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思路为京杭大运河申遗
admin
2006-01-19
来源:景观中国网
去年年底,三位著名的遗产保护专家联名给京杭大运河沿岸的18个城市的市长写了一份公开信,呼吁用创新的思路来加快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进程。为此,1月10日,《央视论
去年年底,三位著名的遗产保护专家联名给京杭大运河沿岸的18个城市的市长写了一份公开信,呼吁用创新的思路来加快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进程。为此,1月10日,《央视论坛》特邀写信的三位学者之一高级工艺美术师朱炳仁研究员和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的俞孔坚教授就京杭大运河的创新“申遗”作了深入的阐述。
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全长1794千米,是中国惟一一条南北走向的长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它肇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截弯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大运河纵贯华北平原、淮海平原和杭嘉湖平原,在其沿线形成了我国最富庶的农业区,并在沿线与支线网附近,崛起一大批繁华城镇。作为历史上最重要的南北漕运通道,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京杭大运河两岸留下了无数令后人感慨不已的文化遗迹。有学者这样形容:运河沿岸的古墩、古庙、古塔、古桥、老街、老店、老厂、老窑以及街市的繁华景象、市民的生活习俗,犹如《清明上河图》的长幅画卷展示在人们面前。
运河现状
前不久,俞孔坚教授组织了一个30人的自行车队,从北到南,以“大运河的生存状态”为主题,考察京杭大运河的生态环境。俞孔坚说,现在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
据考察,山东济宁以北一段的运河已基本断流,好多河道已经变成垃圾坑,污染很严重;有的河道已经被填平种上了庄稼;其他各段也时刻面临着断流的危险。此外,运河的原来面貌、其真实性已经在不断城市化的过程中被磨灭了。比如有的是出于好心而治理大运河,结果两边都筑起了高高的水泥墙;有的运河两岸地价升值,于是周边马上就搞起房地产;有的要恢复大运河,但是却造出了一些假古董,也就是说运河作为遗产,其真实性与完整性已经在消失。
为何创新
以往,我们都认为,遗产是一个文物的概念。强调创新,因为大运河与其它遗产是不同的。朱炳仁说,大运河是活的。因为现在的运河仍在为人类使用着,所以,我们并不是保护它的历史原貌。比如长城已经凝固了,是“死”的了,所以,需要保护它的是历史原貌。但运河的遗存不光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些遗迹,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运河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我们现在提出的创新即是考虑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自然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共同申遗,使它们之间互相融合,互相穿插,而且互相提升。活的遗产意味着大运河是能长期跟大地和自然建立一种和谐关系,是中国人跟土地密切联系的最综合、最精华的一个反映。“活”得更好一个活的遗产意味着,不能只将某一阶段作为它的古迹固定下来,所以,应让运河继续发挥航运功能。这就需要科学、合理、系统地进行规划。
朱炳仁强调,运河永远是一条线。对于这条线,每一个行政区不能单独设想运河的发展,这个发展必须要有整体的考虑,这也就是同时向18位市长写信的原因。实际上给18位市长写信只是其中一步,因为其作用有限。大运河的申遗工作、保护工作、立法工作、管理工作必须由国务院专门成立一套班子来统一领导,因为它涉及建设部、水利部、交通部、国土部,还有环保、文物等方面,这么多部门必须依靠国务院所设的专门机构运用统一的保护规范来协调。
运河申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五年或十年才能成功,但申遗产仅仅是手段,我们的最终目的应是运河的保护与发展,哪怕申遗暂时不成功,只要保护发展的目的逐步达到,这就是我们的成就。
战略意义
对于中国的国土,对于中国的民族,俞孔坚为大运河的保护定义了三个战略性目标:
