任何照明的东西。这是从另外一间房子看过去,这是一个餐厅。这是一个盛火舞台的空白房间。

  还有一个设计,这是一个小建筑,现在正在做施工图,我们把它叫做最丑的房子,我们对于城市建筑和空间的实效性作为我们的研究,这个房子采用了刚才谈到的多米诺的系统有关系,这个结构是地下一层地上三层的全框架结构,里面的柱子都是能够给建筑未来的空间的使用提供最大的可能性。我们把一些室外空间从两侧和屋顶延续到建筑的室内,建筑里面具体的空间,我们把它作为个体的小建筑来对待,是一组小建筑组成的一个建筑结合体。这是一个平面图,可以看得出来,有一些围起来的空间,它就更像一个更小体量的建筑,外面有一些绿化是把建筑和周围的其他环境分割开,还有一些就是垂直方向的绿化,它是一个很小的微观的园林因素进入到地下室的空间里面去,这是地下室的图,这些地方都是从地面下面到上面的空间。

  这是基本定下来的一个立面图的情况(见图),这个模型更能说明我们为什么把它叫做最丑的房子,因为现在的北京,主要是亚洲城市都体现了一个更新速率很快,有的时候看起来很大的一个房子,在欧洲根本不可能动,在我们这里,由于城市发展的一些需要,种种因素会造成拆改的情况非常大,在这里面我们做了一个规定,就是这栋楼不做销售,里面的单一空间,任何两个空间之间,它的合约允许的话,都可以改大或者改小,我们给了一个规定,就是它在进行房子的租用的时候,必须要修改局部的建筑的室内的墙和室外的墙,所以它租用时的改变会直接反应到建筑的立面上来。

  大家可以看到房子的立面有很多种不同的材料组成的,我们希望材料之间的差异是完全自然发生的一种情况,而不是建筑师或者发展商去规定它必须得用哪些材料。包括后来我们定下来的要求,它的租约非常短,一年的样子,租金刚开始是很便宜的,希望大家都来租。

  这是一个基本上的想法,但是我觉得又挺冒险的,因为毕竟城市有它具体的地理特征和人文环境造成的,我们特别生硬地做了这样一个房子在这样一个地块里面做,我不知道将来周围的具体人群对建筑的使用和具体的小业主他们对这个房子有哪些改变。我是希望以我们的思考,就是想通过这个建筑,把城市的时间效应能够有些表现,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

  主持人:这个房子盖在哪?

  王晖:在朝阳北路,规划又调了,说这个房子可以盖得更大一点。

  主持人:住户需要内外都改变是吗?

  王晖:这个房子外面是这样的材料,里面也是这样的材料,这个建筑的内部不用装修,比如说这个房子的外面是红砖的,里面也是红砖的。

  主持人:谢谢王老师给我们介绍的建筑实践。也体现了目前我们最近在了解市场方面,其实客户对房地产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涉及到一个多样性的发展,虽然与我们的公园城市发展与区域价值重构距离稍远一点,但是能够看得出来,因为“公园城市”的发展理念也是为客户提供多元性的选择,我们最后有请我们作为“公园城市”的发展,仍旧还是需要不少的开发商和投资商他们能够参与进来,能够对未来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我们有请北京城建地产总经理助理刘小冰女士给大家介绍一下城建地产的品牌价值为“公园城市”的发展和区域价值的发展带来什么。


图为北京城建地产总经理助理刘小冰女士

  刘小冰:谢谢各位在场的朋友,我今天坐在这听到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所讲到的“公园城市”和花园城市,受益匪浅。作为地产商来讲,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理想和大家是一样的,我们非常想做一个我们理想当中最美好的家园,这个家园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也在想,直到今天我们提出“公园城市”的想法,事实上,作为北京城建地产,我们也看到,这两年所做的项目,像在北部推出的顶秀清溪,打的是花园洋房,奥运运动打的是公园2008 (论坛 像册 户型 视频),东湖湾的项目更加坚定了我们做一个理想的宜居的家园的信念,刚才听了专家的想法,我们项目提出来的是开放共享的空间。

  从我们过去的公园的概念,是在我们有闲暇时间的时候我们才要定时去一个定点的地方放松自己。在这个项目的打造上我们希望大家是可以随时随地地来到这样一个可以完全放松享受你生活的一个空间。

  今天坐在这,特别有意义的一点是听到张杰老师说到,1906年时在英国通过了《开放空间法》,今年是2006年,在一百年之后,我们还在提人类共同的理想,怎么样在中国在北京,在这样一个繁华的都市里面实现我们这样一个理想家园的梦想。

  那么作为北京城建地产,我们一直把自己定位在一个专业的品牌地产商,我们希望做一个最受信赖的地产商。我们也希望在地产商品的概念当中,除了我们的商业概念,还有我们的社会责任概念,我们也想把它放在里面。

  作为任何一个企业,它有它的商业利益,但是作为地产商,跟其他企业最不同的一点,是它在对待它所有的原材料,最重要的原材料就是土地,土地是具有稀缺性的,在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是非常珍惜土地的,一个是地产商,还有一个是农民。

  大家知道现在这种城市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已经让所有的地产商就像农民那样珍惜每一片土地,善待每一寸土地了。

  在东湖湾的项目上,东湖湾公司是历经了很多年,来认真地分析、研究这块地周边的环境,将来的发展方向,它的人文的特点,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聘请了很多专家来做规划方面的工作。所有的规划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将来在建设出来的成品上面,让这个项目在各个方面都能够体现出这块土地本身应该具有的这种城市属性、土地价值和土地利益,这种利益是为了让客户能够感受到,感受到这块地在交通上的便捷,感受到这块地在周边的环境当中,刚才严所长提出的,他们做出的北小河的公园,南侧的河道景观,这些都是难得的自然资源,怎么样在这个项目中把它组合在一起。

  那么从刚才几位老师说到的,现在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是房子、车子和旅游,现在这已经是一个主流的生活方式,更进一步追求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刚才专家提到的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追求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追求的是文化,追求的是环境。

  在东湖湾的项目当中,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他们正在做这方面的努力,正在把这个项目作为一个大家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的美好的家园去做。

  作为北京城建地产,是希望和大家一起携手努力,把心目中理想的家园建设出来,实现它,完善它,让它能够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一片像公园那样的蓝天。

  主持人:非常感谢刘小冰女士,北京城建地产在多年的发展,在城建地产的品牌上,经过东湖湾的项目上,我相信能够富赋予更多的内涵。

  我们今天的论坛就要结束了,非常感谢今天到场的嘉宾和媒体的朋友,当然也要感谢我们的主办方:东湖湾和新地产。最后我也用一句话来结束:选择一种生活理念,选择一种生活方式,选择“公园城市”,选择东湖湾。谢谢大家,今天的会到此结束。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