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复活”沈阳工业文明的历史记忆

admin 2006-01-13 来源:景观中国网
  拥有近百年工业发展史的沈阳,曾经在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创造了无数辉煌,诞生过数百个共和国第一,蕴藏着丰富的工业文物资源。这些不可再生的工业文物,是沈阳工业文明发展的“
  拥有近百年工业发展史的沈阳,曾经在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创造了无数辉煌,诞生过数百个共和国第一,蕴藏着丰富的工业文物资源。这些不可再生的工业文物,是沈阳工业文明发展的“见证者”。 

   沈阳市政协历时近半年的"关于沈阳市工业文物保护情况"调研日前宣告结束。此次调查,基本摸清了1965年以前建厂的沈阳市工业文物遗存的家底--尚存36处工业文物遗存。在调查的129户大、中型企业中,有工业文物的企业36户,没有工业文物的企业36户,工业文物底数不清的有57户。只有近1/4的企业中留有工业遗存。

  抢救工业遗产,已是刻不容缓。保护、利用好这些不可再生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重新利用和发挥旧的产业遗存作用、处理好旧的工业遗存同地区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聚焦:沈阳首次摸底工业文物遗存  

  第一台精密丝杠机床、第一台万吨挤压机、第一台超高压变压器……在沈阳铁西区,有数百个新中国工业第一;

  纵观沈阳大东区工业发展的历史,其历尽沧桑又尽显辉煌的画面也隐隐再现--从清末开始,1896年建立的奉天机器局,开创了沈阳近代民族工业之先河;1908年建立的沈阳第一家电灯厂,使沈阳市的工业文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民国时期,1921年建立的奉天大亨铁工厂,是当时沈阳市规模最大的民族工业;1923年创办的肇新窑业公司,是中国第一家用机器制造陶瓷的公司;东三省兵工厂是当时全国少有的近代兵器制造厂;奉天陆军被服厂是当时东北最大的军用被服厂……

  作为见证沈阳工业发展历史的工业文物,是沈阳文物宝库中最璀璨的一部分,然而目前却有许多工业文物散落在沈城的各个角落,不为人所知。为了让这些不可再生的工业文物,成为沈阳工业文明永不消逝的佐证,成为一笔永远的精神财富,沈阳市政协从今年4月开始,全面启动了工业文物大盘点工作。

  沈阳市政协学宣文史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和顾问,会同民革市委会及有关部门,分三个调研组,采取市、区政协联动的方式,对全市1965年以前建厂的129户大、中型企业进行了调查,实地视察6次,召开座谈会5次,发放工业文物调查登记表130余份,比较详细地了解了各企业工业文物保护的现状。此次调查的129户大、中型企业,集中在5个城区和4个郊区。据调查,在这129户企业中,有工业文物的企业36户,没有工业文物的企业36户,工业文物底数不清的有57户。目前尚存的36处工业文物遗存,大体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特别是19世纪30年代以前沈阳民族工业时期的一些遗存,有7处,主要集中在大东区;第二种是日伪时期,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日本侵略沈阳时期的工业遗存,有18处;第三种是解放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特别是"一五"时期发展起来的工业遗存,有11处。后两种主要集中在铁西区。另外,铁西区还有26处厂房、建筑等列为暂不拆除的范围。。

   "工业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保留着丰富的工业文物。通过这些文物,不仅可以看到沈阳在工业发展进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而且可以为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留住这份丰厚的底蕴,为沈阳未来工业发展带来许多思考和启示。"沈阳市政协有关领导认为。

  据了解,此次工业文物普查工作引起了沈阳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有关领导对此作出批示,予以肯定。

  痛心:许多企业对工业文物或者说“没有了”或者说“不清楚”

  “在许多人眼中,工业时代留下的东西是落后的、污染的。其实,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体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状况和技术水平。因此,我们应该像对待文物那样对待工业遗产。”沈阳市政协有关人士认为。 

  几年前,曾经记载沈阳工业文明的奉天纺纱厂被房地产开发商拆除,而后在政府命令下才得以复原重建。 

  三年前,原沈阳冶炼厂两根大烟囱的去与留,也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

  今年,见证沈阳民族工业发展的标志性建筑---肇新窑业办公楼旧址的存留,也经历了一场风波。

  沈阳市工业文物保护的现状很令政协委员担忧,"一些企业对工业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工业文物保护的责任主体不明确等,使得工业文物流失严重。"沈阳市政协有关人士介绍。在此次调查中,有近70%的企业对工业文物或者说"没有了",或者说"不清楚"。

  一位专家曾痛心疾首地说,几个月前去一家工厂调研时发现了一个重要文物,再去时,竟发现它被上级主管部门给调走了。按照文物属地管理的原则,工业文物本应由所在工厂负责管理,但是"婆婆"众多,造成了责任主体的不明确。