其一,大运河是条遗产廊道,这个遗产就代表了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它是遗产的坡面、历史的文化;其二,大运河是条生态廊道,它是中国东部唯一一条从南到北横跨五个水系的廊道,是东部最发达地区的一个开放空间,串联了大量的湿地,成为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其三,大运河是条战略性的休闲廊道,因为休闲将来也会成为战略性资源,我国东部至今没有一块完整的土地,大量的土地已经城市化,大运河的保护将成为沟通中国东部城市密集地带的休息空间。
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全长1794千米,是中国惟一一条南北走向的长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它肇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截弯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大运河纵贯华北平原、淮海平原和杭嘉湖平原,在其沿线形成了我国最富庶的农业区,并在沿线与支线网附近,崛起一大批繁华城镇。作为历史上最重要的南北漕运通道,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京杭大运河两岸留下了无数令后人感慨不已的文化遗迹。有学者这样形容:运河沿岸的古墩、古庙、古塔、古桥、老街、老店、老厂、老窑以及街市的繁华景象、市民的生活习俗,犹如《清明上河图》的长幅画卷展示在人们面前。
运河现状
前不久,俞孔坚教授组织了一个30人的自行车队,从北到南,以“大运河的生存状态”为主题,考察京杭大运河的生态环境。俞孔坚说,现在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
据考察,山东济宁以北一段的运河已基本断流,好多河道已经变成垃圾坑,污染很严重;有的河道已经被填平种上了庄稼;其他各段也时刻面临着断流的危险。此外,运河的原来面貌、其真实性已经在不断城市化的过程中被磨灭了。比如有的是出于好心而治理大运河,结果两边都筑起了高高的水泥墙;有的运河两岸地价升值,于是周边马上就搞起房地产;有的要恢复大运河,但是却造出了一些假古董,也就是说运河作为遗产,其真实性与完整性已经在消失。
为何创新
以往,我们都认为,遗产是一个文物的概念。强调创新,因为大运河与其它遗产是不同的。朱炳仁说,大运河是活的。因为现在的运河仍在为人类使用着,所以,我们并不是保护它的历史原貌。比如长城已经凝固了,是“死”的了,所以,需要保护它的是历史原貌。但运河的遗存不光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些遗迹,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运河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我们现在提出的创新即是考虑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自然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共同申遗,使它们之间互相融合,互相穿插,而且互相提升。活的遗产意味着大运河是能长期跟大地和自然建立一种和谐关系,是中国人跟土地密切联系的最综合、最精华的一个反映。“活”得更好一个活的遗产意味着,不能只将某一阶段作为它的古迹固定下来,所以,应让运河继续发挥航运功能。这就需要科学、合理、系统地进行规划。
朱炳仁强调,运河永远是一条线。对于这条线,每一个行政区不能单独设想运河的发展,这个发展必须要有整体的考虑,这也就是同时向18位市长写信的原因。实际上给18位市长写信只是其中一步,因为其作用有限。大运河的申遗工作、保护工作、立法工作、管理工作必须由国务院专门成立一套班子来统一领导,因为它涉及建设部、水利部、交通部、国土部,还有环保、文物等方面,这么多部门必须依靠国务院所设的专门机构运用统一的保护规范来协调。
运河申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五年或十年才能成功,但申遗产仅仅是手段,我们的最终目的应是运河的保护与发展,哪怕申遗暂时不成功,只要保护发展的目的逐步达到,这就是我们的成就。
战略意义
对于中国的国土,对于中国的民族,俞孔坚为大运河的保护定义了三个战略性目标:
其一,大运河是条遗产廊道,这个遗产就代表了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它是遗产的坡面、历史的文化;其二,大运河是条生态廊道,它是中国东部唯一一条从南到北横跨五个水系的廊道,是东部最发达地区的一个开放空间,串联了大量的湿地,成为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其三,大运河是条战略性的休闲廊道,因为休闲将来也会成为战略性资源,我国东部至今没有一块完整的土地,大量的土地已经城市化,大运河的保护将成为沟通中国东部城市密集地带的休息空间。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