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尝试用更艺术的形式来表达建筑

admin 2006-01-23 来源:景观中国网
  对于上海的老建筑和历史不用传统的图纸、照片等形式而是通过新颖的更偏向于艺术的形式来表达,这是1月7日前结束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发现”系列活动之装置
  对于上海的老建筑和历史不用传统的图纸、照片等形式而是通过新颖的更偏向于艺术的形式来表达,这是1月7日前结束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发现”系列活动之装置艺术展给人的印象。

  由城规学院、传播与艺术学院和女子学院学生们自己创意并实施完成的这个展览,有近百位研究生和本科生热情参与其中,进行实地调查、资料收集以及表达形式的设计、制作、布展,是一次让建筑与艺术亲密接触的有创意的尝试。开幕式现场犹如一场小型的现代艺术展,同样是对历史建筑的反映,装置、影像、实物、抽象艺术等是其表达的语言。学生们的活动得到了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多方支持,副总建筑师周建峰作为策划人具体参与了活动的组织和执行。开幕现场同济以及各高校的重磅人物纷纷前来捧场,对学生们的努力表示鼓励。

  城规学院学生会的负责人介绍说,活动取名为“城市发现”,目的在于透过城市以及老建筑的表面印象来发掘其更内在的被人遗忘的生活本质,以独特的视角调查与研究上海的城市和建筑历史。展览选取了7个有代表意义的场所进行发现并挖掘,最终用装置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经过3个多月的调查、构思与制作,展览的九组装置作品终于完成并在过去近一个月内接受了观众的检阅。

  1.一号再生场(上海老屠宰场)

  这幢规模宏大、建筑工艺高超的建筑完全“拷贝”英国伦敦的一座宰牲场,类似的宰牲场在马德里还有一座,均出自同一位建筑师之手。然而今天仅上海这座尚存且保存完好。

  题目取自宰牲场的谐音,取材自宰牲场内部实景,借助延伸至画面之外的坡道(原为赶牲畜使用)以及重复出现的纸质小猪,将过去与现在,虚幻与现实相连。

  画面主要由宰牲场具有代表性的扇形柱组成序列空间,延伸的坡道连接到尽头处发光的天梯,地面上三五成群的小猪和屋顶上整齐悬挂的小猪,这一切都寓意由生到死的过程,引发观者对当时壮观宰杀场面的联想。而画面外渐渐空荡的石子路,当观者踏上时又赋予了它新的意义,因为随着这座建筑功能的改变,新的进驻者将是人。 

  2.纪念碑(虹镇老街)

  当代建筑往往有着一种纪念碑似的意义和形式,上海,作为中国大城市的代表,也创造了许多的建筑纪念碑,东方明珠,金茂大厦……而那些简单平凡的平民居所则在推土机的轰鸣中灰飞烟灭。建筑也许有价值高低,艺术价值或者历史价值,甚至能够增值。然而,正如人在根本上是平等的,一个平常人的温情回忆足以将一间简陋的小屋变成承载了生命意义的人的纪念碑。然而在时代的浪潮下,这样的回忆总是显得无足轻重而不被理睬。

  在推土机走过的地方,他们获取了这些业已支离破碎的纪念碑残片(门和其他),并将它们重组,让这些承载的回忆再次以新的形式出现用展览的短暂时间,纪念那些平凡的芸芸众生。

  3.影像3(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自19世纪建成以来,很长时间是上海的地标,见证了上海整个近代历史,从最初的“摆渡”工人到繁华上海的外国租界商人,及至侵入上海的日本军,后来的国民党,解放军,都在这里留下身影。他们采集了历史上在外白渡桥上的种种片断,这些片段透过不同的介质(纸、布),最终被镜面不断反射。形成叠加的画面。

  这种不同清晰度的,若隐若现的画面,如同外白渡桥在苏州河上的倒影,如同一幕幕的历史记忆。

  4.信箱里的贺卡

  这个装置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前期调查时所发现的“信箱”景观。在上海的石库门住宅或老公房中,经常可以看到在里弄或楼道里挂着各家各户的信箱,或老或新,或木或铁,里面装载了诸如信件、报纸、广告甚至牛奶等物品。他们意识到一个小小的信箱往往能够反映出一家一户的生活状态,进而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生活状态。

  他们选取了信箱作为装置的原型要素,通过信箱在横向和纵向上的重复排列来体现上海生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四横九纵总共36个信箱在整体上被分为三组,分别由木头、金属和透明材料构成并统一挂在九块玻璃上面。木头的信箱略显陈旧,里面装有古老的信件、报纸甚至粮票、小人书等物品,代表了已经或即将逝去的那个年代;金属的信箱具有标准化制作的味道,是如今在各个现代住宅区常见的信箱意象,里面出现了广告、水电费帐单等现代内容,代表了已经到来的这个时代;透明的信箱则是信息时代的隐喻,里面不再有熟悉的信件等,反而充斥了短信、MSN、BLOG等数字化的产物表现。三组信箱在正面均可以打开,而背面则因为统一的“玻璃墙”而可以对内容一览无余。

  5.光的纪念(提篮桥犹太人居住区)

  提篮桥地区与犹太人之间密切的联系永远使该地区充满了厚重的历史色彩。作为二战期间犹太人重要的避难所之一,提篮桥地区向犹太人提供的不仅是一个临时的栖身之所,还是一个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家园,更是一道通向新希望的大门。因此,时值今日,仍有大量的犹太人从世界各地前往该地区参观纪念。

  装置作品《光的纪念》抽取了提篮桥地区若干个重要的元素,包括典型建筑的立面,一束穿梭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光线,以及一块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屏风。作为所有历史事件的承载者,建筑本身成为了见证历史最好的丰碑。象征着精神力量的光线是该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光线象征着提篮桥地区给予犹太人的保护和希望,是提篮桥地区历史价值的美学体现,从感官的角度展示了历史之美。同时,光源又表明,提篮桥地区自身的复兴靠的只能是自身珍贵的历史价值,发掘自身的闪光点,以自己的光芒来照耀自己。屏风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则描绘了整个历史事件的舞台是在中国。整个作品带给人的是一种时空的通感。在这个用光营造的静谧空间中,人们感受到的是历史穿梭其中的神圣。 

  6.置换(苏州河沿岸旧厂房)

  向右走遇见热火朝天、机声隆隆的纺织车间;向左走踏进挥洒创意、张扬个性的艺术工作室。向左走?向右走?在瞬间的选择中刹那跨越半个世纪的沧桑,却在截然不同的场景中意外邂逅如此相似的身影。同样的动作,演绎大相径庭的人生。 通过这个装置作品,表达一种情景,得到一段被遗忘的时光;置换一种思想,得到更多被生活忽略的思考。

  7.回忆盒子(同济大学文远楼)

  关于同济大学文远楼尘封的记忆,就象是存在一个箱子里,就是记忆盒子的概念。开的门洞象征对记忆的发现。盒子内呈现教室意向,其实是对文远楼本质的一种解读。说到底文远楼是一个教育建筑,其不同于同济其他教学楼的地方,在于文远楼是建筑城规学院、土木学院的系馆。提取出粉笔和硫酸纸两个元素,分别体现这两个特征。

  8.孤独的自由

  玻璃缸和彩珠的晶莹剔透、斑斓奢华与石材的粗糙质感形成的鲜明对比,配合灯光的局部渲染,表现出拥有着“自由”独立空间的金鱼的寂寞与压抑,进而抒发现代都市人一种渴望交流和沟通,希冀回归彼此关爱的淳朴生活方式的情感。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