  "目前工业文物流失的最致命原因是很多企业都不重视工业文物,甚至认为那不是文物。"采访中,有专家深感痛心。    

  价值:工业文物是不可替代的工业文明见证者

  "如果追寻中国城市近代工业史,那么沈阳则是一个典型。"沈阳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伯超说。

  "沈阳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点在我们思考将沈阳城作为工业基地、作为东北的政治文化中心,还是作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城市群建设的核心节点时,都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我们不仅要看到对沈阳城历史文化的展示和利用所带来的巨大效益,更应看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沈阳自身和当前的建设与利益,更是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传承的大事。"陈伯超认为。

  "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大旗下面,历史的文明与遗产幸运地遗留下来或从濒临匿迹的边缘上得到挽救,这使得城市建设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在不断地积淀着文化与历史的厚度。"陈伯超说。

  "沈阳工业发展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工业文物是百年沧桑的历史见证,是一个时代工业文明的体现,是不可替代的工业文化遗产。失去了工业文物,就等于割断了城市的历史,忘却了城市发展的变迁。"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志强动情地说。

  上个世纪初,沈阳市大东区就出现了"奉天省气象观测所"、"奉天省农业试验场",民国期间兵工厂还成立了"兵器研究所",这些正是沈阳气象、农业、兵器科学研究之先河。直至今日,航天航空发动机、仪器仪表、火药等研究仍是大东区域内科研院所的突出代表。百年间形成的科学素养和氛围是历史的宝贵遗产,在传承和发扬的基础上,专用设备制造、汽车、食品酿造、火工等技术研究已经在大东区形成了新的科研亮点。

  沈阳现存最早的民族工业之一--"老龙口",历经三百多年的沧桑巨变,现已发展成为大型白酒酿造企业。在厂内,记者看到了百年古井、百年窖池、百年古石磨盘、百年酒海、传统酿酒工艺、贮酒库等珍贵的文物宝藏。据公司有关人士介绍,2005年8月,老龙口向国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老龙口白酒传统酿造工艺》并获得省有关部门批准。东北首家酒文化博物馆--老龙口酒博物馆已向游人开放,博物馆集文物收藏、保护、陈列展览、科学研究于一体,既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酒文化,又展示了老龙口三百余年造酒发展历史过程,"酿酒老作坊展区"生动再现了中国传统酿酒的工艺流程,展示了古法酿酒的各式器具;酿酒所需的各种原料等。

  据沈阳市政协有关人士讲,此次调查,虽然只有近1/4的企业中留有工业遗存,但是价值比较高,保护得比较好的大体上有三种状况:一是历史比较久远的传统生产工艺流程,或是原厂房建筑、生产工具等,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19处。二是许多企业都建有保护工业文物遗存的展示馆、档案馆,有的还建起了博物馆。三是编辑、整理、印刷了一批工业文物保护资料。铁西区整理出了"铁西区创造的新中国500个第一",大东区出版了"大东区文物古迹普查汇编--民族工业部分"、"大东工业的起源与发展"、"大东工业之最"等。这些为如何进一步做好工业文物保护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呼吁:尽快制定界定标准 立法保护工业文物    

  "近代工业遗产如同一种超越时代的文化载体和现代设计思想的一种容器,特别是其所凝结着的社会、经济、产业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历史信息,更加值得现代社会去记忆和保护。而且,它们至少还能够反映和记录当年的一部分设计思想和建筑理想,保留这些遗产的物质形态,有利于为后世留下过去曾经有过的承托经济发展、社会成就和工程科技历程的形象记录。作为全社会的宝贵工业文明遗产,不应当被新的建设和发展所淹没。"有专家认为。

  保护这些反映工业化时代特征、承载真实和相对完整历史信息的工业遗迹,既是对民族历史完整性的尊重,也是对新中国传统产业工人历史贡献的纪念和其崇高精神的传承。保护好城市不同发展阶段有价值的历史遗存,才能给后人留下相对完整的城市发展轨迹。

  针对沈阳市目前工业文物保护现状,沈阳市政协建议:全市各级领导应增强工业文物的保护意识,增强保护工业文化遗产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一是政府应成立沈阳市工业文物保护领导小组,负责对工业文物的保护、管理、开发和利用工作。二是文物部门应尽快制定工业文物的界定标准。工业文物只有认定工作做在先、定得准,才能保证有价值的工业遗存得到保护、开发和利用。当前,应把工业企业在搬迁过程中对工业文物的保护工作提到日程上来,并尽早确定不可移动的工业文物名单。三是建立各种类型的工业文物展示设施。根据沈阳市工业遗存的情况,可集中建一座沈阳市工业博物馆。目前可分别先在铁西区和大东区各建一处工业博物馆。一是在铁西区筹建"沈阳市现代工业博物馆"。铁西区提出可借鉴德国鲁尔工业区的保护经验,把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改建成"沈阳市现代工业博物馆",把沈阳市具有代表性的工业产品、生产工具及微缩模型,特别是曾经创造的"全国第一"集中展示出来,让更多人了解沈阳工业的辉煌历史。二是在大东区筹建民族工业博物馆。大东区提出,大东区是沈阳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其现存的万隆泉烧锅(沈阳老龙口酒厂)、大亨铁工厂旧址等保护较好,因此,可考虑以大东区为主体,把新中国成立前沈阳民族工业的遗存集中展示出来,体现沈阳工业文明的历史。

