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策划初衷

admin 2006-03-30 来源:景观中国网
  2006年4月20日是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诞辰105周年,2006年是中国建筑史上占重要学术地位的中国营造学社停止工作60周年,是中国营造学社“老社员”莫宗江先生(1916~1999)诞辰90周
  2006年4月20日是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诞辰105周年,2006年是中国建筑史上占重要学术地位的中国营造学社停止工作60周年,是中国营造学社“老社员”莫宗江先生(1916~1999)诞辰90周年,同时也是国务院新颁布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纪念日。 

  面对这些重要时刻,面对这些重要的历史记忆,我们该如何纪念呢?关于梁思成先生已有太多的纪念著述及形式。2005年,我们通过对四川李庄的造访及对李庄六载中国营造学社艰难时世的认知及品读,更通过林洙女士《叩开鲁班的大门》一书所描述的,以梁思成先生为代表的中国营造学社对中国古代建筑学术研究及文化传播所作的贡献中,深深感悟到应抓住这些时机,从文化遗产的高度,再忆建筑大师们当年艰苦卓越的建筑传承之路是多么的重要。因为,“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的意义不仅在于通过建筑专家及文保工作者的历史性造访,并来一个对比分析,而在于从心灵上感受一次中国建筑文化的教育震颤,真正认识到一代建筑大师是如何走来的。 

  开展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研究,再思梁先生等的古建筑测绘之路,自然要讲中国营造学社的贡献,更不能不赞誉中国营造学社的社长朱启钤(1872~1964)的非凡贡献。自1919年在南京发现宋《营造法式》一书,并委托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1925年,他个人出资创办“营造学社”,后于1930年2月正式成立中国营造学社,他在古代建筑上做出了开创性、奠基性工作。正如罗哲文先生所述:“朱启钤创办中国营造学社的主旨,除了要把我国历劫不磨之营造学价值发展弘扬之外,还特别重视创造这许多无价珍宝建筑实践之人。人们常说,见物不见人是一种缺憾。因为物是人创造出来的,反映了人的智慧、人的技巧、人的力量、人的情感等。”现实中,绝大多数伟大的建筑,甚至找不到真正创建之人,而朱启钤先生因早年从事水利、城建等诸多工程营造之实践,对重士轻工之固习,极为不满。2005年1月由杨永生所编《哲匠录》一书则汇集了中国自古代至民国以来的建筑师传略,反映了中国建筑先辈们自古迄今的心路历程和聪明才智,更是一部以建筑师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汇编而成的别样的建筑史。对于朱启钤及其中国营造学社,对于梁思成先生等的古建筑测绘之功绩,已故清华大学教授汪坦指出:“我生年较晚,未及见朱启钤先生,然而学社初期卓越成就早已深铭心中。朱启钤先生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宿志,可以说不论处境如何,始终是勇往直前的。1949年前,梁思成、刘敦桢辗转南北,形容他们为学术研究而致‘颠沛流离’也不算过分。一时连编制都要算作属历史语言研究所以维系工作。调查考察时,宿在大庙中,冻得用报纸夹在毛毯间取暖,饱受跳蚤臭蟲之苦……”带着这份激情及敬仰,在国家文物局单霁祥局长大力支持下,《建筑创作》中外建筑文化小组,与中国文物研究所专家组成先期考察小组,于2006年3月2日~6日,做了“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的活动准备,虽仅仅五天时间,但驱车2000余公里,造访了中国营造学社的纪念地李庄的梁、林故居及营造学社旧址;来到夹江的杨公阙及千佛岩唐代摩崖造像;峨眉山的飞来殿大庙、乐山大佛与凌云寺白塔;乐山白崖山崖墓、新津观音寺;梓潼七曲山大庙、李业阙、贞孝节烈牌坊;绵阳汉平阳府君阙、广元皇泽寺摩崖造像、嘉陵江边的千佛摩崖造像等。 

  在这又是一年春好时,又是一个菜花飘香的季节,放眼眺望的是一层又一层金黄的梯田,这就是四川地貌所特有的油菜花景致,给人以鲜明的立体质感。“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加上如许黄花,可谓绝配。清清长江水,沿岸油菜花那金黄色的海洋在微风中随水流淌,好一派神奇的美景,好一个传统建筑亭阁、牌楼、宫殿、宗祠、寺庙、书社的优秀建筑学习园地。说到四川乐山,大家一定认为只是去看乐山大佛,事实上从文物价值上讲,最早引发学界的是乐山崖墓群中的东汉崖墓。四川乐山市文保专家唐长寿在“梁思成与乐山白岩山崖墓”一文中写道:乐山崖墓以规模宏大、分布密集、雕刻丰富精美且极富于巴蜀文化特色而享誉中外。而位居山势峻秀、古有“天马云龙、异常秀丽”之誉的白崖山崖墓尤为梁思成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所重视。在1939年9月~1940年3月,梁思成、刘敦桢、莫宗江、陈明达等学者在乐山考察了乐山大佛、灵宝塔、九泓寺摩崖造像、白岩山岩墓、峨眉山飞来殿等,其中乐山白崖山崖墓是此次考察的重中之重。梁先生重视崖墓建筑艺术,从而在建筑文化传播中使白崖山崖墓更多地以建筑艺术驰名于世,其研究成果愈来愈影响着中国建筑及文物界。如今,梁思成调查白崖山崖墓已过去近70年,崖墓尽管也受到了沧桑风雨的无情消磨,但它依然屹立于白崖山紫红色的石壁间,不仅再现了中国建筑也是石头的“史书”,同时也顽强地刻记着梁思成先生在四川乐山建筑活动的一种“存在”。 

    “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活动事实上源于2003年秋,在中国平遥国际摄影节前夕,《建筑创作》杂志社及其首届中国建筑摄影论坛在五台山举行,那届活动的主旨不仅仅在于要举办建筑摄影“五台山”大赛,还策划了周密的重走梁思成五台山之路。佛光寺大殿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印玉堂等人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发现并证实了佛光寺与南禅寺。2003年9月15日,百余名建筑师与摄影家如同当年梁思成先生一般,驱马车前往佛光寺,举行了被建筑界认为60余年后的十分难得的学术会议。联想到在国家“文化遗产日”前举办的以弘扬中国建筑文化主旨“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系列活动感触颇深,这不仅仅是一个建筑传媒人的心愿,更在于它本身就深深地埋下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根!因为在这条“古建之路”上可寻到的不仅仅是古建筑,还有中国建筑文化的精神胎记;虽然在昔日的梁、林古居前徜徉难见江南园林之精美,也没有陈阁老府第殿堂般的豪气,然而驻足瞻仰之间不仅可领略到浓浓的书香,更可感受到一代中国营造大师的长存风范;我们说永恒的轮回不是要消除瞬间,而是要肯定瞬间,肯定流逝,肯定新贡献生成。正为此,朱启钤、梁思成及其一代先辈的永恒是有道理的,它对今日文化界、建筑学界的最大启示是要更加注重一个民族关乎命运文化的积累、传承与创造。 

  如果说策划“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之举源于重读建筑后的启示,那么“重读”之思更令我遐想良多。灿烂的油菜花、多彩的四川行,它将给每位有幸走上梁思成古建研究之路的人更多的专业启迪与人生暖意。愿“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它伴着“文化遗产日”在建筑界把建筑文化之事做强、做大。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