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京杭大运河同时申报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在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2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国3位著名城市规划建筑、文物保护和工艺美术专家联名致信给京杭大运河沿岸18座城市的市长,呼吁用创新的思路,加快京杭大运河申报物质和非物质两大遗产领域的工作进程。
这3位专家分别是91岁的著名城市规划建筑专家郑孝燮,82岁的著名文物古建筑保护专家罗哲文,以及正在四川主持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峨眉山金顶修复工程的铜建筑工艺美术专家、61岁的朱炳仁。
长城保护专家罗哲文说:“如果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足可以与长城媲美。”
专家都对目前大运河沿岸由于行政区划而产生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不一致甚至相左表示忧虑。他们建议,沿岸18个主要城市的主管部门应该将申报自然文化遗产与申报非物质遗产结合在一起通盘考虑。只要方法正确,通过“申遗”,可有效地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可逐步形成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的文化与自然景观带。
郑孝燮说:“与以往的文物景观不同,京杭大运河是一个流动的、还活着的遗产。从这一点来说,它甚至仍还是个‘孩子’。所以必须保护要考虑发展,发展中要涵括保护。这才是我们申遗的目的。”
朱炳仁说,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而且更要为后代留下我们这一代创造的传世瑰宝。实际上,大运河的保护与发展规划,本身就可称得上是一次“新文物运动”。
专家认为,目前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经济发展高潮还未真正到来。郑孝燮说:“千百年来我们都受益于这条河,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它,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几个老人都愿作大运河上的一个纤夫。”