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世博:上海城建留存海派文化韵味建新不忘护旧
admin
2006-04-22
来源:景观中国网
本月最新亮相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注册报告》,以法律文本形式向世人描绘:世博会园区内被列为近代优秀历史建筑的7处建筑物,将得到妥善保护;具有特色的其他工业建筑遗产,
本月最新亮相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注册报告》,以法律文本形式向世人描绘:世博会园区内被列为近代优秀历史建筑的7处建筑物,将得到妥善保护;具有特色的其他工业建筑遗产,也将保留并转变为具有博览、文化和休闲等多功能的场所;与此同时,上海思南路、外滩源、建业里、巨鹿路、多伦路、青浦南门老街、南京东路179号地块等7个各具风韵的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内,精心的保护修缮行为已经启动。保持建筑文化的“原汁原味”,成为此项行动“关键词”。
聚焦2010年世博会,上海新一轮城市建设已经启幕。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轮城市建设中,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被提到了与新建城市基础设施同等重要的位置。建新不忘护旧,彰显出上海继承发展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决心。
留存海派风韵
家住山阴路69弄的朱阿婆,在具有海派特色的石库门建筑里,一住四十多年。最近,“老房有喜”了!乍一看,住着7000多户居民的山阴路区域好像没什么变化,可细一看:“秀发”更亮爽了———屋顶已整修;“脸色”更红润了———墙面已清洗;连“经脉”也更活络了———以往室内杂乱的电线已更换。这一历史风貌区经过“整旧如旧”的整容,实现了延年益寿!朱阿婆和街坊邻居们乐得合不拢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通过十多年的旧区改造,累计拆除了6000多万平方米“危棚简屋”和住房功能低下、不具保留价值的旧住房,90多万户、约270万市民告别旧房,迁入了新居。在实施旧区改造同时,上海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风貌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提出“开发新建是发展,保护改造也是发展”的理念。这个理念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入人心。
1989年,上海首次明确61处近代优秀历史建筑;1994年,第二批175处;1999年,第三批162处……去年10月,第四批234处优秀历史建筑正式公布。至此,全市共有632处、2138幢建筑被列为优秀历史建筑。仔细翻看这些优秀历史建筑名单,既有岳阳路319号11号楼这样英国乡村别墅风格的欧式建筑,又有诸如安福路201号这样中西合璧的建筑,还有大量海派风韵十足的石库门建筑,充分体现了“海纳百川”的海派建筑风格。
上海已经确定,对中心城区的衡山路—复兴路等12个、27平方公里历史文化风貌区,实施最严格的保护制度,以留住“城市记忆”。同时初步排定了近百条风貌保护道路,规定其中53条道路的宽度及相关因素今后完全不得改变。
“旧住房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更使海派的邻里关系和生活方式得以延续。2003年起,上海启动旧住房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共完成旧住房综合整治2.78万幢、3492.8万平方米,更新改造高层住宅电梯808台,使101.56万户上海居民就地改善了居住条件。
创新海派建筑
上周,由上海最著名的“弄堂工厂”聚集区之一——同乐坊改造而来的“同乐坊时尚社区”宣告诞生。这个由十几家小厂厂房改造而成的大型休闲娱乐场所一经问世,就吸引了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酒吧餐饮、时尚发布、影视创意等商家签约入驻,成为继上海“新天地”以后,又一老建筑“化身”时尚区的典范。
老建筑被赋予新生命,顺应了上海城市功能发展的需求。蜚声海外的上海"新天地",完整保留了海派石库门街区的建筑外貌,内部却被创造性地改建成了现代化的餐饮、娱乐设施,成为淮海路商业区内一颗耀眼的明珠;苏州河沿岸的老仓库、泰康路上的老厂房……这些有过"辉煌"的工业用房曾经因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而闲置,如今经过艺术家们具有想象力的改造,摇身变成了创意产业的集聚区,从此找到了生命中的"第二春"。大批新建居住小区,也对海派的建筑特色孜孜以求。静安"新福康里"小区,在一幢幢多层、高层建筑中营造里弄的空间艺术,用拱、柱、廊来圈划内外空间,并保留了大量山墙、窗套、线脚等里弄住宅建筑元素,被誉为"现代海派住宅的典范";上海绿地集团不仅在沪上推出了融石库门海派住宅和现代社区精髓为一体的"康桥老街",还将"老街"设计成为一个住宅产品品牌,向郑州、常熟等外省市输出。建立严格制度从市房地资源局传来的最新消息显示:今年上海将全力推进浦东新区及郊区32个、14平方公里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规划编制。金山枫泾、南汇新场、闵行七宝老街等历史悠久的海派古镇,都将得到全套的保护方案。按照市委市政府"建立最严格保护制度"的要求,上海还将多管齐下--- 摸清"家底",筹划扩大保护。今年,上海将对刚刚公布的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展开普查,编制完成对它们的保护技术规定,并为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的推荐做好前期准备。结合上海市域城镇"1966"居住体系框架,研究确定郊区范围内具有一定生态风貌景观特色的自然村落,着手进行风貌保护与整治。分类推进,加快推进优秀历史建筑修缮。上海今年将加快推进15个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建筑保护整治试点项目,争取世博会前有5处至6处能全部或大部分完成;对居住类优秀历史建筑也将加大修缮力度,争取在有条件的优秀历史建筑中改造厨房设施,提高居住功能;还将探索公益性优秀历史建筑的修缮和开放机制。有关方面将在徐汇、卢湾、静安、闸北、杨浦等区,选择8处至10处历史人文、建筑科技艺术价值较为典型的公益性优秀历史建筑,进行重点修缮整治,力求在保持建筑外貌"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挖掘其历史人文价值,修缮后有条件的建筑将对公众开放。完善法规,为老建筑保护立好"规矩"。申城将根据《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实施情况,积极推进《保护条例》修订,研究制订《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心城风貌保护道路规划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规定,确保各项规划落到实处。
