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专家致信18位市长称京杭大运河应申报两大遗产

admin 2005-12-16 来源:景观中国网
  在纪念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20周年之际   三位著名专家联手提出   “申遗“应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遗产同步规划   呼吁沿岸十八个城

  在纪念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20周年之际

  三位著名专家联手提出

  “申遗“应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遗产同步规划 
 
  呼吁沿岸十八个城市(区)以新思路加快步伐

  •京杭大运河沿岸各种遗产多得令人兴奋惊叹

  •可有效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申遗可形成一条新的景观带

  新年到来前夕,正执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20周年。为此,国内著名的三位城市规划建筑、文物保护和工艺美术专家联名致信给京杭大运河沿岸18座城市(区)的市(区)长,呼吁用创新的思路,加快京杭大运河在申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遗产领域的工作进程。

  这三位专家分别是90岁的著名城市规划建筑专家郑孝燮,82岁的著名文物古建筑保护专家罗哲文,以及正在四川主持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峨眉山金顶修复工程的铜建筑工艺美术专家、61岁的朱炳仁。

  三位专家在呼吁中说:“以我们的经验来看,京杭大运河可是个无价之宝呀!沿岸的文化遗产内容令人目不暇接,如果再加上还未被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更令人兴奋。”

  罗哲文也是著名的长城保护专家,他认为,“如果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足可以与长城媲美。”

  罗哲文坚信,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成功率非常大,甚至大过目前正在排队等待的许多申报项目。

  自1985年,由侯仁之、阳含熙、郑孝燮、罗哲文等四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中国应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来,至今已经经历了20个年头而且我们国家的收获甚丰。中国已有三十一个项目名列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并有三项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列入了名录。专家们赞扬“这是国家的大好事,是民族的盛事,我们的后代将会感谢和铭记所有为此作出贡献的人。”

  三位专家都对目前大运河沿岸由于行政区划而产生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不一致甚至相左表示忧虑。专家们一致建议,沿岸的十八个主要城市(区)主管部门应该将申报自然文化遗产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在一起通盘考虑。专家们认为,只要方法正确,通过“申遗”,可有效地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可逐步形成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的文化与自然景观带。

  郑孝燮老人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京杭大运河的价值和风貌传承千万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断流”。而更重要的是,与以往的文物景观不同,京杭大运河是一个流动的、还活着的遗产。从这一点来说,它甚至仍还是个‘孩子’。所以必须保护要考虑发展,发展中要涵括保护。这才是我们申遗的目的。”

  “正因为此”,罗哲文特别强调:“我这个搞文物保护的人,才一定要把朱炳仁这个工艺美术界的专家请来,以一种新的联手思路来为大运河的‘申遗’乃至未来百年发展尽份力!”

  由朱炳仁担纲主持修复的峨眉山金顶工程,是峨眉山这一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按照遗产保护的要求修复的这一工程已初露风貌,主体铜殿金碧辉煌,原真再现。

  “在郑孝燮、罗哲文这样中国顶级专家的带领下,一个以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为已任、能够胜任世界文化遗产风貌保护要求进行设计的中国专家群正在形成”,朱炳仁说:“但是,怎么传承?什么还称得上是弘扬?这就是每个专家和设计者与政府主管部门都在每天思考和实践的问题。必须有一个不同寻常的保护思路,也就是在保护的同时把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但要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而且更要为后代留下我们这一代创造的传世瑰宝。实际上,大运河的保护与发展规划,本身就可称的上是一次‘新文物运动’。”

  三位专家认为:目前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经济发展高潮还未真正到来。既然是一条活着的运河,那上面肯定有更多的标志性的建筑如桥梁、塔、亭、台、楼阁等等。怎样才能既融合新的技术,又能体现大运河本身的独特风貌,给后人留下代表我们当代水平的作品?这不是一件小事!“朱炳仁这样阐述说。

  三位专家呼吁,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为大运河创造一些有应用价值、符合世界遗产保护要求的标志性建筑和艺术作品。罗哲文介绍说:“专家们考虑是否先从设计一座实用与标志性相结合的钢骨铜桥入手。这件作品可在北京,也可在杭州,更可以落在沿岸任何一个有代表意义的城市的适当位置,因为每个城市都是大运河的孩子,是大运河的明珠。”

  郑孝燮专家深情地表示:“千百年来我们都受益于这条河,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它,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几个老人都愿作大运河上的一个纤夫。”

  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

  郑孝燮 罗哲文 朱炳仁

  (2005年12月15日)

  各位尊敬的市长: 
 
  在纪念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20周年及2006年新年到来之际,我们三位年老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文物古建筑保护和工艺美术工作者,怀着急迫的心情,联名致信给您,呼吁用创新的思路,加快大运河在申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遗产领域的工作进程。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以我们多年的经验来看,京杭大运河可是个无价之宝呀!沿岸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内容令人目不暇接。如果再加上还未被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更令人兴奋。如果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足以与长城媲美。

  我们坚信,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成功率非常大,甚至大过目前正在排队等待的许多申报项目。

  自1985年,由侯仁之、阳含熙和我们中的郑孝燮、罗哲文等四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中国应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来,至今已经经历了20个年头而且我们国家的收获甚丰。中国已有三十一个项目名列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并有三项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列入了名录。这是国家的大好事,是民族的盛事,我们的后代将会感谢和铭记所有为此作出贡献的人。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京杭大运河的“申遗”工作迟滞裹足不前。这也造成了目前大运河由于行政区划而产生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不一致甚至相左。为此我们向您建议,这件工作不仅不能再拖, 而且,在大运河沿岸的经济发展高潮还未到来之际,务必还要使主管部门将申报自然文化遗产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在一起通盘考虑。这样才能作到全面。

  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京杭大运河的价值和风貌传承千万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断流”。而更重要的是与以往的文物景观不同,京杭大运河是一个流动的、还活着的遗产。所以必须保护还要考虑发展,发展中要涵括保护。这才是我们申遗的目的。可有效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通过“申遗”,京杭大运河完全可形成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的文化与自然景观带;在保护和弘扬了中华千年文化的同时,还能够使京杭大运河沿岸人民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北京 郑孝燮 (90岁)   北京 罗哲文(82岁)  杭州 朱炳仁(61岁)

                                                   2005年12月15日

  京杭大运河流经18个城市

  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通州(区)、天津、杭州、镇江、清江、扬州、台儿庄、临清、苏州、湖州、宣城、淮安、徐州、聊城、济宁、德州、沧州、等18个市区。经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

  京杭大运河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的,全程可分为七段:  
 
  (1)通惠河:北京市区至通县,连接温榆河、昆明湖、白河,并加以疏通而成; 

  (2)北运河:通县至天津市,通县至天津市,利用潮白河的下游挖成; 

  (3)南运河:天津至临清,利用卫河的下游挖成; 

  (4)鲁运河:临清至台儿庄,利用汶水、泗水的水源,沿途经东平湖、南阳湖、昭阳湖、微山湖等天然湖泊; 

  (5)中运河:台儿庄至清江; 

  (6)里运河:清江至扬州,入长江; 

  (7)江南运河:镇江至杭州。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