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专家建言:生态旅游 拒绝人工化

admin 2006-04-10 来源:景观中国网
  生态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它蕴含了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和谐互动关系的丰富内涵;生态又是一个被滥用的字眼,打着时尚的生态的旗帜并不意味着已经真正懂得生态,并按生态的原则
  生态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它蕴含了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和谐互动关系的丰富内涵;生态又是一个被滥用的字眼,打着时尚的生态的旗帜并不意味着已经真正懂得生态,并按生态的原则和规律行事。

  事实上,我们今天的生态旅游,基本上没有超出游山玩水的旧模式,只不过旅游管理部门增设了一些垃圾箱、公厕和宣传牌;一些游客也有了不乱扔垃圾、不采花草之类的自觉性。但这一切,只能算是干净的旅游,还算不上是生态旅游。

  传统的山水风光游,把大自然作为消费对象,双方是一种商品交换的关系,即花钱享受自然。而生态旅游则是基于对大自然的尊重、关爱和敬畏,双方至少是一种平等的、朋友的关系。游人不仅观赏自然的美色,认识自然的现象,也在聆听自然的呼声,关注与思考着环境问题。这是一种肩负着社会责任感的全新旅游方式,既融入了环境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又在某种意义上参与了保护生态、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境运动。由此可见,生态意识、生态理念和生态道德,是生态旅游的核心。

  当前,我国在生态旅游上存在着两个方面的欠缺:一是来自社会公众层面,许多游客还没有从“自然主宰”的虚幻角色回归到“自然成员”的真实本位上来,不知道自己对环境的退化负有什么责任。不少人仅仅将生态旅游等同于户外休闲娱乐活动,对食、住、行、游、购、娱等传统旅游的六大要素要求较高,想玩得舒舒服服,希望气不喘、汗不出、泥不沾、雨不淋、日不晒,就能欣赏到世界顶级的美景。这种物质享乐型的旅游,与生态旅游风马牛不相及。

  为了满足物质享乐型旅游的社会需求,并借此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与税收,不少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和旅游经营管理部门,都竭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热衷于在保护地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索道,兴建桑拿、舞厅等一应俱全的星级宾馆,甚至引入房地产开发。其结果不仅助长了奢靡之风,更导致了商业化、城市化和人工化。正是这种过度的旅游开发,破坏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须知保护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正是自然景观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之所在。人们强加给自然的人工建筑和人工景观,非但不能使自然景观和自然生态系统增添任何“附加值”,反而降低了其作为自然资本的价值。过多过滥的人工设施,正是生态旅游的大忌,从根本上偏离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产的目标。

  当前,在我国旅游界流行着“包装遗产”、“打造山水”等口号,殊不知保护地的生态系统因其具有独一无二、不可替代、不可再现的性质,是不可能被人为“打造”、“包装”出来的。人类远不具备大自然神奇的创造力,在自然界的鬼斧神工面前任何人工杰作均显得黯然失色。因此,对大自然越是“包装”就越不伦不类,越是“打造”就越面目全非。这类“开创”行为,让人看到的不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而纯属商业利益的盲动。

  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是需要一个仔细品味、吸收消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今,许多保护地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已使户外旅行变成一道道眨眼消失的“快餐”;而在旅行社的安排下,游人如被送上了传送带,走马灯一样从一个景点奔赴另一个景点,目不暇接,疲于奔命,哪里有时间呼吸大地的气息,聆听荒野的天籁,辨识小草、小花、小鸟?旅游者“省略”了与自然亲近与交流的过程与乐趣,反觉兴趣索然,找不到“感觉”;而旅游部门由于难以留住游客,只好不断提高门票价格以确保收益。

  当保护地的公益性目标被漠视,经济性目标被放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世界遗产地乃至少数民族的神山圣湖,统统被当作“摇钱树”和“印钞机”,被强行介入的人工异质东西过分开发利用,也就削弱乃至丧失了作为保护地的科学文化价值和生态保护价值。这是为了局部的、当代的和少数人的利益而牺牲了国家的、人类的和后代利益的典型。其实,保护地内的商业化、城市化和人工化,只迎合了那些缺乏自然科学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缺乏山水审美素养,对大自然和人类精神财富全无兴趣,只是一味满足物质享受者的胃口。在一些人从中牟利之际,也是国家和人类的遗产遭受难以弥补的损失之时。

  (作者为“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绿色中国》杂志副总编)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