聚焦2010年世博会,上海新一轮城市建设已经启幕。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轮城市建设中,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被提到了与新建城市基础设施同等重要的位置。建新不忘护旧,彰显出上海继承发展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决心。
留存海派风韵
家住山阴路69弄的朱阿婆,在具有海派特色的石库门建筑里,一住四十多年。最近,“老房有喜”了!乍一看,住着7000多户居民的山阴路区域好像没什么变化,可细一看:“秀发”更亮爽了———屋顶已整修;“脸色”更红润了———墙面已清洗;连“经脉”也更活络了———以往室内杂乱的电线已更换。这一历史风貌区经过“整旧如旧”的整容,实现了延年益寿!朱阿婆和街坊邻居们乐得合不拢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通过十多年的旧区改造,累计拆除了6000多万平方米“危棚简屋”和住房功能低下、不具保留价值的旧住房,90多万户、约270万市民告别旧房,迁入了新居。在实施旧区改造同时,上海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风貌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提出“开发新建是发展,保护改造也是发展”的理念。这个理念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入人心。
1989年,上海首次明确61处近代优秀历史建筑;1994年,第二批175处;1999年,第三批162处……去年10月,第四批234处优秀历史建筑正式公布。至此,全市共有632处、2138幢建筑被列为优秀历史建筑。仔细翻看这些优秀历史建筑名单,既有岳阳路319号11号楼这样英国乡村别墅风格的欧式建筑,又有诸如安福路201号这样中西合璧的建筑,还有大量海派风韵十足的石库门建筑,充分体现了“海纳百川”的海派建筑风格。
上海已经确定,对中心城区的衡山路—复兴路等12个、27平方公里历史文化风貌区,实施最严格的保护制度,以留住“城市记忆”。同时初步排定了近百条风貌保护道路,规定其中53条道路的宽度及相关因素今后完全不得改变。
“旧住房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更使海派的邻里关系和生活方式得以延续。2003年起,上海启动旧住房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共完成旧住房综合整治2.78万幢、3492.8万平方米,更新改造高层住宅电梯808台,使101.56万户上海居民就地改善了居住条件。
创新海派建筑
上周,由上海最著名的“弄堂工厂”聚集区之一——同乐坊改造而来的“同乐坊时尚社区”宣告诞生。这个由十几家小厂厂房改造而成的大型休闲娱乐场所一经问世,就吸引了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酒吧餐饮、时尚发布、影视创意等商家签约入驻,成为继上海“新天地”以后,又一老建筑“化身”时尚区的典范。
老建筑被赋予新生命,顺应了上海城市功能发展的需求。蜚声海外的上海"新天地",完整保留了海派石库门街区的建筑外貌,内部却被创造性地改建成了现代化的餐饮、娱乐设施,成为淮海路商业区内一颗耀眼的明珠;苏州河沿岸的老仓库、泰康路上的老厂房……这些有过"辉煌"的工业用房曾经因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而闲置,如今经过艺术家们具有想象力的改造,摇身变成了创意产业的集聚区,从此找到了生命中的"第二春"。大批新建居住小区,也对海派的建筑特色孜孜以求。静安"新福康里"小区,在一幢幢多层、高层建筑中营造里弄的空间艺术,用拱、柱、廊来圈划内外空间,并保留了大量山墙、窗套、线脚等里弄住宅建筑元素,被誉为"现代海派住宅的典范";上海绿地集团不仅在沪上推出了融石库门海派住宅和现代社区精髓为一体的"康桥老街",还将"老街"设计成为一个住宅产品品牌,向郑州、常熟等外省市输出。建立严格制度从市房地资源局传来的最新消息显示:今年上海将全力推进浦东新区及郊区32个、14平方公里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规划编制。金山枫泾、南汇新场、闵行七宝老街等历史悠久的海派古镇,都将得到全套的保护方案。按照市委市政府"建立最严格保护制度"的要求,上海还将多管齐下--- 摸清"家底",筹划扩大保护。今年,上海将对刚刚公布的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展开普查,编制完成对它们的保护技术规定,并为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的推荐做好前期准备。结合上海市域城镇"1966"居住体系框架,研究确定郊区范围内具有一定生态风貌景观特色的自然村落,着手进行风貌保护与整治。分类推进,加快推进优秀历史建筑修缮。上海今年将加快推进15个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建筑保护整治试点项目,争取世博会前有5处至6处能全部或大部分完成;对居住类优秀历史建筑也将加大修缮力度,争取在有条件的优秀历史建筑中改造厨房设施,提高居住功能;还将探索公益性优秀历史建筑的修缮和开放机制。有关方面将在徐汇、卢湾、静安、闸北、杨浦等区,选择8处至10处历史人文、建筑科技艺术价值较为典型的公益性优秀历史建筑,进行重点修缮整治,力求在保持建筑外貌"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挖掘其历史人文价值,修缮后有条件的建筑将对公众开放。完善法规,为老建筑保护立好"规矩"。申城将根据《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实施情况,积极推进《保护条例》修订,研究制订《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心城风貌保护道路规划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规定,确保各项规划落到实处。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