   要尽快出台工业文物保护规定。政府有关部门要尽快出台关于"工业文物保护的规定",在规定没出台前应明确保护工作的主体及第一责任人。对于工厂整体搬迁和出售企业,要在合同中加入保护工业文物的条款,无论任何企业接手这些工业文物,都有保护的责任。对于有困难、无力承担自身遗存保护的企业,建议政府责成土地储备中心,用不低于企业调整搬迁成本的价格整体收购,交由政府委托成立的独立开发机构,在规划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利用。 

  视点:工业遗产保护的新理念:保留——再利用——再创造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对待工业遗产已经成为全世界的重要课题。事实上,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比较成功的经验。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业区之一,德国对这一工业区的保护,堪称保护工业遗产、复兴工业文化的最成功范例。通过产业转型,五座大型的公园出现在鲁尔工业区,旧工厂改造成了展览馆,起重架的高墙和煤渣堆被改造成攀岩训练场,旧的炼钢厂冷却池变成潜水训练基地。一座高100多米、宽60多米、曾是世界第二大的废瓦斯槽被改造成富有太空意境的展览馆,当年的工人当起了导游。这样,环境问题解决了,就业问题解决了,工业文物得到了保护和再生,鲁尔这个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出青春。 

  在我国,福建省对马尾造船厂的保护利用也是成功范例。该厂是1866年由闽浙总督左宗棠倡办的。1986年福建省投资100万元开设了厂史陈列馆,展厅面积600多平方米,展出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实物。在此后的若干年内,每年都吸引数以万计的观众来厂参观,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工业建筑有它自己的形象和空间组成特点,它往往以‘工业语言’’表述着它自身所具备的‘工业美’’。由于工艺过程的需要,工业厂房往往可以提供一些建筑体量相当大的空间,这些空间又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不仅可以为改作他用而满足许多不同的需要,可以在其中进行有创意的分划,还可以带来其他建筑常常想要而不可得的空间条件。我们应该以‘保留--再利用--再创造’’的思想对待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老工业区,使它在现代化的建设中成为更具有地域特色与历史文化厚度的新城区。" 沈阳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伯超认为。

  有专家分析,随着社会的开放和产业进步,旧的产业将逐步消失、退却或者转移,这都使得原有的工业构筑物和厂房建筑等纷纷失去作用和意义,有的工业区会进行功能转化并进行相应的重新开发。同时城市的面积增加,新建设需要空间的扩张,其中一部分工业用地已影响或者干扰新的建设。尤其是在工业区环境日益残败、区域不断衰落的情况下,重新利用和发挥旧的产业建筑作用、如何使其能够对新的区域有所贡献、怎样处理好旧的工业建筑遗存同该地区之间的关系等已经成为人们急于解决的问题。

  有专家提出,在旧工业区进行更新改造时,按照实际功能要求推行新的规划和设计,同时保存部分旧有的工业建筑和构筑物,对其进行适当的改建和技术处理,使其成为一种历史的片断和记录载体,并借助原有的空间形成可为新功能所利用的新空间,其形象的保留也会为新区增添必要的历史感和纪念意义。比如那些昔日曾经兴旺的加工制造、水陆运输和仓储等多种产业形态,虽然自身已经流逝,当年的历史辉煌和空间不再,但是,它们是城市产生、发展和形态演变的主要见证者。从它们兴起的时候就都是世界工业革命和本土社会生产和技术前进的重要基石,对现代工业和工程技术有着深远的影响,是昔日的工业文化的具体实物。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产业的发展,旧的工业设施和厂房等已无法满足新的功能和形式要求而渐渐地被抛弃甚至被忽视,大部分近代工业遗产实物载体已被历史陆续封存。但是,它们的空间结构、特殊的大跨度形式、建筑物细部中的很多地方仍然能够挑动今人的激情,使得后人感受到工业化初期的辉煌和成就,以及当时那种纯粹的创造性和细致的设计观。

  采访中,有专家认为,城市废置区的开发和旧工业区历史建筑的利用,应当不止于房地产开发和单纯建造住宅区这一条道路。如果能够通过仔细甄别、翻新、包装、重组等模式,将旧的工业建筑保存于新的环境当中,而不仅仅是用单纯的习惯性方法推倒重来,并按照当代的功能需求进行再设计,创造和设计出既属于现在和未来、同时也记录和体现过去工业成就的空间形态,将会使得新建区域熏染一定的文化气息。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