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中国建筑师“失语”尖峰时刻

admin 2006-03-30 来源:景观中国网
  “2006中英设计与合作论坛”在酝酿了半年之后终于隆重出炉。近日,英国欧洲设计联盟主席凯林·菲利普斯女士率9名英国著名室内设计大师到京参加首场会议。令人匪夷所思的

  “2006中英设计与合作论坛”在酝酿了半年之后终于隆重出炉。近日,英国欧洲设计联盟主席凯林·菲利普斯女士率9名英国著名室内设计大师到京参加首场会议。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次中英设计师之间的尖锋对话本应成为中国建筑行业有价值的学术研究,然而,中国设计师的缺席,让与会的国内外建筑界人士不得不发出一声叹息!

  中英论坛“跛足”前行
 
  按照“中国会议”的传统习惯,早上九点,9名英国设计师准时赶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了做到准时,他们有的甚至没有进休息室就直接来到会场,从他们随身携带的旅行包就能证明这一点。30分钟后,中方政府官员代表悉数入场,按照传统习惯,他们在宣读完致词后便各自离去。在剩下的一天三分之二的时段里,英国设计师竟唱主角,向中国大学生、企业人士展示了专业的水平和高雅的风度。

  当下,为更好的迎接“入世”挑战,全面提升我国建筑装饰设计水平,一些大大小小的国际建筑论坛频繁举办。此举表明,一方面,我国的建筑市场已经敞开了国际大门,具备海纳百川的胸怀,有能力接受挑战;另一方面,作为在发展中国家培育起来的中国建筑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距离,敏锐的设计师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渴望尽早与国际接轨。按照以往的国际会议,常常是邀请的国内设计师居多,国际设计师稀少,与会者因为不能尽情领略“洋”设计师的风采而愤愤不平。而这一次却让人出乎意料,是什么原因使中国设计师缺席?

  庄惟敏,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新一代杰出建筑师。同时,他还有另一个特殊的身份:他是建筑文化、规划、设计类会议上的明星“主持人”。尤其是在清华举办的建筑会议上,他是会场上的“常客”,因为受众喜欢听他演讲。在此次论坛召开的前一天,庄院长恰好在外地出差,他的同事说:“没有接到通知,更不知道有这样的会议。”第二天,庄院长果然没有来。

  但是,对于求知若渴的中国青年来说,中国设计师的缺席并没有让他们找到理想的平衡点。

  英国设计师上演“独角戏”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论坛以“沟通设计,增强合作”为重心,选择国内设计师最密集活跃的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分别设定具有代表性的论题开展论坛。为促进中国与国际建筑装饰设计界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引进国外先进设计理念和技术,倡导原创,引领建筑装饰设计的发展方向。

  9名英国设计大师是保罗·史密斯、马赛罗·米拉利、奥斯丁·马克金利、马特·兰德、本·布鲁克班、马克.斯杜姆、艾丽森·麦克德莫尔等。他们就产品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和谐关系,高科技材料、设备在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工程与建筑的管理体系、遗产保护等议题发表演讲。并结合国内外著名和典型工程案例,从基础理论、设计理念、历史文化等对建筑装饰设计进行多角度、大范围、深层次的思考和研讨。原计划中英双方就国内和国际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对当今世界建筑装饰设计的发展趋势,中国未来30年建筑装饰设计的走向和对策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因中方设计师缺席而“搁浅”。

  英国,是目前世界首屈一指的设计大国,无论在建筑界还是设计界,许多英国的设计作品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典范。英国标志性建筑惠灵顿凯旋门、塔桥、有“伦敦眼”之称,为纪念千禧年而建的世界最大的摩天轮……这些无一不展现英国建筑设计师最活跃的创意设计思维、最前沿的灵动设计理念。马丁·赫斯伟特表示,中国日益繁荣的建筑市场正在吸引全世界建筑设计师的眼球,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双方的学术交流,为今后的合作构建商机。他们的激情演讲赢得了与会者的喝彩。

  企业自摆“乌龙”

    “这是2006中国设计界最受关注的盛会,将充分展示国际化合作前景及视野,是中英建筑室内设计界的尖峰对话……”如此包装的宣传言论怎能不让人“乱花溅欲迷人眼”呢?

  承办企业自摆“乌龙”,此次中英设计师尖峰对话的结果已心照不宣。

  花费八百元买一张门票,它的价值取向不得不令人质疑。对于中国设计师为何缺席,据承办单位解释说:“英国设计师到中国访问就是交流合作,没想过中国设计师介入的事。”当再一次追问时,对方的回答以“不知道”告终。诚然,作为一种商业行为这种说法不算牵强;至于让中国“大腕”级设计师介入势必会增加运营公司的成本,最终导致英国设计师“独秀”的理由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好说”。

  令人不解的是,英国设计师马丁·赫斯伟特在会上谈到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合作。在他们的背后几乎都有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可想而知,此合作与彼合作是一回事吗?在会场门口,承办公司早就准备好了“图书卖场”,许多虔诚的大学生更是不惜“血本”。当一张张百元钞票滚滚入怀的时候,试问那些从中获益的人身上肩负着怎样的职责?

  会后,当记者找到参会的国内青年大学生时,他们无不表示遗憾。一是中英设计师交流互动的话题没能展开;二是不够专业的翻译水平给人的感觉如同“雾里看花”。有的同学花昂贵的门票进场后当了一把“睡客”,将抱怨的情绪带入了梦乡……

  此次个别企业在中英对话关键时刻的“摆乌龙”事件,再次凸现了中国建筑行业的软肋。

  无论怎样,作为“2006中英设计与合作论坛”的首场会议顺利闭幕了。对会议的组织者来说乃是成功之举。我们在此次活动的边边角角看到的不是英国设计师竟唱主角,而是我们自己!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